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026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

《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docx

第七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

第七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评价

一天中午,大家都围着富台看从屋擦上滴下的雪水,这时乐乐一脸雅气地问道:

老师,雪化了,是什么?

”琳琳抢着答道:

“当然是水,而且是黑黑的脏水,我不喜欢雪化的时候,又冷又脏!

”乐乐一脸的不赞同,反駁说:

“才不是呢,你说得不对!

”“那你说,雪化了是什么呢?

”我有些奇怪地问。

“雪化了,就是春天啊!

”乐乐用他甜甜的略带得意的声音说。

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对他做了一个亲昵的动作,说:

“宝贝,你真聪明!

”可不是,雪化了不就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吗?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

”孩子的想象看起来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正因为有了超乎寻常的想象,才有了世界上的那么多发明创造。

在幼儿时期,促进幼儿包括想象力在内的一般认知能力及数学能力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幼儿认知发展和数学能力发展的水平,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而这就是幼儿认知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本章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普通心理学对认知、智力和思维等概念一直众说纷纭。

在考察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幼儿认知发展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学习、思维、语言和想象等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等方面。

本章将介绍幼儿一般认知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与评价。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幼儿一般认知发展评价的内容

★热练运用一般认知发展评价的方法

★掌握数学能力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一般认知发展评价

陈英和认为,认知是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和能力,是人类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

由于技术和方法的限制,目前,我们还不能直接看到认知主体内在的认知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外在表现来推断在其大脑内部进行的认知活动本身。

幼儿认知的发展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カ、注意カ、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而注意力我们将在学习品质的评价中重点展开介绍,因此本章就不再赞述。

基于此,我们对幼儿一般认知发展的评价主要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四个方面展开。

一、一般认知评价的内容

(一)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观察事物或现象的能力,是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的观察力越强,对事物的感受就越丰富、越清楚、越深刻,智力发展的前提就越充分。

良好的观察力具有下列品质和特点:

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具有顺序性、条理性,观察具有理解性,观察具有敏锐性。

可以说,幼儿的观察力主要就是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据此可以将其作为幼儿观察力评价的指标。

1.观察是否具有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也叫观察的有意性,是个体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对观察目的的明确程度,对达到观察目的的坚持程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观察目的性逐渐加强。

婴儿还缺乏观察力,他们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缺乏目的性,常常受对象本身的特点和自己的兴趣所制约;对事物的知觉经常与摆弄物体的动作结合在一起。

幼儿初期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观察常受无关事物或细节的吸引或干扰。

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掉观察任务。

到了幼儿园中班大班,幼儿开始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较系统的观察。

例如,苏联的阿格诺索娃在测查中给幼儿出示一张图片,上面画着几个孩子在溜冰,冰场上有一只手套。

接着向幼儿提出任务,要求他们从画面上找出那个丢了手套的孩子。

小班孩子大部分根本不会认真去找。

他们在观察时,胡乱看一些无关的细节,完全忘了观察的目的。

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

并且,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幼儿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常以事物本身的特性为转移,常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会反复观察,有时还会做出种种联想或幻想,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则视而不见。

如原本想让孩子观察只兔子的形象,孩子却一下子就被兔子的红眼睛或吃草的动作所吸引,再也顾不上注意观察免子的短尾巴、长耳朵等。

但是,如果事物的特性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往往无须成人组织,也会全神贯注地去观察。

2.观察是否具有顺序性

观察的顺序性直接受制于个体是否掌握观察的方法,体现了观察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幼儿的观察,是从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一般来说,幼儿初期,观察缺乏顺序性和条理性,往往是以尝试错误的方式进行,并且常常需要依靠手的动作和“自言自语”的参与和调节。

以后,幼儿有时用点头代替手的指点,有时用出声的自言自语来帮助。

幼儿末期,可以摆脱外部支柱,借助内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知觉。

大班幼儿开始出现初步的观察方法,但也仍然处于萌芽阶段。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

幼小儿童的观察是跳跃式的,东看一眼,西看一眼,不讲顺序。

对于成人的启发不在意,难以按成人要求的顺序进行观察。

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幼儿逐渐学会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一定的观察方法,有顺序地从左向右、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四周、从轮廓到细节、从近处到远处进行观察

