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演讲稿.docx
《说教材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教材演讲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教材演讲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说教材”演讲稿
主讲:
谢慧明
单位:
平田阳阳希望小学
时间:
2010年3月16日
我说的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一、说教材的目的:
开展说教材的活动能够引导教师钻研和把握课标和教材,深入推进“有效教学”课改实验,促进教师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标和教材,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教师熟练把握教材体系,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二、三年级数学(下)课程标准
首先我从数学教材的总体编排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目标的改变,它全面的体现了新课程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7-9年级)为第三学段。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具体到三年级为以下的几点课程目标要求:
1、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表示时刻。
5、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整十、整百数乘正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6、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公式并会计算。
7、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
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下面我就三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⑴例1。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⑵例1的“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小组合作指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知道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向,南、北是两个相对的方向,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37页
例1。
P14
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由主题图引出的三个除法式题(60÷3、600÷3、240÷3)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②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③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2。
(P20页)
①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为背景,教学“52÷2”的笔算除法。
解决的问题是:
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②用直观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当余下1个十后应该怎么办。
③学会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结构
课题
内容
口算除法
例1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例2
除法估算
基本的笔算除法
例1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
例2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整除)
例3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除法估算
除法的验算
例4
用乘法验算除法
有关0的除法
例5
有关0的除法
例6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
(1)(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
例7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
(2)(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
第三单元 统计
1.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
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⑴例1。
(P38页)
①通过对一个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上周的销售量进行统计,让学生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再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的进货计划,体现了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②出现了一个横向条形统计图,由于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有必要让学生认识。
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纵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③在这个统计图中,仍然采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式,教材上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条形。
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2.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⑴例1。
(P42页)
(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
①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
②教材用横向的象形条形统计图给出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在这个统计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小明比小亮多收集4个,假如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矿泉水瓶给小亮2个,四个人的数量就相同了,即13个。
③教材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
由此,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例1:
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
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
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年、月、日
⑵例1。
(P47页)
①呈现了比较直观的年历,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
②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教材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大月的歌诀。
生动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同时,让学生借助于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像力,把抽象的时间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48页上面的“做一做”,让学生从年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在年历里圈出来,下面的“做一做”,让学生观察今年的年历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24时计时法。
⑴主题图。
(P52页)
(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使学生认识到1日=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
①教材呈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景:
妈妈带着女儿去百货商场,当看到商场门口的牌子上的“营业时间:
9:
00~21:
00” 时,小女孩禁不住想:
“21:
00是几时?
”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从而就引出了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
②通过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介绍了在l日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说明1日有24小时,因此我们经常采用24时计时法。
③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让学生去观察钟面上外圈的数代表的含义以及钟面外圈和内圈的数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如何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本单元结构如下: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本套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个学期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学期
内容
二年级上学期
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学期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学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学期
三位数乘两位数
2.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独立运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之后,组织学生交流。
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在“说”的活动中取长补短,加深对估算过程的理解,有效地促进达成“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让学生在“说”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笔算乘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 十” ,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教学内容。
⑵例2。
(P65页)(进位的乘法。
)
①呈现给学生下围棋的情境图:
有两个小朋友下围棋,运用旁边小朋友思考的方式显示“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的问题,由小精灵聪聪告诉大家“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各19道线交叉组成。
”并显示算式:
19×19=__。
②接着,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19×19的笔算过程,了解进位的方法。
③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评议时,注意强化不同方法的计算过程,促使学生了解各种方法。
对于用竖式计算的评议,突出进位的过程,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把处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问题的技能,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第六单元 面积
1.面积和面积单位。
(P71页)
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
认识面积→引进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⑵面积的概念。
(P71页)
①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
②从中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
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⑷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对比。
(P74页)
教学时,除了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
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等。
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P77页)
⑴例2。
(P77页)(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
设计思路是:
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①第
(1)小题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或计算的方法得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从中形成猜想:
“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
②第
(2)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填表。
然后,启发学生在一系列验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即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
(P82页)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⑴例4。
(P82页)
①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②采用1:
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平方厘米
面积含义→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平方米
长方形面积计算
正方形面积计算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小数。
⑴小数的认识与读法。
①呈现了食品商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其单价。
图下留空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每种单价的具体含义。
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
然后由聪聪提出两个问题:
你会读小数吗?
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并尝试读出。
②教学时,可让学生看图试着说出三种商品的价格。
学生可能读作几元几角几分,也可能采用小数的读法。
教师可采用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其他同学跟着学习小数的读法。
(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教材中的插图画了文具商店的一角,标出了8种文具的价格。
例3和例4以及做一做的三个问题,都来自于这幅插图。
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
认识小数 例1:
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
例2:
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简单的小
数加减法
例3:
一位小数的加法
↓
例4:
一位小数的减法
⑵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问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5题有必要让学生读题后通过复述题意,搞清10千米以内1元,是指坐10站或10站以内都只要1元。
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5元。
学生还没学小数乘法,这里可用连加计算,由于数据比较简单,也会有学生列出算式1+0.5×3,并口算出结果,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5.1.例1。
(P99页)(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
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
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的问题。
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
解决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例2。
(P100页)(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
呈现了团体操表演的画面,并显示出“这个团体操有60人表演。
”的信息。
例1与例2素材的选取具有连续性,让学生在运动会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
由此,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解应用题:
关注结构→分清条件问题(表格式)―――→算式
解决问题:
关注情境→理解情节内容(图画式)―――→算法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2.例2(P109页)。
⑴本例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所以,从第一个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 4千克 ,从第二个图中可以看出,四个苹果重 1千克 ,让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
在这里还不能直接运用等量代换,需要学生首先考虑:
一个西瓜和 4千克 砝码同样重, 4千克 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教学本例之前,首先应该向学生说明:
在本例中,我们假设每个西瓜同样重,每个苹果同样重。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前两个图并思考:
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
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
从第一个图中知道一个西瓜重4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个苹果也重4千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教学时,如果学生抽象地想像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四、编写特点:
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
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本册实验教材有两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这册教材的编排与三年级上册一样,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因此仍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16个减少为9个);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4)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算的作用,等等。
还要指出的是,这一册教材更突出地体现了:
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
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
“位置与方向”的编排,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前几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阐述过本套实验教材,以《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在解决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在此不再赘述。
本册实验教材作为第一学段的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同时在“解决问题”和“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实践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据此,在本册实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的教学。
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
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实验教材注意选择内容更广阔、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第一单元的主题图──鸟瞰天安门广场;第7、11页的练习题──在中国地图上确定“五岳”和自己家乡的位置;第4单元的主题图──展示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国庆节、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等);第96页的“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情况,等等。
为教师结合教学渗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环境保护等教育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