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中小学作文.docx
《潍坊中小学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中小学作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中小学作文
新维教育作文课程概述
《新维百思迪威作文》由中国作文第一人张伯华教授主编,注重培养学生笔下功、文外功、脑内功三功并重。
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紧密结合,既练作文又练口才,教书与育人一致,作文与做人一致,文道合一!
教材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讲、读、练三环节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用歌诀开篇,以故事导入,例文生动有趣,习题新颖多样,每一题都是点燃写作的激情的火种,每一讲都是游览作文风光的乐园,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爱说,有话会说。
百思迪威作文重视学生实际演练,以讲引导练习,大量循环渐进的演练题目。
辅以精彩的参考资料,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练好写作基本功。
要作文,先教做人,百思迪威作文人文合一!
联系方式:
新维.百思迪威教育
作文最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功底,能写一手好文章,将受用终身;另一方面,还与高考作文分数(60分)在高考总分中所占比例较大有关,业内有句行话叫“得作文者得天下”,足见作文在语文学科甚至高考中的分量。
另外,古人说“文以载道”,作文还能反映考生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认识,培养人格力量与文化使命感存在的问题非常多。
首先,在所谓“攻略”的引导下,不少作文“假大空”,程式化、模块化严重,模仿痕迹明显;其次,喜欢用生僻、华丽或怪异的词藻,排比句型,夸张语言或者四不像的“文言文”,来表现自己的知识面和写作才能;第三,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没有年轻人的朝气;第四,错别字、替代词甚至网络语言使用越来越多。
不少学生会背范文和励志故事,像王昭君、苏轼、莎士比亚、拿破仑等人的故事,高考作文中学生用得特别多,但是这些例子用在文中是否合适,学生就不管了。
按理说,东北孩子写的作文应该有黑土地的浓郁气息,西北孩子的作文应该有黄土高原的味道,但现在的作文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有的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写作文都是用自己“预备”的几个故事“通吃”。
很多“名师”会说,写作文要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华丽、结尾要升华,其他可以稍微次一点,有的“名师”还会把一篇范文拆解得七零八碎,告诉大家哪一部分写得好。
但作文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不是说哪一段好就是好作文。
“绒帽绣鞋百衲衣”,给人的印象可能更糟。
全社会都缺乏对语文教育的重视,也是造成当前高考作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你看现在大学里,有多少人注意培养语文素养?
大家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英语四六级、“托福”上面。
生拉硬套范文与故事,或虚假敷衍的作文,我们不会给高分。
这类问题,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糊弄不过去。
虽然阅卷时间很短,但也不会仅凭开头和结尾来评分,我们会看整体,看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这些都可以从文字中看出来。
我们在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上,也一直在试图引导和改良。
比如今年北大自主招生的作文,就明确提醒考生:
“1.取譬适当,杜绝虚假;2.行文畅达,说理明晰;3.感情真挚,戒用套话。
”为此,我们要求写到700字就可以了(一般高考作文标准为800字)。
在评分标准上,我们鼓励写真性情、真故事,只要个性鲜明、语言简明流畅、贴近生活真实,我们都会给高分。
撒谎作文以及套路作文的长期存在,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影响,让孩子缺少独立意识和诚信意识。
另外,由于不必写真性情的文章,孩子就养不成对身边事物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今年北大等13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作文题目,是关于鲁迅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看到很多学生想得非常简单,他们会写到非洲,甚至写到月球上去,觉得这就是“无尽的远方”;或者写火车站,写抗洪救灾前线,觉得这就有“无数曾在一些中学作演讲,对学生说,如果能用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文字,写出身边的故事和感受,写出年轻人的朝气,就是一篇好作文。
演讲后,一名中学生悄悄告诉我,语文老师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说自己的话”,因为这样得不了高分。
这让我十分震惊,也十分沉重。
感人的故事不一定非要感天动地,写对平淡生活的真实体味,写平凡的人和事,文章也会出彩。
从文章体裁上说,我个人还觉得,应提倡学生多写记叙文,打下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底,不一定过多写议论文,拼凑出一堆哲理与空泛的议论。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用心体察,写出感悟,而不是一味地教育他按模板套用范例,写出来的文章“匠气”十足。
高考作文因为全社会的极度关注,我们每年的阅卷工作,都有巨大压力。
媒体上大量关于作文的不实报道,也使我们备受误解与责难,不堪重负。
我在这里希望通过贵报呼吁:
全社会应该常态化地看高考作文,不要给命题者、考生和阅卷者制造压力,要给考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宽松环境,给阅卷者一个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的良好氛围。
我们不希望有太多“关注”和“重视”,同时也请社会、考生和家长放心,我们会认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考生、每一份试卷、每一篇作文,不辱使命,尽职尽责,为国选材的人们”。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每每上到作文课总是觉得很难应付,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当我们带着一群孩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并大声叹息如今的孩子是如何如何不会写作文时,殊不知是因为孩子们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因为缺少发现,所以孩子们的作文内容大多是“泊来品”,不是自己真正观察所得,何来真情实感的流露呢?
