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6969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docx

王孟英医案笔记学习资料

1.病在气分。

不在血分。

孟英诊断气虚。

必左右脉皆无力。

右脉重按尤软。

气虚忌用冬地阴药固己.(左右脉同有无力象,右脉更甚,肺脾相关也)

2.方中甘草木瓜并用。

于补气中取酸甘化阴之义。

亦即引阳入阴之法(芍药甘草之意)

3.煎药文火药性入下焦。

武火药性入上焦(小柴胡方去渣重煎,麻黄汤去沫再内诸药意更深)

4.妄语者,胃脘部位与心相近。

胃热侵心则妄语。

遗溺者。

肺胃相近。

热伤胃即伤肺。

肺司周身气机升降。

肺阴为热邪所伤。

则肺阳亦失其宣摄之用。

故遗溺。

脉洪大为阴虚。

滑数为热实。

(此处是解释热而妄语,热而遗溺的原因。

与心神,与肺阳失摄有关)

5.范蔚然八月患感旬余。

诸医束手。

孟英治之。

见其气促音微。

呃忒自汗。

饮水下咽。

随即倾吐无余。

曰。

伏暑在肺。

必由温散以致剧也。

盖肺气受病。

治节不行。

一身之气。

皆失其顺降之机。

即水精四布。

亦赖清肃之权以主之。

气既逆而上奔。

水亦泛而上溢矣。

但清其肺。

则诸恙自安。

阅前服诸方。

始则柴葛羌防以升提之。

火借风威。

吐逆不已。

犹谓其胃中有寒。

改用桂枝干姜以温燥之。

火上添油。

肺津欲绝。

自然气促音微。

疑其虚阳将脱也。

径予参归蛤蚧柿蒂丁香以补而纳之。

愈补愈逆。

邪愈不出。

欲其愈也难矣。

亟屏前药。

以泻白散合清燥救肺汤。

数服而平.(八月,秋燥。

肺主治节。

“饮水下咽。

随即倾吐无余”何以知其病在肺而不在胃?

肺经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故可有饮水而吐之症。

6.有患阴虚火炎者。

面赤常如饮酒。

孟英主一味元参汤。

其效若神。

屡试皆验。

辨证在面赤常如饮酒常字。

宜用炒元参片一两。

百沸汤泡。

去渣分次炖温服。

(玄参:

清热解毒药;养阴药.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泡服,此法可取其轻灵之性。

7.某夏患疟。

服柴胡药二三帖后。

汗出昏厥。

妄语遗溺。

孟英切其脉洪大滑数。

曰。

阳明暑疟也。

与伤寒三阳合.(竹叶石膏汤案)