3.观察是否具有细致性

观察的细致性是指个体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能否从形状、颜色、数量、空间方位等多个维度来观察,反映了个体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的程度。

幼儿初期观察事物,一般是笼统的,不够细致。

此时往往只看到事物表面的部分,只注重事物的轮廓,不大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小班幼儿观察时,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有趣的部分,而不去看事物较隐蔽的、细致的特征;到了中班、大班,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注意事物比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

幼儿观察事物,往往有两种偏向:

注意轮廓,忽视细节;或者注意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个轮第。

这一点在儿意画中表现得最明显。

例如,幼儿画人像,往往画了一个大体上完整的人,却忽视了画人的脖子把头和躯干直接连在一起。

这是因为脖子夹在头和躯干之间,是个不大为孩子注意的细节。

反之,他们的观察,又可能过分注意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体轮第。

例如,当他们注意到衣服上的组扣后,会把扣子画得特别大,完全不顾它同衣服上的口袋、领子等的正确比例。

看来,观察笼统的特点,与幼儿的注意、幼儿的体验有密切关系。

那些生动的、容易为幼儿抓住的事物,那些容易引起幼儿自我体验的事物,往往首先被幼儿观察到。

研究表明,如能为孩子提出(或由孩子自己提出)某些观察目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观察笼统的毛病,提高观察的精细程度。

4.观察是否具有理解性

观察的理解性,也叫观察的概括性,是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小班幼儿的观察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还不能把所观察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

幼儿容易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比较肤浅,缺乏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组织和指导,很难把观察引向深人。

比如,他看到大人给花浇水,看到花一天天长大,于是他也天天给花浇水,盼望花一天天长大。

但是,由于浇水过多,花被淹死了。

从这就可以看出,幼儿只观察到大人浇水、花长大这些孤立的现象,观察过于肤浅。

小班幼儿还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内在联系,但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观察的概括性会不断增加。

我国心理学家丁祖萌的研究确认幼儿对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幼儿只能看到图画中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片面,却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幼儿能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靠各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图画内容。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此阶段幼儿可以认识到各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关系理解图画内容。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幼儿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幅画的内容,理解图画主题。

学前儿童大部分属于第1、2阶段,即属于感知图片阶段。

总之,教师评价幼儿的观察力,可以通过幼儿是否表现出观察カ所具有的品质,即通过是否具备目的性、顺序性、细致性和理解性来进行判断。

(二))幼儿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3~6岁幼儿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是:

3岁以前的幼儿无意识记占优势,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记逐步发展;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不断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语词的记忆不断发展;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但记忆的精确性差。

幼儿的记忆力水平,主要可以从记忆品质的有意性、持久性、准确性三个方面来评判。

1.记忆是否具备有意性

记忆的有意性也称记忆的目的性,是个体进行记忆时对记忆目的的明确程度。

也就是说,他是否很清楚“要记住什么”和“为什么要记住”。

3岁前幼儿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

伊斯托密娜的研究指出,3~7岁幼儿的有意识记的三种行为类型是:

第一类(低水平),不能意识到识记的目的,不听完任务;第二类较高水平),意识到识记目的,注意听完任务,但还没有任何帮助记忆的方法;第三类(最高水平),不仅意识到识记目的,而且采用促进识记的方法,主动复述识记任务,并请求成人重述任务或提示记忆内容。

2.记忆是否具有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个体保持所记住材料的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记得牢不牢。

幼儿记忆的持久性不如成人,幼儿往往是“记得快,忘得快”。

当然,从规律来说,记忆的持久性与材料的性质、幼儿对材料的领会和理解程度有关。

但从个体的差异来看,持久性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评定幼儿记忆持久性主要是考查记忆的材料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保持的时间越长,说明记忆的持久性水平越高。

