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7269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docx

完整版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报告

《体育保健学》实验指导书

院系:

体育系

专业:

体育教育

班级:

二0年月曰

实验一

人体一日需热量计算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动用活动来观察计算法对人体一日需热量进行测定的基本方法。

【实验原理】

应用由直接或间接测热法所取得的人体各项热能消耗的数据,计算实际活动的热能消耗。

详细观察记录人体一天(24h)中,各项水运的内容和时间(以min计),然后归类相加,查表找出每项活动单位时间的热能消耗值,与该项活动的时间相乘,即得出该项活动的热能消耗量。

将全天各项活动的热能消耗量相加,再乘以体重或体表面积,即得出人体一天活动的热能消耗量。

采用平衡膳食时,在此基础上再加上10%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热能,就是人体一天的需热量。

【实验器材】

人体各项活动热能消耗数据表格资料(附录1-1)、计算工具。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记录人体一天(24h,折合1440min)内,身体各项活动内容的名称及其所占用的时间(以min为单位计)。

二、合并相同活动内容的活动项目时间(min),并将活动名称和时间(min)逐项登记在实验报告的相应栏目内。

三、核算一日活动时间是否满24h,即1440min。

四、依附录1-1查找各项活动、动作的单位热能消耗值(J),登记在实验报告的相应栏目内,对于查检不到的活动项目,可查找与其近似项目的热能消耗率,以取代该项目。

五、逐项计算活动项目消耗的热量,并在合并相同的活动后,总计1日内消

耗的热量(J•kg-1)。

六、合计各项活动的总耗热量D(J•kgT)。

七、计算身体的各项活动的耗热总和E(J•D"1)。

E=DX体重

八、计算受试者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耗热量H(J•D"1)。

H=EX10%

九、得出受试者身体一日需热量S(J•D“。

S=E+H

【注意事项】

一、记录一昼夜活动内容时间应计满24h,(1440min)。

二、计算中,应将一昼夜内相同活动内容的时间合并后计算。

三、记录中,对表中查不到的项目,在选择近似活动项目时,选择应恰当、合理。

四、影响计算结果准确性的非计算性问题:

如查表中看错行或串行,则其活动的耗热量与活动项目不对应;抄录数据时计错数字中小数点的位置,会造成计算结果有较大出入。

实验二

包扎与止血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绷带、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领和技术。

【实验原理】因运动损伤或其他意外引起的出血,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进行止血。

通过压迫出血部位相应的表浅动脉,可起到临时止血、抢救生命的作用。

【实验器材】

绷带、大、中、小三角巾、医用橡皮膏、剪刀、卷轴绷带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绑带包扎法

(一)环形包扎法常用于四肢粗细均匀处和颈额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包扎时将带头斜放在伤肢上,用手压住,将卷带绕肢体包扎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第二圈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注意

要抬高伤肢,不应下垂上肢。

(图2-1)

图2-1环形包扎法图2-2螺旋形包扎法图2-3转折形包

二、螺旋形包扎法常用于肢体各部位,包扎时先做2、3圈环形包扎,以后向上斜形缠绕,每圈盖前圈的1/2〜1/3。

(图2-2)

三、转折形包扎法(反折形包扎法)常用于肢体粗细不等部位(前臂、大、

小腿),包扎前2、3圈用环形包扎,再按螺旋法包扎,但每圈反折一次,以左手指压住绷带上方,右手缠绕,注意反折线应一致,后一圈压前一圈的1/2〜1

/3。

(图2-3)

四、“8”字包扎法常用与关节(膝、肘、踝)部位。

图2-4“8”字包扎法

A.从关节中央开始的包扎法在肘关节,先在肘关节处环绕包扎数周,然后将绷带斜形缠绕,一圈在关节上缠绕,一圈在关节下缠绕,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前一圈的1/2〜1/3,限制肘关节屈伸活动。

B.从关节下方开始的包扎法在踝关节下方环形包扎2〜3圈,然后由下而上,

再由上而下作“8”字缠绕,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在关节上方打结。

(图2-4)

