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315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docx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

 

 

————————————————————————————————作者:

————————————————————————————————日期: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中教数据论文

清代皖北方志对道家人物、遗迹的著录及其特色——以《中教亳州志》为例

程立中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

皖北地区的涡淮流域,历史上道家人物辈出,他们在此地的讲学和生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作为地方文献的方志,大都对当地道家人物及其文化遗迹进行著录,认真梳理著录的相关内容,对研究道家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皖北地区;道家人物;历史遗迹;地方志

d中教oi:

10.16083/ki.1671—1580.2016.08.039

中图分类号:

I2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580(2016)08—0123—04

收稿日期:

2016—03—29

作者简介:

程立中(1978—),男,安徽涡阳人,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

区域文化研究。

项目简介:

本文系2015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皖北道家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A2015055);2015年度院级课题“皖北道家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研究”(BSKY201502)阶段性成果。

地处皖北的涡淮流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道家人物,如老子、庄子、陈抟等,这些道家人物生于斯,长于斯,在长期的生活、讲学过程中,为当地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这些遗迹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大都为地方纂修的志书所著录,且在著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对此加以分析,对更好地传承道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对道家著名人物的著录

由于一地之历史名人,为一方之荣耀,故古代方志的撰修者,大都注重地方历史人物的著录,基本上为历代方志所承袭,“历朝历代,各地所修省、府、州、县以至乡、镇诸志,都必载人物,形成为一个定例和传统,代代相承。

”[1]作为亳州重要地方文献之一的《亳州志》,也遵循其制,在修志中较为重视对地方历史人物的著录,其主要原因如华度在(乾隆五年)《亳州志·华度序》中所言,夫莫为之纪,虽美而弗传;莫为之文,虽传而弗著,况且“圣贤之生不偶,故一郡邑中既称人物者多有之,而名贤难得。

”[2]地处皖北的涡淮流域,可谓是道家文化的摇篮,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道家名贤,尤其是亳州境内的涡水,则哺育出老子、陈抟等重要道家人物,对道家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涡河两岸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乃至周边环境,无不对道家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使道家的产生与涡河紧紧连在一起。

”[3]对于生长于此地的重要道家人物,《亳州志》的主修者是无法忽视的,因此目前存世的几种明清时期所修的《亳州志》,大都为他们进行立传。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其生平简介,由于历史久远,详实资料的缺失,从古自今,众说纷纭,“《老子》书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他是哪国人氏?

这个问题,近两百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似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

”[4]而《亳州志》的编纂者在写老子传记时,也必须面对这一问题,如(光绪)《亳州志》的纂修者钟泰、宗能征,则把“老子”列入该志卷十二人物志中的“名贤”类目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谥曰“聃”。

为周柱下史。

”[2]该志除了对“老子”的生平进行介绍外,还对历史上的“孔子问礼”、“为尹喜著书”等事加以记述,“孔子曾问礼焉,老子曰: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

’孔子退曰:

‘老子其犹龙乎?

’后乘青牛车去。

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

’乃述《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

”[2]

除老子之外,《亳州志》还对另一重要道家人物陈抟进行立传,陈抟在道家文化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著有《无极图》《先天图》等道家文化著作,在中国道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上承老庄,下启‘理学’。

研究道家思想,开启道教门派。

”[5]由于陈抟经常隐逸名山大川,故亳州旧志大都把他著入“隐逸”之类,如(光绪)《亳州志》便把“陈抟”列入该志卷十二人物志的“隐逸”类目下,“陈抟,字图南。

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

……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2]该志不仅记述陈抟的生平简介,还对陈抟与当时朝廷之间的逸闻趣事加以著录,如周世宗好黄白术,于显德三年(956年),召陈抟进京,请教炼丹之术,陈抟则建议皇上“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政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

”又如宋朝宰相宋琪等人,曾向陈抟请教玄默修养之道,而陈抟不但自谦为山野之人,不知吐纳养生之术,还积极建言曰:

“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华致治之秋。

勤行修炼,无出于此。

”[2]时称其善,益为朝廷所敬重。

三国时期魏国名士嵇康,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私淑老庄,几乎是魏晋名士的共同特征,但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继承、践行老庄精神的,当首推嵇康。

”[4]至于嵇康为何地之人,虽然说法不一,但对于《亳州志》的纂修者而言,嵇康为亳州人是深信不疑的,故(光绪)《亳州志》把嵇康列入该志卷十三人物志“文苑”中,并曰:

“嵇康,字叔夜。

其先本上虞人,姓奚。

以避怨,徙谯,家于铚之嵇山,因而命氏焉。

”[2]随后该志又对嵇康与孙登之游、钟会之陷和《广陵散》之授等事,加以概述,最后又简要交代了嵇康的著述情况,并附以与嵇康有关的嵇喜、嵇含等人的简介。

《亳州志》除著录老子、陈抟、嵇康这些著名道家文化人物外,还对道教人物丁少微的生平事迹加以著述,但是大都没有把其列入“人物志”中,如(光绪)《亳州志》就把丁少微录入该志卷十九杂类志“仙释”类目中,“丁少微:

为道士,持斋戒,奉科仪尤为精至。

……还山,七年冬卒。

”[2]由此可知,《亳州志》的纂修者,对地方先贤的立传,是有一定准则的。

二、对道家文化遗迹的著录

古代方志对一地之历史文化遗迹,大都详细记述,可以说“旧志均有名胜古迹志,已成志例。

”[1]如有关老子的文化遗存,在清代所修的《亳州志》中著录较多,郑交泰、王云万所编(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卷三“坛庙”中就记载有“老子庙,在城内东北隅,万历中知州马成鼎修。

”[6]据史料记载,老子往往受到古代帝王推崇,朝廷派人祭祀老子,屡见于史书,如《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所载,“(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

”[7]同年十一月,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

”[7]唐朝时期,李唐王朝以老子为本家,对老子更是推崇备至,“粤若老君,朕之本系”[8]据《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可知,李唐王朝从乾封元年至天宝十三年,不断给老子进行加封,“乾封元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

……(天宝)十三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髙上大道金阙元皇帝。

”[9]李唐王朝不仅对老子进行追加封号,同时还命令各地修建庙祠,进行祭祀,其目的是向世人表明自身与老子的特殊关系,“祠堂庙宇,并令修创,庙制令丞,以供荐飨,……冀崇追远之怀,用申尊祖之义”[8]。

宋元以后,朝廷崇祀老子虽不比汉唐之隆,但也时常进行,如《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所载: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

”[10]又如《金史》卷九十四“内族襄传”记载:

“泰和元年(1201年)春,承命驰祷于亳州太清宫及后土方岳。

”[11]在历代朝廷的倡导下,“于是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12]在崇老之风的影响下,一些地方纷纷创建祭老之庙,老子庙随见于各地,如粗略检索《大清一统志》就发现多处有关“老子庙”的记载,可见当时崇老风气之浓厚。

除老子庙外,《亳州志》还记载了“老子祠”、“九井”、“流星园”等有关老子的文化遗迹。

如(光绪)《亳州志》记载:

“(武德)四年(621年),老子祠枯树复生枝叶。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老子祠九井涸复涌。

”[2]据《明一统志》卷七记载:

“老子祠,在亳州,老子所生之地,后人为立祠,汉桓帝尝命边韶为文。

”[13]至于老子九井,其传说较多,但大都较为荒诞不经,故多不为正史所录,见于正史记载者有《新唐书》卷三十六:

“(开元)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九井涸复涌。

”[14]宋代王应麟在《玉海》卷二十四在对“唐亳州九井”进行专门记述时,除引用《新唐书》“五行志”的记载外,还引用刘义庆的《幽明录》和伏滔《北征记》作为补充,“唐亳州九井……刘义庆《幽明录》曰:

襄邑县南瀬乡老子庙中有九井。

……伏滔《北征记》曰:

有老子庙,庙中有九井,水相通。

”[15]关于流星园的记载,(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卷三“古迹”中云:

“流星园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相传老子之母曾居于此,有星突流于园,遂孕老子。

”[6]《江南通志》卷三十六记载:

“流星园,在亳州东天静宫南,相传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诞生。

”[16]始建于东汉的天静宫,清代所修《亳州志》对其著录的也较为详实。

如(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卷三记载:

“天静宫,与流星园接壤,前为圣母殿,有大石枕刻文曰:

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

有炼丹井在殿前。

”[6]同时,该志还考述了该遗址的建筑规模情况。

《大清一统志》卷八十九也载:

“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福宁镇,汉延熹七年建,相传老子生于此,宋天禧二年盛度撰《天静宫碑文》”[17]除以上遗迹外,《亳州志》还对“希夷故里”、“希夷先生陈公祠”、“道德中宫”和“寥阳万寿宫”等道家文化遗迹加以著录。

如(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卷三记载:

“希夷故里,在城南十八里,有曲水环之。

”[6]又如(光绪)《亳州志》卷四记载:

“希夷先生陈公祠,在北关外太平桥北,雍正十三年重修,一在城南,即希夷故里。

”[2]据该志记载,位于亳州城内东北隅的道德中宫,明万历年间知州马呈鼎创修著经堂,并石刻《道德经》,并在其左建春登台,清代已颓废不堪,无基可考。

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州杨遵时复修后殿山门;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龚裕率邑绅何天衢、许明德等捐修,改龙厅为拜殿。

