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7547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x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经部文献

(一)《周易》

《周易》:

是编录上古筮辞以及解释筮辞内容的书。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人所作。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

《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

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卦名、卦辞、爻(yáo)辞四部分。

传是经的最古解释,共七种(10篇),

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

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

今天看来,传的成

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

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

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

标志人物。

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周易本义》:

宋代朱熹所撰写的为《周易》作注的书。

朱熹撰,正文共二十卷。

汉代以前,《周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

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

朱熹解《易》,最重要的是有两点:

一是强调《周易》“本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

《周易本义》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

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尚书》

尚书》:

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其记事上起尧舜,下记春秋

中期的秦穆公。

多数篇章重在记言,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另有少数叙事之篇。

《尚书》分四个部分: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商书》部分,

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可能晚至秦朝。

《尚书》六种文体:

典、谟、训、诰(gào)、誓、命

《今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今文尚书》即汉初伏胜所传尚书,共28篇。

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

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汉初流行的尚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为以示区别,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伪古文尚书》即今传尚书。

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

共58篇,加上孔安国的序,共59篇。

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篇为伪作;另有33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伪孔传》:

即今传尚书最早、最完整的经典注释。

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的《古

文尚书》,内有孔安国作的注,称“孔传”,宋朝开始就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清代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

尚书正义》:

证》,证实非孔安国所注。

因此孔传为伪作成为定论。

即唐代孔颖达编纂的尚书注解。

孔颖达主要是根据南北朝刘炫、刘焯等经学学者原有的著作基础上编成。

(“疏”是南北朝发展起来的一种注解体例。

孔颖达:

字冲远(亦作仲达),唐代经学家(学者),主持编写《五经正义》

阮元:

字伯元,号芸台,清代学者。

学识渊博,除经学外,天文、地理、历算等学著述颇丰,撰写《经籍籑(zhuàn)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三)《诗经》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我国传统的核心经典。

现代学者一般将其看作诗歌总集,古人将其看作政治道德伦理标读。

《诗经》共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首,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主要是地方音乐,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极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王室宫廷和京畿一代的乐歌,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大序与小序:

小序:

《诗经》每一首诗前都有一小段“序”的文字,解释或概括该诗的内容或者要点的为“小序”。

大序:

在第一首诗《关雎》前的那篇“序”,在讲《关雎》之前,用了更长的文字来讲整部《诗经》的总目和主题,称为“大序”。

《诗序》是用一种较晚的语言风格写成,过去认为是孔子或其弟子们所作,现众说纷纷。

诗集传》:

宋代朱熹著《诗经》研究著作。

《宋史?

·艺文志》著录20卷,今本8卷。

《诗集传》

现存两部宋刻本,都不全。

(四)《周礼》“三礼:

”指《周礼》、《仪礼》、《礼记》。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礼制的汇编;《周礼》是叙述周代官制制度的著作;《礼记》秦汉儒生追述讨论《礼》的著作。

《周礼》:

是一部叙述周代官制制度的书。

《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部分。

分别设官分职进行叙述,每官先标官名,综述职掌,然后分述各级官署的官名、爵等、员数以及各自的职掌。

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初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年称《周礼》。

孙诒让:

又名德函,字仲容,号籀(zhòu)廎(qǐng),浙江瑞安人。

中国晚清经学大师。

著书三十多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多方面,且都具优异成就

其中尤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二书为世所重。

《周礼正义》:

晚清孙诒让对《周礼》的注解,近30年时间完成,是一部二百三十万字的巨著,也是清代经书新注新疏中的巅峰之作。

此书运用以经決注、以注決疏的原则,广泛吸收旧注旧疏以及清代学者的成果,或从或驳,实事求是。

尤其在名物制度上的疏解,往往带有总结性。

书中将各种古代文献所见职官,与《周礼》进行普通比较,为研究其间异同变迁提供了必要材料依据。

《仪礼》: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11篇,内容记载周代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礼仪为主,秦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另有古仪礼56篇,现已遗失。

(五)《礼记》

《礼记》:

秦汉儒生追述讨论《礼》的著作。

“记”是相对于“经”而言,是解释“经”的文字

《礼记》即解释《礼经》(《仪礼》)的书。

礼学家在传授礼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了解释、

说明或补充经文的大量资料—记,来帮助传习者加深对经文的理解。

全书四十九篇,内容非

一人所为、非成于一时,内容庞杂,既记载古代日常生活习俗、礼仪制度、教育问题、孔子

言行,还有解说《仪礼》经文的专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西汉礼学家戴

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郑玄:

