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伤寒论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326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T伤寒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JT伤寒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JT伤寒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JT伤寒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JT伤寒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JT伤寒论笔记.docx

《JT伤寒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T伤寒论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JT伤寒论笔记.docx

JT伤寒论笔记

第一周1-1

傷寒論序張仲景生平內經+湯液經法

卷三傷寒例

【3.11】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

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

歧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晤。

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3.12】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

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1-5感冒傷寒論基本輪廓概述。

六經傳病。

足太陽膀胱經也可涉及感冒之外的其他方面

例如:

如果足太陽膀胱經有問題,可能會出現相關症狀:

->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椎左右各兩條,和脊椎是否正有關,也可用治足太陽膀胱經的藥去治療這類病症。

->腎臟機能:

排尿功能,蛋白尿,腎衰竭也和膀胱經有關。

如果把六經病精通的話,很多奇怪的疾病療法能想得到。

形而上的思考

講義:

P2

帝曰:

願聞其狀?

岐伯曰:

傷寒——

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背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脈尺寸俱長)如果沒有逼出去,則入手陽明大腸腑,大便乾,排不出。

此時以承氣湯,大黃芒硝通大便的同時,把病邪從腸道內側拔除。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小柴胡湯—>清淋巴

足少陽膽經走體側,貼著淋巴系統。

淋巴可歸入廣義的三焦。

膽經受邪代表抗邪系統進入淋巴系統。

淋巴涉及水代謝,會口苦、頭暈

往來寒熱,熱多寒少。

少陽經盤旋在頭側。

中間夾腦部下丘,控制體溫的機制。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於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脾代表人的消化能力,傳到脾經就沒有消化能力了-→上吐下瀉。

太陰經水瀉水瀉————理中湯

下利清谷——腎陽不足。

理中湯+附子,四逆湯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足少陰腎、手少陰心。

心是靈魂的中樞。

心腎受邪①人會變遲鈍。

②扁桃體痛。

③非常想睡,很萎靡。

④心陰不足:

煩躁,無法入睡。

---→朱鳥湯

⑤其他可能的併發症,許多病會死在少陰。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厥陰,肝經,風木之氣,風木是陰陽、水火在混合時產生的流動。

人的陰和陽靠厥陰區黏合在一起。

厥陰受損,陰和陽會脫開。

當歸四逆湯時氣血相和治手指尖端發冷發白(雷諾氏症)

厥陰的區塊:

肉體的肝和心,及其之間的橫膈膜——筋(涉及消渴、心臟病、高血壓等)

烏梅丸:

寒+熱+酸把寒和熱“縫”回來。

總結:

傷寒部分框架:

少陰病→心臟病、腎病的治法;

太陰病→消化系統的調理

少陽病→修復淋巴、膽腑。

大柴胡湯,柴胡芍藥積實甘草湯→排膽結石(化小後再排)

膀胱經→正骨;

陽明經→美容

 

第二周

2-1足太陽膀胱經講義P6中醫譜系歷史變遷

2-2傷寒論的框架六經治法中日經方→時方演變史傷溫之爭

2-3膀胱經講義P7關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內經摘錄

2-4針法忌諱,難點。

腹部→募穴使髒的能量凝聚安寧

背部→俞穴使內臟更有活力

艾灸隔姜灸艾粒補法:

不可有風;瀉法:

艾條越陳越好,如用新艾,宜隔薑灸或者離皮膚距離遠些。

取穴:

穴位往往是骨風或肌肉交界點。

●風門+肺俞治療冬天發作的氣喘。

●厥陰俞對應肉體的心臟(膏肓區:

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

●心俞古書:

禁灸

●督脈:

神道、靈台、至陽→促進骨髓造血機能

(心生血,通過補心改善造血機能)

△如果灸到上火,收火法:

灸足三裏,如果還不夠,用附子+吳茱萸打粉用醋捏成團,貼湧泉穴。

(使陽氣下沉)

●委中能瀉熱毒之氣,血分的熱毒

●尺澤瀉氣分熱毒(經絡就象河流,轉彎處容易淤積)

第三周3-4傷寒論卷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講義P13受邪與傳化

病毒一開始進入人體時,人會怎麼樣?