8.戴阳,阳外阴内。

外实内虚。

面赤气逆。

烦躁不安。

孟英诊断戴阳。

必脉重按无力。

不嗜冷冻饮料。

(不嗜冷冻饮料,也可作是否真有阳虚之诊断依据。

9.土虚不能制水。

孟英曰。

此土虚不制水也。

通利无功。

滋阴亦谬。

法宜补土胜湿。

(补土治水,乃治水一大法,不能忘记。

有是证,用是药。

10.上吐下利。

不进饮食。

此胃气为苦寒所败之征。

肝阳逆上。

则脾土受伤。

阴精不能自秘。

故腹痛自汗。

肝统血。

肝伤则汛愆。

肝贼脾。

则气血不充而肌削。

阳刚之药愈伤肝。

故如昏冒。

滋腻之药愈败脾。

故增泄泻。

此证用药虽易相妨。

然究以苦寒败胃为主要。

肝附于脾。

脾治则肝治。

宜先益其胃阳。

使中气有权。

乃能循序施药。

乃以四君子加左金椒梅莲子木瓜余粮石脂等出入为方。

百日而愈。

第汛犹未转也。

诸亲友环议通经。

孟英力辨此非经阻可通之证。

惟有培养生化之源。

使气旺血生。

则流行自裕。

恪守其方。

服至仲冬。

天癸至而肌肉充。

(治脾而兼以养肝,用方四面兼得。

四君子,乌梅莲子木瓜是方中妙处。

11.孟英切其脉。

既数且乱。

沉取极细。

曰此证颇危。

生机仅存一线。

亦斯人之阴分素亏。

不可尽谓附桂之罪也。

以元参知柏桑枝龙牡生地白芍甘草百合石斛栀子盐水炒淡豆豉为大剂灌之。

下咽即安。

阴分素亏。

何堪附桂劫阴。

孟英立言忠浓。

学医者不可自恕。

(数乱与沉细间辩得根本所在。

阴阳难知。

12.情怀悒悒。

则心火不生脾土而脾败。

寝食皆废。

病在气分。

脾败则气不生血。

故肌瘦。

吞酸为肝郁生热。

脾败不能滋荣肝木。

则肝郁生热。

高丽参切三钱。

淡盐水炒黄连六分。

炒甘草一钱五分。

北小麦杵四钱。

红枣三个。

百合须三钱。

白茯苓干切三钱。

土炒白芍一钱此方用四君合仲景甘麦大枣汤方义。

强心脾。

且参草合黄连。

于补脾阳中泻肝热。

兼取苦甘化阴之义。

白芍合黄连。

取酸苦泄肝之义。

(人知肌瘦不欲食脾胃必病,而不知心火盛衰也是其关键。

归脾丸有补心之意,无泄肝热之功。

13.孟英诊曰。

脾肾虽寒。

肝阳内盛。

徒服刚烈。

焉能中肯。

以参术枸杞苁蓉茴香当归菟丝鹿角霜桂茯苓楝实黄连吴萸橘核等药为方服之。

今数年无恙矣。

方药:

潞党参三钱。

炒白术三钱。

甘枸杞三钱。

肉苁蓉一钱五分。

小茴香次入五分。

箱归身一钱五分。

菟丝饼三钱。

鹿角霜一钱五分。

肉桂心五分。

白茯苓三钱。

川楝实杵先四钱。

川雅连八分。

橘核杵六分。

淡吴萸四分。

(脾肾寒而肝阳内盛治法。

一片补剂,唯有楝实,黄连。

橘核杵。

淡吴萸是用肝之药。

其中黄连用意最深。

14.舌红脉数为阴虚。

舌红润,脉空数,为阴中之阳亦虚.

15.张雨农体气羸惫。

孟英曰∶公殆久不作嚏。

答曰然。

此阳气不宣布。

古惟仲景论及未立法。

今拟方博一嚏。

高丽参干姜五味石菖蒲酒炒薤白半夏橘皮紫菀桔梗甘草为剂。

服后舆行二十里得嚏。

(伤寒外感,多以打喷嚏而解,可见“阳气不宣布”诚然也)

16.姜附肉蔻骨脂之类。

气热味辣。

虽温脾脏。

反助肝阳。

肝愈强则脾愈受戕。

且辛走气而性能通泄。

与脱者收之之义大相刺谬。

鹿茸升麻。

可治气陷之泻。

非斡旋枢机之品。

至熟地味浓滋阴。

更非土受木克,脾失健行之所宜。

纵加砂仁酒炒。

终不能革其腻滞之性。

方方用之。

无怪乎愈。

服愈泻。

徒借景岳穷必及肾为口实也。

予异功散加山药扁豆莲子乌梅木瓜芍药石脂余粮。

服之果效。

不温不燥健脾而稍有补肝阴之间。

(不温不燥最难把握。

此医案用药意与参苓白术散有相同之处。

久泄而多服用辛辣之药,故加补肝阴之药。

17.脉弦细数为阴虚。

18.且云猪为水畜。

其肉最腴。

大补肾阴而生津液。

用治肾水枯涸之消渴。

阴虚阳越之喘嗽。

并着奇效。

仲景治少阴咽痛用猪肤。

亦取其补阴虚而戢浮阳也。

后贤不察。

反指为有毒之物。

(半夏在《伤寒论》中也多为治咽痛之药,今为何谈之色变?

