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954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docx

让阅读丰富孩子的生命让亲子共读在家庭扎根

貼近自然之心

讓孩童擁有一顆柔軟而敏銳的心,自信地走進世界,欣賞生活的種種妙趣,領略大自然的無窮生命力。

文/席慕容原載於天下雜誌海闊天空教育特刊Ⅶ

其實,「美」並不只是一張單純的圖畫,「上美術課」也並不是只有畫畫這一種單調的方法。

兒童美術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童擁有一顆柔軟而敏銳的心,透過這顆心,他才能充滿自信地走進這個世界,能夠領略和欣賞生活裡種種奇妙有趣和美麗的現象,這些現象可能是色彩、可能是線條,但更有可能是一種與外界事物互相糅合的內心活動。

兒童時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上居主導地位,如今,我們的社會裡充滿了對生活環境缺少「感應能力」的成人,目標有了偏差的教育,難辭其咎。

也許是「美」字下面那個「術」字,使我們深感困擾,因而這麼多年來總是把「全民美感教育」與「美術專業人才養成教育」混為一談。

其實,就算是在後者的教育體系裡,「美」也不是只在一張畫布、一塊青銅或者陶土之中而已啊!

讓心靈健康地成長發展,就像讓身體健康地活著,是每個生命應有的權利。

真正的「美」,發自人類深心,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經驗不斷地累積,在有的個體身上成為一種與生活環境的融合能力(在此我們可以稱之為「審美自信」以及「品味」)。

在有的個體心中成為一種更為強烈的反思或者聚焦的能力(在此我們可以稱之為「創作的天份」)。

而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與文化深度,就在於既能擁有與生活環境完美融合的廣大族群,又能因為少數藝術創作者的衝擊與提醒得以不陷入「僵化」與「虛假」的桎梏之中。

說了這麼多的前言,好像「上美術課」變成了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似的。

其實,也沒什麼困難,只要我們清楚知道,在兒童時期的「美感教育」,幾乎就等於是「健康教育」,是以個人為單位,每個人都不可以缺席的。

因為,讓身體健康地活著是每個生命應有的權利,讓心靈健康地成長與發展也是一樣。

當然,在這個課程裡有許多不同的教學內容,我現在提出來的「親近大自然」,應該只是其中的一種。

不過,對於個體身心自幼至長的潛移默化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

所謂「潛移默化」的過程,就是在空間與時間中,由美感經驗的逐漸累積,而促使我們心靈活動日趨深沈與從容的過程。

親近大自然,最最重要的就是「不帶目的的吸收」,以及「不加考核的學習」。

在「親近大自然」這個課程裡,範圍可大可小。

從一株野生的草花到一整片的森林與荒漠,都是珍貴的教材,重要的是「親身的體驗」,還有,最最重要的就是「不帶目的的吸收」,以及「不加考核的學習」。

 

是我們台灣的人口實在太多了嗎?

不然,為什麼在我們的社會裡,連「美感教育」也充滿了焦慮?

總有人要求要定出評分的標準來,要求絕對的「客觀」與「公正」。

所以,很有可能,原先看來是必需課程的「親近大自然」,到了最後又成為讓家長、老師與學生都疲於奔命的負擔,這可就完全不是我的原意了!

所以,放下一切的目標與目的,儘量找時間多帶孩子到山野與僻靜的海邊走走吧。

如果政府有心,更可以為城市中的居民多設想幾座「荒野公園」。

大自然的「美」絕對不只是表面的色彩與線條而已,祂是一種無窮的生命與力量的展現,不斷地受傷也在不斷地復元。

親近大自然不單單只是讓我們愉悅而已,在星垂平野闊的夜晚,祂也讓我們知道自己在這個宇宙間的渺小和不可或缺。

力倡「品格可貴」

加拿大地方政府教養變成最酷學分

人人都會犯錯。

加拿大校方如何讓學生重新發現良知,讓「品格教育」成為學子口中最「酷」的學分?

文/楊淑娟天下雜誌287期2003/11/15(2003年教育特刊)

一名十年級的學生被發現口袋裡藏有自助餐廳的小餡餅。

在被帶往校長辦公室的途中,他不斷爭辯,不知道為什麼食物會跑到他的口袋裡,「我沒有偷竊,我不是這樣的人!

