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知识培训.docx
《环保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保知识培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保知识培训
环保知识培训
1.什么是环境?
111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在世界各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中,往往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为环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是指:
"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尽管环境所包含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法定范畴,然而环境保护法所指明的环境范畴,则是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水源、土地、草原、这些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条件。
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凭借地球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
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www.ZQZL.cn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2.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通常是指:
"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
生影响的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一些非人类能力所能控制的,而由自然因素(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
如:
由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台风、干旱、暴雨;由地球热力和动力作用产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如: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沙漠化、气候异常、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
目前,人类活动对环境损害所造成的后果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已日渐被人们所感受,并逐渐形成共识。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3.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那些?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
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
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
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
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
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
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
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
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
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
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
quot;生命的源泉"。
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
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
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
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
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
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
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
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7)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
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
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
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将消失。
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
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
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
美国素有垃圾大国之称,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
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
我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
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
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
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
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人口的增长要求工农业迅速发展,从环境中取得食物、资源、能量的数量必然要增大,其中一部分供人类直接消费,有的经人体代谢变化;废物"排入环境,有的经使用后降低了质量。
然而,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不考虑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超出了环境允许的极限,就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造成资源的枯竭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因此,可以认为,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5、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任务也有变化。
概括地讲,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的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污染影响下产生遗传变异和退化;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使之得以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贻惠于子孙后代。
6、《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的意义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
于1972年6月16日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全体会议通过。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宣言,它对激励和引导全世界人民奋起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宣言的内容是由各国在会议上取得的7项共同观点和26项原则组成。
7项共同观点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有改变环境的巨大能力;
(2)保护和改善环境对人类至关重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职责;
(3)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运用,可为人民带来福利;如运用不当,则可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4)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和技术发展而产生的;
(5)应当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方针和措施解决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6)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7)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公民和团体以及企业和各级机关承担责任,共同努力。
各国政府要对大规模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负责。
对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国与国之间要广泛合作,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
26项原则归纳起来有6个方面:
(1)人人都有在良好的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今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神圣职责。
(2)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规划时要妥善安排,以防将来资源枯竭。
各国有按其环境政策开发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的义务。
有毒物质排入环境应以不超出环境自净能力为限度。
对他国或地区造成环境损害,要予以赔偿。
(3)各国在从事发展规划时要统筹兼顾,务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
(4)因人口自然增长过快或人口过分集中而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区域,或因人口密度过低而妨碍发展的区域,有关政府应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
(5)一切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提倡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推广,相互交流经验和最新科学资料。
鼓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造成经济负担的环境技术。
(6)各国应确保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合作。
在处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问题时,国家不分大小,以平等地位相处。
本着合作精神,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对产生的不良影响加以有效控制或消除,同时要妥善顾及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了各国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必须遵守的规范,总结和概括了制定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并为各国国内环境法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7、《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
《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题词是"发展",体现新的发展观,力求结合中国的国情,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摆脱传统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向技术型经济发展。
《议程》认为:
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重点是提高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我国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地区,重点是消除贫困,加强"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对区域开发的支撑能力。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议程》特别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等手段,逐步使农业走上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向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发展我国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提高效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根据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的特点,在能源发展中重点发展清洁煤技术。
在《议程》"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一章以及优先项目中,推出一系列清洁煤技术发展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议程》提倡运用经济、终端导向等手段大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2000年以后可持续能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议程》的又一战略重点。
巨大的人口基数给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
尽管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仍然很大(每年1500万),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教育、就业等不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
继续进行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妇幼保健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举措,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上述战略思想在《议程》的各有关章节得到了充分体现。
《议程》中表述的中国资源与环境战略,突出了以下特点:
中国在总体上是一个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
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而言,可耕地仅为全球人均占有量的32.3%,森林为14.3%,淡水为28.1%。
从长远看,资源短缺和人口激增两个因素加在一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制约力。
《议程》唤起人们从现在起就要有资源危机感。
迈向二十一世纪,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将水、土、矿、森林、草原、生物、海洋等各种自然资源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行资源保护、利用与增殖并重的政策。
中国二十一世纪环境战略的核心是环境的外部化转向环境的内在化。
环境保护是"发展"自身主要的组成部分。
不能让发展还是老样子,而把污染留给环保部门来解决。
把这种环境保护放在传统发展模式的修补位置上,事实证明不是成功之路。
要由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资源等相分割的战略、政策和管理模式,转向环境与发展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
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压力还是来自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
解决的关键在于产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协调,科学的管理与恰当的技术选择。
《议程》中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
《议程》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将更加尖锐化的严重现实,充分注意到了中国国家战略与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
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防止平流层臭氧损耗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防止有害废物污染转嫁越境问题以及水土流失问题和荒漠化问题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表明中国政府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完成对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不懈地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能力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证,《议程》从机制、立法、教育、科技和公众参与等诸方面提出了能力建设重大举措,并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创造适宜契机与良好环境。
《议程》与优先项目计划的同时出台,为《议程》的实施、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把《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保障。
第一批出台的62项优先项目计划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根据需要,优先项目计划将滚动发展,不断调整与完善,并与我国各部门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形成《议程》项目体系,突出了战略的可操作性。
8、世界性的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有哪些?
