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551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docx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

战争与和平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世界格局: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3)亚洲诸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

2.实力变化: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1)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2)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3)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4)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3.军事集团:

“同盟国”与“协约国”

(1)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2)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爆发

(1)引线: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2)爆发: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2.战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

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3.阶段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或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

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美国对德国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

同盟国成员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4.评价

(1)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2)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

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1.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考点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一、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1.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2.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影响

(1)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

(2)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3)该体系充满了掠夺性和分赃性,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这使得该体系不能稳定、持久。

二、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三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

2.内容

(1)《四国条约》:

美、英、法、日四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

(2)《五国条约》:

分别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

(3)《九国公约》:

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中日协定:

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

3.影响

(1)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2)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确认了列强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4)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三、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

1.国际联盟

(1)由来: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2)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3)实质:

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4)作用

①积极作用:

有利于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等,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在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劳工和交通运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②消极作用:

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5)历史地位:

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做了示范。

名师提醒

全面评价国际联盟

1.积极性:

国际联盟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是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强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2.局限性:

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如《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事实上等于把这些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它的作用只是帮助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巩固战后帝国主义体系。

2.《非战公约》

(1)签署:

1928年,美、德、法、日、英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

(2)评价

①这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②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1)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1922年,墨索里尼组建了法西斯政权。

(2)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这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3)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这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在亚洲,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在欧洲,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英法的绥靖政策: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爆发: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从亚洲到欧洲,从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1)序幕: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亚洲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3)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2.扩大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以美、苏、英、中为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转折

(1)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日军惨败,这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2)1942年11月,英军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这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3)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5.胜利

(1)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2)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的败亡。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3)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2.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3.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4.促进了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辨析比较

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1.相同点

(1)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

(3)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5)大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主要是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国家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是为了争取人类安全、实现社会进步。

(2)大战爆发的形式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交战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各国相继宣战,很快进入全面战争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后才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3)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

(4)大战的影响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新秩序体现出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较多地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考点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苏、英、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2)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3)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4)成立联合国

3.联合国

(1)成立时间:

1945年

(2)性质:

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3)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安理会:

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4.评价

(1)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雅尔塔体系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上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经济上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地缘政治上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军事上

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1955年5月,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3)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成为冷战发生的根本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

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②二战后,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

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2.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主要方式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备竞赛、局部战争、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等。

(2)两极格局:

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率先对苏联发动了冷战。

苏联予以反击。

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政治、经济、地理和军事上的两极格局。

思维拓展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确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3.表现

名师提醒

美苏两强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的原因

1.欧洲经济相对发达,控制了欧洲,就有了争霸的经济基础。

2.政治上,欧洲是两强最大的利益所在,西欧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谁控制了欧洲,谁就控制了众多盟国,具备了抗衡对方的实力。

3.地缘上,欧洲是两种意识形态对抗的交汇点,必然成为两强相争的前沿和重点。

4.特点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分明、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两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整体实力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

5.影响

(1)消极影响

①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形成全球“冷战”和局部“热战”。

②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两强相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③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如促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崛起、欧共体形成等,从而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1.第一次缓和:

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对苏联推行“缓和”外交;苏联由守势转为攻势,勃列日涅夫推行“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美苏关系出现缓和。

2.紧张对抗: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致使美苏关系再度紧张;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和“星球大战计划”。

3.第二次缓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得到了美国的响应;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

四、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1.联合国的建立:

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2.联合国的宗旨及原则

(1)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2)原则:

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等。

3.主要活动

(1)维和行动

①第一次维和行动: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建立停战监督组织。

②第一支维和部队: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派出维和部队。

③第一次强制性决议:

两伊战争中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2)国际裁军:

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1978年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召开,设立了帮助管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机构,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3)保障人权:

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

考点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原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

(2)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

(3)美国的霸权政策。

2.经过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1950年9月,美军占领汉城(今首尔)。

(3)1950年10月,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4)1953年,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3.性质:

由内战扩大成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4.影响

(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的产物。

(2)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3)对美国的影响:

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4)对中国而言,捍卫了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对中美两国关系而言,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背景

(1)按照1954年《日内瓦协议》规定,越南被临时军事分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

(2)1955年,美国扶植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分裂。

(3)越南南方人民掀起反对吴庭艳政权的祖国统一斗争,并得到越南北方人民的支援。

2.经过

(1)开始:

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种战争”。

(2)扩大:

1965年,“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3)转折:

1968年,南越人民武装发动了“新春攻势”。

(4)结束:

1973年,美越签署和平协定,双方完全停止敌对行动。

3.影响

(1)越南人民捍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国家统一。

(2)美国战败,损失巨大,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

(3)美国被迫调整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4)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三、中东战争

1.背景

(1)历史原因:

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大国的相继统治。

(2)地理原因:

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

(3)国际政策:

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联大决议在该地区分别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2.经过:

从1948到1982年共进行了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六日战争(1967年)、十月战争(1973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共五次中东战争。

3.中东和平进程

(1)埃以和谈:

首开中东和平进程的是埃及领导人萨达特,取得了一定成果。

(2)巴以和谈:

为巴以和解作出杰出贡献的是阿拉法特和拉宾。

①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②1993年,巴以签署和平协议,允许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区自治。

③巴以接受2003年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4.影响:

造成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造成巴以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使中东和平进程异常艰难。

四、两伊战争

1.原因

(1)领土(石油)争端:

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2)宗教和民族矛盾:

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3)地区霸权政策:

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4)大国力量介入:

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2.经过:

1980年9月,战争爆发;1988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两伊宣布停战

3.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

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五、海湾战争

1.背景

(1)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去平衡。

(2)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长期存在边界纠纷。

2.经过

(1)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袭击;8月8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

(2)1991年1月,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2月,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1)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2)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4.影响

(1)给科威特和伊拉克两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3)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4)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思维拓展

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宗教与民族冲突、领土(能源)争端、地区霸权主义、大国力量的介入。

2.教训:

残酷的战争不仅阻碍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留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这往往使冲突升级;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考点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一、原因

1.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

2.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

4.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二、两者关系

1.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

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

2.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

建立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享;缩小各国差距,实现平等合作。

三、不利因素

1.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和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