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762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5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docx

福建省地形图测绘标准

FCB

福建省测绘行业标准

FCB001-2005

 

福建省1:

5001:

10001:

2000

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规定

 

2006-01-01试行

福建省测绘局制定

 

目录

 

1、范围3

2、引用标准3

3、总则3

4、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4

4.1平面控制测量4

4.2高程控制测量6

4.3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9

4.4图根控制测量10

4.5野外数字测图13

5、全数字化摄影测量方法14

5.1影像资料的要求14

5.2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14

5.3像片控制点的布设15

5.4像片控制测量15

5.5空中三角测量15

5.6数据采集16

6、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及编辑16

7、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24

8、图幅接边、检查和资料整理25

9、数字地形图成果的提交25

10、附录25

 

1、范围

本标准主要规定1:

5001:

10001:

2000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测绘内容与基本要求,对于本省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基础测绘项目,应按本技术标准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标准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GB/T7929-1995《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以下简称《图式》)

(2)GB14804-93《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3)GB6962-86《1:

5001:

10001:

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4)GB7931-87《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5)GB7930-87《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6)CJJ8-99《城市测量规范》

(7)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8)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9)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10)GB/T17986-2000《房产测量规范》(含第1、2单元)

(11)TD1001-9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3、总则

3.1测量基准。

大地基准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其原点为地球的质心,参考历元为2000.0,长半轴a=6378137m;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国家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60米。

原有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地方高程系统的,应逐步转化归算至现行国家大地控制系统上来。

3.2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3.3所用测量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检定、检校。

3.4按本标准进行的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需满足地籍图、房产图基础公共要素的基本要求,同时为数据建库作好准备,使之成为后续高新测绘产品的良好数据源。

3.5各项测量工作应积极推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方法,但必须满足本标准的基本精度要求。

3.61:

5001:

10001:

2000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3.71:

5001:

10001:

2000基本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测绘可采用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和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

3.8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

3.8.1图幅分幅

数字地形图图幅宜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或矩形分幅(40cm×50cm)。

3.8.2图幅编号

1:

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以图幅西南角之坐标数字(用阿拉伯数字,以km为单位)作为其图号,并且作为包括于本图幅中1:

500和1:

1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基本图号。

图号具体表示为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各取两位数字。

在1:

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基本图号之末尾,附加一个子号数字(用英文字母),中间以“—”隔开,作为1:

1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图号。

在1:

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基本图号之末尾,附加一个子号数字(用阿拉伯数字),中间以“—”隔开,作为1:

5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图号;子号数字采取流水编号,按1:

1000图幅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编号。

具体方法见下图:

4149-A4149-5

1256

AB3478

9101314

CD11121516

741.0741.0

349.0349.0

1:

10001:

500

同一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统一的图幅分幅及编号,未采用的应逐步进行过渡。

4、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

4.1平面控制测量

4.1.1一般规定

4.1.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允许越级布网。

4.1.1.2建立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各种形式的边角组合测量和导线测量的方法。

4.1.1.3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

GPS控制网和常规边角组合网的等级划分,均按三、四等与一、二级或C、D、E级依次进行分级;导线网分级则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三等点可不埋设盘石和柱石,但其标石规格应为60cm×60cm×60cm。

四等(含四等)以上控制点均应绘制点之记。

4.1.1.4坐标系统的选择

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的选择应以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为原则,并根据测区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

当长度变形值小于2.5cm/km时,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º分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或对控制网有特殊要求时,可以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亦可采用当地高程参考面。

同一城市或者局部地区只能建立一个平面坐标系统,并提供与国家坐标系换算的参数。

4.1.1.5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①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平面点位中误差Mij不得大于5cm。

②四等平面控制网以下各级网中最弱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Mw(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5cm。

4.1.2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4.1.2.1GPS测量

按三、四等与一、二级进行分级的GPS网测量执行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其主要技术指标为: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2.1的规定。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4.1.2.1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距离(km)

a(mm)

b(1×10-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三等

5

≤10

≤5

1/80000

四等

2

≤10

≤10

1/45000

一级

1

≤10

≤15

1/14000

二级

 <1

≤15

≤20

1/10000

注:

①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②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

,式中:

—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a—固定误差,b—比例误差系数,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③其它技术要求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执行。

GPS外业观测成果质量检核指标:

①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时,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不超过下表的规定:

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10-6)

等级

限差类型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量

2.0

3.0

6.0

9.0

9.0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3.0

5.0

10.0

15.0

15.0

对于采用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按独立环闭合差要求检核。

同步时段中的多边形同步环,可不重复检核。

②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wx≤2

σwy≤2

σwz≤2

σw≤2

σ

式中:

W—环闭合差,W=

;n—独立环中的边数。

③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超过下式的规定:

ds≤2

б

GPS网平差处理:

①当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时,应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

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控制点在WGS—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

②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在国家坐标系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

约束点的已知坐标、已知距离或已知方位,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也可作为加权观测值。

平差结果应输出在国家或城市独立坐标系中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③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X、、V△Y、V△Z)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V△X≤3σV△Y≤3σV△Z≤3σ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④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X、dV△Y、dV△Z)应符合下式要求:

dV△X≤2σdV△Y≤2σdV△Z≤2σ

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GPS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或人为的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上式要求。

按C、D、E级进行分级的GPS网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执行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4.1.2.2边角组合网测量

边角组合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2.2的规定

表4.1.2.2边角组合网边长和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距离(km)

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三等

5

≤±30

≤1/160000

四等

2

≤±16

≤1/120000

一级

1

≤±16

≤1/60000

二级

0.5

≤±16

≤1/30000

4.1.2.3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2.3的规定

表4.1.2.3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距中误差

 (mm)

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DJ1

DJ2

DJ6

三等

15

3000

≤±18

≤±1.5

1/60000

8

12

≤±3

四等

10

1600

≤±18

≤±2.5

1/40000

4

6

≤±5

一级

3.6

300

≤±15

≤±5.0

1/14000

2

4

≤±10

二级

2.4

200

≤±15

≤±8.0

1/10000

1

3

≤±16

三级

1.5

120

≤±15

≤±12.0

1/6000

1

2

≤±24

注:

①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②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③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④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

3。

⑤n为测站数。

⑥气温气压及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可输入仪器直接进行改正。

⑦当使用全站仪观测时,测回间可不变换度盘位置。

4.2高程控制测量

4.2.1一般规定

4.2.1.1高程控制测量分为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

水准测量的等级依次分为三、四等和等外。

城市首级高程控制网不应低于三等水准,测区则视具体需要,四等以上高程控制网可作为首级高程控制。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GPS卫星定位技术结合高精度(中误差应优于3cm)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和等外水准测量。

4.2.1.2各等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在平坦地区一般用四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山区以及建筑物上控制点高程的测定可采用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和GPS高程测量方法施测;平坦地区的一、二级导线点的高程亦可根据要求用等外水准精度施测。

4.2.1.3首级水准网等级的选择应根据测区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远景规划、水准路线的长短而定。

四等以上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

4.2.2水准测量设计规格

各等水准测量设计规格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各等水准测量设计规格km

水准点间距离

(测段长度)

建筑区

1~2

其它地区

2~4

三等

45

四等

15

等外

12

注:

①对高程精度有特殊要求的,可另编技术设计书。

②网中结点与结点间或结点与高级点间附合路线长度不应超过上表规定的0.7倍。

③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布设水准支线,支线长度不超过15km。

4.2.3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4.2.3.1各等水准测量高差的基本精度指标一般以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

与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

进行衡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

——测段长度(km);

——测段数;W——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mm)

N——水准环数;L——水准环线周长(km)。

4.2.3.2各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表4.2.3各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mm)

等级

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

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测段、路段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偶然中误差

全中误差

平原

丘陵

山区

三等

≤±3

≤±6

≤±12

≤±8

≤±12

≤±15

≤±20

四等

≤±5

≤±10

≤±20

≤±14

≤±20

≤±25

≤±30

——

≤±15

——

——

≤±30

≤±40

注:

①Ls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水准附合路线或环线周长;Li为检测测段长度。

单位均为km;

②山区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地区;

③当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

④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km时,按1km计算。

4.2.4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

(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之差(mm)

基线分划黑红面或两次高差之差(mm)

单程双转点左右路线转点差(mm)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mm)

仪器类型

视距(m)

二等

因瓦

DS1

≤50

≤1.0

≤3.0

下丝读数≥0.3

0.4

0.6

——

1.0

DS05

≤60

三等

双面

DS3

≤65

≤3.0

≤6.0

三丝能读数

2.0

3.0

——

3.0

因瓦

DS1

DS05

≤80

1.0

1.5

1.5

四等

双面

DS3

≤80

≤5.0

≤10.0

三丝能读数

3.0

5.0

4.0

5.0

因瓦

DS1

≤100

等外

双面

DS3

≤100

≤10.0

≤20.0

——

4.0

6.0

——

——

注:

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

4.2.5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4.2.5.1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以代替四等(含四等)以下水准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5.1的规定。

表4.2.5.1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代替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项目

等级

边长

(m)

