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的地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105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食中的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饮食中的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饮食中的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饮食中的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饮食中的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饮食中的地理.docx

《饮食中的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中的地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饮食中的地理.docx

饮食中的地理

Preparedon24November2020

 

饮食中的地理

第三讲饮食中的地理

第一节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认识主要的粮食作物的生长习性

◆重点和难点: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气候条件多种多样、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一、东方型饮食特征

全球的饮食可分为东方型饮食和西方型饮食两大体系.其中东方型饮食以我国最为代表。

它的发展历史、饮食结构、饮食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民族风情等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型饮食有很大差异。

这是由我国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即吃面食或米食,并配以各种汤、粥作饮料。

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烹、炒、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

这是西方型饮食所不能比的。

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又有各自的风味饮食及其独特吃法,更丰富了我国东方型饮食的内容.

[五谷:

黍、稷(粟)、稻、麦、菽;俗名分别为黄米、谷子(北方俗称小米)、水稻(俗称大米)、小麦(制作面粉主要用料)、豆类]

二、地域差异

1.东部平原季风地区

在我国东部平原季风地区,大概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是水田,适宜种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种植冬小麦或春小麦。

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人则以小麦面粉为主食。

在气候方面.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

2.青藏高原

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3.西北内陆地区

西北内陆区少数民族多样,人口众多,不同的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不一,如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

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嘎巴布”)。

从西亚各地到乌鲁木齐的街头都能见到这种食品。

与羊肉串不同,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可以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的中近东类型的饮食文化。

面类食品中的拉面已普及到维吾尔族的千家万户中,其制作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像纺线一样把面条依次拉长放入锅中;另一种是用两手将一根面条加倍式地反复重叠拉长的方法。

这些拉面可以看作是起源于汉族的拉面文化。

我国在饮食习惯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充分体现了我国饮食的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饮食调制习俗、饮食风味也必然干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我国的菜系。

我国有八大菜系或十大菜系之分,各菜系的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风味不同。

川菜以“辣”着称,调味多样,取材广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体系,“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系辣的特点、川菜以辣为特色。

与当地人抵御潮湿多雨的气候密切相关。

粤菜烩古今中外烹饪技术于一炉.以海味为主,兼取猪、羊、鸡、蛇、猴、猫等,使粤菜以杂奇着称、而丰盛实惠、擅长调制禽畜味、工于火候的鲁菜,因黄河、黄海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使它成为北方菜系的代表,以爆炒、烧炸、酱扒诸技艺见长,并保留山东人爱吃大葱的待点。

此外,淮扬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显示了我国饮食体系因各地特产、气候、风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复杂性和地域性。

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

比如春节,各地饮食习惯就差别很大。

南方鱼产丰富,常大鱼大肉数天,除夕晚餐少不了鱼,含“年年有余”之意。

华北地区除夕晚上吃饺子,含“交子”(新年伊始)之意。

且有“初一吃饺子。

初二吃面”的习俗。

而西北地区的汉族则除夕全家共吃煮熟的猪头,称“咬鬼”,以防恶鬼勾魂等等、诸如此类的节日供品、节日喜庆等活动,又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民族差异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地形和气候差异大,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在饮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以五谷为主食。

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

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称“金裹银”壮族的“包生饭”苗族的“乌米饭’均颇具特色。

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由于居住在寒冷地区、又多水产和畜肉,为抵御严寒,故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

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鱼兽肉为其主食。

蒙古族以放牧为主,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白食为各类奶制品,红食主要是牛羊肉。

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卜等做的抓饭,以及拉面、烤羊肉、馕等。

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金特”和肉碎拌香料蒸成的“那仁”。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水稻

原产亚洲热带。

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

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

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

水稻源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后逐渐向西传播,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至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至10厘米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

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

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

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

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

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

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

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

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

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

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

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

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

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在2003年统计,全世界的稻作产量高达5亿8900万吨。

