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7033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5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docx

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与井下关系

一、地面位置

1W401工作面地面位置位于井田西翼山坡地带,无任何建筑物,也无河流通过,地面标高为:

1653—1795m。

二、井下位置

1W401工作面井下位置:

南邻+1525--1565水平矿井隔水煤柱及+1565水平以上老采空区,东为副平硐筒、S型缓坡上山及其他开拓巷道保安煤柱,北部为实体煤,西面为井田边界。

三、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表一

煤层

名称

B4煤层

水平名称

+1428水平

采区名称

一采区

工作面

名称

1W401工作面

地面标高(m)

1653--1795

工作面标高(m)

1525-1492m

地面

位置

该工作面位于井田西翼山坡地带,南高北低,地表无建筑物影响。

井下位置及相邻采掘情况

该工作面南邻+1525--1565水平矿井隔水煤柱及+1565水平以上老采空区,东为副平硐筒、S型缓坡上山及其他开拓巷道保安煤柱,北部为实体煤,西面为井田边界。

走向长度

(m)

东西走向1450(m)

倾向长150(m)

向北倾斜

面积(m2)

217500

第二节煤层

本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B4煤层,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如表2所示。

表2煤层情况表

煤层厚度

(m)

2.15-6.26

平均5.33

煤层结构

较简单

煤层倾角(°)

11—13

煤层硬度

质地较硬、较脆

开采煤层

B4煤层

煤种

31BN

稳定程度

稳定

1.4

煤层情况

描述

B4煤层厚度在本矿区厚度较大,在大部分区域厚度都大于4m。

该煤层结构较简单,个别控制点含0~3层夹矸,夹矸厚0.05~0.74m,夹矸岩性为高炭泥岩、泥岩、炭质泥岩。

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

该煤层可采厚度2.15~6.26m,平均5.33m,厚度标准差为1.34,变异系数为24%,可采性指数为1,面积可采系数100%。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

B4煤层:

顶板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含炭泥岩;底板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矸岩性为含炭泥岩、细砂岩。

B3煤层:

顶板为含炭质泥岩、粗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

B2煤层:

顶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粗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附图1:

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

第四节地质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归属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山前拗陷西段的中部,位于三屯河—宁家河单斜构造带上。

中新生代地层由南向北,从老至新依次排列,倾向为北北东向单斜。

受区域单斜构造控制,本井田总体呈一向北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倾向10°~18°,倾角11°~17°,地层产状呈西缓东陡,浅部稍缓,深部略陡的变化特点。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侵入。

井田的构造类型属简单构造类型(即一类)。

从现生产水平+1565水平收集资料分析,该工作面1450米内不会出现1.5米以上的断层。

该煤层直接顶为细砂岩、老顶为粗砂,理发育,裂隙多、富含水。

第五节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概况

井田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岩类、侏罗系沉积碎屑岩类组成,划分的依据主要以岩性组合特征、地层富水性及地层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作为含(隔)水层(段)。

沉积碎屑岩的各类岩石,其单层厚度沿走向方向的变化较大,可由数厘米变化到数米,尤其以砂岩最为明显,沿走向、倾向变化极大,以较大的岩性段划分含(隔)水层(段)。

泥岩等细颗粒岩石划分为相对隔水层,而将粗砂岩、砾岩等岩石划分成含水层。

本区地层是由粗、细颗粒岩石以互层韵律的形式组成。

井田内年平均气温5.4℃,年蒸发量1317.1mm。

气象因素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一定的补给,但不充分。

区内常年性较大河流有呼图壁河。

由于井田所处的位置较高,而呼图壁河距离井田较远且切割较深,河流和井田地下水之间的补给不存在。

二、井田含水层及隔水层的主要特征

1.第四系全新统坡积透水不含水层(Ⅰ)

主要分布在井田内的山坡及冲沟两侧,由黄土、砂、腐质土组成,据钻孔控制的情况,厚3.16~29.19m。

由于此层分布位置较高,虽透水性较好,但不具储水条件,为透水不含水层。

2.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孔隙潜水含水层(Ⅱ)