、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有大小两种:

大三角巾以一米见方白布对角剪开即成,小三角巾比大三角小一半。

(三角有顶角、底角、底边、腰或斜边)(图2-5)

图2-5三角巾

(一)头部包扎法大三角巾底边折叠(约两指宽)放在前额眉上,顶角放在枕后,然后把两底角经两耳上方分别绕至枕后交叉,作半结压住顶角,再绕至前额缚结,最后将枕后部顶角拉平,塞入半结内。

(图2-6)

图2-6头部包扎法

(二)肩部包扎法

用大三角巾,先把底边与顶角对折成宽带,将宽带中部放在腋下,两端在肩上交叉,分别绕过胸、背部,最后在对侧腋下作结,注意在健侧腋下垫棉花垫,以防腋下受压不适。

(图2-7)

图2-7肩部包扎法图2-8肘部包扎法

(三)肘部包扎法用小三角巾,先令伤员屈肘,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上臂后面,然后把两底角于前臂前面交叉,再绕至上臂后面作结,最后将顶角反折塞入结内。

(图2-8)

图2-9手部三角巾全包扎图2-10手部三角巾半包扎

(四)腕、手掌、手背包扎法一种是用小三角巾半包扎,手掌平放在三角巾中间,掌指关节与底边平齐,顶角朝向压肘部,然后将两底角于手背交叉绕至腕掌面作半结,再绕至腕背面作结,最后将顶角反折塞入半结内。

另一种是手部三角巾全包扎。

(图2-9〜10)

三、前臂悬挂法

(一)大悬臂带

用于前臂和手的损伤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伤肘后,底角一边在健侧肩上,伤臂屈曲90°,放在三角

巾中央,下方底角兜住伤肢。

(图2-11)

图2-11大悬臂带图2-12小悬臂带

(二)小悬臂带

用于锁骨骨折和肱骨骨折,先将三角巾叠成四横指宽的宽带,中央放在伤侧前臂的下1/3处,两端在颈后打结。

(图2-12)

【注意事项】

一、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

二、包扎时动作要熟练、柔和,松紧适中。

三、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可用胶布或打结固定,但结能打在伤口上。

四、螺旋形包扎、反折螺旋形包扎、“8”字形包扎,每圈都要压住前一圈的1/2〜2/3。

五、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止血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绷带、三角巾包扎的基本要领和技术,熟悉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体表位置,并能准确定位,熟练掌握指压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

【实验原理】因运动损伤或其他意外引起的出血,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进行止血。

通过压迫出血部位相应的表浅动脉,可起到临时止血、抢救生命的作用。

【实验器材】胶布、剪刀、止血带、软布、卷轴绷带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体表定位和指压止血法

3人一组,先观看课件或阅读实验指导,熟悉全身主要浅表动脉的准确位置,然后一人监督,另2人互相进行浅表动脉的定位。

(一)额部、颞部出血当头部或额、颞部出血时,一手扶伤员头部将头固定,另一手拇指在耳前正对下颌关节处(可摸到搏动)用手将颞浅动脉压在颞骨上。

(简单地说:

耳前、颧弓上方压颞浅动脉)注意:

寻找动脉时要先摸到动脉的搏动。

图2-13颞部动脉压迫止血法图2-14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

图2-14颌外动脉压迫止血法图2-16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二)面部出血眼以下面部出血,用拇指指腹在同侧下颌角前约1.5厘米处压面动脉,(有些书称颌外动脉)压在下颌骨上。

(三)肩和上臂出血令伤员头转向健侧,用拇指在锁骨上窝(在锁骨上方内1/3处)摸到锁骨下动脉,压在第一肋骨上。

注:

所有的压迫点都是在出血的同侧。

(四)前臂和手出血使伤臂微外施外展,用手指(食、中、无名指)在肱二头肌肌腹内侧沟将肱动脉压在肱骨上。

手指出血,压患指两侧根部,并抬高患肢。

(图2-17)