19.嗣其人至某年春前数日。

忽欠伸而厥。

孟英切脉微弱而弦曰。

病虽与前相似。

而证则异矣。

以高丽参白术何首乌山茱萸枸杞桑椹石斛牛膝蒺藜橘红等镇补摄纳以瘳。

脉微弱固为阳虚。

弦亦虚脉。

既厥则肝阳亦旺。

高丽参五钱。

炒白术三钱。

制首乌四钱。

山萸肉三钱。

甘枸杞二钱。

干桑葚四钱。

钗石斛八钱。

制牛膝四钱。

白蒺藜三钱。

赖橘红一钱五分。

牡蛎六两杵。

炭先煨六句钟。

取汤代水煎药。

参术针对脉微弱。

补其气分阳虚。

杞子桑葚石斛顾阴敛肝。

首乌山萸。

补其阴中之阳。

乃能使阴中一线之阳上升。

牛膝引药下行。

蒺藜反佐舒肝。

牡蛎镇怯潜阳。

橘红反佐全方以行使。

()

20.热证溲多则愈。

溲竭则死。

口气重为肺胃之热逆冲。

(实热证之证候)

21.:

戴氏妇春令产后。

恶露不多。

用山楂益母草酒煎。

连服数日。

遂发热自汗。

口渴不饥。

眩晕欲脱。

彻夜不眠。

孟英视之。

曰∶此禀属阴亏。

血已随胎而去。

虽恶露甚少。

但无胀痛之苦者。

不可妄投药饵。

酒煎益母山楂。

不特伤阴。

且能散气。

汗泄口干。

津液有立竭之势。

即仲景所谓无阳也。

盖人身天真之气谓之阳。

阳根于津。

阴化于液。

津液既夺。

则阳气无根而眩晕。

阴血不生而无寐。

若补气生阴。

则舍本求末。

阳气不能生津液也。

惟有澄源洁流。

使津液充而气血自复。

以西洋参生黄龙骨牡蛎玉竹百合甘草麦冬生苡仁生扁豆石斛木瓜桑叶蔗浆投之。

一剂即安。

数日而愈。

后予滋填阴分。

服之乃健。

(津液生而阴阳安,此津液先伤也,伤寒也有营卫调而气血和,便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之意也。

