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财务报表分析复习重点.docx
《自考财务报表分析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财务报表分析复习重点.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财务报表分析复习重点
第一章 财务分析概论
第一节 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财务分析的目的
财务分析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经济资料为依据,结合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全面的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财务分析在今天的地位愈发重要,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财务报告以及其他企业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简洁明了的分析结论,从而帮助企业相关利益人进行决策和评价。
具体分为:
(1)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销售决策和宏观经济等提供依据;
(2)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评价、监督和选择经营管理者提供依据。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会计报表解读
(1)会计报表质量分析――关注表中数据与企业现实经济状况的吻合程度、不同期间数据的稳定性、不同企业数据总体的分布状况。
(2)会计报表趋势分析――揭示各期企业经济行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会计报表结构分析――从整体上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组成、利润形成的过程和现金流量的来源,深入探究企业财务结构的具体构成因素及原因,有利于更准确的评价企业的财务能力。
(二)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
(1)利润的大小直接关系企业所有相关利益人的利益,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获取利润,所以盈利能力分析是财务分析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2)盈利能力是评估企业价值的基础,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未来获盈利的能力。
(3)盈利指标还可以用于评价内部管理层业绩。
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应当明确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和结构,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盈利能力的未来可持续状况等。
(三)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关系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可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四)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是指企业资产运用,循环的效率高低,包括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和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的不足,挖掘资产潜力
(五)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发展的内涵是企业价值的增长,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
对企业发展能的评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评价过程
(六)财务综合分析
财务综合分析就是解释各种财务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及效果的结论,说明企业总体目标的事项情况。
财务综合分析采用的具体方法有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
三、财务分析的评价基准
一)财务分析评价基准的含义
财务分析评价基准就是在一定的评价目标下,人为设定的划分评价对象优劣的财务标准。
财务分析评价基准并不是唯一的,采用不同基准会使得同一分析对象得到不同的分析结论。
(二)财务分析评价基准的种类
1.经验基准。
是依据大量的长期日常观察和实践形成合的基准,该基准的形成一般没有理论支撑,只是简单的根据事实现象归纳的结果。
但是对于经验标准应当有两点注意:
(1)任何经验标准都是在某一行业内适用。
(2)任何经验标准都是在某一段时间段内成立,因为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和技术改革,经验标准也会随之改变。
2.行业基准。
是行业内所有企业某个相同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或者是较优水平。
行业基准的使用需要注意:
(1)尽管行业内的企业可比性较强,但是很难找到两个经营业务完全一致的企业。
(2)即使行业内企业的经营业务相同,也可能存在会计处理方法上的不同,在使用时需要考虑是否调整不同企业间的会计政策差异。
3.历史基准。
是指本企业在过去某段时期内的实际值,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历史平均值,也可以选择最佳值作为基准。
需要注意:
(1)即使企业的比较结果是超越历史,也不能说明企业已经处在一个经营优良的状况,在企业进步的同时,可能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反而降低了本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2)当企业发生后经营业务上的重组和变更时,历史基准的可比性就会严重下降,原有的财务数据已经不能为今所用。
(3)对于新成立的企业,没有历史基准可用。
4.目标基准。
是财务分析人员综合企业历史财务数据和现实经济状况提出的理想标准。
在财务分析实践中,一般使用财务预算作为目标基准。
(1)企业预算作为内部信息不对外公布,因此外部财务分析人员无法取得和使用。
(2)企业预算带有一定的主观人为因素,且很难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动而调整,其客观性和可靠性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目标基准一般是企业内部分析人员用于评价考核。
第二节 财务信息
一、财务信息供给与需求的主体
一)财务信息供给主体
财务信息供给方是“生产”或提供财务信息的一方,一般为报送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
供给方式是向信息需求者披露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的最终产品主要以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为主,生产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1.财务信息披露格式
当前我国财务报告基本分为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两部分,财务信息披露方式包括:
表内披露:
披露的信息相对固定,格式清晰,是财务分析关注的重点
表外披露:
格式不规范,披露灵活,便于吸收新信息,对报表起补充和说明的作用
2.财务信息的披露意愿
(1)自愿性披露:
一般而言,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多对企业有利,通过这些信息的揭示,企业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往往是信息供给差异的主要来源,财务分析人员可以从中得到较为丰富的信息内涵。
