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421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7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岳麓版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重兴儒学。

2.形成

到宋代,新兴儒家逐渐确立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程朱理学

“二程”(北宋)朱熹(南宋)

①天地万物的始源:

“理”②求理方法:

“格物致知”③个人修养准则:

“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

①核心主张: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②求理方法:

“发明本心”

王守仁(明中期)

①思想核心:

致良知②求理方法: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1.宋明理学

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地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5.影响:

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2)消极影响:

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一)宋明理学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史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学会读史]

史料一指出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了北宋“二程”的思想,提出了天理论。

由①得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由②得出“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史料二指出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由③可知,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提示】 “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提示】 积极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思维拓展

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及特点

(1)新发展

①宋朝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二)陆王心学

史料一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①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象山先生全集》

史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②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学会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陆九渊主张反省内心获得认识。

由①可知陆九渊主张用本心体验天理。

史料二反映了王守仁对心学的认识和获取认识的途径。

由②可知,王守仁主张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不须外求,强调“知行合一”。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陆九渊心学观点的理解。

【提示】 陆九渊把“心”与“理”说成是人固有的,而不是外物给的,他提出“心即理也”,意即本心即天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用自己的体验予以印证,便于人们接受。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提示】 基本主张:

性本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

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3)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二者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 不同方式:

“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本质区别: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思维拓展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

(1)相通之处

①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分歧之处

①在思想内容上:

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②在修养方法上:

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1.《二程文集》载:

“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该观点(  )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

按富贵不是贤者所祈求的,但违背人情。

普通人没有好处,简直活不下去,怎么可以没有好处呢?

由此分析可知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故A项正确。

【答案】 A

2.朱熹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解析】 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

【答案】 C

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解析】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和压抑个性发展,故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儒学的价值得到重建,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历史背景

(1)政治因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因素:

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2.“异端”思想家李贽

(1)学术上:

大力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道德上:

批判传统道德,提出人皆有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哲学上: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三大进步思想家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共同主张

王夫之

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政治上:

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

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

经世致用

黄宗羲

①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②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等设想

顾炎武

①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4.评价

(1)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主张及特点

史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①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

②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

史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③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④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⑤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史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⑥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史料四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⑦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学会读史]

史料一出自李贽《焚书》,反映了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史料中①处的关键信息是李贽反对迷信孔子。

史料中②处的关键信息是李贽反对以儒家思想束缚人的自由。

史料二体现了黄宗羲的民主设计思想。

关键信息③归纳为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由④归纳为地方自治;由⑤归纳为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史料三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史料中⑥“致用”反映了其观点。

史料四指出了明清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⑦指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提示】 主要观点:

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

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

(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

【提示】 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3)史料三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提示】 治学目的:

经世致用。

意义: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4)根据史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出现的社会原因,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

【提示】 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文化专制的束缚。

认识: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思维拓展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

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

【解析】 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民主思想的形成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早期民主思想所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民主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答案】 C

5.黄宗羲认为:

“(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解析】 黄宗羲生活时代是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出现了萌芽,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纲常礼教并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6.顾炎武说: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表明他主张(  )

A.倡明理学B.工商皆本

C.经世致用D.反对专制

【解析】 A项属于宋代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排除;材料中“明道也,以救世”的信息说明主张实学的经世致用观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xx·新课标全国卷Ⅰ·25

儒学的政治地位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xx·新课标全国卷Ⅰ·26

对人性的认识

宋明理学

xx·新课标全国卷Ⅰ·25

儒学名称的演变

宋明理学

xx·新课标全国卷·27

王阳明心学思想

宋明理学

xx·新课标全国卷·26

黄宗羲进步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

xx·新课标全国卷·26

王安石的思想、古代哲学流派

宋明理学

主题一 “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主题立意]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

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理”与“心”的激辩,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宋明理学的地位及影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如xx·新课标全国卷Ⅰ·26考查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问题。

[知识交汇]

1.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提示】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守仁

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

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致良知:

去掉私欲,恢复良知。

知行合一: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提示】 

(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3.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试归纳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

【提示】 

战国时期

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西汉时期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

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

宋代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

明代

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跟踪训练]

1.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  )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解析】 佛教思想源自于印度,材料反映了宋明理学家的思想都含有佛教的思想主张,并没有抵制外来文化,故A项错误;王夫之不是理学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清之际儒学的具体内容,未能体现出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张载和朱熹的思想都吸收了佛教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2.理学家王守仁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守仁(  )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并未教人明辨善恶,而是认为“物无善恶”,故B项错误;王守仁是理学家,静心无为是道家主张,而且材料中也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禅宗强调当下的体验,但材料中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无需体验,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主题二 开时代之新风——明清儒学

[主题立意]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发展的背景、时代特征,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将明清之际的儒学发展与以前的发展作对比,总结规律;将明清之际的儒学与欧洲启蒙运动作比较,分析差异及其原因,也将会成为高考命题视角。

[知识交汇]

1.黄宗羲等人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提示】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

2.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的大约三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股“崇实”“务实”的社会思潮,过去学术界有人把它称为“早期启蒙思想”,有人把它称为“经世致用思潮”,近几年则通称为“明清实学思潮”。

这股思潮虽然活跃,但未能推动社会实现转型。

为什么?

【提示】 明清时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

(1)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

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3.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试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提示】 

(1)批判、继承:

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

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跟踪训练]

3.顾炎武说: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解析】 材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