所以,不如想方设法给孩子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激发起说话和写作的欲望。
如《礼物》这一作文内容的教学,教者就是在活动中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周围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再通过交流达成作文。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学生在课堂中如果能激发起说话的欲望,那么他们将处于兴奋姿态。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很好的创设情境,找到学生的说话点,这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如《礼物》一教学中,教师先是带领着学生一起做游戏,然后自己当场说“下水文”,让学生觉得说并不是一件难事。
所以,当第二次游戏时,很多学生都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颗奇思妙想的心。
作文来自于生活,但绝不是生活的简单拍摄,需要学生把生活中积累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上升为作文。
对于想像类作文,更需要学生进行大胆的想像。
如《成语编故事》作文教学时,需要学生结合成语的意义,进行大胆的设想,合理的编写故事情节。
教者充分利用最教设备,出示一组图形,并发挥班里学生的表演天份,让学生始终处于情境中,灵感来得特别快,创作的热情也特别高涨。
一、重视仿写,激活内部语言,灵活外化
语言积累,作文图式决定转换的过程和速度,是学生内部语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石。
但如何让学生学会“转换”,即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平时所谓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同时,在写作中,又要灵活地运用出来中。
这就是作文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
因此我们在训练的同时,就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点的训练,因势利导,学以致用,迁移实践。
知道文章为什么精彩,还要知道怎样创作同样精彩的文章,这都需要讲究方法。
找一个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用自己悟得的方法去尝试表达,在实践中品尝创造的快乐,增强语言的创新的能力,学生会慢慢明白:
噢,原来这种方法并不难,我也会做。
仿写,也可以称为迁移表达。
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也就是让学生运用在文本中感悟到的语言文字、精彩片断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用阅读中的收益来指导写作,并在写作实践中巩固阅读的收益,二者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语言库,没有丰厚的积累,创新作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出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
古今中外,凡有丰富知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著的文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者。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多读,并规定了小学阶段要保证百万字的阅读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倾吐表达,有充分的吸收,才有精彩的表达。
学生的语言库越丰厚,思维越广阔,写作越有灵性,才可以随时作出选择,准确地谴词组句。
二、模仿起步,例文引路,培养学生模仿能力
作文可不可以模仿?