但这种信息不十分规范,需要财务分析者关注其质量。
(2)强制性披露:
披露的信息规范性较好,但是可通过分析进一步获取的信息内容相对较少。
3.财务信息的披露时间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至少每年对外报送一次财务报告
(二)财务信息需求主体
财务信息需求主体一般也是财务分析主体。
财务信息需求主体主要包括:
股东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者、政府、企业供应商等。
1.股东及潜在的投资者
投资者需求的信息主要与企业价值评估有关,影响企业价值的主要因素是未来的盈利能力,同时投资和还需要关注投资风险,注重企业财务安全性的信息。
2.债权人
债权人关注企业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更加关注企业收益的稳定性以及经营的安全性。
因而与股东需要的财务信息存在差异,着重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企业信用和违约风险。
3.企业内部管理者
企业内部管理者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经营劣势和不足,以便于改进。
从财务信息获得的内容上看,企业经营管理者既是财务信息的需求者,又是财务信息的供给方,财务分析较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人的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和详尽。
4.政府
政府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是基于其所具有的不同角色。
(1)作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企业作为纳税主体,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合法纳税,此时政府主要需要与增值税、所得税等有关的财务信息。
(2)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所需求的内容与其它企业股东大体相同。
5.企业供应商:
关注与企业信用风险和偿债能力有关的财务信息,并做出分析,判断企业未来状况,以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二、财务信息的内容
(一)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按照是否由会计系统提供进行的分类
1.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系统编制并提供,分为外部报送信息和内部报送信息。
(1)外部报送信息。
是以财务报告为主,财务报告是企业向相关利益人定期报送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
企业应当定期向外部相关利益人报送的有: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财务报告是财务分析最重要的依据和最主要的财务信息来源。
(2)内部报送信息:
企业成本计算数据和流程、期间费用的构成,企业预算、企业投融资决策信息以及企业内部业绩评价方法和结果等。
2.非会计信息
(1)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独立于企业的第三方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做出的独立鉴定报告。
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有四种:
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审计报告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但是可以增加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2)市场信息。
市场信息包括资本市场信息、产品市场信息等。
资本市场信息主要涉及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如市盈率、市净率等。
可以更加明确的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市场状况、行业发展前景和企业成长能力。
(3)公司治理信息。
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管理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有助于判断企业的前景,有助于判定历史信息预测未来的效力。
(4)宏观经济信息。
一般包括影响整体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些因素,例如通货膨胀率、GDP增长水平、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基本利率水平等。
(二)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
将信息按照是否来源于企业内部划分,有助于分清不同财务分析主体可以获得的信息集。
一般而言来自企业外部的信息都是公开信息,如市场信息、宏观经济信息等,任何分析主体都可以无成本或低成本地获得和利用。
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部分是公开的,部分是非公开的,其中非公开数据包括企业成本数据的构成、企业预算等,这些数据只有企业内部管理者才能在分析中使用。
对于大多数财务分析主体,分析的出发点应当立足于外部信息和企业内部公开披露的信息。
三、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一)可靠性
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
(三)可理解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理解性只是对专业人士而言,而不能苛求为所有信息使用者都能够理解。
(四)可比性
纵向可比: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如确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横向可比: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能单单以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如: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虽然法律形式看承租企业并不拥有所有权,但从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会计核算上将融资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
(六)重要性
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财务分析人员应当关注企业因为重要性要求而简化的信息,判断这些信息对自己决策是否有用。
(七)谨慎性
是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便于企业更多地披露潜在的风险和损失,揭示可能存在经济业务不确定性,引起信息使用者的充分关注。
如:
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八)及时性原则
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第三节 财务分析的程序与方法
一、财务分析程序
财务分析包括以下程序:
(一)确立分析目标,明确分析内容
确立分析目标是财务分析的起点,它决定了后续分析内容和分析结论。
(二)收集分析资料
资料内容:
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
资料的收集方式有:
通过公开渠道获取;通过调研取得;通过会议取得;通过中介机构取得等。
在取得资料后还应当对资料进行检查和核实,
(三)确定分析评价基准
(四)选择分析方法
(五)做出分析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二、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包括:
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主要项目或指标值变化的对比,确定出差异,分析和判断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
1.按照比较形式分类
(1)绝对数比较。
是将取得的财务报表数据与比较基准直接比较。
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比较财务报表,将两期或多期的财务报表予以并行列示,进行对比,进而观察各个报表项目数据的增减变动,以分析这些变动表示的经济含义。
(2)百分比变动比较。
通过绝对数比较,分析人员可以观察到项目金额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但绝对数变动难以反映不同规模分析对象之间的差异。
变动百分比=(分析项目金额—分析基准金额)/分析基准金额×100%
在百分比变动比较中,由于基准的一些变异,可能会导致以下特别情况:
第一,如果基准金额为负数,可能得到变动百分比为负,使得绝对值增长的指标,从百分比上反映为下跌。
第二,如果基准金额为零,则变动百分比的计算没有意义。
第三,如果基准金额为很小的正数,则绝对数很小的变动会导致较大百分比变化,扭曲了指标变动的经济意义。
在现实分析中如果出现相关情况,应当进行调整,或放弃比较分析法。
2.按比较基准分类分为:
与目标基准比较;与历史基准比较;与行业基准比较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中使用最普遍的分析方法,是指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考察、计量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
根据分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比率分析法分为构成比率分析和相关比率分析
1.构成比率分析
构成比率是计算某项财务指标占总体的百分比
构成比率=某项指标值/总体值×100%
比较常见的构成比率分析是共同比财务报表,即计算报表的各个项目占某个相同项目的比率,如:
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占总资产的比率,利润表各个项目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等,以此观察企业整体财务指标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盈利能力的来源是否发生变动等。
这种构成比率有效剔除了规模的影响,便于大型和小型企业之间的相互比较。
2.相关比率分析
是根据经济活动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求出比率,以便从经济活动的客观联系中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在构建比率时应当注意:
第一,比率的构建是根据分析需要而定的;第二,构建比率时应当注意分子分母的两个指标应当具有经济关系;第三,构建比率的两个指标之一来自资产负债表,另一个来自利润表或现金流量表时,应当将资产负债表数据取期间内的平均数。
(三)因素分析法
就是通过顺序变换各个因素的数量,来计算各个因素的变动对总的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1)
(2)
(3)
(4)
具体运用
例:
设某一经济指标P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的乘积构成,基准指标和实际指标的公式是:
基准指标P0=A0×B0×C0
实际指标P1=A1×B1×C1
该指标实际脱离基准的差异(P1-P0=D),可能同时是上列三因素变动的影响。
在测定各个因素的变动对指标P的影响程度时可顺序计算如下:
基准指标P0=A0×B0×C0
(1)
第一项替代P2=A1×B0×C0
(2)
第二项替代P3=A1×B1×C0(3)
第三项替代P1(即实际指标)=A1×B1×C1(4)
据此测定的结果:
(2)-
(1)=P2-P0……………是由于A变动的影响
(3)-
(2)=P3-P2……………是由于B变动的影响
(4)-(3)=P1-P3……………是由于C变动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综合起来,则:
(P1-P3)+(P3-P2)+(P2-P0)=P1-P0=D
(四)趋势分析法
是根据连续数期的财务报告,以第一年或另外选择某一年份作为基期,计算每一期各项目对基期同一项目的趋势百分比,或计算趋势比率及指数,形成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百分数或指数,从而揭示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增减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对于不同时期财务指标的比较,可以计算成动态比率指标,依据采用的基期不同,所计算的动态指标比率可以有两种:
定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100%
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100%,
可以观察企业指标总体的变动趋势,可以明确指标的变动速度。
第二章 资产负债表解读
资产负债表是财务报告中的第一张主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通过资产负债表,报表使用者可以了解在某一日期的资产总额和资产结构,债务的期限结构和数量以及判断所有者的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质量分析
资产负债表质量分析就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进行分析,即指资产负债表上数据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程度。
一、资产质量分析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按照流动性从强到弱列示
(一)货币资金
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它货币资金。
企业保持一定货币资金的动机主要是: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
货币资金的持有应当适度,持有量过大,则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反之,持有量太小,可能增加企业流动性风险。
企业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包括:
1.企业规模。
规模越大,业务量越多,所需的货币资金数量越大
2.所在行业特性。
行业因素是影响许多财务指标的关键,对于隶属不同行业的企业,日常的货币资金数额可能有较大的差距。
3.企业融资能力。
融资能力越强,现金持有量越少
4.企业负债结构。
负债中短期债务占较大比重时,就需要保持较高的货币资金数额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内出售获利,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价。
分析时应关注划分为该类别的资产是否与上述目的相符;关注该资产在分析时的公允价值与报表上的数据是否一致。
(三)应收票据
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收到的商业汇票。
分析时应当关注企业持有的票据类型,是商业承兑汇票还是银行承兑汇票,若是后者,则应收票据的质量是可靠的,但如果是商业承兑汇票,应关注企业债务人的信用状况,是否存在到期不能偿付的可能。
(四)应收账款
是企业对外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
一般而言,应收账款的数额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数额成正相关关系。
对应收账款质量的判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应收账款账龄。
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
2.应收账款债务人分布
如果企业客户集中,由此形成的应收账款可能具有较大的风险。
如果企业客户分散,众多,由此形成的应收账款风险小,但管理难度和成本都会增加。