(五)大腿和小腿出血下肢出血,使伤员仰卧,伤侧大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将股动脉压在耻骨上,要双手重叠利用掌根下压。

(图2—18〜19)图2-17指动脉压迫止血法图2-18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图2—19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六)足部出血压迫胫前、胫后两动脉,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内踝与跟骨之间和足背皮肤皱纹中点。

二、止血带止血法

(一)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法

现场没有条件情况下,有两种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方法:

第一种:

先在要用止血带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垫好,将止血带的一端留出一部分并用一手的食、中指夹住靠在垫上,另一手将止血带适当拉紧拉长,绕肢体2〜3圈(压在留那一部分止血带上)后,将残留夹在食、中指间拉出即可。

第二种:

在伤口处用绷带、三角巾等勒紧止血,其中第一圈绕扎为衬垫,第二、第三圈分别压在前一圈的上面并适当勒紧,然后打结。

用于四肢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

图2—20橡皮管止血带止血法

【注意事项】

(1)用指压止血法时一定要找准浅表动脉压迫点的位置,但不要在正常人

体上进行压迫(特别是颈部的动脉),以防引起意外

(2)用止血带止血时,止血带要绑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并要在肢体周围垫上软布后再扎血带。

(3)注意观察伤肢变化要注意在伤口垫敷料或干净的手帕后再包扎,包扎时注意暴露肢端(特别是休克或晕迷的病人),最好在止血带上标注日、时、分时间,以便准确掌握时间,上肢30分〜1小时,下肢1小时〜1.5小时,放松一次,一次1〜2min,放松时仍注意用手压迫住伤口,以防出血过多,直到送进医院为止。

(4)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临时止血后,都应将伤员迅速送往医院进行处理。

实验三

心肺复苏术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并能熟练地进行单人操作。

【实验原理】在某些情况下,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突然停止,会造成大脑严重损害。

立即施以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可使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

【实验器材】绷带、心肺复苏人体模型、录像带、酒精棉球、镊子。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熟悉心肺复苏模拟人模型

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图片结合阅读心肺复苏模拟人的使用说明书,熟悉并明确使用方法。

(一)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发现昏迷倒地病人后,轻摇病人的肩部并高声喊叫:

“喂,你怎么了?

”若无反应,立即掐压人中,合谷5s,若病人仍未苏醒,立即向周围呼救并打急救电话120,然后将病人旋转成复苏体位,即病人仰卧,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图3-1)

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

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角处,抬起下颌。

(图3-2)

图3-1放置复苏术体位图3-2仰头举颌法图3-4触摸颈动脉

(二)人工呼吸

在应用仰头抬下颌保持气道开放条件下,按于前额的手的拇、食两指捏闭伤员鼻孔(但不能按压鼻梁);抢救者深吸气后,吻合伤员口腔(张口与病人口腔外周合严)作2次全力呼气;一次吹完后,应离开伤员口部,再侧头吸入新鲜空气后吹第二次,抢救者要斜眼观察病人胸壁是否随吹气而有起伏。

若无起伏(可能气道不通或吹气技术不当),吹气时不能同时做胸部按压,前十几口气量稍大一些,10〜20次后改为中等力量,16〜18次/分或1次/4〜5s,儿童吹20〜24次/min。

(图3-3〜5)

图3-5口对口人工呼吸图3-6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三)胸外心脏按压

先判断病人有无脉搏。

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病人的颈动脉,用食指及中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子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厘米,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

(图3-6)

图3-7胸外心脏按压的定位

在判断病人没有脉搏后,就应立即准备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使伤员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医者用食、中指沿伤员肋弓上移至胸骨结合处,再用一只手掌根部紧靠食指摆好定位,急救者双手重叠,用掌根按于伤员胸骨下半段(非剑突处),找到胸骨下切迹(剑突处)作为定位标志(图3-7),然后将食指和中指的两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肘关节伸直,借助于自己体重和肩臂重量适度用力,有节奏地带有冲击力地向下压(下陷3〜4厘米),对儿童要用单手按压,婴儿仅用两指按压,下压后,手指不能接触胸壁,迅速将手放松。