高程导线长度(km)

测回数

(中丝法)

垂直角测回差及指标差较差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DJ2

DJ2(″)

平原丘陵

山区

四等

≤1000

15

3

7

±40

±20

±25

等外

≤300

12

2

10

±60

±30

±40

注:

①D为边长,以km计,不足0.3km按0.3km计算;L为路线总长,以km计,不足lkm按lkm计算;

②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与几何水准交替使用时,路线闭合差仍按上表规定,联网平差计算时可按等权处理;

③测边要求与同级导线测量相同;

④垂直角对向观测,仪器高、觇标高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记录一次,精确读至lmm,当较差不大于3mm时,取中数使用。

⑤视线应离开地面1.3米以上。

4.2.5.2等外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以采用全站仪直接测定并读取其观测高差值,以取代常规垂直角观测,但测回数仍需按表5.5.1规定执行(正、倒镜依次各观测一次为一测回),半测回高差互差及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差值△h允按附录A计算与取用。

4.2.6GPS定位技术结合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行高程测量。

4.2.6.1GPS控制网应与国家高等级GPS控制网(如福建省C级GPS控制网)联测,以获得高精度的三维地心坐标(WGS-84)。

4.2.6.2GPS大地高测定中误差和似大地水准面中误差对高程测量精度的综合影响应满足高程测量等级的精度要求。

4.3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4.3.1图根点精度要求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4.3.1的规定;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表4.3.1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cm

点位测图

中误差比例尺

等级

1:

500

1:

1000

1:

2000

一级图根点

5

5

5

二级图根点

5

10

20

4.3.2地物点分类

按精度的要求,地物点总体上按三大类进行划分。

4.3.2.1一类地物点。

又称主要地物点,指道路、街道、巷道两侧明显建筑物拐点。

4.3.2.2二类地物点。

又称次要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明显建筑物拐点及农村居民地明显建筑物拐点。

4.3.2.3三类地物点。

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它地物点,此类地物点又分A、B两种,A指明显固定的地物;B指不明显的地物。

4.3.3地物点平面测定精度

4.3.3.1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4.3.3.1的规定。

表4.3.3.1地物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cm

地物点类型

点位中误差与间距中误差

1:

500

1:

1000

1:

2000

点位

间距

点位

间距

点位

间距

一类地物点

5.0

5.0

8.0

8.0

15.0

15.0

二类地物点

7.5

7.5

12.0

12.0

25.0

25.0

三类地物点

A

15.0

15.0

30.0

30.0

60.0

60.0

B

25.0

20.0

50.0

40.0

100.0

80.0

注:

间距中误差为同类邻近地物点间距的中误差。

4.3.3.2不同类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应超过公式4.3.1计算的结果。

…………………………4.3.1

式中: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分别为一、二、三类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

4.3.3.3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4.3.3.1中的规定值或公式4.3.1计算结果放宽50%。

4.3.4数字地形图高程精度

4.3.4.1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4.3.4.2其它地区数字地形图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4.3.4.2的规定。

表4.3.4.2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高程中误差(等高距)

≤1/3

≤1/2

≤2/3

≤1

注:

对于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4.3.5.2中的规定值放宽50%。

4.3.5数字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数字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符合表4.3.5的规定。

表4.3.5地形图基本等高距m

基本等比例尺

高距

地形类别

1:

500

1:

1000

1:

2000

平地

0.5

0.5

0.5、1

丘陵地

0.5

0.5、1

1

山地

0.5、1

1

2

高山地

1

1、2

2

注:

①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种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

②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4.4图根控制测量

4.4.1图根平面控制

在完成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加密图根控制网。

图根控制布设的主要形式为附合导线和结点导线网,个别导线无法贯通的地区,采用支导线形式补充;局部地区也可采用全站仪解析极坐标法测定(必须有校核条件)。

图根控制可采用GPS测量方法施测,也可用图根三角网(锁)形式进行测设。

4.4.1.1图根导线布设基本要求

为确保地物点的测定精度,施测一类地物点应布设一级图根导线,施测二、三类地物点可布设二级图根导线,同级图根导线允许附合两次,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1.1的规定。

表4.4.1.1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图根级别

适用比例尺

附合导线长度(m)

平均边长(m)

导线相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测距中误差(mm)

测角测回数

测距测回数 (单程)

测距一测回读数次数

DJ2

DJ6

1:

500

1:

1000

1:

2000

1500

120

≤1/6000

≤±24

±15

1

2

1

2

1:

500

1000

100

≤1/4000

≤±40

±15

1

1

1

2

1:

1000

2000

150

1:

2000

3000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