風者,百病之始也。

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日常保養措施)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

衛氣:

比較粗捍,活潑的氣,在經絡之外起保衛作用。

(與風同氣)﹌﹋

榮(營)氣:

陰柔、滋養的氣,流在血管經絡裏。

起滋養作用。

(與寒同氣)↙

邪氣於人“同氣相求”現象:

風(陽):

混雜在人體陽的經絡部分

寒(陰):

寒於骨“同氣相求”會鑽入骨。

直接穿透衛氣,進入營氣、骨節。

衛氣來源和構成:

1-太陽寒水之氣,被命門火蒸動而上行;

2-食物的營養和能量,由脾胃消化進入心,胸中大氣區塊;進入經脈,其中比較粗的能量被釋放的體表;

3-表皮屬肺金、肺氣;

4-三焦輸布之氣彌散出來,也會變成一部分衛氣。

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營衛是抵禦感冒的表層能量

衛氣得複,邪氣乃索。

命門之火——守邪之神

三焦腑→氣街

(邪氣)中於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

正面後面側面

外邪入侵的其他方式:

曬傷、大風也是外邪入侵的一種

心情差,邪氣也容易傷心

形寒冷飲(體質寒,食冰)---------------------傷肺

摔跤、生氣,怒------------------------------------傷肝

傷寒論、難經的脈法:

從上往下↓肺第一層剛沾到皮膚

↓心略往深

↓脾胃再按

↓肝再按

腎再按深

★一定會有的症狀

△多會有,八成會出現的症狀

○或許會出現的症狀

 

3-5傷寒雜病論卷第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6.1太陽之為病。

★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總綱)

太陽經過區域

浮:

表證的重要指標

寒:

太陽經病的重要指標寒傷營,無論燒到多高都會怕冷

6.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

名為中風。

(風傷衛)

汗孔開,皮膚有濕潤感

6.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無論是否已發燒(寒傷榮)

脾胃之氣被調去抗擊感冒病邪;感冒時要少食少飲,不要消耗脾胃能量

怕風或怕寒,說明邪氣還在表層。

人體內外反差大

參照3.31脈法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

榮衛俱病,骨節煩痛,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6.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為傳也。

沒有變化吐:

標示少陽(?

不一定)數:

快急:

猛烈

6.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此為不傳也。

傳屬:

一個病症從前驅期到定型期的過程。

六經任何一經都可以直接感染,邪氣都會經過太陽經,最後歸著於真正受病的經。

轉屬,轉入:

抗病機制由於體質的變化而轉入另一個區塊。

如:

太陽經--→陽明經

傳,經傳,行經,再經:

一個生命現象的週期。

6.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熱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溫病2類:

①發炎②熱傷風——傷津液,如太陽轉陽明就是由於津液不足,寒水之氣不夠。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上下焦,尺寸熱邪鬱在身體呼吸粗重燥熱的氣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水分被抽乾腎經受損(腎主二便)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

火療法熱傷津液引起的僵直抽筋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逆:

誤治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冬天,氣密藏。

如果身體有虧損,病邪會進入。

而此時身體的抗病機制處於休眠狀態。

病毒進入身體使免疫系統變弱。

到了春天,身體容易感染各種炎症。

(類似於HIV的病機)

臨床上:

“不藏精”容易發成少陰病少陰經病→扁桃體發炎發于溫病得少陰病的概率很高。

●少陰病:

脈細沉,即使扁桃腺發炎,還是要依照少陰病的醫法,不能用清涼藥。

●熱傷風:

脈浮,下空。

類似于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脈。

●溫病:

脈扎實有力,滑。

類似于陽明白虎湯證,承氣湯證,需用清熱涼血藥。

6.7病有發熱惡寒,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抗病系統積極抵抗抗病系統消極承受

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見講義P16典故: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陰水的成數六

地二生活,天七成之→陽火的成數七

湯液經法:

陽進為補,其數七火數也

陰退為瀉,其數六水數也

旋覆花:

“貫通五臟真元”古方用於續筋:

旋覆花(根)和黃糖、黑糖搗爛,敷於斷筋處……

6.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參照P20條文3.10和3.30)

經:

週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不一定是會傳陽明,而是任何經都有可能。

6.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上午10點至下午2點)

6.10風家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常常易感冒的人,身體習慣感冒狀態,病去後,身體感還沒有調整回來,需要2個6天週期來慢慢調適。

6.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6.1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實熱:

脈可能沉、滑。

滑脈:

有裏熱例如大青龍湯證:

煩,有裏熱。

桂枝湯證

6.1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浮取沉取營分汗出,營分能量更加流失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打噴嚏

6.14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萬方之祖——桂枝湯

桂枝三芍藥三甘草二生薑三大棗十二枚

桂枝湯結構分析:

桂枝:

補心陽。

與心的能量結合,順著動脈衝出去

芍藥:

1-使平滑肌放鬆。

鬆開脾胃區塊→靜脈放鬆→血從靜脈末梢拉回

(解倉、容餘)2-限制藥的作用範圍。

對要作用的場域有收斂作用。

只用桂枝,芍藥,作用場域限制在血管(營分)

生薑:

使氣“分岔”。

把桂枝、芍藥的藥力分岔到衛分。

大棗:

補營分。

棗樹多刺,有鋒銳之氣,果肉卻肥潤→把衝突的能量轉化為滋養的能量

→保養水分

甘草:

緩藥二兩定中間軸→生用:

緩和;

→炙:

加蜂蜜考熟,補中焦。

 

總結:

外症:

脈浮緩,出得了汗,惡風惡寒。

病機:

風氣傷到衛氣。

治則:

把能量送到衛氣。

↓1-寒水之氣

方(方法):

衛氣來源:

2-三焦之氣-→肺——表皮之氣

3-營氣中比較強悍的氣——————桂枝湯選擇的路徑

 

第五周5-6

漢代

後世

現代

1兩

15g

1升

200cc

一斤=16兩

500g

一兩

37.5g

一錢

3.75g

計量單位換算:

桂枝湯煮法、服用法和注意事項: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煮三碗,如果一碗病除,剩下兩碗就不要喝了。

煮藥用水和棗依照比例減少

一般七碗煮到五~四碗之間

時間:

半小時左右(發散藥不宜久煮)

熱稀粥:

水多,稀的粥。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漿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服用後注意事項:

加衣服,喝熱稀粥或熱水幫助發汗。

桂枝湯發汗:

不可出大汗,微汗就好。

出大汗會傷元氣

*白芍:

最好用炒白芍,生白芍性偏寒。

脾胃虛寒體質的人可能會拉肚子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禁忌詳解:

生冷:

桂枝湯的藥力是從脾胃引發出去,所以不能讓脾胃能量有額外的消耗。

生菜、水果、冷飲會降低脾胃熱能。

粘滑:

肥膩之物對發表、發散的藥物有克制藥性的作用,可能會導致發散藥發散不出來。

例如:

藥物配伍中有地黃就搭配麻黃同用就不發汗。

肉面:

面是麥子做的,比較偏熱性。

可能會影響桂枝湯的作用場域。

肉類是古人不常吃的事物,脾胃忽然吃到會不習慣,增加脾胃消化的負擔。

五辛:

蔥、蒜、辣氣味重,是發散類食物。

桂枝湯本身就是發散藥。

可能會對藥性產生干擾。

酒:

生薑、桂枝遇酒會與酒的濕熱相結合,形成更嚴重的濕熱。

酪:

各種乳製品。

成年人消化乳品最消耗腎氣和脾胃之氣。

臭惡:

味道重的食物會干擾藥性正常發揮。

本草

桂枝

衛氣屬陽,營氣屬陰。

桂枝通陰中之陽(走營分,行於血脈中)貫通身體的能量。

《神農本草經》引述:

牡桂上品:

味辛溫·無毒·生山谷·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菌桂上品:

味辛溫·生山谷·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桂枝(清化產的肉桂是好肉桂的代名詞)

牡桂

味較清,入上焦,補心陽

肉桂(菌桂)