我认为可以。
当然,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的作文要写得有新意有特色,但也允许适当地模仿别人的作文。
写字,画画都有临贴、临摹这个阶段,作文也会有个先模仿的阶段,尤其是小学生,尤其是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低年级小学生。
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或学生习作,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这样,可以降低作文难度,先“扶”再“放”,不至于一开始就产生作文难的心理。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具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那么,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启发想像、联想,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它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在教学中应注意。
(一)在作文训练中注意激发创造想像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
“一切创造劳动都是脞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
”思维是想像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丰富的想像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造想像是创新精神的关键。
(二)激发联想火花,教给联想方法
同作文离不开想像一样,作文也更离不开联想,特别是发散性的联想。
我们可能通过“创设作文情境”、“结合参观、访问、看生动画面、激动人心的场面、即兴提问”和“就一人一物,进行联想比赛”来激发学生联想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结合阅读和参观指导,教给按时间为序的纵向联想法,以空间为线索的横式联想法,对比联想法等等。
也要教给学生在表达时,引入联想的方法。
如“看着看着”“听着听着”或“看到这里,不由得我浮想联翩”等,接着接上述联想法进行单项的创造性联想分格训练,最后,鼓励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去创造性联想。
在讲评时,要着重讲评并给予高分或较高的评价。
二、激发创新兴趣,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作求知欲。
认识举时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象活动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创新活动是一人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同时,它也要受到心理因素,如:
情感、欲望的制约。
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思维条件。
比如: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指导轻练笔,重形式轻内容,重课内轻课外,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
这“四重四轻”的现象,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又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笔者认为,只有革除这些弊端,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教程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做了一些尝试。
其做法如下:
(一)鼓励学生多角度审题,多放少收。
多角度审题,即在指导学生作文审题时,提出审题要素,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深入而灵活地审视题目的内容、要求,审清题目的范围、体裁,提示题目的意义、重点等。
指点学生领悟题目蕴含着的新意和深意以及比喻义或引申义,帮助学生发现特点,提示规律,引导学生显示创新思维的审视变通性,领悟灵活性等。
(二)引导形式求异思维,多方面选材。
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但更多地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
即追求思维的独特性。
能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从正反方面进行审视,写出新颖独到的作文,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
(三)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侧面立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基础。
多侧面立意,即立出新意,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不落俗套地确定积极、富有新意的中心,突出创意,使作文蕴含一定的创新成分;显出新特点,引导学生显示创新思维的观察敏锐性、立意新颖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优化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运用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创新能力有高有低,小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打下创新的基础。
小学生作文只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一点新意,就是创新的体现,就应加以肯定、鼓励和引导。
长此以往,必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作文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把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作为一门科学在琢磨探索,大量事实让我们深知作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小时候不在作文上打好基础,长大以后就悔之晚矣。
不要以为不做文字工作,就可以不在乎作文好坏,现实生活中无数事例都已证明:
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前程。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可以不用天天为数字操心,可以不因为不会说英文而无处谋生,但是一个不会作文,不会用语言恰当表达自己的人,是肯定无法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的。
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开始学习写作和培养作文能力的开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们掌握写作的诀窍,愿写作文,写好作文,那么就能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轻松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我们应及早响应《新大纲》,把提高作文水平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明确作文对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小孩的作文成绩老提不上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好,如,学习兴趣、动机、意志(努力程度)、习惯等方面不好,因此,很多家长们都希望加强自己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不努力呢?
其实,很多人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方面,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帮助学生学会高效率的学习,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同时,如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好,也会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离开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而奢谈什么非智力因素培养,决不会有什么成效。
作文起步的重要性
作文起步最重要
①、在作文起步时教师宜多鼓励,少命题。
让学生大胆写作,教师当慎重评点。
这主要是做到让学生“倘见为文之易,不见为文之难”,
②、在课外阅读上不鼓励看“作文选”,要看经典,看名著,看大作,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大作文观,不拘尼于作文的外在形式,不“为作文而作文”。
有文献表明,作文选在市场上畅销,在学生“盛行”,这也正揭了语文教师不善教作文的短。
在哈尔滨市第136中学,学生们纷纷反映老师的作文课讲得“没劲”,大家都不爱听。
还不如回家看“作文工具书”呢!
