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056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x

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会分析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及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学会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循环

(1)类型: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三大循环简图

(3)意义:

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思考

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

答案 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

(1)概念: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特征:

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特点

(1)变化性:

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

①含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探究点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

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

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

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

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1)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地表特征是什么?

是哪种外力作用造成的?

(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3)人类哪些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该地水土流失的加剧?

(4)水土流失是哪些因素的统一变化过程?

答案 

(1)地表沟壑纵横。

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2)表层土的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3)砍伐森林、过度农垦导致自然植被破坏。

(4)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表现、涵义及意义

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某一要素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生物、水等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变化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水土流失过程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如下:

(2)湖泊演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地形由湖泊变成了陆地,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生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东北林区森林的环境效益及森林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1~3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

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时期的地理环境类似的是(  )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 1.B 2.D 3.A

解析 第1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析如下:

①当地地形起伏较小,植被为森林;②当地中部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当地中部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

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形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形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2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了巴塔哥尼亚沙漠。

故D项正确。

第3题,地理环境中的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6·吉林长春高一期末)读“热带雨林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中包含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  )

①大气 ②土壤 ③生物 ④民居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演化形成的。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各要素间只进行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

B.各要素间只进行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

C.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各要素间没有平衡的功能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大气、土壤和生物组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民居属于人类生活的居所,具有社会属性,不属于自然环境因素,故选D。

第2题,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循环,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自然环境处于平衡之中,故选C。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B.单一性

C.整体性D.区域性

4.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下列选项与其相符的是(  )

A.风力大B.沙漠广布

C.光照强烈D.植被茂盛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图中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4题,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

5.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读图,完成

(1)~(3)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特点。

各要素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循环名称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__________要素决定的。

答案 

(1)整体性 大气循环

(2)C D

(3)气候

解析 第

(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发生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故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植被破坏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属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陆地自然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干旱,属于气候要素的直接影响。

课时作业

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

①水循环 ②氧循环 ③碳循环 ④二氧化碳循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A.侵蚀作用B.沉积作用

C.固结成岩作用D.风化作用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

第2题,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2016·北京高一检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

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

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

据此回答5~6题。

5.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

D.草原退化、沙化

6.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

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食草动物的增多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狮子、猎豹又会因猎物充足而数量大增,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第6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

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

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

C.分解功能D.化合作用

8.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

第8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9~10题。

9.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9.A 10.C

解析 第9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第10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016·陕西黄陵高一月考)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1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整体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

答案 11.C 12.C 

解析 第11题,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所以C正确。

第12题,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C正确。

13.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该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性。

(2)在下列字母所示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文字,完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纲要图。

答案 

(1)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

(2)A:

降水 B:

水汽 C:

O2 D:

无机物 E:

解析 第

(1)题,南美洲由①到③,由于地形隆起抬升,使得大陆东西两岸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主导因素是地形抬升;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题,A是大气圈到水圈的,是大气降水;B是水圈到大气圈的,是水汽蒸发;C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D是岩石圈到生物圈,是为生物生长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和无机盐类;E是水圈为生物圈提供生命必须的水。

14.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商品粮基地,该流域内的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灌区示意图。

材料二 秋浇是该灌区传统的特殊灌溉制度,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进行,是该灌区一年间灌水量最大的一次。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此地渠道密布的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秋浇对乌梁素海环境的影响。

答案 

(1)该区域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需求量大;该区域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农业活动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开挖河渠;此地位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有利:

秋浇淋盐可降低土壤盐碱度,可以改善灌区土壤肥力结构。

不利:

秋浇淋盐通过排水渠汇集到乌梁素海,使得化肥和土壤盐类富集于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解析 第

(1)题,从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入手,结合区域特征,有选择地选取对应的条件来分析说明。

(2)题,结合整体性原理,运用各地理因素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