味較重,相對桂枝比較走陰,走下焦,補腎陽,命門之火。

引火歸元,補足命門火,口水會變多。

(肉桂製成米糊丸可封存肉桂的氣味和藥性,治瓜果傷。

肉桂不能用太多,否則會燒壞腎。

只能少量使用。

桂皮

桂心:

古代藥效偏於肉桂。

取樹枝→桂枝

取樹幹→肉桂

芍藥

芍藥中品:

味苦平·生川穀·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緩解絞痛疏通淤凝的血不通則痛配合補氣藥效果好

*芍藥使血液回到肝裏,是養肝的藥,養肝血。

味:

並不酸,是收斂而曖昧不明的味道收斂

癥(zheng):

確定是有一塊實質的腫塊。

瘕(jia):

有時有,有時沒,是血液迴圈不良造成的。

白芍:

養血滋陰

赤勺:

破淤血

*用法:

◇甘穗半夏湯:

有痰水糾結在上焦,加芍藥把痰水拉下來,轉入膀胱。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腸胃無力把水運化,用芍藥幫助其他藥把水拉到下焦。

◇芍藥有滋陰作用,與補氣藥同用效果好。

◇治療急性腸胃發炎,芍藥可以把黃芩的藥力拉到脾胃區,清中焦火。

◇芍藥用量的調整,可以限定藥物的作用範圍,用量越大,越向內。

 

乾薑

乾薑中品:

味辛溫·生川穀·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

咳嗽時肺部有濕氣暖中焦腸胃道積冷水(過於濕寒)

·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古代通“疆”=“強”禦濕之菜。

味辛:

金容平之氣,可分開“勾芒”之氣。

生:

走而不守

(生薑吃太多會散氣)

乾:

守而不走

(“附子無薑不熱”)

炮薑:

→張仲景時代的炮姜是乾薑再加以烘烤,使辣味散去些。

辣和熱都減少,帶微苦。

→現代炮薑,炮製太過,太黑,松,藥力太少。

*用法:

◇用其“熱”→甘草乾姜湯:

治肺冷。

用乾薑暖脾胃,再慢慢把熱量傳到肺,使肺暖回來。

→乾姜附子湯:

治療表層衛氣不夠,所以取炮姜、乾薑的部分熱量。

→乾姜大量用法:

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

對寒性體質,冬天吐血的人,血中寒太大,以致腸胃附近血管中的血液有些寒凝淤塞,血液流通不過去就從旁邊溢出來。

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中用大量乾薑使脾胃暖起來,溫化寒凝之處。

使血液順利流通,出血處自然癒合。

不然吐血不會停止。

◇後世用法——清朝末年,鄭欽安在當歸補血湯中用炮薑。

用炮姜的黑苦和當歸補血湯中的甘結合,“甘苦生陰”。

強化滋陰效果。

◇現代用法——炮薑止血。

“紅見黑止”用燒焦的東西止血。

◇止咳→張仲景時代用乾薑在小青龍湯,真武湯或小柴胡湯加減都用到乾薑。

→後世止咳很少使用乾薑,一般都用潤肺、化痰、降氣的藥。

◇除濕--→當歸生薑羊肉湯:

生薑用到一斤,把身體下部的水度排除掉。

--→真武湯治水毒最有代表性的方

--→防己黃芪湯:

生薑+黃芪的組合。

灰、白、體胖、腐臭的人,皮下水毒積聚太多。

黃芪補入三焦,生薑打消水毒。

--→桂枝黃芪湯:

治黃汗,用生薑、黃芪的組合去皮下水毒。

--→尿毒癥的偏方:

老姜的姜汁,大量飲用,使病人出一身大汗,汗裏通常帶尿的氣味,一般三天就可以出院。

(大量使用,去水毒)

*生薑表皮微涼,連皮煮不會太熱。

副作用:

吃太多會散氣。

*古代的養生家建議秋天少吃薑,因為入秋人的元氣開始收斂,吃多薑會散氣不利於收斂。

大棗

大棗上品:

味甘平·生平澤·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

能把鋒銳之氣轉化為陰柔滋養的能量比較補營氣,走在經脈中(相對于衛氣行於血脈外面)

