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646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docx

材料加工原理综合实验指导书

材料加工原理

综合实验指导书

徐洲、王浩伟、吴国华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2年2月

 

目录

实验一合金熔炼及液态成型

实验二凝固——定向凝固

实验三材料的冶金缺陷

实验四挤压变形与挤压力实验

实验五圆环镦粗法测定摩擦系数

实验六圆柱体镦粗时接触面上的正应力分布

实验七冷却速度对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实验八钢中马氏体、贝氏体组织形貌的识别及不同回火温度

对淬火钢组织的影响

实验九钢的淬透性测定

实验十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曲线测定

实验一合金熔炼及液态成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铸造合金和变形合金的熔炼过程。

2.了解铸造合金和变形合金的铸造成型。

二、实验内容说明:

铸造合金和变形合金在用途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其熔炼过程基本相同。

选用铝硅合金,ZL101是该类合金中典型的铸造合金,4004是该类合金中典型的变形合金。

铸造Al-Si系合金中Si是作为主要合金化元素加入的,Si提高合金的铸造性能,使流动性改善,热裂倾向性降低,减少疏松,提高气密性,获得致密的铸件。

这类合金具有好的抗蚀稳定性和中等的切削加工性能,具有一般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是较低的。

这类合金国内外常用的共18个牌号,按合金中Si的含量多少,可分为共晶型合金(ZL102、ZL108、ZL109),过共晶型合金和亚共晶合金。

ZL101成分:

Si6.5-7.5Mg0.25-0.45

4xxx系铝合金的主要合金元素是硅,它能以足够的数量(达12%)加到铝中,结果使熔化温度范围大为降低而不产生脆性。

由于这个原因,铝硅合金可作为焊接铝用的焊丝和钎料,即用于要求这些焊接材料的熔化范围低于基体金属的熔化范围之处。

这个系的多数合金是不可热处理强化的,但当用于焊接可热处理合金时,它们可以吸取后者的一些合金成分,从而可以有限地接受热处理。

这类合金含有相当大数量的硅。

当敷以阳极氧化表面涂层时,合金变成深灰至炭黑,从而可适应建筑用途。

该系列的合金有的可以用于生产锻造的引擎活塞,例如4032。

4004的成分:

Si9.0-10.5Fe0.8Cu0.25Mn0.1Mg1.0-2.0Zn0.2

合金的熔配过程:

先根据铸件的体积计算出所需合金原料的总重量,再按各合金的名义成分计算出所需要的合金的重量,称量后全部放入坩锅中,电炉加热,熔化,覆盖,打渣精炼,静置,浇注,熔炼完毕。

每个环节用途各不相同,要求仔细按实验规程进行。

造型材料采用南京红砂和膨润土,对各种不同要求的零件用不同的造型模具进行浇注。

模具设计时应考虑浇注状态,补缩条件以及避渣方式。

三、实验步骤:

ZL101的熔配和4004的熔配。

1.教师指导学生一起配料。

下料4kg铝硅合金,原材料为包头料。

按照原材料中的成分与需要配料的成分差别进行计算。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熔炼。

电炉送电,把原材料料放入坩锅。

设定温度740度。

将要熔化时进行覆盖。

熔化后均温,加入需要配备的合金元素。

3.教师辅助学生进行造型。

金属型模具选用见图1和图2。

 

图1铸造成型金属模具(单试样型)

图2铸造成型金属模具(多试样型)

砂型模具由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造型。

4.浇注成型,分析缩松、缩孔、含气、卷气等铸造缺陷。

一定记住注意安全!

5.实验过程记录:

项目

开始

结束

备注

送电时间

炉子设定温度

到温时间

覆盖时间

熔化时间

加入合金元素1时间

加入合金元素2时间

加入合金元素3时间

加入合金元素4时间

均匀合金元素用时间

除气时间

精炼时间

浇注时间

四、思考

铸造合金和变形合金的熔炼与凝固过程相同与不同点。

实验二凝固---定向凝固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晶体生长的一般规律。

2.了解定向凝固的凝固规律与条件。

3.对定向凝固生长的晶体的组织分布进行观察。

二、定向凝固方法和原理:

定向凝固的基本原理是严格控制合金凝固过程热流的方向,使合金液始终沿着预期的方向凝固。

定向凝固设备中有一个单方向散热的冷源(水冷铜结晶器)和一个能保证液相中不产生新的结晶核心的热源,并于凝固界面形成一个有效的温度梯度,使晶粒始终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连续不断地向液相中生长,最终获得具有一束平行排列柱状晶的铸件。

实现定向凝固有多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工艺要点和应用如下:

1.发热铸型法

1保温套2发热材料3型壳4水冷结晶器

图1发热铸型法原理图

工艺要点:

将铸型置于水冷铜板上,并在其周围填充发热材料。

浇入合金液后同时引燃发热材料,形成有效的纵向温度梯度,使铸件定向凝固。

应用:

主要用于制造尺寸较小的磁性合金铸件。

2.功率降低法

将底部开口的型壳置于水冷铜结晶器上,放入定向炉的石磨加热器内,加热器分上下两区同时供电,型壳加热到预定温度后,浇入合金液,并将下区断电,形成纵向的温度梯度,使铸件定向凝固。

适用于生产高度小于100mm的铸件,由于应用范围受限制多,生产效率较低,故目前实际生产中较少应用。

3.铸型移动法

将底部开口的型壳放在水冷结晶器上,送入定向炉内的感应加热器中,加热到预定温度后,浇入合金液,然后以预定的速度将铸型移出。

由于隔热挡板的作用,上下具有纵向温度梯度(一般为30~60

)从而实现定向凝固。

广泛应用于大量生产高度小于280mm的定向凝固和单晶铸件。

1型壳2铸型加热器3隔热挡板4水冷结晶器5升降机构

图2铸型移动法原理图

4.液体金属冷却法

将型壳悬挂在升降机构上,送入定向炉内的型壳加热器中,加热到预定温度后浇入合金液,以预定的速度下移并浸入保持在一定温度下的低熔点金属(如锡、铝等)液池中,在型壳下移过程中实现定向凝固,此法传热快而稳定,凝固界面的温度梯度可达100

以上。

制取单晶的方法有两种:

1.选晶法在型壳底部设置一个螺旋型选晶器,当浇入的合金液与水冷铜结晶器接触时,由于急冷作用而产生许多的晶核,炉内的纵向温度梯度使这些晶核沿平行于热流方向长大,这些晶体竞争生长的结果,形成一束具有择优取向的柱状晶。

凝固继续进行,晶体达选晶器的螺旋部分时,只剩下几个晶粒向上生长,在此过程中继续择优选晶,最后只有一个取向的晶体从螺旋选晶器的顶部伸长并长大,直至充满整个型腔而获得单晶铸件。

2.籽晶法在型壳底部的籽晶套内安放一个特制的籽晶块。

当浇入型壳的合金液与籽晶接触后,便开始形核并以籽晶固有的晶体取向为结晶方向外延生长,直到充满整个型腔获得单晶铸件。

籽晶法可以制取任意所需结晶取向的单晶铸件。

1型壳2籽晶3籽晶套4水冷结晶器

图3籽晶法制取单晶的示意图

三、定向凝固设备

定向凝固设备即定向凝固炉,通常包括熔炉、铸型加热器、冷凝区(室)和真空系统等部分。

国内常用的定向凝固设备主要有两种典型类型,即德制和俄制定向凝固炉,前者是基于铸型移动法,后者则是基于液体金属冷却法设计制造的。

两种定向凝固设备的参数见表1:

表1定向凝固设备的参数

技术特征

ISP2/Ⅲ-DS

увнк-вп

定向凝固方法

铸型移动法

液态金属冷却法

坩锅容量/kg

5

10

最高熔化温度/℃

1800

1700

熔化加热功率/KW

120

150

熔化加热频率/HZ

2000~4000

型壳加热温度/℃

≈1600

≈1600

真空度/Pa

≈0.1

≈0.67

结晶生长速度R/(mm/min)

2~15

1~20

温度剃度G/(℃/cm)

30~40

70~80

四、实验内容说明:

晶核形成以后,通过生长完成结晶过程,晶体生长就是液相中原子不断向晶体表面堆彻的过程,也是固——液界面不断向液相中推移的过程。

为了对晶体的生长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需对凝固过程中的温度梯度核晶体的生长速度有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观察前先对定向凝固的条件,G/R进行思考,分析晶粒取向与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的关系。