主要分布于从井田穿过的西河沟、东河沟河床两岸,由冲洪积砾石、卵石、砂砾组成,分选性差。

地下水以孔隙潜水的形式赋存于冲洪积层中,主要接受河沟河水的渗漏补给,次为大气降水(雪融水)的补给。

该层为孔隙潜水含水层。

3.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裂隙孔隙含水层(Ⅲ)

主要分布在井田以北,平行不整合于西山窑组之上,由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成。

层厚20.58~241.37m。

地层岩石较完整,裂隙不发育,此层为间接充水含水层。

4.中侏罗统西山窑组裂隙孔隙弱含水层(Ⅳ)

出露于井田的中南部,地层岩性主要由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煤组成,含水层与隔水层以互层的形式组成。

其中隔水层岩性主要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而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粗砂岩、砂砾岩为主。

含水层厚度分别为25.21m、39.68m、39.13m、38.73m、44.65m,地层向北缓倾,倾角7°~17°。

此层为直接充水含水层。

此含水层主要接受河沟河水、大气降水(雪融水)顺层补给。

5.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相对隔水层(Ⅴ)

主要分布在井田的南部,整合于西山窑组地层之下。

该层厚度4.01~122.85m。

地层岩性主要以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粗砂岩组成,按其岩性组合将其划分为相对隔水层。

由于此层位于西山窑组地层之下,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从南部运移而来的地下水。

地层岩石较完整,裂隙不发育

6.烧变岩裂隙潜水含水层(Ⅵ)

在井田南部沿煤层露头的延展方向以红色弯曲带状展布。

岩石因煤层火烧受到烘烤而变形,裂隙发育,受西河沟河、大气降水(雪融水)的补给形成烧变岩裂隙潜水。

其主要以由南向北经过的西河沟河侧向渗透补给为主,这使得火烧层中蓄集了大量的烧变岩裂隙潜水。

各煤层古火烧深部边界在西沟河谷较浅,标高多为+1590m左右,由西沟河谷向东西两侧远离河道方向逐渐降低,在西部边界最低标高+1570m,在东部边界最低标高+1580m。

B1、B2、B3、B4煤层在地表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火烧,受火烧积水的影响,矿井抽排水量较大,2008年矿排水资料546.96m3/d。

三、地表水及含水层(段)水力联系

井田内地势南高北低,有两条河沟水自南部从井田穿过,并最终汇入一条大沟流出井田北矿界。

河沟水主要接受井田南部的雪山雪融水的补给,其次为大气降水。

河沟水均为季节性水,每年5~11月份河沟内有水流,12月至次年4月,河沟干涸。

由于其流向与地层走向相交,在顺地势流淌过程中侵蚀切割地层,并通过地表风化、构造裂隙补给地下。

同时河沟水亦顺地层渗漏或侧向补给,形成河沟两侧的第四系孔隙潜水,河沟两岸的孔隙潜水再渗透补给地下,从而形成井田微承压水。

另外暂时性地表水流在顺河沟往下游渲泄时具有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对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体现在瞬间补给,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

主要接受河沟水、大气降水补给而形成的侏罗系西山窑组孔隙裂隙含水层,由于此层所在的位置处于三工河组地层之上,区域上该层为相对隔水层,它有效地隔阻了从区域南部运移而来的地下水,这样使得本来接受补给有限且富水性较弱的西山窑组地层与井田内的其它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不甚密切。

西沟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而井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层承压水的水化学类型有Cl-Na、HCO3·SO4-Ca、SO4·HCO3-Na·Mg型,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

四、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1.现有生产矿井充水因素

现开采水平标高为+1560m水平(也是目前最低开采标高),东翼开采现状为:

B2煤层已掘进至1600m,正在回采;B3煤层也已掘进至1600m,正在回采;B4煤层现掘进至900m;西翼开采现状为B2煤层已采动600m,B3煤层已掘进至1100m,正在回采,B4煤层西翼运输巷已掘进至1100m,正在回采。

