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7149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docx

网络教育马克斯复习大纲

年华南理工网络教育马克思复习题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统一的。

7.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的观点。

8.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9.包含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10.哲学的性质有-非实用性、非功利性、智慧性、技术性。

11.哲学的功能有:

反思人自身实践和认识的成果、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人们的实践、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并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

12.哲学之所以能给人以智慧,是因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有智慧性、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

本体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认识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4.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有以下主要观点:

一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二元论:

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多元论:

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实现了: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1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

17.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9.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2.静止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24.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

25.形而上学认为静止-存在运动之中。

2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28.认为时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2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0.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1.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3.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34.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构成物质要素的原子,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某种特定的物质结构层次。

36.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意义,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具有排除唯心主义对科学研究干扰的意义。

37.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3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39.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有,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物质是意识的根源,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40.物质世界的辩证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4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4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4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44.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45.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46.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4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48.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客观性。

49.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50.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51.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52.事物的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5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5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55.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符合辩证否定。

56.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57.我国汉朝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形而上学观点。

58.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59.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的是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的联系。

60.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和事物的自我否定

61.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事物的必然联系,事物的稳定联系,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秩序,是客观的。

62.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消灭和创造,能够认识和利用它,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

63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

医生说:

“可以。

”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

”这笑话,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64.人们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65.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6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67.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8.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9.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经验论。

70.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唯理论。

71.“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这体现了认识唯物主义思想。

72.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7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74.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7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6.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认识的有:

初步观察结果、实验数据、访问记录、未经分析的检测结果、对某人某事的初步印象。

7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78.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涉及到的内容有:

实践除了“改造”,还有“保护”和“恢复”、生活实践问题、精神劳动实践问题、科学技术实践问题。

79.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

8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8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83.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歧表现在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8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85.物质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86.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87.科学证明人脑是意识的加工厂。

88.“反物质”的发现,证明列宁的物质定义是正确的。

89.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90.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世界的本原是气,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9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

9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相互包含的关系、永恒和暂时的统一、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93.“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表明、思想是观念的东西,不是物质力量、思想要发挥其能动性,必须依靠物质力量、思想只有与实践力量相结合,才会实现能动作用、思想要发挥能动性,必须同物质力量相结合。

9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95.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96.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97.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客观性。

9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99.事物的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100.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根本转变。

101.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02.我国汉朝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形而上学观点。

103.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量。

104.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105.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内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

106.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

107.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108.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

109.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

110.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机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辩证过程、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111.有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作用机制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是一个辩证过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112.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1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属于“群众观点”。

114.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115.智能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完全是脑力劳动者。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

116.网络发展的未来是受人类控制的。

117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辛勤劳动。

118.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

共产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只讲信仰。

11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120.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方式。

12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人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成果有一些相关思想,但未建立理论体系。

122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12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124.智能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主要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化”、政治民主化、高尚道德普遍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产品分配关系“合理化”。

125.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包括:

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人、财、物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历史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

126.共产主义的主要目标包括:

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度平等、按需分配、共产主义道德水平普遍提高

127.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2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运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8.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10.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11.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 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1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16.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 

17.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

1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

19.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2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它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世界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先谁后,谁第一谁第二,谁决定谁。

就像是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让人们总是不断地去探索并讨论生命与宇宙的起源问题及其世界的本质,也是哲学上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人的思维能否把握存在,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世界?

这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

承认人的思维能够把握存在。

不可知论:

认为人的思维不能或不能完全把握存在。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如何理解物质观: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物质的结构、形态、属性和3、功能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4、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5、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反应的特性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基础

6、整个世界具有了十分独特的性质,即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7、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8、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9、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世界这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

10、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不仅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而且要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可以理解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要发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求真理与求价值相统一的基本精神。

为人类认识世界后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表现。

我们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同时必须依照自然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

例如:

南方水调北方,西边的天然气输到东边就是我们认识资源利用资源的表现,发射人造卫星为人类提供科学研究、通讯、气象等便利。

人类所有的实践都依赖着物质世界,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审理,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论述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答:

1、我们要知道是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量变:

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或结构、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不改变质的前提下发生的渐进的和不显著的变化。

量变有两种形式:

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质变:

质变——指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突破了“度”的界限而出现的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了度的范围。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质变必须以量变为前提和准备;另一方面,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使事物实现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其次,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新的量变又成为未来新的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辨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化极其迅速的时代,经济,科技,政治,整个社会都在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

所有的一切联系在一起,都在致力于改变,创造历史。

然而,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进步都是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是千千万万种因素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然后共同成长的过程。

似乎大自然在创造一切的同时就赋予了它这样的一个不可磨灭的过程。

往往是在摸一次跌倒或在某一个不期而遇的瞬间,突然明白了,这就是质变的体现,我们长大了,成熟了,也不会再去烦那些幼稚的错误了;然而在那之前,我们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人生中所需要的量变。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而质变也能体现量变的成果。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事物循序渐进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一旦超越了某一界限,事物就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好的体现。

从充满稚气的童年到现在,我们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都无法预知未来,一直摸索着前进,或平坦或曲折,脚踏实地一点一点的明白进步;邓小平关于发展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量变质变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等等,都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4.为什么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主要有以下3点: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所提供的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谈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实践对认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认识对实践也有反作用:

1、认识规定实践的目的

2、认识规定实践的范围和过程

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答:

首先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次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根源于和依赖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

历史上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贡献。

但是,他们的创造活动,一点也不能离开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生产实践。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社会形态的飞跃,都是通过阶级斗争,由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1、“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

错。

1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自然界和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在种自由王国中,人们只是认识了必然性,但是,还按规律办事,不是没有任何约束。

2

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对。

1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

3、在工作当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其哲学依据就是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关系的原理。

错。

1在一个具体的矛盾中,有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

矛盾主要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