3.记忆是否具有准确性

记忆的准确性是个体记忆质量的体现,是个体在回忆或再认客观事物时遗漏、增补、歪曲等现象的比率的多少,也就是说,个体在回忆或再认客观事物时的正确率有多高。

有的人记东西很快,但粗枝大叶,错误百出。

也有的人记的材料再难再多,也能记得有根有据,确定无疑。

因此,教师评价幼儿的记忆カ,可以通过幼儿是否表现出记忆力所具有的品质,即通过是否体现了有意性、持久性和准确性来判断。

(三)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1.5~2岁幼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

2~3岁幼儿的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内容简单贫乏,完全依靠感知动作。

3~4岁的幼儿想象活动基本上是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内容零碎,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数量少而单调。

4~5岁的幼儿,随着他们语言的发展丰富,经验的积累,无意想象中出现有意成分,想象开始具有初步的目的性,想象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5~6岁的幼儿出现有意的创造想象,能从他受局限的日常生活中突破出去,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力的目的性更明确,想象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完整和新颖。

想象的目的性、丰富性、创造性是体现一个人想象水平高低的三个重要方面。

据此,可以拟定如下幼儿想象力水平的评价指标。

1.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

想象的目的性即想象的有意性,是指个体能否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想象。

想象的目的性主要体现于个体进行想象时对目的的明确程度,也体现于个体进行想象的过程中为达到目的而做出的努力。

3~4岁幼儿开展想象活动前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

比如绘画活动,幼儿动笔之前不能说出绘画的主题,想象依赖于行动过程。

即便有时在成人的提示下说出活动的主题,但后来的行动也并不去实现他所说的主题。

他们不追求想象的结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4~5岁幼儿的想象依然以无意性为主,但开始出现有意成分,基本能按主题进行想象,即便偏离主题,也离题不远。

5~6岁幼儿的有意想象相当明显。

在想象活动前已经明确了主题,整个行动过程中能够有秩序地按计划进行。

比如,在角色游戏开始时,能确定好游戏的主题;进行结构游戏时,能确定自己要搭什么或插什么。

2.想象是否具备丰富性

想象的丰富性也可以称为想象的广性,是指个体想象的内容涉及面的广度或想象范围的大小。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不如成人丰富,想象内容的丰富性也不如成人,但幼儿个体想象的丰富性具有明显的差异。

评价幼儿想象的丰富性,主要考虑想象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维度,以及想象对象的数量。

5岁以后幼儿的想象内容涉及面比以前宽广得多,常常涉及上天入地的各种内容,不是只有空泛的命题,而是有情节。

比如,编故事不仅能想象事件的情节,还能想象角色对话、角色的心理活动。

当要求幼儿想象“蓝天上的白云像什么”时,想象的内容能涉及动物的动态、日常生活情景、自然情景等不同维度。

3.想象是否具有创造性

想象的创造性是指个体想象的独立性和新颖性。

幼儿创造性想象在生活中的表现为:

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能够把他听过的故事,以及他生活经验中的各种事物加以综合、改造,编成新故事;有的大班幼儿绘画时完全可以不按照老师的范画去做,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去画。

例如,被誉为当代东方毕加索的小画家王亚妮,2岁半开始握笔绘画,3岁开始画猴,她笔下的猴子:

有的会说话,会讲故事;有的会哭、会闹、会耍赖,会说悄悄话,会开玩笑;有的会拉二胡,会要杂技,会捉迷藏;有的在偷果子,还会偷酒喝,喝得酩酊大醉……每张画都是一个故事,表现了她非常丰富活跃的创造性想象力。

她不仅能够想象离生活较远的事物,而且还能将想象延伸到遥远的时空。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六种水平介绍如下:

(1)最低水平。

幼儿不能接受任务,不会利用原有的图像进行想象。

他们只是任意地想象。

(2)幼儿能在图片上加工,画出图画,但画出的物体形象是粗线条的,只是轮廓廊,没有细节。

(3)能够画出各种物体,已有细节。

(4)所画的物体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比如,画出的不仅是一个女孩,而且是女孩在做操。

(5)根据想象情节画出几个物体,它们之间有情节联系。

(6)按照新的方式运用所提供的图形。

不再把原来的图画作为主要部分,而是把它作为想象形象的次要部分。

因此,教师评价幼儿的想象力,可以通过幼儿是否表现出想象力所具有的品质,是否体现了目的性、丰富性和创造性来判断

(四)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学前期是个体思维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评价幼儿的思维水平,可以从思维方式的水平想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创造性思维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1.思维方式是否能保持在相应的水平