22.孟英诊曰小恙者。

脉病患不病则病重。

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23.孟英尝曰∶莲子最补胃气而镇虚逆。

若反胃由于胃虚而气冲不纳者。

皆是热邪伤其胃中清和之气。

故以黄连苦泄其邪。

即仗莲子甘镇其胃。

鲜莲子清香不浑。

镇胃之功独胜。

附录孟英玉芝丸。

猪肚一具。

治净以莲子去心入肚内。

水煎糜烂。

收干捣为丸服。

凡胃气薄弱者。

常服玉芝丸。

令人肥健。

(猪肚以用药,以形补形之意。

24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

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

谓可除寒湿凝滞。

阳气不能宣通之证。

非谓内伤外感。

一切之病皆可灸以除之也。

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

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

灸后数日即寒少热多。

宛如疟疾。

医者以为脾寒病。

投以温散。

日以滋甚。

孟英切其脉滑数倍加。

曰∶阴虚之体。

热自内生。

灸之以艾。

火气内攻。

时当溽暑。

天热外烁。

三者相交。

阴何以堪。

再投温散。

如火益热。

当从瘅疟治。

专以甘寒息热.(阴虚之人,实热之病,外感之症,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

冬病夏治之意便可不误解也。

25.肝阴绝则溺绝。

26.脉滑而数。

热邪皆在气分。

惟舌绛二字。

热邪在血分。

病邪以有出路为宜。

泻泄其热。

汛解其焚。

正是此病生机。

(邪有出路,便是生机。

汗下吐泄,不可一见便全用补固之法,清法也是良策。

27.石诵羲夏杪患感。

多医广药。

病势日增。

延逾一月。

孟英诊焉。

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

左手弦数。

耳聋口苦。

热甚于夜。

胸次迷闷。

频吐粘沫。

啜饮咽喉阻塞。

便溏溺赤。

间有谵语。

曰∶此暑热始终在肺。

并不传经。

一剂白虎汤可愈。

何以久延。

前方惟初诊顾听泉用清解肺卫法为不谬。

余则温散升提。

滋阴凉血。

皆不中病。

病家因溏泄畏服石膏。

告孟英以胸中一团冷气。

汤水皆须热呷。

孟英答以邪在肺经。

清肃之令不行。

津液凝滞。

结成涎沫。

盘踞胸中。

升降之机亦窒。

大气仅能旁趋而转旋。

是一团涎沫之中。

为气机所不能流行之地。

其觉冷也固宜。

且予初诊时。

即断为不传经之候。

所以尚有今日。

能自觉胸中之冷。

若传入心包。

舌黑神昏。

则合古年之犀角地黄汤。

然虽不传经。

延已逾月。

热愈久。

液愈涸。

药愈乱。

病愈深。

宜急投白虎。

古云鼻塞治心。

耳聋治肺。

是皆白虎之专司。

不可拘少阳而疑虚寒。

书方以白虎加西洋参贝母花粉黄芩紫菀杏仁冬瓜仁枇叶竹茹竹黄。

一剂甫投。

咽喉即利。

三服各恙皆去。

糜粥渐安。

改甘润生津调理而愈。

(右寸关滑数上溢九句。

热邪多在气分。

惟左手脉弦数稍挟阴虚。

但右不降则左升。

法宜治肺。

病邪此脏传彼脏名传经。

热证右脉无力。

便溏则肺阳已败。

忌服柔剂及石膏。

热证右脉有力。

则便溏为热邪出路。

宜服阴剂及石膏。

右寸关滑数上溢。

则右脉有力可知。

故不忌白虎。

脉弦数。

虽挟阴虚。

惟清肺则肺阴能生肝阴。

且洋参花粉等一派清润。

肃肺即以补肝。

斯为一笔两用。

一丝不漏。

生石膏八钱先煎。

西洋参三钱。

川贝母杵三钱。

酒炒知母一钱。

南花粉三钱。

酒炒枯芩二钱。

杏仁泥一钱五分。

紫菀茸一钱。

生冬瓜子三钱。

姜枇叶刷包三钱。

鲜竹叶二钱。

姜竹茹三钱。

天竺黄三钱。

甘润生津方。

生甘草三钱。

花麦冬三钱。

花粉四钱。

北沙参四钱。

甜杏仁三钱。

蜜枇叶刷包三钱。

鲜地骨皮四钱。

清阿胶炖和二钱。

活水芦根八钱。

)(便溏溺赤。

间有谵语。

应该是诊断之要点。

肺与膀胱相表里,小便赤而知热在肺也。

便溏已久,其人未见虚象。

可断乃邪有出路,其必有湿热之象。

28.寒为外束之新邪。

热是内伏之真病。

口苦而渴。

姜附不可投矣。

(真热,此可为鉴)

29.金宽甫初冬患感。

黄某进以姜桂之方。

渐至足冷面赤。

谵语烦躁。

疑为戴阳束手。

孟英诊曰。

此伏邪晚发。

误予升提。

热浮于上。

清解可安。

饮之霍然。

(热证气不下行则足冷。

清其热则气下行而足温。

面赤谵语烦躁。

热邪在气。

方用酒炒枯芩一钱五分。

酒炒川连六分。

黑栀皮三钱。

活水芦根二两。

鲜竹茹三钱。

鲜茅根五钱。

南花粉四钱。

鲜枇叶刷包三钱。

鲜荷杆二尺。

生苡仁杵八钱。

陈胆星炖和服七分。

生冬瓜子四钱。

川贝母杵三钱。

30.阴虚则肝肺易燥。

(肺为矫脏,不耐寒热。

而肝体阴而用阳,而也易伤).

31.暴病无虚。

32.溏泄多寒虚证。

而舌黑气短。

而字着眼。

言此溏泄非寒虚证也。

溺少便泻四字。

度尽金针。

便泻多寒虚证。

溺少则为热实阴伤证。

 

33.马某年三十余。

素用力。

患发热恶寒。

肢振自汗。

少腹气上冲胸。

头疼口渴。

孟英诊曰。

卫虚风袭。

而络脉久伤。

肝风内动。

予建中去饧加龙牡石英苁蓉楝实桑枝数帖而痊。

(劳力伤阳。

此证卫虚。

必另有脉情可据。

至论证则以恶寒为卫虚。

肢振自汗三句。

皆阴虚肝风内动之象。

生西三钱。

大生地八钱。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花麦冬四钱。

龙骨杵一两。

牡蛎杵四两。

紫石英杵五钱。

三味先炭煨八句钟。

淡苁蓉三钱。

三楝核杵先四钱。

酒炒桑枝次入三钱。

黄治卫虚。

冬地治液虚口渴。

龙牡石英医法重以镇怯。

治自汗气逆头疼。

酒炒白芍上行止汗。

酒炒桑枝入肢治肢振之标。

)(虚人伤寒用建中便是此理。

有少腹气上冲胸,为何不是奔豚之症,而定论阴虚风动?