成人60〜80

次/min,儿童80〜100次/min。

肘勿弯曲,也不要像推撤面杖似的用力,不能按压正对心脏的肋骨处,以免造成骨折。

(图3-8〜9)

图3-8按压时的姿势图3-9心脏按压

【注意事项】

开放气道使仰头举颌时,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也不要使颈过伸。

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能过大,否则易造成胃大量充气。

判断有无脉搏时,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不足,检查时间不可超过10s。

胸外心脏按压用力应平衡,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也不以忽快忽慢,禁止做猛烈地冲击,按压时手指不要压在胸壁上,否则易纯真肋骨或肋软骨骨折。

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不要左右摆动,双手掌要重叠放置,不可交叉放置,按压后放松是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离开定位点。

(图3-10〜11)

图3-10按压的手型错误图3-11按压的上肢错误

实验四

常见运动损伤检查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症状、诊断要点、熟悉基本体征,初步掌握操作的检查方法。

【实验原理】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与骨科检查法的原则大致相同,多是损伤动作的重复,运动损伤的检查一般包括以下5个部分。

一、望诊观察患者姿势、步态、局部征象,有无瘀血、肿胀、畸形并与健侧对比。

二、触诊触摸患部皮肤温度、肌肉张力、软组织韧度、有无压痛感。

三、检查自动、被动和抗阻运动据受伤肢体的被动活动,发现异常形态和异常活动,用以发现关节、及关节周围和关节邻近组织伤病情况,神经系统的障碍、肌肉、肌腱、筋膜的病变等,作为体征检查判断的重要环节。

四、测量长度、角度、力量、畸形角度一是与标准比较,二是与健侧比较。

五、听诊可了解关节内发出的各种不正常声音如:

弹响、摩擦音、吱喳音等。

【实验器材】诊断床(由按摩床代替)、手法检查图片、模型、课件、录像带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大腿部肌肉拉伤

(1)大腿后部肌肉拉伤大腿后部肌肉是指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肌肉拉伤机制有二:

其一,被动拉伤。

如劈叉、压腿、跨栏时,大腿后部肌肉被动拉长,超过了肌肉本身的伸展性而致伤。

其二,主动拉伤,如跑、跳蹬地时,膝关节由屈曲位移向伸直位,屈肌用力收缩时地面的反作用,使该肌群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股四头肌的猛烈牵拉使该肌而造成损伤。

(图4—1〜3)

图4-1半腱半膜肌抗阻实验图4-2大腿后群肌腱止点抗阻试验图4

—3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背伸抗阻试验(痛点为伤处)

1、症状与诊断

(1)明显受伤史。

(2)疼痛肌肉拉伤后,伤部有明显疼痛,甚至出现跛行。

(3)压痛伤部有明日明显压痛。

(4)肿胀淤血重度损伤可在局部见到肿胀及青紫淤斑,肌腱或肌肉完全断裂时,常可见到膨大的断端以及两断端间的明显凹陷。

(5)抗阻收缩痛用力抗阻运动时,伤部明显疼痛。

2、检查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裸露双侧下肢,对比检查。

(1)望诊在伤部有明显压痛点,压痛部位常常发硬。

通过不同检查法,可找到不同的痛点及压痛部位肌腱。

当肌肉完全断裂时,常可在伤部触摸到膨大的断端以及两断端间的凹陷。

(2)运动功能检查

抗阻收缩痛。

半腱肌、半膜肌及股二头肌均起于坐骨结节,半腱肌止于胫骨的内上髁前后,股二头肌止于腓骨小头。

其作用有屈膝位时伸髋,膝屈曲位时内旋小腿,防止膝的旋转不稳。

其损伤部位常见有坐骨结节部拉伤、肌腹部拉伤、下部肌腱处拉伤。

因此,抗阻收缩痛检查方法也略有不同,痛点及压痛点也不尽相同。

(2)股四头肌拉伤、挫伤

股四头肌拉伤主要多见于跑、跳运动项目中,在起跳或后蹬一瞬间的肌肉强力收缩,尤其在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拉伤。