③、要求可以放低一些,但不鼓励模仿。
刘锡庆指出:
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
“作文”与“创作”也有不同,但只是学生和作家的不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习作和发表的不同等,它们共同的都是写作主体一种“物——意——文”的综合、转换:
只不过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综合、转换,中学生有中学生的综合、转换,大作家有大作家的综合、转换而已。
因此,我们的作文起步教学,一方面要求可以放低一些,起步时虽然要求低、慢,但引导学生走上“正道”之后,作文教学的步伐就会加快,会取得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不鼓励学生模仿,尤其是教师明言指出学生可以模仿,刘锡庆教授已经把理由说得很充分了。
2、找准切入点,选一条好路,一条教师熟悉的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国内有许多这样的做法。
传统的做法是强调学生写日记,但日记的练习与学生学习作文同步的,还谈不上有“引路”的问题。
用看图作文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写话、写段、写文,再命题作文是以前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内容的大致编排体系,可以说是将图画引入到作文中,以图画为学生作文引路。
近年来,浙江郑宏尖开展了“音响作文”,将声音引入到作文中来;湘西民师附小(现海南)教师腾昭蓉更是开展了“童话引路”教改实验并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明显用童话来为学生作文引路。
从看图作文到童话引路的一次飞跃是,引导学生“上路”的由作文以外的角色(图画)变成了作文门内的角色(童话);此外,全国各地“故事引路”“科普引路”等实验愈来愈多。
笔者提倡以书信、新闻、剪报、儿童诗、古诗等来为学生引路。
其实这种引路均是为了解放学生畏难情绪,让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走好!
只有学生对学好作文有信心,才能积极地去学,才能学好。
因此,每接收一个新班的第一堂作文课时,首先是要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
“我手写我口”,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嘛。
你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
谁不会说话呀,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写文章,从而清除学生对作文高不可攀的恐惧感。
“引路”的实质是运用“先放后收”理论。
北京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指出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放”得很不够,而“收”得又过早、过苛。
“命题”过多,“限制”过多;在“怎么写”的问题上“框框”也不少;“批改”上改得过多、过死,不仅是做无用功,且极大地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
始终未“放”,始终在“收”,收得过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思想、心灵都飞腾不起来。
刘教授所说的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严重表现就是带来心理障碍。
因此,刘锡庆教授认为开始时要让学生写放胆文。
写放胆文的一种新尝试就是“引路”,至于用什么来引,我想教师应当各有其法。
机械地学习别人的方法不仅不一定切合现实情况,还会在整个作文教学圈子里形成“教有定法”的怪现象,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
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
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
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
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
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
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
这些情况都表明:
教师们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
清人唐彪说:
“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
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
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
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
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
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
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
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
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
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
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
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
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
练武功讲究套路,招式分明才能出神入化;写作文也须讲究套路,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
我把自己写作的套路概括为六招,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招:
勤收集并积累精彩美妙的字、词、句和篇章,充实自己的写作仓库。
收集积累材料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自报刊书籍。
可直接在报刊书籍上圈点画出对自己有益的材料,可剪报,可摘录,也可写读后感,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就如蜜蜂酿蜜一样,首先采集到一定量的花粉。
二是取自于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观察世界,你就会发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小到身边的人和事;大到国内外发生的大事都可以成为我们收集积累的内容。
为了取得更好的写作效果,还需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让这些酸甜苦辣自然地流于笔端,成为真实感人的文章。
第二招:
加强练笔。
练笔,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
如果把日记本当成知心朋友,当成倾诉对象,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轻诉于日记本中,日积月累,日记本越积越厚,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日记的篇幅变长了,文字表达变巧妙了,对生活的观察力和适应力也增强了。
养兵千日——写日记,用兵一时——写作文功到自然成!
第三招:
不断酝酿——构思,寻找突破口——灵感,然后下笔成文。
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干柴,须有灵感的火花才能点燃;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花粉,须经蜜蜂的酝酿才能成蜜;收集积累的材料也如一袋米,须经巧妇加工才能成为香喷喷的米饭。
因此,酝酿——构思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取舍融合的过程,构思成熟自然会产生灵感——久积胸中之情迫切需要渲泄,不吐不快的瞬间冲动。
有心者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瞬间,下笔成文。
第四招:
虚心求教,不断修改。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写好作文后,自己不满意,却看不出何处有瑕瑜,这就须另请高明——让旁人为你指点迷津。
听了赞扬的话,权且当作对自己的鼓励;听了批评的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经常这样做,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然而,完全依赖别人修改自己的作文不是长久之计,自己学会修改作文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第五招:
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
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
第一是阅读。
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