被安置在副校長辦公室坐一段時間反省後,他往前敲了校長辦公室的門,自我介紹並坦承實情,「我想做有品格的學生,我剛剛所做的事是不可原諒的,我偷了東西,而且還不承認,……我願意賠自助餐廳錢,並為我的行為道歉……。

「這就是品格教育的成果,我們都會犯錯,但是良知會跳出來提醒我們,」加拿大安大略省約克區教育局的督察長哈佛克洛夫,為「品格可貴」(CharacterMatters!

)實驗的成效欣慰。

好品格成就適宜居住國家

「品格可貴」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約克區教育局推行的一項教學計劃,從二○○○年三月起,針對轄下一五三所小學與二七所中學、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學生,推行品格教育。

品格為什麼很重要?

「品格教育為社會培養明日的公民與領袖,」負責統籌推動品格教育的哈佛克洛夫解釋,品格對個人、家庭、學校、企業,甚至整個國家、國際社會,都有無可言喻的重要性。

品格讓一個人在未來懂得如何自處。

約克區教育局長哈格斯指出,人生要做許多決定,每個決定都會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我們不但該提供學生所需的資訊,也要提供他們準則、工具,做出正確的決定並提高生活品質。

「在愈來愈複雜、充滿更多挑戰的世界,我們要為二十一世紀的生活壓力做好準備,就是要遵行好的品格、價值,」一同推廣品格教育的約克區品格社區委員會主席費許強調。

學校也期待學生有良好的品德。

學生品德不好就容易導致校園暴力、犯罪,影響校園安全;教師也希望學生能有負責、主動的性格,增進學習效率。

多倫多大學的安大略教育研究所就有期刊指出,在歐洲、美、日等地實施品格教育,有效地降低了學生犯規、輟學、遲到、缺席、暴力等行為,並增進學業成績,也一併提高了教職員的士氣與風紀。

更重要的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不是只要教會知識。

「品格可貴」著重全人教育,還強調社會性、行為、情緒與道德發展。

相關的研究發現,社會適應性、情緒發展較差的學生不但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容易遭遇挫折,將來成年後在職場、生活上也會遭遇較多難題。

「我們得記得,只有智能是不夠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馬丁路德金博士曾說。

企業也愈來愈注重員工的人格。

加拿大商業協會在衡量員工是否稱職時,就定義個人的管理技巧包括誠實、負責、主動、正直、尊重,這些對未來的工作力都是必要的。

公民品格對加拿大的發展還有特別的意義。

「期待加拿大繼續做為全世界最適宜居住國家的人都認同,我們公民的素質和品格會決定我們將變成什麼樣的社會,」多倫多大學的安大教育研究所出版的雜誌指出。

更進一步而言,「品格教育會改變全世界,」一名學生感受,品格教育改變了個人,也就改變了社會、國家,最終藉由重塑每個國家而改造全世界。

問題是,抽象、無形的品格該怎麼教呢?

約克區教育局舉辦許多研討會、演講、展覽,各校也成立特別的委員會,老師們有許多機會學習、觀摩怎麼教「品格」這件事。

例如,在每個科目裡,都可以做機會教育。

在語文課,學生討論、演講或寫關於品格教育內容、主題的文章;在高中的商業課程中,學生藉由個案討論了解誠實的重要;在歷史課,藉由英國王太后在二次大戰中的角色理解勇氣的意義;在數學課中,藉由學生不斷練習、演算、求進步來強調堅忍與毅力;在科學課中,可以在實驗裡強調個人在群體中應該負的責任……,在「品格可貴」的評估年報中,滿是這類例子。

數學課學毅力

學校也可以藉由整合的教學計劃,有系統地強調這些無形的價值。

像維特拉公園公立學校,八年級的學生就從「大屠殺計劃」中學到許多。

他們舉辦一項關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大屠殺的展覽,內容包括猶太街、集中營、大逃亡等殘忍又無奈的照片、文章、錄影帶與音樂。

舉辦與參觀這項展覽的人,都被要求寫下感想,與大家分享。

這項計劃不但包含了歷史、語文、藝術與科技,還讓學生藉由彼此互動,啟發彼此容忍、為他人著想與同情心等人格特質。

學校也在日常生活裡提醒品格教育的主要指標。

例如,學校裡掛有許多標語、海報,還有針對不同主題的每週、每月格言,讓大家了解、隨時想到這些人格特質。

另外,也有許多學校定期討論校園生活裡會遇到的問題,像丟垃圾、抽煙等該怎麼面對、解決,才符合品格的要求。

「品格教育是學校教的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還有你該怎麼做事,」一名七年級的學生因此感受深刻。