目前世界性的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有14个,按时间顺序排分别是:
水日、气象日、地球日、无烟日、环境日、防治荒漠化日、禁毒日、人口日、保护臭氧层日、旅游日、粮食日、生物多样性日以及植树节、爱鸟周(节)等。
(1)世界水日(3月22日)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定,从1993年开始,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人类的一切生活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确立"世界水日"标志着水的问题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旨在唤醒全世界充分认识当前世界性的水危机和水污染,人人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各项活动,以提高公众爱护水的意识。
(2)世界气象日(3月23日)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决定,以每年的3月23日为"世界气象日"。
该组织要求其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和宣传活动,例如举行纪念性学术活动仪式,举办气象展览会,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文章,广播,演说,放映气象科学影视,发行纪念邮票等,并广泛宣传天气气候、保护地球大气环境及气象工作对人类的重要性。
1995年5月30日,参加第12届世界气象大会的178个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一致同意,气象组织要加强其在环境领域的活动,使气象日活动更加增添了环境保护的色彩。
(3)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地球日"是从1970年4月22日美国的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活动开始的,这一天全美国有2000多万人,1万多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2000个社区和各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人们举行集会、游行、宣讲和其它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和图表,高呼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它不仅推动了美国国内环境保护的深入开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从此,国际上各国保护环境、救救地球的呼声日益高涨。
1970年"地球日"过后,"地球日"每年都受到世人的关注,其影响逐渐扩大,在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网,已经大大超出了美国的国界。
虽然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协调,但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的地球日都能开展各种活动,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的支持。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关心的热点,"地球日"也逐步演变为具有国际性的节日,1990年4月22日美国发起"地球日"20周年之际,全世界都进行了地球日活动,从此"地球日"真正成为"世界地球日"。
目前全球"地球日"的活动组织机构是一个松散的自愿联盟,各地各自独立开展纪念活动。
由国际知名人士和环境专家组成的组委会和顾问组,负责与各国、各参加活动的组织团体联系、协调和指导工作。
(4)世界无烟日(5月31日)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告诫人们吸烟污染环境,有害健康;呼吁全世界所有吸烟者在世界无烟日这一天主动停止或放弃吸烟;呼吁烟草推销单位和个人,在这一天自愿停止公开销售活动和各种烟草广告宣传。
1995年5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第8个"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发表文告公布,目前世界上有11亿烟民,每年消耗6万亿支香烟,每年有300万人因吸烟引起的疾病而死亡。
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吸烟者仍在增加,令世人担心,吸烟带来的危害健康、污染环境和导致火灾等恶果,使有识之士、社会团体、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纷纷参与并组?
quot;反烟"运动。
(5)世界环境日(6月5日)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建议将这次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接受并通过了这项建议,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是为纪念第一次全球人类环境会议,促进全球环境保护,由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性活动日。
联合国确定"世界环境日"的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