想必非误汗,而脉象也应该是阴虚的了。

34.阴难充长。

火易燎原。

(《医学心悟》有治阴虚无上妙方,可以参考。

35.脉数为阴虚挟热。

兼浮弦为津枯风动。

(应有脉细之象。

36.锁某弱冠吐血。

医进归脾汤。

吐益甚。

孟英视之。

面有红光。

脉形豁大。

因问曰。

足冷乎。

探之果然。

遂与六味地黄汤送饭丸肉桂心一钱。

覆杯而愈。

(面有红光。

为虚火上炎。

脉形豁大及足冷。

为阴中之阳亦虚。

肾气不能潜纳。

归脾中参性皆上升。

故吐益甚。

易以引火归原之法斯愈矣。

大熟地八钱。

淮山药四钱。

白茯苓三钱。

山萸肉三钱。

药送饭丸肉桂心一钱。

)(面有红光,足冷。

此是字眼。

上热而下寒,便应该用引火归源之法。

37.逍遥散最劫肝阴。

理中汤极伤胃液.(柴胡易伤肝阴,而用鳖血拌之,有去性存功之妙。

理中丸,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

非肺胃有虚寒而不得用。

38.无溺为肝阴将竭。

最为危险。

(气机已无生化之源,故不能用也。

38浦上林云:

泄泻为热邪之出路。

39.乔有南侄甫五龄。

发热数日。

儿医予柴葛解肌汤一剂。

肢搐而厥。

目张不语。

孟英诊曰∶病是暑邪。

治以风药。

热得风而焰烈。

津受烁以风腾。

乃风药引起肝风。

予王氏犀角地黄汤加羚角生石膏元参桑叶菊花银花牡蛎知母麦冬竹叶诸药。

数服而愈。

(小儿阳有余而阴常不足。

若非风寒证。

最忌风药)。

40.脉极弦细而促。

为阴津已竭。

即系脉虚。

舌绛大渴为肺肾阴竭热炽。

小溲赤少为肝肾阴竭热炽。

合之为证实脉虚。

41.辨阳虚内伤。

在脉微弱。

42.此证可治。

除当日察脉外。

全在痰粘且韧一语。

凡热证体实阳旺则痰粘韧。

体虚阳衰则痰稀清。

热证阳旺可治。

阳虚不治.(热证体实阳旺则痰粘韧。

体虚阳衰则痰稀清,此可为辩也)

43.不论风寒暑湿。

初起皆禁用血药。

为其早用反致引邪深入也。

 

44.石子章患腹胀。

朱某予大剂温补之药。

殊若相安。

孟英曰∶形瘦脉数。

舌色干红。

此为阴虚热胀。

昔年范次侯妻暨杨改之外家之恙皆类是。

多医攻补遍施。

病无小效。

吾以极苦泄热微辛通络之法投之。

应手而瘳。

(白头翁一钱。

炒川黄柏一钱五分。

川楝核杵先三钱。

青果杵先三钱。

生白蒺次入三钱。

大生地开水泡汤煎药去渣八钱。

鲜钗斛杵先一两。

济银花八钱。

元参片泡煎去渣一两。

陈木瓜三钱。

生赭石杵先一两。

旋复花绢包三钱。

)今子初起时。

胀不碍食。

证非气分可知。

误信温补不助胀。

遂服之不疑。

不知阴愈耗。

(温补劫阴。

)络愈痹。

(阴虚者气随津布。

津液耗则气不行。

)胀虽不加。

而肌愈削。

(气不随津布则肉枯。

)脉愈数。

(温补伤阴则脉数。

)干呛气急。

(温补伤阴。

阳日见其有余。

阴日见其不足。

则干呛气急。

)与女子之风消息贲何以异耶。

(女。

子患阳有余阴不足。

致水不涵木。

则肝阳逆上。

名内风。

风消者。

言内风能消耗其肌肉。

肉阴类。

息贲者。

贲训奔。

言肺气有升无降。

若人之奔驰者言。

以上皆温补劫阴所必致。

)寻果不起。

按喻氏嘉言始言男子亦有血蛊证。

可见男女虽别。

而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临证者不可胶柱鼓瑟。

 