另外也還有一些活動,讓學生有趣地學硬梆梆的品格。

像包括瑟恩禮中學等學校,就辦過「同儕調停」的活動。

他們先教大家如何在群體中協調、或彼此妥協的技巧,然後模擬一些情境或在實際生活中輪流擔任調停者,解決同學間的爭端,達成協議,實施懲罰,並追蹤雙方事後是否遵守諾言。

這教會了大家如何成熟、負責地面對、解決衝突,以及中立、公平、誠實、合作等與人相處的重要訣竅。

瑟恩禮中學發現,這還減少校園衝突與犯罪,間接地促進校園安全,「強烈建議」其他學校也試試。

此外,幾乎每個學校都會規劃像以反種族歧視、反男性暴力為主題的健走,在活動中強調公平、反歧視、尊重多元文化與價值;藉由捐血、慈善、食物銀行等捐獻或捐書到阿富汗,教大家要慈悲、關懷、為他人著想;辦法律、公民等特別的講座課程,教大家如何做個守法的好國民。

另外,教育局或各學校也會規劃以品格教育內容為主題的話劇、晚會等活動,或是寫作等競賽,讓學生邊玩邊理解這些品格特質的真義。

「品格(教育)真酷!

」一名九年級的學生說。

要真的落實品格教育,還要讓這些活動走出校園,在生活裡扎根。

他們有共識,「要花一整個村的努力來教養好一個孩子。

」所以約克區九個市鎮共同成立「品格社區」組織,委員會裡有學校、家長、企業、政治人物、公共服務等單位的代表,集合社區裡各方的力量推行「品格可貴」的觀念。

例如,警察到學校裡教學生如何營造安全的社區生活環境,地方報紙每個月刊登有關品格教育的特寫新聞。

「各方對這項計劃的回應異常地全面、驚人,」品格社區委員會副主席瓊斯感受。

人格養成最重要的起點是家庭,所以約克區教育局不吝支援家長。

他們定期發送通訊給父母,也在社區裡辦演講、討論會。

布里尼夫婦就從中獲益甚多。

他們參加社區的發起,簽署成為「品格家庭」,每個月挑「品格可貴」中的一項品格特質為主題,陪小孩觀看相關的電影、書籍,並且在生活中盡量討論。

他們發現小孩非常有興趣,而且這些主題變成生活中常用、彼此都了解的語言。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投入這項計劃的斯密克擔心,「如果我們喪失這個機會灌輸他們好的品格,我們的未來會是一片慘白!

「品格可貴」的通訊強調︰「品格教育不是終點,而是一項旅程」。

因此,進入社會後,企業也繼續教育員工的品格。

今年初,約克區就有不少企業齊聚,討論「品格可貴」在職場的意義,以及如何將這些價值融入員工的工作中。

皇家銀行金融集團就起草一份「價值宣言」,強調員工在服務、團隊工作中應有的正直、誠實、負責等態度。

皇家銀行金融集團的銷售與行銷經理特瑞發現,這讓員工更了解企業的文化,也更認同組織,更願意對社會做出貢獻。

在「品格可貴」的啟發下,品格教育的種子在加拿大擴散、開花。

當時發起「品格可貴」的葛來茲已經轉任卡瓦薩松樹嶺學區的教育局長,並在當地繼續推展品格教育。

其他省份許多學校也開始進行品格教育,甚至賦予它跟數學、科學、語文等科目相同的重要性。

這一切都是因為,「當世界這麼混亂時,有什麼比談論我們的『價值』更重要?

」約克區教育局長哈格斯說。

當家裡出了黑羊

你家的小孩是乖乖牌還是有很強烈的自主意識,他是一路照著你的安排發展,還是老是有許多意見,與你的期望背道而馳?

其實,小孩有自己的看法並不是一件壞事,或許你應該高興你的孩子跟別人是不一樣的,他具有創意、會獨立思考!

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只要他能夠往正向的路前進,並且學習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或許他也能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

父母出身台大,他高一就想休學去流浪;家裡是大企業,他卻要進演藝圈;父母開電器行,她卻要花大錢學攝影。

當全家都是白羊,突然出了頭難以理解的黑羊時,父母要怎麼愛他?

幫助他?