字康成,北海高密人。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

”郑玄所注群经,有《周易》、《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等。

郑玄经注详于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统一了今、古文之争,对后世经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西汉传《礼》鲁人高堂生传至后仓,后仓传至戴德、戴圣、庆普,形成二戴与庆氏三家之学。

戴德、戴圣在向弟子传授经义的过程中,各自选编了一部分《礼记》,因为戴圣是戴德的侄子,故称戴德所辑为《大戴礼记》;戴圣所辑为《小戴礼记》。

郑玄注礼:

东汉末年,郑玄为《周礼》、《仪礼》、《小戴礼记》作注,由于郑学渐盛,故《小戴礼记》地位随之提高,到唐代则入经的行列,而《礼记》也成了《小戴礼记》的专用名称。

研读《大戴礼记》的人越来越少,原本八十五篇多有散失,只有三十九篇流传至今。

郑学:

东汉末年郑玄开创的经学学派。

在遍注群经的基础上,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一。

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初步统一了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

(六)《左传》

《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以年、月、日为次记事。

相传曾经孔子删定整理。

《春秋》记事语言简练,措辞隐晦,几乎每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有《公羊传》、《榖梁传》分别为《春

秋》作解释,称为“三传”。

《左传》:

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内转》,汉后才称《左传》。

相传战国初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共35卷,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记述范围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72到公元前468),不仅记载鲁国历史,还记载其他诸侯国历史,内容以政治、战争为主。

杜预:

字元凯,京兆郡杜陵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将领、学者。

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成为明朝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七)《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其书:

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成书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在体例上模仿论语,,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子正义》:

清代焦循博采顾炎武以下六十多余家著作中有关《孟子》和赵岐注的论说。

为孟子和赵岐注作疏,但突破了过去“疏不破注”的成法。

(八)《尔雅》《尔雅》:

是一部解释古代经典词语的词典,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我国现存最早的训诂书。

史部文献、

(一)纪传体

纪传体:

以帝王为中心、人物为主体,通过叙述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题材,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是我国官方编订史书的主流。

帝王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况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为“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

体例上以纪、传为主体,并辅以表、志等,各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

1.《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

记述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天汉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得读国家藏书。

后因为李陵申辩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是我国最早的记传体通史。

2.《汉书》:

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等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刘邦元年,下至新朝王莽新朝地皇四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3年),共230年历史。

全书包括纪、表、志、传四个部分,共100篇

班固:

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著有《汉书》,开创我国断代史体例。

汉书补注》:

最重要的带有总结性的注释有两次,一是唐初颜师古的《汉书注》,汇

十多家的研究成果,成为目前阅读《汉书》最重要的注本

王先谦:

字益吾,号葵园。

清末史学家、实业家。

著有《汉书补注》、《水经注合笺》、

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

《食货志》:

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分上下两篇,上篇记食(农业经

济情况);下篇记货(商业、货币情况)。

为了解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当时社会经济状

况提供重要史料。

3.《三国志》:

西晋陈寿撰。

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近一百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陈寿:

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

裴松之:

字世期,南朝宋著名史学家,奉诏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注:

《三国志》的撰写受当时风尚影响,文笔简洁,叙事精炼。

到南朝宋时有裴

松之为之作注。

此后裴注成了《三国志》不可缺的一部分

《三国志集解》:

陈寿所作《三国志》过于简略,经裴松之作注,内容充实了很多,

但裴注主要充实了史实,典章名物方面尚多缺失。

受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影响,民国时期庐弼撰写的解释《三国志》的书。

4.《明史》:

记载明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思

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间共276年历史。

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

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二十四史中,《明史》编纂得体、材料翔实、行文简洁、体例最为严谨

(二)编年体

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的史书体裁。

是编写历史最早用

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

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资治通鉴》:

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以时

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并总

结出历代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司马光:

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胡三省:

字身之,世称“梅涧先生”。

宋元之际史学家。

一生未作元朝的官,隐居著述,

专研《通鉴》,主要注有《通鉴音注》、《通鉴释文辨误》、《通鉴小学》等。

(三)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中心记载史事的史书体裁,按事件发生的顺序记其始末,并标以相应的题目。

创始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一书。

此体裁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但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通鉴纪事本末》:

南宋袁枢依据《资治通鉴》改编而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

书。

共42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

”。

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

为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枢:

字践言,南宋史学家。

著有《通鉴纪事本末》42卷,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

史学著作,创造了“纪事本末”这一新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

(四)杂史

杂史:

传统目录学中“史部”下的一个类目,但并非一种史体。

泛指我国古代私家著述的史书,是以记载带有掌故性见闻为主的史书,它却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则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它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国语》:

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

'记事上起西周中期周穆王伐犬戎,下至春秋战国之交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后的五百余年。

全书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共21卷,其中记载晋国内容最多。

司马迁最早提出作者为左丘明,晋朝后,许多学者反对,其成书大约在战国前期或中期。

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集解》:

东汉的郑众、贾逵,魏晋时期的王肃、虞翻等多人为《国语》作注,今存最早者为三国时韦昭的《国语解》。

近代学者徐元诰广采前人各家之说,并容纳了清代以来各家校释成果而成。

(五)学案

学案:

是记述学术思想源流的史书体裁,始创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在“传记类”中,在结构上包括学人传记、言行录、著作录要、他人的有关评论,而特别重视学术流派的师弟子传授的关系。

《明儒学案》:

是清代黄宗羲创作的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记述明代学者212人,每一学案前有小序简述该学派的师承源流,学术宗旨。

全书及其明显地突出了王守仁学派在明代学术思想中的中心地位。

黄宗羲: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有著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

所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政书

政书:

是以事类为中心,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又称为“典章体史书”。

作为一种体例完善、独立成书的史书体例,在唐代才正式出现。

“政书”分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以“十通”为代表;一为记述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称为会典、会要。

(如《唐会要》、

《元典章》等)

《通典》:

唐代杜佑撰写的我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制体通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全书共200卷,约成书于唐德宗元贞七年,是在刘秩(zhì《)政典》的基础上扩充写成,上起黄帝,下至唐玄宗。

杜佑:

字君卿,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完成了二百卷的历史著作——《通典》,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七)地理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补充《水经》的著作,为《水经》作注的书。

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是一部记载河流水道的地理著作,但内容过于简略,仅三卷。

郦道元作《水经注》,补充了许多河流水道,并详述河流水道所经地区的风物、历史、域邑等,广征博引,引书多达400多种,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郦道元:

字善长,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

撰有地理著作《水经注》,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因此被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

(八)史评

史评:

史家在书中发表自己对某些史事或史书的看法,被称之为“史评”。

《史通》:

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范围十分广泛,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刘知几:

字子玄,唐代史学家,监修国史。

著述甚多,但今仅有《史通》和一些散篇传世

、子部文献

(一)墨子

墨子其人:

名翟,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其书:

是墨家著述的汇编,其中有的是墨子言行的辑录,有的是墨家后学的作品。

除了主要记载墨子思想学说外,还记述有讨论逻辑学、几何学、光学、机械学、城池守战之术等内容,语言朴实无华。

《墨子间诂》:

清代孙诒让编著的《墨子》校勘的大成之作,成为了清代文献考据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二)庄子

庄子其人:

名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其书:

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夏人,

亦称《庄子》为《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

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涉及哲学、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等诸方面。

今书33篇,

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为道家后学所作。

《庄子集解》:

清代王先谦为《庄子》作注本的书,是《庄子》研究的集大成者。

作者在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许多见解。

(三)商君书

《商君书》:

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

商君书锥指》:

表作之一。

它宣扬通过严格的法律赏罚来维持国家秩序。

清代蒋礼鸿撰,收录了俞樾、孙诒让、朱师撤等人的成果。

(四)韩非子

韩非子其人:

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

物,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人之一。

是法家最后也是最大的理论家,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主张加强君主的地位和权势,用权术来统治臣民,所有人一律依法行事。

《韩非子》其书:

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在韩非过世后,后人辑集而

成,在秦汉时期广泛流传

《韩非子集解》:

清代王先慎所撰为《韩非子》校勘、作注的书。

参照历代《韩非子》各种版本,汇集清代学术研究成果,并有作者本人见解,在订讹补阙工作上,作出很大成绩。

(五)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巨著,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

夕成书,是黄老道家的传世经典作品。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家学说为素材,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

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其中“十二纪”是全书大旨,儒家思想明显;“八览”主要体现道家思想;“六论”属于集合在一起的杂说。

(六)日知录《日知录》:

是顾炎武用读书札记体例撰写的学术著作,积三十余年而成,是顾炎武众多著述中最为得意和自负的著作。

《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

经术、治道、博文,而核心是“治道”。

顾炎武:

本名顾绛,字忠清,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