45大凡因惊得病。

非阴分不足。

即素挟痰浊。

脉弦为肝热挟虚。

沉弦为热结为里。

46.豆卷尤用得精确。

大凡清肺下行药中。

不可无升发上行之品以反佐之。

经所谓将欲降之。

必先升之.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发芽者。

  【性味与归经】甘,平。

入脾、胃经。

  【功效】透邪解表,清利湿热。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

  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躁、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

  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黄芩等配合应用。

47张某患发热。

医知其非寒邪也。

用清解药数剂。

腿痛异常。

身面渐黄。

孟英诊之。

脉滑实。

腹胀口干。

予茵陈大黄汤两剂。

便行而各恙霍然。

(辨腑实在脉实。

若非脉实虽腹胀并非下证。

此证脉系胃实。

清解则升浮之表热已清。

热邪下行结实于胃腑。

脏病及腑。

故燥矢结于手阳明大肠。

热邪上蒸而身面渐黄。

胃主周身之机关。

胃热下注。

故腿痛异常。

肝主周身之筋。

腿痛似肝病实胃病。

故肝病治胃。

酒炒西茵陈二钱。

酒炒栀皮三钱。

西洋参三钱。

生粉草三钱。

生冬瓜子四钱。

炒枳壳二钱。

整大白芍杵先八钱。

酒炒大黄先煎四钱。

)(此应该是阳明湿化。

48.辨阳虚在脉迟微.

