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332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docx

《小语课堂提问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赞可夫说: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脑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

“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

”学生立刻回答:

“问号。

”“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啊!

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

就不配称个人!

”俗话说: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

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

”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

他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因此,教学生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

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所以,有人说: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

”可见,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故,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是当今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问题意识培养提出的原因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即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

究其原因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透视。

过去,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对“问题”的研究角度出现了偏差。

从“精讲”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养成一种惰性:

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

从“精问”这经典术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研究的“问题”大多是教师的问题,而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视为课堂的绝对“主宰”,使课堂民主化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能问。

在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学中的训练停留于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上,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满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

教师上课也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

正因为:

多年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仍没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问式的传递知识和学生为主体的答问式的接受知识的基本套路,使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上课走神,质疑困难,理解能力差,思考方式不正确。

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也就等于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教学效果也不好。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

学习是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

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中,由于“学而优则仕”的用人选择制度使得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

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

因而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从,不敢有不同见解和怀疑。

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可以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

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

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会提问是教育更新的关键,是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必需。

(一)问题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对个人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企业来说,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对国家来说,没有创新,就无法强盛;没有创新,生活将死水一潭,没有创新,社会就不能前进。

江泽民曾多次指出: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千万别举起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枪。

努力做到“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多长几个“脑袋”,这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始于问题

亚里斯多德说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其积极思考,在这不断的思考过程中才能有所发展,实现创新。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

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就无创新可言。

可以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说不上创新。

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有人说:

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能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接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能否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

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创造性的实现是人生最高的追求。

2、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

人类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展开的。

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才会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把功夫下到引导学生会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问题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开端,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也该成为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

宋代著名者陆九渊说: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学生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

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要知道:

知疑是学习的最高形式,创造是学校的最高境界。

3、创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问题意识”是学习创新的动力,它是新思维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如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

“问题意识”还有利于对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因为创新来源于各自有色彩的生命个体,来源于具有独创精神思维个性的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

面对新的教育机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每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回到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起点上,学生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训练,理所当然放在教学的首位。

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

一切天性的诺言都不如创新的习惯更有力量。

教师要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因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的品格,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要,没有实力什么都不行。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正如《人生成本论》的作者赵云喜说:

“成功是不会重复的,只有时时创新的人,才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二)提问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需要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

“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同样,凡学必有问。

清代大学者刘开说得好:

“君子之学必好问。

学与问,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该有孔子提倡的“切问”,每事问的精神。

人非生而知之,学习书本一定会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社会的大课堂更是问号迭出,不解重重。

这就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向工具书、老师、同学及其他有专长的人请教,寻根追底,通过“问”搬掉一块块“绊脚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问的身体力行者。

俗话说得好: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

要开拓学生思路,就要给学生多一点启发,了解学生疑难所在,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指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他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三)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

而今天,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体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其次是课程评价的需要。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

”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

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成功。

另外,新课标中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是由一个问题展开的,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新课标里对课堂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是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发展反思能力。

由此可见,提问在新课程标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问的意义

“创新必思,思出于疑,疑源于趣。

”蒸汽机代替铁铧是创新,电脑代替计算器是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燃成燎原之势,进而形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由此可见,体问,是教学语言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2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了问题意识。

这6项指标分别是这样表述的:

“能从他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和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除了日常生活外,平时都在探讨学问”、“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一种方法外,能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可能性”、“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因此,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入口。

2、提问有利于感悟知识、揭示矛盾、发散思维和发展个性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

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地思考,去质疑,释疑。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中指出,要求学生能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不但能使学习者灵活地实际地掌握既有的知识,而且能使其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荀子说得好: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把“好问”作为感悟知识形成,至而成才的途径,这是很高明的见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

提出问题的基本属性是“新”与“异”,这正是矛盾不断揭示的过程,“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问”能使学生心理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出结果。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冲突,容易产生矛盾,加上每一个学习者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相比他人就可能产生新的或者奇异的问题了。

在问题的产生中就更有利于揭示矛盾。

先贤圣哲一贯提倡为学要有存疑精神。

认为疑问的产生与深思熟虑相关连的,有思才有疑,能思才能疑;思得深,想得远,疑问才能提得深刻,尖锐而中肯。

反之,不思则无疑可提;思得不深,疑问也不会提得深刻。

这表明,问是建立在深思、慎思、精思的基础上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同时,问又是向更高层次思维发展的开始。

所以提问有利于发散人的思维。

我们常常在议论人时说:

“这个人可有点个性”,或“这个人的个性很强”,多把个性当作贬义词来使用,在这点上,我们的教育的确不如国外。

如欧美、日本的教育,他们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当成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是中国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只有能提出具有鲜明的个性问题的人,才能创新。

著名的韩寒现象,电脑奇才满舟他们都是学提问题,思维不断发散成为写作高手和电脑天才的。

3、教学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教学体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那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质量水平。

4、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下点功夫提高教学提问艺术水平,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特别注意区分“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认为后者劳而无功,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的效果。

这类问题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

它表现为:

(1)目标不明确

(2)零碎、不系统(3)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4)用语不妥,意思不明(5)感情用事,不重师道(6)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

国内近来的研究表明:

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也是比较低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问的作用

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教学是:

“循循然善诱人。

”叶圣陶先生也说: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如何诱导?

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

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

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会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

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

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术,以保证师生交流讯道的畅通。

(二)集中学生注意

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以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呢?

实践证明:

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

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

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

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五)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及相应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

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材料转述出来,并能找到适应的例子说明相应的原理。

而教学提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增加一些能够成功“转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

因为教学提问将学生置于特殊的位置上,他要面对通过提问活动,既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起到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即兴发言的能力的作用。

(六)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再根据从问题而得到的反馈消息,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四、提问的特点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

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

”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3、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4、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

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

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与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5、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

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

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

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

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6、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

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

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7、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

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8、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

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

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五、提问的方法

好奇是人的天性。

不论针对什么,只要心中有“?

”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注意力便自动设为“?

”。

如果多几个“?

”寻根刨底,思维之剑就有可能在纵深处击中猎物。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

也有人说教给学生猎物,不如教给学生猎物的方法。

这些说法都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要会质疑,,也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那么提问可采用哪些方法呢?

首先从学生的“观念”方面看: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提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观念陈旧,受传统教学“你问我答”的授课影响太深。

正如王充所说:

“即徒诵读,读书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这类也。

”王充又说: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所难。

”意思是学生不要只背诵文章,还要大胆“提问”。

针对当前的课堂和学生提问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从思想上教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