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244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

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内容已经基本摆脱了"繁、难、多、旧"的弊病,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信息已经大为减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提供了可能,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等提供了时间,真正把学生当作了培养成对历史具有一定兴趣和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对象。

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

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

正是由于这类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因此,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

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

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

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2、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

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3、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

任何一节不管基于何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其涉及的内容、教师指导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不是单一的,作为以历史知识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常规课,显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这类教学较侧重于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

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基石,既是学生由感知历史到逐渐加深对历史认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要求。

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常规课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常规课)的设计并不排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不排除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呈现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在设计这类课时,必须注重它所具有的特点,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要求作为教学设计,都具有相同的部分,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具学具的准备等,但在具体的过程设计中,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学设计。

其具体要求如下:

1、重视知识点的归纳方法的举例和引导掌握不同的归纳方式。

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

优秀的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在教学设计的各部分中都尽量随机而不生硬地对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或对方法进行举例说明:

通过对历史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有了这两个历史知识信息的归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更加明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再加上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了。

由此可见,在历史常规课的教学中,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

当然,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在举例后让学生逐步尝试这些方法自己进行归纳,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禆益的。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设计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由于基本知识内容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历史知识信息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人在准备做某件事时与蜜蜂筑巢的区别在于人事先有了一个设想或设计,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设计,即使在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往往都会徒有其表,其效果将会不屑言之。

好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设计。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式的点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要重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重视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巩固措施的设计。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巩固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运用教学设计中的归纳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编写一些顺口溜,善于用数字、图表等较易理解、掌握和操作的形式进行巩固。

在这一方面,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有较多的归纳和总结。

总之,常规课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以《课程标准》为准,要注意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牢固掌握为最基本的要求。

常规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并不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学生的各种活动相矛盾,只要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在遵循了上面三个基本的具体要求下采用。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

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比如《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一章,根据教材表述可归纳出三大后果,即生产力迅猛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分析:

①随着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他们改变了工场手工业时期或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于是引发了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潮流;②由于英法加紧进行殖民掠夺,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

③由于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从产生的那天起就相互斗争,从而出现了工人运动的潮流。

经过这样挖掘和整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线索就清晰地显现出来,整个教材内容也就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

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

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就此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正在开发大西北。

提到此,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开发大西北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

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

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

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

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

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

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

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来,当时有学生提出:

“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民主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

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

那么为什么社会民主党同意了共产党的条件?

社会民主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于是学生答:

社会民主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

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

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

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

”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

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

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

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

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

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

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

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

”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

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

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要有的放矢。

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

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

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

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历史课改的几点体会

 历史课程改革已走进课堂。

几个月的课改实践,让我由衷感到:

历史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研活动也更加重要了。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

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中国远古人类》一课,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他们乐于参与,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体会也很深刻。

又如《原始农耕文化》一课,半坡的尖底取水瓶让学生颇感兴趣。

他们在好奇中模仿着去制作、去探究,从而也领悟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敬佩我们祖先的伟大。

还有《秦的统一》一课,学生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旧中国七雄拼图,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

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

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

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观念。

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

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

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汁,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好每一个教案、每一堂课?

怎样处理好教材?

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还有对教材的验证及反思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因此教研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

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

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

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

”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

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

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

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

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

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

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

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

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

“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