此外,肌肉疲劳,协调性遭到破坏时,也易受伤。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方,又缺乏保护,在对抗运动中,被撞击而致挫伤。

伤后常有广泛的出血、肿胀。

如若处理不及时,不正确,常可继发为骨化性肌炎。

图4-4股四头肌伸膝抗阻图4-5股四头肌全屈抗阻试验

(查内外侧头损伤)(查股直肌和髌腱的损伤)

1、症状与诊断

(1)急性损伤史。

(2)拉伤后,伤部即刻疼痛,挫伤后,即刻局部感麻木,继而出现疼痛。

(3)压痛。

(4)肿胀、淤血。

(5)功能障碍,患者屈、伸膝疼痛。

2、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

裸露双侧下肢,对比检查。

(1)望诊肌肉拉伤部位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

肌肉挫伤多见于股直肌的中部或靠近膝关节的部位,压痛明显。

无论肌肉拉伤或挫伤,伤部一般触之较硬,这是肌组织破坏后引起的血肿包块,处理不当易引起骨化性肌炎。

(3)运动功能检查股四头肌屈、伸膝功能障碍。

屈、伸膝抗阻试验疼痛为试验阳性。

(图4—4〜5)如患者做后蹬动作,则伤部疼痛。

二、膝部运动损伤

(一)膝半月板损伤

膝半月板损伤是膝部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多见于篮球、足球、排球和体操等运动项目。

当膝关节屈曲位时,小腿固定,大腿在做内收、外展或内外旋转同时,突然伸直膝关节,半月板受到股骨和胫骨的夹挤、研磨,造成损伤。

少数运动员没有急性损伤史,系由过多的磨损或多次微细损伤所致。

1、症状与诊断

(1)有急性外伤史或缓慢发病史。

(2)膝部疼痛,有撕裂感。

(3)膝部肿胀,关节可积血或积液

(4)膝关节活动时可能出现弹响。

(5)可出现“交锁”现象。

(6)膝关节稳定性下降

(7)X光检查常规摄正、侧位平片,对诊断意义不大,但可骨质病变。

膝关节空气造影,对诊断有价值,必须与临床检查结合,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2、检查方法患者脱去长裤,裸露双膝,两侧对比检查。

(1)望诊

肿胀急性期关节肿胀,慢性期可见股四头肌萎缩,以股内侧肌最明显。

(2)触诊

压痛在关节间隙有明显的固定的压痛点。

(3)运动功能检查

1膝扭转屈伸试验(麦氏症)此检查法实际上是重复一次损伤机转。

检查者一手握患者足部,另一手扶膝上,使小腿外展或外旋,然后将膝由极度屈曲缓慢伸直,如关节隙处有响声(听到或手感到),同时出现疼痛,即表明内侧半月板损伤,也可反方向进行,外侧疼痛或伴有响声,即外侧半月板损伤。

(图4-6)1、外展外旋2、屈曲3、伸直

图4-6膝扭转屈伸试验(麦氏症)图4-7半月板前角挤压试验

2半月板前角挤压试验(指压试验)患者取坐位。

检查者一手拇指放于膝眼或内外侧关节间隙,另一手握踝关节上方,作膝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

拇指尖给半月板一定压力,压痛点即为半月板损伤部。

膝眼压痛系前角损伤。

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压痛,应考虑半月板边缘撕裂。

(图4-7)

3膝关节提拉和旋转挤压试验患者俯卧于床上,检查者一侧膝部压在患者大腿后面,两手握住病人足部向上提拉,并内、外旋转,若有疼痛,提示韧带损伤。

检查者两手握住踝部用力下压膝关节,并作内、外旋转,由极度屈曲位慢慢伸直,在某个角度疼痛,说明有半月板损伤。

疼痛在极度屈膝位为后角损伤,膝部屈曲90°疼痛为体部破裂,膝关节伸直位产生疼痛为前角撕裂。

(图4-8)