了解单晶、胞晶和枝晶的结构特点,并思考各种不同的晶体的使用条件,如单晶可用于半导体,而枝晶的蠕变性能好可用于高温材料。

五、实验步骤:

1.教师给学生讲解定向凝固设备的使用,构造及其原理。

1真空系统2加料杆3升降机构4熔炉5型壳

6铸型加热器7液态金属冷却池

图4采用液态金属冷却法的定向凝固炉的结构简图

2.演示制备单晶、胞晶和枝晶的定向凝固过程。

同学可以参考上图中定向凝固的规范,考虑定向凝固的步骤。

本次实验的设备:

DJL-500定向晶体生长炉。

生产厂家: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该设备的技术指标:

抽拉速度0.2-10mm/min,温度梯度最大为1000K/cm,真空度:

5×10-3Pa。

实验材料:

M38Ni基合金。

抽拉速度:

2mm/min,真空度:

1×10-2Pa。

教师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抽拉速度和真空度,最终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

抽拉结束后用60℃温水淬火。

3.学生自己观察单晶、胞晶和枝晶的纵截面的晶粒取向与组织结构,并绘出其结构。

六、思考

G/R的值与形成胞晶或枝晶的关系如何?

 

实验三材料的冶金缺陷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各种冶金缺陷的形式。

2.了解各种冶金缺陷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内容说明:

研究材料冶金缺陷,除了进行观察外,还需要把各种类型的冶金缺陷的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绘出来),以便更深一步了解各种缺陷,便于科学研究和交流。

一般说来,材料的冶金缺陷包括内应力、偏析、夹杂、缩孔、缩松、气孔、氢白点、热裂纹、冷裂纹等。

对于各种不同的冶金缺陷,其形成原因是不相同的,对于不同的材料其形成某种缺陷的倾向也不相同,有的可以直接观察到,有的则需要磨制金相观察。

1、气孔和针孔:

位于铸件内部(通常不与铸件外表面相接触)的孔洞,内壁光滑,多数为圆形。

大的气孔往往是单个的、小的针孔则成群出现,大小不一。

有时铸件的整个断面上会布满气孔或针孔。

这类孔洞的内壁可能是发亮的,多少有些氧化,就铸铁件而言,可能覆盖一薄层石墨。

这类缺陷可能在铸件的所有部位出现。

图1气孔图2针孔

缺陷形成原因:

气孔和针孔是由于在凝固过程中滞留在金属中的气体形成的。

(1)熔炼方面的原因(内源性气孔或析出性气孔)。

溶池中的液态金属含有大量气体(炉料、熔炼方法,炉气成分等存在问题)。

熔解的气体在凝固时析出;

钢和铸铁件:

碳和氧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并以气态或氧化物形式存在。

一氧化碳形成的气孔可能因氢或氮(氮的情况较少)的扩散而体积增加,

(2)造型或制芯材料产生的气体(外源性气孔或侵入性气孔)。

铸型或砂芯中水分过高;

砂芯粘结剂的发气量大;

含碳氢化合物的附加物量过多;

涂料的发气量过大;

(3)卷入的气体(外源性气孔);

型腔内的空气和气体未能及时排出;

砂型和砂芯的透气性差;

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中产生紊流,卷入空气。

图3铸钢件缩孔实例

2、夹杂

夹杂包括:

金属夹杂物、冷豆、内渗豆、磷化物渗豆、熔渣/溶剂类非金属夹杂物、渣孔/稀土氧化物夹杂、含气渣孔、砂眼、涂料夹杂或耐火涂层夹杂、黑点、氧化皮夹杂、光亮碳膜、硬点等。

铸件内夹带有各种不同尺寸的金属夹杂物(或金属间夹杂物),与基体金属相比,无论在结构上和色泽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性能上的差别就更大了。

通常这些缺陷在切削加工后才显露出来。

 

图4冷豆图5金属夹杂物

3、应力热裂缺陷:

图6应力热裂缺陷

应力热裂:

形状不规则,深浅不一的晶间裂纹。

裂口常呈现细密的树枝晶,且表面氧化。

这类缺陷最常发生在铸件上存在着内应力的最后凝固的断面处。

成因机理:

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当其温度接近固相线时受到应力或变形作用。

产生原因:

(1)铸件在金属型内的冷却时间过长;

(2)铸件在出型斜度太小,阻碍了铸件收缩。

(3)开型过早,铸件在出型时开裂。

(4)取出金属芯时,由于金属芯歪斜或导向装置不良,导致铸件热裂。

(5)顶杆的位置不当,使铸件产生弯曲应力。

(6)由于浇注温度过高,或砂芯圆角太小而产生热节。

(7)液体金属流量太小。

三、实验步骤:

1.教师结合实物讲解夹杂、缩孔、缩松、气孔、氢白点、热裂纹、冷裂纹等缺陷。

准备气孔试样2个

材料:

铸铁或铝合金尺寸:

80×60

将试样切开,要求断面可以明显观察到气孔缺陷

实验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气孔形貌,判断气孔的类型,然后由老师讲解如何观察和判断气孔的类型,气孔的形成原因,避免缺陷形成的措施。

准备缩孔试样1个

材料:

铸铁或铝合金尺寸:

80×60

将试样切开,要求断面可以明显观察到缩孔

实验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缩孔形貌,然后由老师讲解缩孔的形成原因,避免缺陷形成的措施。

准备氢白点试样2个

材料:

铸铁或铝合金尺寸:

80×60

将试样切开,要求断面可以明显观察到氢白点缺陷

实验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氢白点形貌,然后由老师分析形成原因,讲解氢白点形成的措施。

准备夹杂试样2个

材料:

铝合金尺寸:

80×60

实验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夹杂形貌,由老师讲解夹杂的形成原因,避免夹杂形成的措施。

准备含有热裂纹的试样2个

材料:

铸铁或铝合金尺寸:

80×60

实验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热裂纹形貌,然后由老师讲解如何热裂纹类型,避免热裂纹形成的措施。

2.实物辨别,教师分发一部分实物,让学生自己判断有无缺陷,如果有缺陷属于哪一类;并推想其形成过程。

四、思考:

1.你认为各种冶金缺陷应该如何进行分类?

2.你认为应该如何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不同的冶金缺陷?

实验四挤压变形与挤压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挤压时,金属流动及变形特点,并分别实测其挤压变形力;

2.掌握三种挤压方式的变形力数值及其变形规律;

3.了解摩擦及凸、凹模形状对挤压变形的影响;

4.了解挤压变形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并与铸态情形进行比较。

二、实验内容说明

1.挤压的基本方法

挤压是将金属置于一封闭的挤压模内,用强大的挤压力将金属从模孔中挤出成形的方法。

挤压过程中金属坯料的截面依照模孔的形状减少,坯料长度增加。

挤压可以获得各种复杂截面的型材或零件。

根据金属流动方向与挤压凸模运动方向的关系,挤压可分为四种方式:

(1)正挤压---金属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同。

(2)反挤压---金属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反。

(3)复合挤压---坯料一部分金属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同,另一部分则相反。

(4)径向挤压---金属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成90℃。

挤压成形的工艺特点:

(1)挤压时金属坯料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下变形,因此可提高金属坯料的塑性,有利于扩大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范围。

(2)可挤压出各种形状复杂、深孔、薄壁和异型截面的零件,且零件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尤其是冷挤压成形。

(3)挤压成形后零件内部的纤维组织基本沿零件外形分布且连续,有利于提高零件的力学性能。

(4)挤压成形的生产率高,一般可比其它锻造方法提高几倍。

(5)挤压成形最好在专用的挤压机(液压式,曲轴式,肘杆式)上进行,也可在适当改进后的通用曲柄压力机和摩擦压力机上进行。

2.坐标网格法

网格法是最常用的研究金属流动的实验方法,它可较细致地反映同出金属在各部位和各阶段的流动情况。

此法的实验操作程序是:

(1)将圆柱形锭坯沿子午面纵向剖分成两半。

取其一半,在剖面上均匀刻画出正方网格。

网格大小取决于金属品种、试件尺寸和测试手段。

条件允许时可采用0.25mm线距,一般可采用1-3mm。

(2)在刻痕沟槽中充填以耐热物质,如石墨、高岭土、氧化锌或粉笔灰等,或嵌入金属丝。

然后将水玻璃涂在剖面上以防止挤压时粘结,最后用螺栓固定住试样。

(3)按要求进行不完全挤压。

(4)取出试样,打开,观测网格的变化。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试样:

Ф35×25剖分铝试样

2.实验设备、工具和辅助材料

设备:

600KN油压机或万能材料试验机,挤压模具;

工具:

画针、直尺、150mm游标卡尺;

辅助材料:

润滑剂

3.实验步骤

取Ф35×25剖分铝试样一个,在剖面上画出2×2mm的坐标网络,然后合起来放入图1所示模具中,用Ф30的冲头进行挤压,此为复合挤压。

控制实验机的压缩行程及压力,当达到稳定流动后(约压缩12~15mm),即取出试样,描绘剖面上其网格变化。

 

图1挤压模具及实验示意图

取同样剖分铝试样一个,画好网格,放入模具中,用Ф36冲头挤压,此为正挤压。

完全按第一步骤进行同样的操作。

取同样剖分铝试样一个,画好网格,放入模具中,用Ф30冲头挤压,并将凹模换成实心垫块,进行挤压,此为反挤压,仍然按第一步骤进行同样的操作。

四、实验报告内容

1.描绘变形后坐标网格图;

2.绘制压力-行程曲线;

3.分析三种不同挤压方式的变形特点有什么不同,以下几种因素:

摩擦、凹模入口角、变形程度、毛坯尺寸、变形速度对挤压变形有何影响;

4.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方式的挤压变形力的数值有什么特点,数值上的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应用主应力法或滑移线对上述挤压应力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五圆环镦粗法测定摩擦系数

一、实验目的

1.根据圆环镦粗后的变形,了解摩擦对金属流动的影响。

2.通过实验掌握实际测定摩擦系数的方法。

3.分析镦粗对材料组织的影响,并与铸态情形进行比较。

二、实验内容说明

1.塑性加工过程中摩擦的特点

凡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就有摩擦存在。

前一种是动摩擦,后一种是静摩擦。

在机械传动过程中,主要是动摩擦。

在塑性加工过程中的摩擦,虽然也是由两物体间相对运动产生的,但与一般机械传动中的摩擦有很大差别。

(1)接触面上压强高

在塑性加工过程中,接触面上的压强一般在100MPa以上。

在冷挤压和冷轧过程中可高达2500-3000MPa。

而一般机械传动过程中,摩擦副接触面上的压强仅20-40MPa。

由于塑性加工过程中接触面上的压强高,隔开两物体的润滑剂容易被挤出,降低了润滑效果。

(2)真实接触面积大

在一般机械传动中,由于接触表面凹凸不平,因而,实际接触面积比名义接触面积小得多。

而在塑性加工过程中,由于发生塑性变形,接触面上凸起部分会被压平,因而实际接触面积接近名义接触面积。

这使得摩擦阻力增大。

(3)不断有新的摩擦面产生

在塑性加工过程中,原来非接触表面在变形过程中会成为新的接触表面。

例如,镦粗时,由于不断形成新的接触表面,工具与材料的接触表面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原来的接触表面,随着变形程度的进行可能成为非接触表面。

例如,板材轧制时,轧辊与板材的接触表面不断变为非接触表面向前滑出。

因此,要不断给新的接触表面添加润滑剂。

这给润滑带来困难。

(4)常在高温下发生摩擦

在塑性加工过程中,为了减少变形抗力,提高材料的塑性,常进行热加工。

例如,钢材的锻造加热温度可达到800-1200℃。

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氧化皮,模具软化,润滑剂分解,润滑剂性能变坏等一系列问题。

2.摩擦对塑性加工过程的影响

摩擦对塑性加工过程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轧制时,若无摩擦力,材料不能连续进入轧辊,轧制过程就不能进行。