3.坏帐准备的计提
观察坏账计提方法是否在不同期间保持一致,计提比率是否恰当,是否有利用坏账调节利润的行为。
(五)存货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存货的数量应保持一个适当的水平,持有量过多,会降低存货周率,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增加存货储储藏成本;反之,持有量过少,会使企业面临缺货的危险。
对于存货质量的分析应关注:
1.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与账面金额之间的差异
对于存货市价的计量,可以使用重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应当关注存货在未来期间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资源流入,所以应当采用可变现净值作为市价比较妥当。
对于不同的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法为:
(1)
(2)
(3)
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可变现价值相比较,正常情况下,出现下列情况的存货,应当关注是否存在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
①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②企业使用该原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售价。
③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④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下跌。
存在以上情况时,应当观察企业是否已经计提了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如果企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账面价值,在有确凿证据的条件下,在分析中应当将两者结合使用,例如在分析存货周转情况时,使用账面价值数据,在分析发展能力时,使用可变现净值。
2.存货的周转状况
存货是一项流动资产,判断存货数据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就是观察存货能否在短期内变现,存货周转的速度直接关系存货数据质量。
一般而言,存货的周转主要是使用存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天数,在分析判断时注意:
第一,如果企业的销售具有季节性,应当使用全年各月的平均存货量;第二,注意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差别;第三,如果能够得到存货内部构成数据,应当分类别分析周转情况。
3.存货的构成
4.存货的技术构成
分析存货的技术竞争力,判断该存货的市场寿命。
(六)长期金融资产
长期金融资产包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1.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分为:
(1)对子公司的投资;
(2)对合营企业投资;(3)对联营企业投资;(4)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中,应当关注的是构成控制关系的情况,也就是形成控股合并的投资行为。
对此类合并应当区分是否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应分为两种计量方法:
①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均受同一个主体的控制,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企业集团内部,因此此种合并不一定体现合并双方的独立意志,只能看成企业集团整体的资产负债的重新组合,所以该投资的初始计量基础不能以该股权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只能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认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企业为取得投资而支付的补价之间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项目处理。
②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基础是投资双方的独立意志,双方达成的交易价格也是公允的,所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是合并方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应当视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控制或影响程度而定。
(1)对于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的投资,
(2)对于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投资收益因为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而质量不同。
成本法下,投资收益来自于被投资单位的现金股利,而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一般大于收到的现金股利,造成最后一定的投资收益没有对应的现金流支撑。
另外关注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是否充分。
对于没有市价的长期股权投资,其价值是否发生减损,应当对被投资企业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例如观察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发生变更,是否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其现金流是否恶化。
2.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一般指长期债券投资,质量分析应注意:
(1)对债权相关条款的履约行为进行分析
(2)分析债权人的偿债能力
(3)持有期内投资收益的确定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将其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相同,都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区别在于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项目,排除了企业据此操纵利润的可能。
(七)固定资产
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第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第二,使用寿命超过1个会计年度。
包括企业自用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工具器皿等。
对于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在初始确认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
弃置费用是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在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将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一笔预计负债。
固定资产质量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应当关注固定资产规模的合理性
(2)固定资产的结构
(3)固定资产的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