1、提拉2、旋转挤压

图4-8膝关节提拉和旋转挤压试验

4半月板摇摆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或半屈,一手拇指放在内(或外)

侧关节间隙,压住半月板,另一手握住足部,并内外摇摆小腿,使关节隙开大缩小数次,如拇指有鞭条状物进出滑动于关节隙或感到响声,患者疼痛,即表示该半月板损伤。

(图4-9)

图4-9半月板摇摆试验

(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在体育运动中也是比较多见的,在足球、篮球、体操、跳跃等运动项目中常易发生。

当膝关节在130°〜150°半屈曲位时,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与小腿固定,大腿猛烈内收、内旋,都可使内侧副韧带损伤。

1、症状与诊断

(1)急性外伤史。

(2)疼痛膝关节内侧剧痛,随后可减轻,然后疼痛又逐渐加重。

(3)肿胀、淤血.

(4)功能受限由于半膜肌、半腱肌出现保护性痉挛,致使膝关节强迫处于半屈曲位,膝关节功能受限。

(5)膝关节外翻痛。

(6)X光检查膝关节强迫外翻位的正位,对诊断侧副韧带断裂有较大意义。

2、检查方法

(1)望诊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时,膝关节内侧可见轻微肿胀:

如属韧带部分撕裂时则肿胀明显伴皮下淤血青紫,当韧带完全断裂时,膝迅速肿胀,皮下淤血青紫,关节间隙增大,如伴有半月板、十字韧带损伤时,可见关节肿胀(关节内积血或积液),此时髌骨周围凹陷变浅或消失。

(2)触诊压痛点多在股骨髁或胫骨内侧髁部位,如合并半月板损伤,则关节内侧间隙可有明显压痛。

(3)运动功能检查患者仰卧位,患膝伸直,检查者一手抵住膝关节外侧,另一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上方,向外侧动小腿(图4-10)。

例如,膝疼痛即为该韧带损伤:

再如,同时膝部有松动感(即开口感),则为该韧带断裂。

膝副韧带纵束,

斜束两部分,此种膝伸直位的侧扳试验主要是反映纵束病变,而屈膝约30°位

上的侧扳试验主要是检查斜束的损伤。

图4-10侧扳试验

(3)髌骨软骨病此伤病又为髌骨软骨软化症,髌骨劳损。

多见于篮球、排球、舞蹈项目。

本病多由膝关节于半屈曲位过度屈伸,扭转活动,使髌股关节软骨而受到经常的摩擦、挤压、捻错、冲撞等机械刺激,长期负荷超出了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以致影响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致使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化,造成本伤病的发生。

1、症状与诊断

(1)无外伤史,但膝关节有过度训练史。

(2)膝关节疼痛,疼痛随病情发展,渐时加重。

(3)膝关节“打软”、无力。

(4)髌骨软骨摩擦试验阳性。

(5)髌骨压痛及髌周压痛。

(6)单足半蹲试验阳性。

(7)伸膝抗阻试验阳性。

(8)X光检查膝关节侧位与轴位片,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

晚期可见髌骨关节面软骨感化的高密度影像及髌骨上、下缘骨质增生等表现。

2、检查方法患者裸露双膝以下部位。

(1)望诊晚期患者可见到股四头肌萎缩。

(2)触诊

1髌骨压痛试验(推髌试验)患者取仰卧位患膝微屈,膝后垫沙袋或枕头。

检查者用手掌垂直按压骨,适当施加压力,并向上、下、左、右推动髌骨,疼痛者为阳性(图4-11)。

图4-11髌骨压痛试验图4-12髌缘压痛试验

2髌骨边缘指压痛患者取仰卧位,伤膝伸直放松,检查时把髌骨向内侧或外侧推,使其边缘翘起,另一手食指触摸髌骨内侧或外侧边缘,压痛者为阳性(图4-12)。

3髌骨软骨摩擦试验患者取坐位,膝关节放松。

检查者一手托住腘窝上方,另一手掌压住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