文/黃惠如本篇文章原刊登於《康健雜誌》63期

20歲的孫靖從小就知道長大以後要接掌家裡的事業,但從14歲擁有第一把吉他開始,他非但沒有努力充實商業知識,反而開始創作、玩音樂。

他學校成績下滑,母親擔心、反對,父親長期在國外打拚,一回國就念他,他很討厭父親這樣,「平常又不在國內,憑什麼一回國就管我。

終於他在17歲那年組了一個band,叫Zip發射樂團,進了演藝圈發了唱片,他的身世「孫道存(太電副董事長)的姪子」被媒體刊登出來,他厭惡到極點,對母親說「都是你們害我的,我痛恨我姓孫」。

他唱的是搖滾樂,每次在台上又跳又吼、渾身是汗,母親就在台下掉淚、心疼孩子,身為大學副校長的母親對孫靖說:

「你何必虐待自己,只為了取悅別人,」孫靖回答:

「我很辛苦但我很快樂,就算只為了一個人的掌聲,都是我自己的東西。

*     *     *

宜媛的孩子黃子鑑才高一就宣告要休學環遊世界,她和她的先生以及全家族的人都是台大畢業的,求學、就業一路順暢,完全不能理解原本乖乖唸書的孩子,怎麼會不想上課了。

子鑑說,他「不想成為沒有夢想的大人」,大人們辛苦工作五天,只為了兩天的休息,如果他走父母所規劃的路,他知道他將來的生活也會變成這個樣子。

他還年輕,夢想去看看世界。

宜媛兩夫妻以為他交了壞朋友,從苦口婆心講到每天大吵,孩子後來乾脆封閉自己,不再和父母講話。

當宜媛一知道他想趕快長到18歲,就可以離開家,完全不敢置信,孩子為什麼要逃開這個家,言至此,一向聰明能幹的宜媛哭了。

*     *     *

雖然現在並非13世紀,階級身份固定,容不得你翻身或創新,父母是佃農,孩子非是農夫不可。

但在台灣大多數的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走一條社會價值認可的路,如果孩子選擇一條全家族都沒有從事過的行業,或是父母認為將來在現實生活無法生存的路,很多父母除了無法理解,也緊張地急急插手,想要引導。

但站在孩子的立場,他首度找到自我認同的目標,也願意為自己的夢想付出,卻遭到父母無情的阻止,甚至貶抑他「不成熟」、「沒出息」,造成家庭火爆場面時常上演,親子關係面臨嚴重考驗,甚而手足關係緊張(憑什麼你要花老爸老媽很多的錢,走條特別的路),有時孩子一輩子都無法贏得父母認同,造成更大的遺憾。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過去有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長期「與父抗爭」;書法家董陽孜年輕時待在家裡寫書法,父親就會連珠砲地問她:

「你一個月賺多少錢?

你會不會打字?

」董陽孜走著孤獨的創作路,累積重要成就,但她最在乎的父親到了晚年才肯定她。

已經揚名國際的導演李安也常透露,當校長的父親始終希望他走「比較正常」的路;趨勢科技的創辦人張明正也覺得一輩子都在追逐父親的期望,不禁對自己兒子說,「你以後一生做任何事情,爸爸都支持你,我對你『零期望』」。

年輕一代的旅遊作家褚士瑩家裡都是公務員或大學教授,他母親曾說他只是旅行會「一世人檢角(台語,沒出息)」,但透過旅行,他發現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並非只有大學教授才叫出息,這才釋放了自己的焦慮。

天下父母心

父母緊抓著孩子不放,以為孩子不照自己的想法成長,不依照自己規劃的路走,就會一生悲慘,台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高淑芬認為「這是東方父母特有的士大夫觀念」。

旅居澳洲、參與孩子升學選擇的李瑟深有體悟。

女兒小慈要升大學,學校的教學顧問約所有的高三家長講話,李瑟發現,自從這位教學顧問和她握過手之後,就只和小慈講話,既不向她報告,也不問她有什麼問題。

原來這位教學顧問呈現另一種文化的思考模式:

讀書、考試、將來想唸什麼科系、過什麼樣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得為自己負責,不是爸媽的問題,家長只是來旁聽。

除了東方父母世代承襲特有的「大肩症」,凡事往自己身上攬之外,其實更多擔心他真的可以靠此維生嗎?