49孟英视曰∶苔腻脉伏暑所化。

不与正疟同科。

风寒药一味不可犯。

姜枣汤一滴不可啜。

50.张与之母久患痰嗽碍卧。

素不投补药。

孟英偶持其脉曰∶非补不可。

予大剂熟地药。

一饮而睡。

孟英因论曰∶脉细痰咸。

阴虚水泛。

非此不为功。

从前服之增病者。

想必杂以参术之助气。

昔人云勿执一药以论方故处方者贵于用药之恰当病情。

而取舍得宜也。

(脉细痰咸,咸,肾之味也,诚然。

51.陈足甫室怀妊九月而患疟。

目不能瞑。

口渴自汗。

便溏气短。

医进育阴清解法数剂不应。

改用小柴胡一剂。

而咽疼舌黑。

心头绞痛。

孟英过诊。

曰∶右脉洪滑。

虽舌黑而胎固无恙也。

病由伏暑。

育阴嫌其滋腻。

小柴胡乃正疟之主方。

古人谓为和剂。

须知是伤寒之和剂。

在温暑等证。

不特手足异经。

而人参半夏姜枣。

皆不可轻用之药。

虽有黄芩之苦寒。

而仲圣于伤寒之治。

犹有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之文。

古人立方之严密。

何后人不加体察耶。

投以竹叶石膏汤。

四剂疟止便秘。

口渴不休。

予甘凉濡润法数剂。

忽腹鸣泄泻。

或疑寒凉所致。

孟英曰∶吾当以凉药解之。

人莫识其意。

问难终朝。

语多不备录。

果以白头翁汤两啜而愈。

迨季娩秋后发热不蒸乳。

恶露淡且少。

家人欲用生化汤。

孟英急止之曰∶血去阴更伤。

岂可妄疑瘀停而攻之。

予西洋参生地茯苓石斛女贞旱莲甘草为大剂。

数日而安。

继因触怒。

少腹聚气如瘕。

酸痛夜甚。

人又疑为凉药凝瘀所致。

孟英力为辨析。

予橘核橘叶橘络楝实苁蓉木香栀炭乌药丝瓜络海藕石斛两头尖等药。

外以葱头捣烂贴之。

两剂后腹中雷鸣。

周身汗出而痛止。

人见其汗。

虑为虚脱。

孟英视之曰∶此气行而病解矣。

但脉形细数。

阴津大伤。

苔黄苦渴。

亟宜润补。

奈枢机窒滞。

滋腻难投。

且以濡养八脉为法。

服之各恙皆蠲。

眠食渐适。

(论证尽于原案。

竹叶石膏汤加减,鲜竹叶二钱。

生石膏先煎八钱。

酒炒知母四钱。

酒炒川连一钱。

细木通一钱。

苏荷尖次入八分。

姜枇叶刷包三钱。

姜竹沥两酒杯冲。

活水芦根二两。

甘凉濡润方酒炒知母三钱。

酒炒枯芩一钱。

鲜枇叶刷包三钱。

枯荷杆三钱。

姜竹沥两酒杯冲。

南花粉四钱。

连皮荸荠打二两。

腹鸣泄泻。

系热邪由腑而出。

白头翁汤方加减。

酒炒白头翁一钱五分。

酒炒川黄柏二钱。

川楝核杵先三钱。

生白蒺三钱。

玄胡索一钱半。

酒炒桑枝三钱。

石斛先煎一两。

济银花八钱。

青果杵先一个。

娩后方。

西洋参三钱。

大生地八钱。

云苓三钱。

鲜石斛八钱。

女贞五钱。

旱莲四钱。

生草三钱。

少腹气痛方。

橘核一钱。

橘叶七片。

橘络七分。

楝核丝瓜络鼠矢黑栀皮各三钱。

木香五分。

乌药八分。

淡海藕各二两。

石斛一两先煎。

淡苁蓉一钱半。

外以葱头三钱。

捣烂扎帖少腹。

)(此中病情变化,非思辨其中根本,不能治也。

初以育阴清解法不效,进而服小柴胡汤而津更伤之,投以竹叶石膏汤而诸症除而便秘,继而以甘凉濡润法数剂。

而致忽腹鸣泄泻。

再以白头翁汤两啜而愈。

其中莫不以津伤为要点。

52.热虽在血。

必使达于气分而解。

故方中参用清气品。

(银翘,金银花,之类,入营犹可出热转气。

清营汤为之经典。

 

53.章养云室患感。

适遇猝惊。

黄包二医皆主温补。

乃至昏谵痉厥。

势极危殆。

求诊孟英。

证交三十八日。

脉至细数无伦。

两手拘挛。

宛如角弓之反张。

痰升自汗。

渴饮苔黄。

面赤臀穿。

昼夜不能合眼。

先予犀羚贝斛元参连翘知母花粉胆星牛黄鳖甲珍珠竹黄竹叶竹茹竹沥为方。

三剂两手渐柔。

汗亦渐收。

又五剂。

热退痰降。

脉较和。

而自言自答。

日夜不休。

乃去羚斛珠黄。

加西洋参生地大块朱砂两许。

服之聒絮不减。

复于方中加青黛龙牡。

服二剂。

仍喋喋不已。

孟英苦思数四。

径于前方加木通一钱。

投匕即效。

次日。

病者自云前此小溲业已通畅。

不甚觉热。

昨药服后。

似有一团热气从心头直趋于下。

由溺而泄。

从此神气安谧。

粥食渐加。

两腿能动。

大解亦坚。

忽咽肿大痛。

水饮不下。

孟英曰。

余火上炎也。

仍予前方。

更吹锡类散而安。

惟臀疮未敛。

腿痛不已。

乃下焦气血伤残。

改用参归芍生地合欢山药麦冬牛膝石斛木瓜桑枝藕肉。

数服痛止餐加。

又予峻补生肌而愈。

(阴液难生,火易燎原。

54.证为阳证。

脉促歇止为阴脉。

阳证阴脉。

命必危殆。

55.犀羚白虎汤?

(此中有玄机。

白虎汤可清阳明之经热,再加犀羚,可知其热更盛,或已兼有肝经之热了。

不可不察。

 