·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

補充營養,滋養脾陰安定甯神溫和化,比較入營分

葉:

覆麻黃能令出汗。

葉仍然含鋒銳開拓之氣,用一點點麻黃敷葉粉能助發汗。

陽胃把活潑的能量

↓↓↓↓↓↓↓↓↓↓↓↓↓↓↓↓↓↓→養脾平胃氣

陰脾轉化為陰柔的能量

*本草中“百”——很多

“諸”——幾種

*用法:

炙甘草湯:

棗用到30顆。

(治心跳不律)

當歸四逆湯:

棗用到25顆。

重症肌無力:

脾陰實,太濕。

用平胃散:

蒼朮去濕,去脾陰實。

甘草

甘草上品:

味甘平·生川穀·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

平和,緩和各種偏性補脾陰,陰有形消炎

·久服輕身延年。

毒:

毒者,氣之偏也VS香者,氣之正

(用藥在上古時代稱為“用毒”)

甘:

土有緩和、中和毒性的作用。

解毒:

古時用來解毒消炎。

一般苦寒藥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甘草可以緩和症狀,而不會對人造成損害。

(直到清代發現金銀花,性涼,可消炎解毒,對人損害小,漸漸代替生甘草用來解毒。

甘草

生:

具有“類固醇”(緩和劑)的功用。

其副作用是:

多吃會變成“月亮臉”“水桶腰”

炙:

用蜜炙過,可以消除生甘草的副作用。

*甘草黑豆湯:

消除藥性。

甘草5錢+黑豆1兩。

用於吃錯藥後的補救措施。

黑豆:

吸收藥力藥性。

第7周7-3傷寒論卷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6.15太陽病,項背強儿儿,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後腦勺或肩背僵硬桂枝湯+葛根四兩,桂枝芍藥各減一兩

先煮葛根減二升

葛根本身就有清太陽經的效果。

桂枝湯到太陽經是間接作用,所以使葛根緩發。

使桂枝湯先發力,葛根再接上。

 

本草

葛根中品:

一名雞齊根·味甘平·生川谷·治消渴·身大熱·嘔吐

把津液升到上面感冒的燥熱熱吐,卒吐,清胃熱

·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後腦勺僵硬可以解巴豆毒(熱)。

涼潤的葛可中和巴豆的熱。

葛穀:

直下利十歲已上

*藤蔓類藥性分析對比:

葛根,可以把水分輸布到很遠的尖端(與太陽經類似)。

所以可以把脾胃區的水輸到太陽經。

共同點:

涼、潤

栝樓根(天花粉)和土瓜能結出瓜實。

象徵著能把津液保留在脾胃區

葛——作用在太陽、陽明之間。

*用法:

△葛單用:

與豆豉同用

△解酒:

-葛花解酲湯(使酒的實熱往表皮推出去)。

需醒脾胃可加人參。

(散酒氣的同時也散元氣)

-葛根粉+赤豆粉+綠豆粉1:

1:

1喝酒前冷水送服一湯匙。

-千杯不醉: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

→葛根黃連湯

△肩背僵硬(不是感冒引起的),比如空調房吹冷氣造成的後腦勺僵,肩膀酸痛:

煎劑:

葛根20~40g桂枝10g炙甘草6~10g炒白芍30g

威靈仙、秦?

各10g雞血藤30g

*肩膀酸痛、後腦勺僵形成原因:

1-風濕用上方;

2-命門火不足。

右尺脈浮大(虛的表現)——治法:

灸關元、真武湯、附子湯。

*葛的副作用:

“竭胃汁”柴胡——“劫肝陰”

時方派對葛的誤解,認為葛會“引邪入陽明”不宜用在感冒初發。

其實葛的作用是向外推。

是感冒初期的良藥。

第九周

●服用補養藥(補陽)期間,不宜吃寒涼生冷的蔬菜水果。

常年只吃寒涼的蔬菜水果,到更年期會燥熱,是由於下焦太過寒。

●正確的生機飲食:

斷食療法——在斷食期間把蔬菜水果作為輔助食品。

●天然鹽、海鹽(陽光曬出來)陽氣比較夠,可以幫助破陰實,陽氣才能流通。

●吃肉的話,要多吃些澱粉質。

蛋白質有一點毒性,澱粉質可以幫助消化蛋白質。

6.16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方:

脈浮怕風等症狀)

正確醫法是把體表寒氣發出去。

病邪被抵抗力托回原來的位置(悶脹感)

若不上衝者。

不可與也。

(此處“上衝”不能和奔豚混淆)

病邪不能被托回原來的位置

6.17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此為壞病,

(對應上條“若不上衝”的情況)

桂枝湯不可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病邪可能被下到不確定的任何位置)

6.18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風邪在最表麻黃湯證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若酒客病,亦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必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

飲酒會增加濕熱,常年喝酒身體積蓄大量濕熱。

甘草會粘住濕熱,生薑大棗都會加重濕熱。

偶爾喝酒後得桂枝湯證,可以喝桂枝湯+解酒藥:

枳椇子,或者麝香(當門子)

6.20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當濕熱之氣太多,桂枝湯會引發濕熱鬱積發炎,起膿。

△咳嗽有風又上火,吃桂枝湯可能會發生吐血,(肺膜發炎破裂)

6.19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與之佳。

不是喘發作,而是有喘的人、很容易喘的人,感冒後會併發喘,加厚朴杏子防範。

杏仁用於喘,而不用於咳。

喘是呼吸淺,缺氧的感覺。

(杏仁用法多關係到“喘”,而不是“咳”。

在“咳”中,與麻黃同用起作用。

不同體質的人,感冒後有不同習性,有人容易一直咳。

加杏仁可以預防這個症狀

7.12太陽病,下之微喘著,表未解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桂枝湯+厚朴二兩,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杏仁降肺氣

 

本草

杏核仁下品:

味甘溫·生川穀·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

降肺氣喉嚨發炎肺上火,降肺气

·產乳·金瘡·寒心·奔豚(心陽不夠)

肺氣肅降胸痹豚:

小豬(水畜)

桃仁VS杏仁

桃仁

杏仁

●表皮有毛“肺之果”

●破淤血,把能量從氣分推到血分,潤血

●多用會破血

●“心之果”

●從心的血分把能量帶到氣分。

往下降

●有微毒,含有微量氰化物。

去皮尖,烘烤一下可以把毒性揮發去

●杏仁使用注意要點:

→不能用來暖肺。

杏仁主降而潤,不能補。

治濕寒的咳不能用杏仁;

→乾,有實熱的咳可以用,須與其他藥物配合。

●杏仁主要用於定喘。

厚朴中品:

味苦溫·生山谷·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

不可作補藥內外合邪脾胃有濕寒會影響心臟,厚朴可散濕寒

·氣血痹·死肌·去三蟲(去濕,改善腸胃環境)

適用於內外合邪,

把體內和體表的邪氣一起排出

厚朴和枳實在大承氣湯中同用,有向寬向下開拓的力道

厚朴VS枳實

厚朴

枳實

●並不高大,樹幹寬肥,樹皮厚

●氣是橫開的

苦降+溫升→橫開

●配麻黃而不與柴胡同用

麻黃把陽氣從中推倒表,與厚朴都是橫向作用

●梔子厚朴湯→體表風邪與體內風邪有所牽連的風寒

●“散而不收”,能逼散腸胃區的痰水

●力道猛,多用會散氣,不宜長期服用

●成熟的枳實:

枳殼仲景時代不區分

●向下墜落的氣。

枳殼+白芍→排出膽結石。

●配柴胡而不與麻黃同用

柴胡走三焦區域,柴胡升VS枳實降垂直作用

●治腸胃硬滿(有具體形狀)

治腸胃脹滿(無具體形狀,有悶,脹的感覺)

●下墜的力道,但降太過會脫肛

●厚朴,黃連“厚腸胃”的思考:

都很燥,能去脾濕,增強腸胃活力;

但黃連苦寒,厚朴散氣,不宜久用。

如果長期服用,要配合其他補藥。

第十周

【6.21】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用麻黃類藥發汗過度風邪仍在津液缺乏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汤+附子一枚)

●冒虛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