近來歸國的布拉格國家劇院指揮邱君強,台大化工系畢業後決定赴德國學習指揮,長年贊助藝術活動的父親──鳳甲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卻坦承壓力沈重,「我不是反對他,我只是覺得,如果當一名工程師,生活會比較穩當,」邱再興對媒體表示。

事實上,十幾歲的孩子的確常常思慮欠週,飽經風霜的父母不免憂心他自以為是的夢想,可能反而會毀了他的前途。

例如宜媛的孩子黃子鑑想休學旅行,他認為,不需上學也可以從旅行中獲得知識,而且可能學到更多。

然而在同一天裡,媽媽和學校的輔導老師和他說的同一句話,才深深震撼他反思,自己的確思慮不週:

「如果你旅行回來,無法重回學校,你的學歷只有國中畢業,你能接受這樣的後果嗎?

怎麼出了「怪胎」?

飽受折磨的盡職父母不免徬徨,我家這位青少年為什麼容易「脫軌」做「怪胎」?

青少年心理專家、和平醫院精神科主任李慧玟認為,表面上看起來,孩子似乎是在大環境、父母的期待、自己的期待中選擇人生路,但「核心還是在找自己」。

現代人格理論之父艾瑞克遜的階段理論提出,在認同形成的階段(大約是15~28歲)首要的工作便是釐清自己是誰?

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以及相信什麼價值之類的問題。

子鑑說:

「我知道閉著眼睛也可以預知我以後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讀大學、進研究所、然後到一個大公司上班,那麼多人(的路走得)都一樣,應該會有不一樣的,到底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我的目標在哪裡?

」身形已經抽長卻難掩稚氣的子鑑語氣堅定。

唱搖滾樂的孫靖在台上吼叫,跑通告又苦又累,出身富貴的他從未言苦,就為了唱「屬於自己的東西」。

親子戰火、互相傷害

想找自己的力道之大,甚而使這種孩子火氣特別大,父母一有不同的意見,馬上心生不滿,覺得父母「八股」、「沒有夢想」,幾近刻薄的言行逼得父母喘不過氣來。

子鑑就認為父母不懂他,是因為他們早早就放棄夢想,宜媛一驚,對子鑑說:

「為什麼你認為爸媽努力工作、幫助需要的人是沒有夢想?

有些孩子也感受到父母、家族所期待的自己,和自己所期待的不符,卻不知如何處理。

李慧玟醫師一家三代從醫,又是青少年心理專家,雖然她自認並沒有加諸壓力給兒子,但張為智國中時功課不佳,她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難過,有一次孩子說他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很難過,李慧玟一驚,說:

「媽媽沒有要你符合我的期望呀,」孩子哭喪地說:

「妳不說,可是我都知道,」她對為智說:

「即使你不愛讀書,媽媽還是希望你存在,希望你當媽媽的孩子,」李慧玟雖然經常處理別人家的青少年與親子問題,但當回憶自己家的這段往事時,仍不禁偷偷擦淚。

孫靖在14歲生日用簡陋的器材錄了一首歌叫「用心」,獻給爸媽:

「你知道我是用心全心全意去表達我有多愛你不要再讓我用一些言語去欺騙才能讓你開心」,表達了其實他也不好過的心事。

原本全家反對他走音樂路,那天看到他的天分和認真,和祈求家人認同的那份心,「全家抱在一起哭成一團,」孫靖回憶。

台灣的現代父母經過多年的思想洗禮,其實不少人可以同意,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會真正有成績,也才會快樂。

父母也要有分寸

但專家學者的大道理,是否就意味父母不應該管孩子的生涯選擇?

究竟父母要怎麼表達,才能關懷而不流於威權,並真的幫助孩子?

■不要一開始就反對

如果孩子跟你表達他的夢想或志趣,不要一開始就反對,甚至譏諷他「沒有出息」、「將來怎麼養活自己」,聽聽他的想法,否則「太傷孩子的心了,」高淑芬主任認為。

如果父母一開始便採取反對的立場,孩子不會讓你再傷他的心,再也不想和你溝通,你只是把孩子往外推。

如何傾聽也要學習。

放下報紙、關上電視,看著孩子,讓他知道你認真在傾聽;別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打斷他想說的話。

■父母必須謹守分寸:

只能分析,不能「讓他覺得」你在替他下決定

一般人乍聽這話,會覺得好笑,當父母也要有「分寸」?