思维方式就是指怎样进行思维,也就是说思维是依靠什么进行的。

一个人的思维在发展的过程中,思维的“支柱”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思维方式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幼儿的思维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种不同水平的方式。

(1)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支柱是直接的感知和实际的动作。

幼儿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思维伴随着动作进行,动作停止思维也停止。

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幼儿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例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

该幼儿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

他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幼儿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了。

幼儿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

再如,幼儿需要用手指一个一个点数或需要用手将被数对象一个一个地揶动才能进行数数。

(2)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思维的支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头脑中的表象、当前的直观形象在思维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理解事物往往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帮助。

例如,5岁幼儿在解决数的组成的问题时,已不需要将实物摆成两堆,先点数每一堆实物的数量,再点数要组成的那一堆的实物的数量,继而比较是否匹配,而是借助于画有不同数量物体的图形,就可以在大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水平即是形象思维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幼儿已基本脱离具体的操作行为,只需静态图形的支持,就可以转化为心理表象。

(3)抽象逻辑思维是最高形式的思维,思维的支柱是词所标志的概念。

语词在思维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幼儿不仅不再需要实物操作的支持,也不再需要图形提供形象的心理表象,而是直接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解决。

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不断发展变化,体现了从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在3岁到6、7岁这个年龄时期,三种水平的思维方式都可能存在。

因此,评价幼儿思维的发展水平主要是观察幼儿解决问题时是依靠动作,还是依靠表象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是依靠概念。

2.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思维进程的速度和可变化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应快”、“随机应变”。

能够具体间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主体采取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例如,在各种动脑筋、想办法的场合,产生答案所需的时间比在场的大部分幼儿长还是短,对于原先使用的办法,倘若在活动中发觉并不好用时,能否做出调整、改变;能否轻易接受新的要求,等等。

3.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个体思维“与众不同”的程度,即思维成果的新异程度。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我们应该在了解个体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对其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高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为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寞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不能用衡量成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标准去评判。

应主要抓住一个“新”字,看看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思维“新”的成分有多少,新意图、新观点、新办法等“新”的表现频率有多大。

所谓“新”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与别人相比是“新”的,即有独到之处、与众不同、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第二层含义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是“新的”,即未曾想过、未曾做过。

例如,是否能提出新的看法或办法;是否喜欢跟随和仿照他人;是否喜欢“别出心裁”;在自由创作活动中是否能够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因此,教师评价幼儿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判断幼儿是否表现出不同思维方式水平所具有的特点,其次可以通过幼儿是否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来判断。

综上所述,对幼儿认知发展的评估,不仅要了解其认知发展是否处于正常的发展顺序,而且要了解其认知能力的品质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一般认知发展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一)智力测验

我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综合,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实质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

在评价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时,我们常采用智力测验的方法,常用的智力量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比奈测验

中国比奈测验是1924年和1936年陆志韦等人在修订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的基础上,由吴天敏主持再修订,于1982年正式出版的智力测验量表。

该测验范围广,适用于2~18岁的人,包括语言文字、数字、解图和机巧4类,共有51个项目,主要侧重于考查人的言语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是对人的总体智慧的测量。

该测验时间短,一般3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此量表的使用与评定需要专业人员指导。

2.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

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4.5~6.5岁的幼儿,包括言语和操作两大部分,每部分又按题目类型分成10~12个分测验。

该量表测验的结果会得到三个分数:

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

言语分量表包括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句子;操作分量表包括动物房、填图、迷津、几何图形、积木图案等。

3.丹佛小儿智能筛选测验(DST)

适用年龄为0~6岁,该量表共有105个项目,涉及4个能区:

应人能,测查儿童对周围人们提出问题的应答能力和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应物能・测査视看、用手摘物和画图的能力;言语能,测查听、说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动作能,测査坐、走、跳、跑等粗动作能力。