水从煤层的裂隙中点滴状流出,个别地段呈股状流出,顶底板同时进水,所形成的水流进入水仓之后,再流至低于目前开采水平的石门排水平硐而排出矿井。

此生产井涌水量较大,据煤矿提供的2008年4~9月矿井排水资料,矿井排水量为495.36~573.12m3/d。

2.矿床充水因素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矿床在井田内的分布情况,井田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为地层岩性、构造、火烧层、河沟水、大气降水及暂时性地表水流,现分述如下:

(1)地层岩性

侏罗系地层多以粗细相间的形式出现,且以细颗粒的岩石居多。

据钻孔控制的情况,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等岩石在整个控制到的侏罗系地层中所占比例较大。

单位涌水量(q)为0.00823~0.0125L/s·m,渗透系数(K)为0.0223~0.0272m/d,由此可进一步说明侏罗系赋煤地层岩性是本井田矿床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2)构造

井田地层向北斜,产状平缓,为一缓倾单斜构造,无大的断层出露。

构造不是井田矿床开拓时的主要充水因素。

(3)火烧层

井田南界外的B1、B2、B3、B4煤层地表发生火烧,火烧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岩石受烘烤或烧变后形成烧变岩,其孔隙、裂隙发育,易接受河沟水、大气降水的补给而

形成烧变岩裂隙潜水。

东西向分布在井田南界外的火烧层,其所在的位置有季节性的西沟河通过,河水的补给使得火烧层中蓄集了大量的火烧积水。

根据生产井实际调查的情况,由于井田目前开采的B2、B3、B4煤层,其开采水平在+1560m水平,其地势相对较高,且靠近火烧的部位,井下疏排的地下水多为火烧层中的积水。

因此,火烧层是未来井田矿床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4)火烧区

(B4煤层东部火烧底界为+1578m水平左右,中部为+1642m水平左右,西部火烧最深,约为+1562m水平。

B3煤层东部火烧底界为+1580m水平左右,中部为+1640m水平左右,西部火烧最深,约为+1562m水平。

B2煤层东部火烧底界为+1570m水平左右,中部为+1600m水平左右,西部火烧最深,约为+1565m水平。

B1煤层东部火烧底界为+1570m水平左右,中部为+1600m水平左右,西部火烧最深,约为+1565m水平。

(5)河沟水

井田内有两条河沟,西沟和东沟。

受南部雪山融雪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河沟每年5~11月有溪水流动。

井田地层近东西向展布,河沟水在由南向北径流的过程中,切割地层并通过地表的风化、构造裂隙补给地下。

河沟水是矿床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6)大气降水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为一套以湖沼相为主夹有河流相、河湖三角洲相的含煤碎屑沉积岩。

泥岩、粉砂岩等细颗粒的岩石柔软但不透水,在地表经风化后,易形成较大的坡度;而砂岩坚硬且厚度大,地表以陡坎状出露,接受降水面积较小,大气降水易形成表流。

在本井田内地形地貌就是以沟壑相间的形式出现,且落差较大,因此矿床对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不利。

(7)暂时性地表水流

暂时性地表水流具有时间短,流量大之特点,对地层渗透补给意义不大。

五、矿井涌水量预测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相邻矿井的涌水量,预测矿井开采+1430m水平时正常涌水量为3700m3/d,最大涌水量为5550m3/d。

矿井开采+1000m水平时正常涌水量为16129m3/d,最大涌水量为24194m3/d。

(六)水文地质类型

根据地质报告,矿井属顶底板直接进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二类一型。

根据2009年12月执行的《煤炭防止水规定》,矿井一水平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类型

第六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几何尺寸:

工作面长度:

B4煤层1W401工作面切眼长度为:

150m;

工作面可采长度:

1400m;

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

煤层厚度:

2.15-6.26m,平均厚度5.33m,容重1.35t/m3。

二、工作面工业储量:

Q总=L1×L2×H×γ

=1400×150×5.33×1.35

=1511055t

式中Q总—工作面工业储量

L1—工作面走向长度

L2—工作面倾向长度

H—工作面平均采高

γ—工作面煤体容重

三、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

Q采=Q总×η

=1511055t×93%

=1405281t

式中Q采—工作面可采储量

η—工作面回收率

五、工作面服务年限:

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月设计推进长度

1400/136.0=10.29个月

其中,月设计推进长度的计算为:

月设计推进长度=月生产天数×每天正规循环总数×循环进尺×正规循环系数

=25×8×0.8×85%

=136.0m

第三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巷道布置

一、采区设计、采区巷道布置概况

(一)采区设计:

井田划分为二个水平上山开采,一水平标高为+1428m,二水平标高+1000m,一水平阶段垂高为97m。

二水平阶段垂高为428m。

井田走向长约3000m,无大的断裂构造,根据矿井的开拓部署,结合矿井、各煤层厚度、煤层自燃发火程度等因素综合考率。

采区上山位于3勘探线附近位置,采区东翼长约1530m,西翼长约1490m。

+1428m水平以上划分一个双翼采区,即一采区,一采区服务年限约14.14a,双翼布置,采区东翼长约1530m,西翼长约1490m。

+1000m~+1430m水平为二采区,二采区服务年限约43.28a,双翼布置,采区东翼长约1530m,西翼长约1490m。

(二)、采区巷道布置

1、采区上山布置

采区副暗斜井设计沿B4煤层顶板布置,上部标高+1565m,下部标高+1428m,倾角8°,斜长为1305m。

担负矿井的材料、矸石、设备、人员的运输及主要进风任务(由于伪斜布置压覆资源储量较大,设计考虑二采区缓坡上山采用穿层布置形式,倾角6°,运输上山设计沿B3煤层底板布置,上部标高+1565m,下部标高+1428m,倾角13°,斜长为620m。

铺设带式输送机,担负矿井的煤炭运输和少量进风任务。

集中回风上山设计沿B4煤层顶板布置,上部标高+1525m,下部标高+1428m,倾角13°,担负矿井的回风任务。

2、采煤工作面布置

设计沿B4煤层顶板布置一个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大采高)工作面。

在一采区B4煤层西翼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即1W401工作面。

沿B4煤层顶板分别在+1525m、+1492m水平上顺槽和下运输顺槽至采区西部边界,在两顺槽之间沿煤层倾向布置1W401工作面开切眼,上顺槽和下运输顺槽长1450m,工作面倾斜长度150m。

工作面下运输顺槽通过溜煤眼与运输上山联系,运输上山通过井底与主斜井联系,形成运输系统。

上顺槽与副暗斜井联系,暗斜井与副平硐联系形成辅助运输系统。

副平硐与副暗斜井联系、副暗斜井与+1525水平上顺槽联系、+1525水平上顺槽与工作面联系、工作面与+1492水平下顺槽联系、+1492水平下顺槽与副暗斜井风桥联系、副暗斜井风桥与总回风上山联系、总回风上山与+1525m水平回风石门联系、+1525m水平回风石门与回风立风井联系形成通风系统。

3.采区巷道支护

(1)工作面顺槽支护

根据煤层顶底板属不稳固围岩,煤层较松软,结合其它生产矿井顺槽的布置方式,设计1W401工作面下运输顺槽和上顺槽均采用锚杆+锚索+金属网联合支护的方式。

(2)采区其他巷道支护

为确保采区上山巷道断面能满足采区服务年限内的通风、运输要求,设计确定各条上山的断面均为矩形断面,支护方式为锚网喷联合支护型式,当采区上山遇地质变化地段时,必要时采用锚索、U型钢或浇筑钢筋混凝土等方式加强支护。

采区上山各巷道支护形式如下:

+1525m水平回风石门:

半圆拱型断面,净宽4.6m,净断面积15.61m2,锚网喷支护,喷浆厚度120mm。

缓坡上山:

矩形断面,净宽5.0m,净断面积19.5m2,锚网喷支护,喷浆厚度120mm。

运输上山:

矩形断面,宽3.6m,净断面积9.9m2,锚网喷支护,喷浆厚度100mm。

回风上山:

矩形断面,净宽3.8m,净断面积15.2m2,锚网喷支护,喷浆厚度100mm。

二、采煤工作面上顺槽

1W401工作面右侧顺槽为上顺槽,沿煤层顶板布置,上顺槽采用锚网支护。

巷道采用矩形断面,净宽4.2m,;净高3.7m,断面积15.5m2,主要用于该工作面的进风和运料。

上顺槽内布置有规格:

一路Φ80mm的压风管路、一路Φ80mm排水管路、一路Φ80mm供水管路、一路Φ80mm注浆管路、一路注氮管路,和一趟电源电缆、一趟通讯线、一趟瓦斯监测监控线、一趟矿压在线监测监控线、一趟束管监测监控线等设备。

三、采煤工作面下运输顺槽:

1W401工作面的下运输顺槽,沿煤层顶板布置。

运输顺槽采用锚网支护,采用矩形断面,净宽5.0m,净高3.8m,断面积18.9m2,主要用于该工作面的运煤、回风和排水。

下运输顺槽内布置有规格:

一路Φ108mm的防尘管路、一路Φ108mm排水管路、一路Φ108mm供风管路等管线,并在靠工作面左侧设置转载机、破碎机和胶带输送机。

四、采煤面切眼

切眼高度3.8m宽度9.5m,断面积36.0m2顶板支护采取锚杆和锚索支护,其规格ø15.5×7000mm、ø15.5×9000mm、加强锚索规格ø15.5×12500mm联合支护。

托盘规格500×500mm、厚12mm的钢板,锚索支护排距5000mm、间距1560mm,每排打5根,中间打1根12500mm的锚索,间隔1560mm各打1根9000mm的锚索,在间隔1560mm在各打1根7000mm的锚索。

第二节采煤工艺

一、采煤工艺

(一)采煤方法选择依据

1、《新疆呼图壁县石梯子西沟煤矿初步设计》

2、《新疆呼图壁县石梯子西沟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3、《新疆准南煤田呼图壁县石梯子西沟煤矿地质勘查报告》和1W401工作面上下顺槽掘进过程中收集的地质资料。

3、煤矿安全规程

4、地质构造及开采技术条件

(1).构造

本矿地层呈一向北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倾向10°~18°,倾角5°~15°,地层产状呈西缓东陡,浅部稍缓,深部略陡的变化特点。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侵入。

井田的构造类型属简单构造类型(即一类)。

(2).煤层

井田内可采、局部可采煤层为共4层煤。

首采区B4煤层:

可采厚度4.0~6.26m,平均5.33m。

(3).顶底板岩性

井田内各煤层顶底板岩石因受地下水的影响,强度降低,极易软化。

因此各煤层顶底板均为不稳定顶底板。

(4).其它开采条件

1)瓦斯:

通过对瓦斯成分和分带、瓦斯含量和瓦斯含量预测等方面分析,矿井确定为低瓦斯矿井。

2)煤尘爆炸性:

井田可采煤层全部具有煤尘爆炸性。

3)煤的自燃性:

各煤层的煤属自燃发火的煤,自燃倾向等级均为易自燃。

4)地温:

井田范围内未发现高温异常,地温梯度为1.0℃/百米,地温正常。

井田内属地温正常区。

(二)采煤方法的确定

根据井田内煤层的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结合《初步设计中一采区设计》,采煤方法为:

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大采高)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跨落法。

(三)采高确定

根据所选液压支架高度等主要技术参数综合考虑,采高确定为2.8m-5.5m。

(四)进刀距离的确定:

D=L采+L弯=17.15+15=32.15m

式中D—进刀距离,m;

L采—采煤机机身长,最大长度为17.15m;

L弯—刮板输送机弯曲段长度,取15m;

进刀距离取32.15m。

(五)、回采工艺

一)工艺顺序:

班前准备→下行割煤→上行清浮煤→移架→推移输送机→下一个循环

 

(见采煤方法图)

 

二)工艺说明:

1、割煤

(1)采用MG750/1860-GWD型双滚筒采煤机双向割煤即上下行割煤。

进刀方式为:

端部斜切式进刀,在1#和115#支架处斜切进刀,待机身全部进入煤帮后,上下行割煤,最后割三角煤,截深0.8m。

正常割煤时为4m/min,进刀时速度控制在1m/min以内。

(2)煤机选型及特征:

选用MG750/1860-GWD型双滚筒采煤机。

其主要技术特征见表2-1

2、装煤:

采煤机自装。

3、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SGZ1000/1050中双链刮板输送机运煤,运输巷中SZZ1000/400双链刮板转载机及DSJ120/2*250胶带输送机运煤。

4、移架:

采煤机上下割煤时距采煤机后滚筒5m处,两人配合移架,一人移架,一人观察及监护,由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机头或机尾顺次移架,移架本架操作。

5、推溜:

上下行推移刮板输送机,即上下行推移刮板输送机,采煤机后滚筒5m以后,打开推移千斤顶,把刮板输送机推向煤壁,弯曲段长度不小于15m,其余部分要求平、直;推完刮板输送机后及时将液压支架的操作手把回复零位。

6、移转载机:

(1)、操作顺序:

超前支护规范→敲帮问顶→清理机头(尾)、机身下的浮煤浮矸→切断转载机、带式输送机电源、闭锁、挂牌→检查转载机自移装置、液压管路→操作片阀注液→转载机移到预定位置→将转载机机腿升起→移转载机滑道。

(2)、操作要求:

拉移前、中除监护、操作人员外,其余在转载机附近或转载机上作业的人员要撤离到安全地点。

拉移转载机时,司机要注意观察机尾情况,机头千斤顶要及时伸出,一旦出现拉移困难要停止拉移,问题查清并解决后再进行拉移。

拉移到位后立即停止供液,吊挂好转载机电缆。

7、缩皮带、移滑道

(1)、操作顺序:

敲帮问顶→切断转载机、胶带输送机电源、闭锁、挂牌→清理皮带机尾处浮煤、浮矸→拆除托辊、H架、纵梁→用单体柱将转载机机头提起→操作滑道上的液压缸将跑道前移→用信号联系张紧绞车司机将皮带拉紧→皮带机尾移到预定位置→单体柱卸载,放下转载机机头→调整机尾→张紧皮带→试运转。

(2)、操作要求:

作业前将皮带拉空,检查信号装置是否灵敏可靠,如有故障及时进行维修。

拆除的托辊等物件要码放整齐,搬运时轻拿轻放。

移滑道时除操作人员及监护外,其余作业人员撤离到安全地点。

作业完毕后将工作区域文明生产工作搞好。

8、上下端头割三角煤及斜切进刀

(1)煤机割煤至端头,滞后煤机17m推移前部运输机,煤机在端头割通后退至距出口33m处,然后推移端头段前部运输机。

(2)拉移过渡支架和中间架。

煤机反向向端头方向割煤

(3)煤机端头割煤后,割通后煤机返空刀,滞后煤机17m推移前部运输机。

(4)推移端头段前部运输机,拉移过渡支架和中间架。

附图4采煤机进刀示意图

 

三、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一)循环作业

(1)本面一刀为一个循环,循环进尺0.8m.

(2)早班检修、中班、晚班各完成4个循环,日循环数为8个。

(二)工作面生产能力

采高按5.33m计算,煤的容重为1.35t/m3,正常采煤时回采率为93%。

每一个循环为0.8m。

一个循环产量:

M1=0.8×150×5.33×1.35×93%=803t

日循环产量:

M2=803×8=6424t

月产量:

M3=6424×25=160600t

年产量:

M4=160600×12=1927200t

月推进度:

S=25×6.4×85%=136m。

2循环作业图表见图

 

第三节设备配置

一、采煤机

采煤机选用MG750/1860-GWD型,总功率1710KW(除去破碎机的功率:

150KW),采高2.8~5.5m,额定电压3300V,截深0.8m。

(采煤机技术参数如下)

MG750/1860-GW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