在摩擦力起积极作用的挤压过程中,浮动凹模与坯料之间的摩擦力有助于坯料运动,使变形过程容易进行。

又如板料拉深时,有意降低凸模圆角半径处的光洁度,以增加该处的摩擦力,使拉深件不易在凸模圆角处流动,以免引起破裂。

但是,对多数塑性加工过程,摩擦是有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能量消耗

在塑性加工过程中,除了使材料发生形状改变消耗能量外,克服摩擦力也要消耗能量。

这部分能量消耗是无用的,有时这部分能量消耗可占整个外力所做功的50%以上。

(2)改变应力状态,增加变形抗力

单向压缩时,如工具与工件接触面上不存在摩擦,工件内应力状态为单向压应力状态。

当接触面上存在摩擦时,工件内应力状态成为三向压应力状态。

同时摩擦也引起接触面上应力分布状况的改变。

无摩擦均匀压缩时,接触面上的正应力均匀分布;存在摩擦时,接触面上的正应力呈中间高两边低的状况。

摩擦会使变形抗力提高,从而增加能量消耗和影响零件的质量。

摩擦使金属流动阻力增加,坯料不易充满型腔。

对于轧制过程,由于摩擦使变形抗力提高,轧辊的弹性变形加大,同时使轧辊之间的缝隙中间大、两边小,其结果是轧件中间厚两边薄。

(3)引起变形不均匀

在挤压实心件时,由于外层金属的流动受到摩擦阻力的影响,出现了流动速度中间快边层慢的现象,严重时会在挤压件尾部形成缩孔。

有时,摩擦引起的变形不均匀会产生附加应力,使制件在变形过程中发生破裂。

(4)加剧了模具的磨损,降低模具的寿命

摩擦产生的热使模具软化,摩擦使变形抗力提高,从而导致模具的磨损加剧。

3.影响摩擦系数的主要因素

(1)金属的种类和化学成分

不同种类的金属,其表面硬度、强度、氧化膜的性质以及与工具之间的相互结合力等特性各不相同,所以摩擦系数也不相同。

即使同一种金属,当化学成分不同时,摩擦系数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材料的强度、硬度愈高,摩擦系数愈小。

(2)工具表面粗糙度

通常情况下,工具表面越粗糙,变形金属的接触表面被刮削的现象愈大,摩擦系数也愈大。

(3)接触面上的单位压力

单位压力较小时,表面分子吸附作用小,摩擦系数保持不变,和正压力无关。

当单位压力达到一定值后,接触表面的氧化膜破坏,润滑剂被挤掉,坯料和工具接触面间分子吸附作用愈益明显,摩擦系数便随单位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但增大到一定程度,便稳定了。

(4)变形温度

一般认为在室温下变形时,金属坯料的强度、硬度较大,氧化膜薄,摩擦系数最小。

随着温度升高,金属坯料的强度硬度降低,氧化膜增厚,表面吸附力、原子扩散能力加强;同时高温使润滑剂性能变坏,所以,摩擦系数增大。

到某一温度,摩擦系数达到最大值。

此后,温度继续升高,由于氧化皮软化和脱落,氧化皮在接触面间起润滑剂的作用,摩擦系数却下降了。

(5)变形速度

由于变形速度增大,使接触面相对运动速度增大,摩擦系数便降低。

4.圆环镦粗法原理

这种方法适于测定体积成形过程中的摩擦系数或摩擦因子。

采用这种方法时,将几何尺寸(指外径、内径、高度的比值)一定的圆环放在平板之间进行压缩。

压缩后圆环内、外径的变化情况与平板接触面上的摩擦情况关系很大。

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表明,圆环的内径变化对接触面上摩擦情况的变化比较敏感。

如果接触面上不存在摩擦,则圆环压缩时的变形情况和实心圆柱体一样,其中各质点在径向均向外流动,流动速度与质点到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当接触面上的润滑情况很差时,压缩后圆环的内径将减小;如果接触面上的润滑情况较好,则压缩后圆环的内径将增大。

因此,采用圆环镦粗法时,是以压缩后圆环的内径变化来确定摩擦系数或摩擦因子的。

假设圆环的几何尺寸为外径:

内径:

高度=6:

3:

2,高度压缩30%后内径变化率为-10%。

根据上述数据,在相应标定曲线上(如图1所示)就可得一点。

从图1可以看出,该点与m=0.10的曲线最为接近,因而可以认为对所考虑的情况,m=0.10。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试样

试样为工业纯铝,制成环状,其外圆、内径、高度比值为6:

3:

2,具体尺寸如图2所示。

 

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