在亚洲就有5亿3400万吨的产量。

而全世界稻田总面积可达150万平方公里。

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目前,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为泰国。

证据显示,许多文化很早就有种植稻谷,包括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文明。

然而,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最早考古证据来自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年代可上溯至公元前7000~5000年。

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比泰国还早千余年。

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

小麦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国西藏)均有栽培。

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

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小麦的世界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麦种植最广,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有苏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未成熟小麦还可入药治盗汗等。

小麦皮治疗脚气病。

玉米

早熟禾科(Poaceae)玉蜀黍族(Maydeae)一年生谷类植物,学名Zeamays,起源于北、中、南美洲。

植株高大,茎强壮,挺直。

叶窄而大,边缘波状,于茎的两侧互生。

雄花花序穗状顶生。

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后成谷穗,具粗大中轴,小穗成对纵列后发育成两排籽粒。

谷穗外被多层变态叶,称作包皮。

籽粒可食。

  商业等级主要根据籽粒的质地画分,分为马齿种、硬质种、粉质种、爆裂种及甜玉米。

马齿玉米的特点是籽粒顶端凹陷,因籽粒硬淀粉和软淀粉的干燥度不相等而致的。

硬粒玉米含软淀粉少,干燥后顶不凹陷。

粉质玉米主要含软淀粉,粉质,易碾碎。

甜玉米发皱,透明,糖分不转化为淀粉。

爆裂玉米是硬玉米的极端型,籽粒小而硬,不含软淀粉,加热时细胞内水分膨胀,籽粒爆裂。

用优良自交系杂交可改良玉米类型。

玉米用作饲料、食物和工业原料,在许多地区作为主要食物,但营养价值低于其他谷物,蛋白质含量也低,并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为主要食物则易患糙皮病。

玉米的谷蛋白质低,不适于制作面包。

在拉丁美洲,玉米广泛用做不发酵的玉米饼。

美国各地均食用玉米,做成煮或烤玉米棒子、奶油玉米片、玉米糁(在南方制成玉米粗粉)、玉米布丁、玉米糊、玉米粥、烤饼、玉米肉饼、爆玉米花、糕饼等各式食品。

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

籽粒加工方式有多种︰湿磨法是将籽粒在稀的亚硫酸溶液中浸泡40~60小时;乾磨法是用喷雾或蒸汽使籽粒短期濡湿;发酵法是将淀粉转化为糖,又加酵母使糖转变为酒精。

植株的不可食用部分可供工业应用,玉米秆用于造纸和制墙板;包皮作填充材料;玉米芯作燃料,可烧炭,也用来制工业溶剂。

玉米是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

种植范围从北纬58°(加拿大和俄罗斯)至南纬40°(南美)。

世界上整年每个月都有玉米成熟。

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其中约2/5供外销。

中国年产玉米占世界第二位,以下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在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山东省莱西市为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开鲁县的玉米质量非常高。

青稞

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

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青稞可酿制青稞酒。

糌粑是藏族人民制作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做糌粑,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营养价值不低于其它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它谷类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青稞可酿制青稞酒。

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做糌粑,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营养价值不低于其它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它谷类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举行盛大煨桑时,人们不但要往火里洒点水,还要投入糌粑等。

藏族民歌唱道:

你点燃雪笆,我烧起糌粑……这种糌粑文化的魅力是其他民族少见的。

马铃薯

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

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人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例如:

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萍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我国云南、贵州一带称芋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东北各省多称土豆。

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山药蛋、馍馍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

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铃薯。

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

有的学者认为马铃薯共有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

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

马铃薯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

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种植,现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

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山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洞口县位于雪峰山盆地,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生态条件相当好,由于雨多、雾多、气温较低特别适宜马铃薯的发展,生产高产,优质、无毒的马铃薯。

马铃薯个体均匀、病虫害少、淀粉含量高、味正、个大、皮薄、色鲜,马铃薯食品香甜可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