1.儒家思想的标准

古代方志的纂修,大都由地方主政者负责,其修志目的主要出于统治需要,其“资政、教化”功能,历来为志书的编修者所看重,正如宗能徵在(光绪)《亳州志·宗能徵序》中所言:

“夫以征之拙于从政,得借助于志,而所虑为未闻者,一一以志治之。

诚哉,志之有稗于吏治也!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修志过程中对材料的取舍并非按照纂修的喜好而为,如(乾隆五年)《亳州志·华度序》云“如陈希夷学启周、邵,应列之‘人物考’中是也。

他之或因或革,不可枚举。

无非悉心斟酌,以为信志。

凭臆而出,任我作议,非所取矣。

”[18]既然不能任凭己意,那就要尊重事实,以儒家思想为标准进行选材。

加之道家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常为道教所用,往往被涂上一层神秘色彩,《亳州志》在对道家人物、遗迹进行著录时,大都坚持儒家思想,如(嘉靖)《亳州志·凡例》所言“旧志有妄诞不经,如老子骑白鹿缘桧树升天,……陈抟生卤球中,渔人得于网,将烹,雷电大震,裂而出抟,悉删去。

”(光绪)《亳州志》卷十二“人物志”在谈到老子入传时则云:

“考《江南人物志》,商周间所列名贤仅五人,而老子与焉。

《广舆》诸记目之为仙释,殊属无稽。

特从《通志》正之。

”[2]此外,《亳州志》在对陈抟、嵇康等道家人物传记的著录时,与儒家思想不一致的内容,也均未被采用。

2.以正史史料为主

就《亳州志》所著录的道家人物和遗迹的内容而言,其史料来源大多出自正史,如(光绪)《亳州志》卷十二“人物志”中的老子,其取材主要来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该志在记述有关陈抟生平事迹时,内容主要源自《宋史·陈抟传》,如(光绪)《亳州志》记载:

“陈抟,字图南。

……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

”[2]另据《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陈抟”记载: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

……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

”[10]由此可见,两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仅有个别字句的删减而已。

又如对“嵇康”的著录,(光绪)《亳州志》载: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2]据《晋书》卷四十九所载“嵇康传”可知,两者基本没有变化,“康早孤,有竒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19]该志对丁少微的著录内容,与《宋史·丁少微传》几乎没有差别。

3.材料剪裁较谨慎

由于历史久远,详实文献记载的缺失,加之该地行政区划自古变迁频繁,一些早期的道家人物,其具体的籍贯归属,难以考证,历史上就众说纷纭,针对这些有争论的道家人物籍贯问题,《亳州志》在著录时一般采取较为谨慎地态度。

如对“老子”的著录,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老子”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两者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差异,《史记》卷六十三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20]由此可知,两者均认为“老子”姓李名耳,为“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如(光绪)《亳州志》记载老子“字伯阳”,而《史记》则记载为老子“字聃”;又如前者在记述老子里籍是,只云老子为“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并没有《史记》中的“楚”字,虽一字之差,其文义之别显矣;此外,(光绪)《亳州志》载老子的职业为“为周柱下史”,而《史记》则云为“周守藏室之史也”。

虽然《亳州志》仅为一隅之文献,与《史记》不可等量齐观,然从两者的差异,可以看出名人故里对待历史名贤的态度,尽管没有在志书中详细交代与正史传记的区别原因,但可以确定的是,修志为名贤立传,并非纂修者可以率性而为之事,而是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来选取材料。

三、结语

地处皖北地区的涡淮流域,历史上众多的道家人物诞生于此,如老子、庄子、陈抟等,有些著名的道家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他们在长期的生活、讲学过程中,也为当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这些著名的道家人物和历史遗迹,对地方而言,无疑是较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大都被历代地方志书的编修者所重视,故清代皖北一些州县所修的方志中,对当地的道家名人及其历史遗迹,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此外,其著录特色也较为鲜明,如坚持儒家标准选材,取材以正史为主,对某些材料的剪裁较为谨慎等等。

[参考文献]

[1]黄苇等.方志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清)钟泰,宗能征纂修(.光绪)亳州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5.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王正明,魏宏灿,张立驰编著.亳文化概论[M].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4]孙以楷等著.道家文化寻根[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何宗军等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郑交泰,王云万编撰(.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Z].故宫珍本丛刊:

第103册,海口:

海南出版社影印本.

[7](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5.[8](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

[9](宋)王溥撰.唐会要[M].北京:

中华书局,1955.

[10](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77.

[11](元)脱脱等撰.金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12](宋)王钦若等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M].南京:

凤凰出版社,2006年.

[13]李贤等撰.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15](宋)王应麟撰.玉海[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6](清)赵弘恩等.江南通志[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清)和珅等.钦定大清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华度修纂(.乾隆五年)亳州志清[Z].乾隆五年(1740)刻本.

[19](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4.

[20](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

王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