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093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docx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

建筑历史

名词解释

1:

抱厦:

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2:

马面:

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两箭之遥)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上建有敌楼,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有效的射击敌人,此墩台即称马面。

这种形式最迟从六朝即有。

3:

大木作:

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4:

小木作:

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5:

内外槽:

宋《营造法式》称金厢斗底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其中内柱圈成的空间称为“内槽”,内柱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外槽”,故总称“内外槽”,其进深为四间,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的布局形式,可获得重点突出的内部空间作为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均属此形式。

6:

双槽:

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7:

前后槽:

宋《营造法式》称单槽,以一系列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进深为两间。

8:

分心槽:

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

辇道:

又称陛.御道。

古代封建社会中专供最高统治者使用的道,是一种坡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阶级)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平右槭”的记载。

平,指斜平坡道;槭,指阶级形踏垛。

唐宋时将辇道置于两踏垛间,明清时其功用已为装饰化所替代。

如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踏垛,中间御道斜面上雕刻龙卷水云波纹等,称“龙凤石”,已纯为装饰物了。

10:

礓蹉:

又成慢道。

礓蹉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或在石板上浅刻横棱面而成,是一种防护滑的斜坡道,一般用于室外,如上城头的马道,厅堂,宫门前等,也有将之置于两阶级形踏道之间的。

11:

副阶:

宋代名词,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大檐廊,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太原晋母祠圣母殿.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

其开间宽度一般为主体建筑的宽度,其进深多为两椽架。

副阶约在早商时便出现后一直盛行。

12:

采步金:

宋代称,搭在歇山顶建筑最末一间的两根

 

13:

顺梁:

抬梁式构架构件之一,在一栋房屋两尽间的左右柱子上,顺着正身懔子方向所放的梁,与主要梁架式成正角状,其梁脊做卯眼以放交全爪柱,后为挑尖梁头,这根梁便称为“挑尖顺梁”。

14:

金桁:

又称檩子宋式称平椽,是在脊桁与正心桁间各桁的统称。

金桁由于在构架中的位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

位置靠上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上平椽)靠中间的称为中金桁(宋式称中平椽)位置靠下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下平椽)。

15:

金瓦:

在铜瓦上鎏金的瓦。

清代为了团结喇嘛并以示中国的富强,故常在喇嘛庙上使用金瓦。

如热河普陀宗乘庙,须弥富寿庙,清宫内的雨花阁都使用金瓦盖顶。

16:

抄:

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

17:

朵:

宋式对由斗拱.昂.枋等主要部分组成的一组斗拱的整体单位的称谓,清式称“攒”。

如柱间有五组斗拱,便称“补间铺作五朵”清式则称“平身科五攒”。

18:

落地罩:

又称落地帐是常用的罩式装饰,它是在开间的左右柱上安隔扇各一道,隔扇上有横坡,横坡与隔扇转角的地方有安花芽子,其做法在南方亦见于外檐装修,亭榭内亦常有,最多是用于厅堂内。

19:

山节藻棁:

出自《论语》据张从文注《四库全书》为“山形斗拱.雕花草粱柱”,亦即“房子上雕有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花草的墚柱”。

又据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称“节是斗拱,棁是爪柱”由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抬梁式木构建筑。

20:

都料:

为古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的工匠,唐时称“都料匠”。

21:

工部工程做法:

即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清工部公布的建筑技术专著。

全书共74卷,其中1-27卷;介绍27种建筑实例及标准,28-40卷;阐述斗拱的做法,41-47:

关于木装修.石构件.砖瓦砌体等控制尺寸的原则,48-74:

详列材料和劳动定额。

有关该书的评价,根据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称:

“此书之长在二十七种建筑物构件尺寸之准确,而此亦即其短处,因其来归纳规定为原则,俾可大小适应可用也。

此外如拱头昂嘴等细节之卷杀或斫割法,以及彩画剃度,为建筑择式所富于时代特征者,皆来叙述,是其缺憾,幸现存实物甚多,研究匪难,可以实物之研究,补此遗漏。

22:

东西堂制:

这是汉至南北朝宫殿布置形式。

根据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型制,在高大的前殿内部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堂屋(即东西耳房或厢)称作东西堂制。

23:

彻上明造:

全称“彻上露明造”,是建筑物室内没有平基(亦称平棋)或平闇(即天花板),不做任何吊顶,让梁架完全露明。

这样在潮湿炎热的南方屋顶构架干爽通风免于朽坏。

一般用明栿做法。

但元代也常用栿的做法。

24:

重城制:

即有多重城墙之制。

从春秋时期到明清各国都城都有城郭制度,只有秦始皇的咸阳城例外。

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即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

郭围绕城而设,即“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各代赋予城郭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

一般都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皇城(又称内城)外城(即郭)。

但明朝南京城与北京城就有四道城墙。

25:

墉楼堞橹:

墉:

即城墙,又称城垣,它是一种军事楼的防御设施,也是城市的界限与象征,一般高大而厚实。

墙上建有堞橹(最方正的锥形墙顶,既为堞橹)。

城楼(其上建筑,亦称墉楼)等以利防御,城墙四周均开有城门。

26:

草市:

是在城外自由形成的集市。

这是从唐宋开始某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市(如扬州)和草市(如汴州和洛阳),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手工业的要求。

27:

兆域:

兆为数目古代为一万亿。

兆域即比较大的区域。

此处指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兆城图。

版面刻出了陵园的平面图。

在围墙内(共有两道)突起一组凸字形的高台。

上面横列有三间中间高两侧各一间底共五座享堂的台榭建筑。

这组兆域图生动地显示出台榭建筑组合体的庞大体量和雄大气势,也标志着战国时期大型组群所达到的规划设计水平。

28:

木古交柯:

是苏州留园一景。

它是有几个小院组成。

从园门进入后,先以较狭小的曲廊空间收敛人们的视线,后用几个小院(即木古交柯)作过渡,略似扩大,但也是极好的景观所在(有院墙.天井.攀援植物等)通过这一系列小空间作“序幕”,饶至“缘荫”便豁然开朗,此时即转入“明瑟楼”前的开阔地带,显现出整个留园的中心景观。

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中运用典型,最巧妙的小中见大的处理手法。

29:

营造学社:

全称为“中国营造学社”,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

详情参阅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第368页。

30:

明堂:

古代礼制建筑之一。

据文献载是黄帝始创,夏称世室,周称明室,属太庙在内的一组推广政策的“明政教之堂”。

主要作祭天时以祖先配享的隆重祭祀之用,亦有“教化”功能。

其平面为方形,以夯土台为中心,四周以台建屋,顶部又置室。

中央夯土台称作“墉”,宋以前各代均立明堂。

规模最大者为唐武则天于东都洛阳新建号称“万象神宫”其高约86m,3层,底层四柱并列。

宋之后逐无新求,明清乃无此项建筑。

31:

辟雍:

西周为天子所设置的大学。

《礼制.王制》: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

因其四周绕水,“圜如壁”故名。

它包含在名堂之中(一般在五荤之中)现发现最早的辟雍遗址是西汉末年长安西郊的礼制建筑遗址。

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除此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所外,均仅作登记之所,图见教材《中国建筑史》P121。

32:

缠柱造:

记载亦见于《营造法式》,但未见实物。

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并将上层柱位于此梁上。

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另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角斗。

33:

五彩遍装:

34:

双步梁:

见教材《中国建筑史》P262

35:

清式八架捲棚见教材《中国建筑史》P279

36:

出混:

清式称“枭混”俗称“枭浑”,是石作中上凸下凹的嵌线。

枭是凸面嵌线,圆角的称“混棱”,方折角称“棱”。

37:

望楼:

也称望火楼。

古代设于城市十字街口或地势高亢处,供瞭望用的建筑,始见于汉代,宋代颇为流行。

此后,城市建望楼已成定制。

38:

庖厨:

古代用于炊事的建筑物,一般为单坡顶的配房,后为炊事烹饪的代名词,引申为庖室.庖丁。

39:

塌房:

古代存放货物的建筑,即货栈.堆栈之类的房舍。

名称自南宋,一直沿用至明清。

主要建于交通方便的码头或港口。

如《梦粱录》所说南宋临安城(今杭州市)北关水门里“有慈元殿及富家内侍司等人家于水次起,造塌房数十所,为屋数千间,专以假赁与市廓间铺席宅舍

40:

作坊:

又称作场.作分.房.作等,是古代从事手工业劳动生产的场所。

如同现在的厂房。

商周是已有,唐宋时则有金银作.弓箭作.漆作.木作.铜作.糖作.纸坊等数十种作坊,有官办民办之分,规模大小量殊很大,建筑形制亦无一定制式。

41:

坞壁:

又称坞堡,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按分布的地区和设置的由来可分为两类:

一类分布与内地,是土豪烈绅聚集宗族乡党,依山筑垒,平地建坞,据以自守,割据一方。

这类坞壁盛行于东汉。

可从出土的陶城堡略知其梗概,大体上是有一墙围绕的方形城垣建筑,前后开门,门上和壁的四隅建有楼房櫓,略如城制而规模甚小,与“坞”字本意相符。

今广东福建及江西南部地区仍遗存的客家碉屋住宅,当属此制的残延。

另一类是西汉时为了屯戍在西北无险可守的地带筑城据守而修建的坞堡。

42:

桥屋:

在桥上或桥两端建的房屋。

据记载先秦时已在桥上建屋设店,到宋代逐渐增多。

如南宋抚州的桥还是朝士会饮的地方。

若在桥上建楼殿则称“桥楼殿”。

如始建于隋唐初的河北井阱县苍岩山的桥楼殿是由桥和建在桥上的楼殿两部分组成的,以桥作为楼的承重结构。

桥屋在南方,尤其是在西南地区,至今仍然多见。

43:

羊马城:

在城墙之外,濠沟之内设置的一道墙。

羊马城内屯兵,和大城上的远射配合阻止敌人越濠攻城。

目的是加强全城的防御性。

实例不多,仅见于宋代城制,即宋广西桂林静江府城。

44:

将军石:

在两扇城门合缝处的下端,用于固定门扇位置的石墩。

古人多以将军喻示门卫牢固。

如还有将军门称谓。

45:

护城壕:

城防设施之一,环城的壕堑。

有小者为护城河,无小者为护城壕,用于城市防御。

45:

样房:

清代专门从事建筑设计的部门。

样房由雷姓世袭,称“样式雷”或“样子雷”。

当时建筑设计着重于总体及装饰效果,至于大木作。

瓦作。

石作。

彩画作等具体做法,只需按官方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办理,不需再做图样。

近代的建筑设计部门,也称样房,或称打样间。

46:

烫样:

清官式建筑模样(建筑模型)的称谓。

他是用草纸板经过裁剪,在弯曲的屋面(如屋顶的瓦陇)经过闷湿烫出凹凸面,然后粘好,刷色,形成的建筑模型。

根据不同的要求,其比例尺度也不同,可以总体烫样,包括山石。

水地。

花木。

道路。

房屋等;也可做单体建筑,能将基阶。

斗栱。

门窗。

油饰彩画。

屋脊吻兽等表达出来。

为了注明尺寸与做法,出一些子纸条贴在烫样上,这样大体上便完成了方案设计。

清代烫样制作专案是雷氏家族世袭。

其烫样在清华大学,北京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

47:

“墉”在甲骨文中的写作与意思:

甲骨文中墉写作,意思即城墙或高墙。

48:

耍头:

又称蚱蜢头,是起翘,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