还有格赛尔发展量表、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卡特尔联合型测验(CCT)、画人智力测验、幼儿智力测验量表(林祟德等人根据比奈一西蒙量表和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改编)等。

智力量表出现了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被试群体的多种形式,有个体测验量表也有团体测验量表,有文字测验量表也有非语言文字测验量表,有些量表既可以用于个别测验又可用于团体测验。

需要注意的是,对儿童智力测验是根据对儿童一些智力因素的测量去推知他的整个智力发展水平,这种测验只是一种间接测量。

(ニ)自然观察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社区活动等,都能够为成人观察评价儿童观察力提供时机;各种集体教学活动,自选活动,阅读、剪纸等安静性活动,以及一个新活动的开始,都可以作为成人观察儿童注意力的时机;各种显示记忆的集体教学活动或游戏,以及成人向儿童委托任务,都可以作为成人观察评价儿童记忆力的时机;创造性游戏、讲述活动或自由创作活动是观察评价幼儿想象力的时机;数学活动、创造性游戏、智力游戏是观察儿童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

在观察评价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成人应注意收集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观察力

(1)观整的态度如何,能否为完成成人布置的观察任务或为了达到对物体的清断认识而付出努力。

比如,幼儿是否按要求去观察自己该观察的对象?

转移观察目标的表现是否明显?

(2)观察的顺序性、细致性、概括性如何。

比如,能否发现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异?

在语言领域活动中,为图片内容定名称的准确性如何?

2.注意力

(1)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尤其是在自己不太感兴趣的活动中,他的注意状况如何?

表现出认真、专心,还是需要教师时常进行提醒?

或者活动中出现外界干扰时,注意力保持的状况如何。

(2)注意力转移的速度快慢。

在新活动开始时,观察幼儿注意的转移,尤其是在前一个活动比较热烈、激动的情况下注意力转移的状况。

(3)能同时注意的对象数量多少,“顾此失彼”的发生频率的高低。

例如,在学习新操、舞蹈、玩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时,观察幼儿注意的分配。

对于教师的示范动作,该幼儿是否能同时注意到多个组成部分?

“顾此失彼”现象是否严重?

3.记忆力

(1)记忆的态度。

观察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为记忆而做出的努力程度,是否明显地表现出认真地记忆或努力地回忆等。

(2)记忆的持久性。

观察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对记忆的内容回忆和再认的量的多少例如,游戏中幼儿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需要对规则进行记忆;在生活经验讲述中,该幼儿所讲的内容是否丰富,对“过去”接触过的东西是否记得牢,特别是对离讲述的时间较长的内容是否有较清晰的印象。

(3)记忆的精确性。

儿童过去经验的作品的正确性、语言描述的正确性、完成他人交代的记忆任务的合格率等

4.想象力

(1)想象的目的性。

观察儿童能否确定想象的主题,明确想象的任务;能否按照所确定的主题、所要完成的任务来进行想象。

例如,在角色游戏主题确定之后,是否按主题来发展情节;在建构主题确定后,能否积极、努力地去建构所预定的建构对象。

当幼儿在为预定主题、预定任务而想象的过程中遇到外界干扰时,如何对待自己原来的想象活动,是中断、改向还是坚持继续进行。

(2)想象的丰富性。

观察幼儿的想象过程及其想象的成果,想象是否涉及较广的范围、较多的维度,想象的内容、种类是否较多。

例如,几次意愿画活动中,该幼儿所画的几张画的主题有无明显的不同,涉及的时空、事件性质是否有较大的差异等。

(3)想象的创造性。

观察幼儿想象是否进行得顺利自如。

例如,在材料不多的情况下,游戏进展的情况怎样,他能否一物多用?

还要观察儿童想象的成果是否新颖独特,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其他小朋友的想象成果接近,还是能独具一格?

5.思维能力

(1)思维方式。

观察幼儿解决问题时是依靠动作,依靠表象或事物的具体形象,还是依靠概念。

例如,玩智力游戏“怎么办”,内容大意是在一张桌面上放着十只带有尾巴的小动物,要求幼儿一次性把这些动物拿到另一个房间里,我们观察参加游戏的孩子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