李慧玟主任表示,人生最有成就的事,就是負責任。

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所以父母的責任只有協助、陪伴、分析問題,卻不能替他下決定。

宜媛後來對子鑑說:

「你決定休學旅行,媽媽覺得是很勇敢的決定。

未來你的人生風景,會起起伏伏,不會像爸媽一樣平順;而且你也要有心理準備,你可能將會和你的同學脫節,如果這是你仔細思考後的決定,媽媽答應你。

孩子一旦獲得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權利,被逼得自己獨立思考,反而退讓(或實際)些,他選擇一項自己可以承擔後果的方式:

不休學,寒假騎自行車環島,先從台灣島而不是世界開始旅行。

而且對於父母竟然願意讓他做,覺得「非常感動」。

■絕對不說「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

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之後,就算孩子的想法和你不同,就算你認為那是最錯的決定,尊重他的選擇,萬一孩子失敗了,絕對不說「你看,誰叫你當初你為什麼不聽我的,」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提醒。

而且讓孩子知道,萬一出了問題,父母一定支援,無論發生什麼事,爸媽還是一樣愛他。

■人生永遠可以重新開始

父母走過人生路,很清楚人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絕對沒有任何決定是不能更改的,所以更不用擔心孩子的決定會讓他「前途已毀」。

宜媛想得很清楚,如果孩子真的休學去旅行,也沒什麼大損失,因為這是終身學習的時代,遲個一、兩年完成學業,換回懂得為自己人生負責、視野開闊的孩子,說不定更好,「自己當初實在『想不開』,」她擦掉眼淚說。

不經一番寒徹骨

父母對孩子永遠出於好意,但如果這份好意,成為彼此的傷害,或讓孩子無法獲得成就的喜悅,豈不得不償失?

還好,當孩子想走別的路引起家庭衝突時,若處理得當,無疑也是開啟一條彼此溝通的路。

朱台翔說:

「現在的衝突要讓你們更了解彼此,未來過好日子。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需要學會放心,給青少年機會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就像《教養的迷思》所說: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使孩子變成我們所要的人,但這完全是個錯覺。

放棄吧!

孩子不是一張空白的畫布,父母可以隨意在上面畫出他們的理想與夢想。

愛你的孩子,因為孩子很可愛,而不是因為你認為他們需要愛。

你既不能使他們完美,也無法毀滅他們。

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

美的沈思打造看不見的競爭力

發現自己的存在

在有錢之後,台灣開始變醜了。

我們把最貴的東西買進來,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見得等於美。

美是一種記憶,一種懷念,一份感謝……。

該如何在生活中,找回屬於我們自己的美感?

文/蔣勳本篇文章原刊登於《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

我在大學裡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可是,我有一個很大的矛盾,專業的美術教育等不等於美的教育,可能是第一個要問的問題。

美術是一個很專業的訓練,但並不表示他家裡的家具是對的,他穿衣服能有自己的taste。

西方常講品味,中國古代也常講品味,我愈來愈發現這種東西跟專業有很嚴重的斷裂。

為什麼我要離開大學,我忽然很想做的一件事是社會大眾的美的教育,如果這一部分沒有做,我們有再多的畫家、音樂家、建築家,其實是沒有用的。

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可是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

這包含的是一種風格無法抓到,無法統一到底我要的是什麼東西。

其實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

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信。

舉一個例子,富而美的社會是孔子的理想,可是富有可以造成美,也可以造成醜。

我們回想起來,台灣在經濟貧窮的年代,那時的鹿港、美濃是很漂亮的,因為它的建築材料非常的單一---紅磚、黑瓦。

但富有以後,可以從世界各地進口建材後,它開始醜了。

因為它沒有選擇性說我要什麼,只是把最貴的拿進來,可是在西班牙適合,未必適合台灣。

台灣城市的醜陋,很明顯的是從七○年代的經濟起飛開始。

服裝也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世界各種名牌進到台灣,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見得等於美。

阿曼尼可能是從義大利的材料裏去找到很多跟文藝復興有關的色彩,三宅一生在日本找到很多日本的材質,都是美,可是這兩個加在一起可能是不美,不協調。

台灣所有美的教育問題在於失去美的自主性,就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這可能跟我們的生態有關,跟我們的歷史背景有關,跟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有關。

美絕對不是擺在那邊,說我有這麼多東西,加起來就是美。

西方近代文化裡,美有一部份是很專業的,像印象派畫家莫內、雕塑家羅丹等。

可是有很大一部份是跟工業革命合在一起,他們叫ArtNeuvo,它指的是在工業革命後,很多藝術家不見得一定要畫畫或做雕塑,他們可以投注於做一個杯子,做家具。

巴黎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蓋捷運,捷運的入口,現在的奧塞美術館,是用鑄鐵做出來的百合花的圖案。

他們很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