56.朱妇屡患半产。

每怀妊服保胎药。

卒无效。

今秋受孕后病嗽。

孟英视之。

尽屏温补。

纯予清肺。

或诘其故。

曰∶胎之不固。

由元气之弱者宜补正。

由病气之侵者宜治病。

今右寸脉滑大搏指。

吾治其病。

正所以保其胎。

苟不知其所以然。

而徒以俗尚保胎之药投之。

则肺气愈壅。

咳逆愈甚。

震动胞系。

其胎必堕矣。

服之良效。

(脉滑为痰实。

脉大在此证为阴虚。

酒炒知母四钱。

陈胆星炖和服八分。

鲜芦根二两。

鲜枇叶刷包三钱。

旋复包先三钱。

淡海先煎二两。

南花粉五钱。

青果核先一枚。

北沙参八钱。

方通草三钱。

石斛先煎一两。

)(君不见诸医一见不孕,便是一味补肾元,非桂参,便是菟蓉。

脉滑大搏指而有咳嗽,应该是其诊断要点。

知病气之侵者宜治病。

57.赵子循每啖蔗则鼻衄必至。

或疑蔗为大热之性。

孟英曰∶蔗甘而凉。

然甘味太重。

生津之力有余。

凉性甚微。

荡热之功不足。

津虚热不甚炽者。

最属相宜。

风温证中救液之良药。

吾名之曰天生复脉汤。

若湿热痰火内盛者服之。

则喻氏所谓翻受胃变。

从而化热矣。

凡药皆当量人之体气而施。

岂可拘乎一定之寒热邪。

子循之体。

水虚而火旺者也。

蔗性不能敌。

反从其气而化热。

正如蔗经火炼则成糖。

全失清凉之本气矣。

枸杞子亦然。

(水虚火旺方。

元参片一两,明天冬切八钱。

菟丝饼四钱。

女贞杵五钱。

地骨皮四钱。

酒炒知母四钱。

酒炒川黄柏一钱半。

菟蔚子杵先四钱。

焦栀皮一钱半。

酒炒枇叶刷包一片。

)(不识药,无以言医。

甘蔗,枸杞子,本是性凉,而人服之后有热象,非药性变,人各体质不同也。

 

57.脉沉弦且滑四句。

痰热皆在气。

汛事仍行。

则病不在血可知。

大剂清热涤痰方

58.脉洪实滑数。

为实热挟阴虚。

59.右寸关弦滑而浮为痰实于上。

左关尺细无神为阴虚于下。

此方除熟地外。

皆蠲痰肃肺之品。

以熟地汤煎服。

则阴复而后气行。

气行而后在上之痰热悉降。

此非独孟英已试之法。

凡阴虚痰实之证。

悉仿此法。

亦百用百效。

不敢自秘。

姜竹茹三钱。

川贝母杵四钱。

旋复包先三钱。

石斛先煎八钱。

鲜芦根一两。

生冬瓜子四钱。

姜枇叶刷包三钱。

苦杏仁次入二钱。

南花粉四钱。

大熟地泡煎去渣一两。

)(阴虚痰实之治法。

“姜竹茹,川贝母。

旋复。

石斛。

鲜芦根。

生冬瓜子,姜枇叶。

苦杏仁。

南花粉。

大熟地泡煎去渣一两。

”此方莫忘有大量生津之药。

津液生,而阴自安。

另大熟地泡煎去渣一两,可减其滋腻。

与玄参泡法用意有相同。

60.无实证而便溏。

为脾败除中。

有实证而便溏。

为热寻出路.

 

61孟英因论曰∶考古惟叶天士甘露消毒丹神犀丹二方为湿温暑疫最妥之药。

一治气分。

一治营分。

规模已具。

即有兼证。

尚可通融。

司天在泉不必拘泥。

今岁奇荒。

明年恐有奇疫。

但甘露二字。

人必疑为大寒之药。

消毒二字。

世人或误作外证之方。

因易其名曰普济解疫丹。

根据方合送。

救活极多。

\x附普济解疫丹\x

(壅正癸丑叶天士先生定)

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五两)木通(五两)藿香射干连翘蒲荷白豆蔻(各四两)上药晒燥。

生研细末。

(见火则药尽热。

)每服三钱。

开水调服日二次。

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

开水化服亦可。

孟英自注云。

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每岁仲夏温湿蒸腾。

更加烈日之暑。

烁石流金。

人在气交之中。

口鼻吸受其气。

留而不去。

乃成温热暑疫之病。

则为发热倦怠。

胸闷腹胀。

肢酸咽肿。

斑疹身黄。

颐肿口渴。

溺赤便秘。

吐泻疟痢。

淋浊疮疡等证。

但看病患舌苔淡白。

或浓腻。

或干黄者。

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

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而薄滋味。

远酒色。

尤为辟疫之主要。

医家临证准此化裁。

失之者鲜。

(上参喻嘉言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