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6049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黄浦区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第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我们现在想要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应该首先找寻的第一手的文献资料是:

A.《吉尔伽美什》B.《荷马史诗》C.《罗摩衍那》D.《汉穆拉比法典》

2.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这表明:

A.雅典民主只是公民形式上的民主B.雅典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D.雅典注重用法律来巩固民主制度

3.右图为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在世界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它。

雕像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古罗马格言:

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身穿白袍,象征一身清白、刚正不阿;高擎的天平,体现的是公平裁判,人人平等;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C.侧重听取证人证言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国教是:

A.佛教B.基督教C.东正教D.伊斯兰教

5.秦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A.增强了军事力量B.促进了社会转型

C.加速了民族融合D.改变了生活方式

6.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赴长安投考太学,他为考试所准备的必学典籍,不包括:

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

7.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8.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

A.瓦解宗族势力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该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10.右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儒学家朱熹的画像,今年是他诞辰885周年。

下列关于他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B.他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

C.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

D.他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经典范本

11.“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物,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

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由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12.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

除去历代人口数量变化以及各朝代历时长短的因素之外,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最直接的原因是:

 

A.专制统治的加强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D.思想控制的强化

13.有学者提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

其中的“省政阶段”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14.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倡导宗教宽容B.抨击罗马教会C.推销“赎罪券D.反对宗教改革

15.在启蒙运动中,众多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是:

A.提倡人权,反对封建专制B.主张建立三权分立的法治国家

C.号召人民推翻教会邪恶势力D.宣传科学,提出“主权在民”

16.“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

”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1787年美国宪法

17.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18.至19世纪,有两个国家已经大规模拓展了疆域,影响至今,成为当今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是:

①英国②法国③美国④德国⑤俄国

A.①②B.①⑤C.③④D.③⑤

19.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观察右图,错误的选项是:

A.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度增长

B.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

C.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人口总数仍居高不下

D.二战后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

20.以下国际条约中,苏中美英四国都参加签字的是:

A.《开罗宣言》B.《雅尔塔秘密协定》

C.《波茨坦公告》D.《联合国宪章》

21.一位学者说:

“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在此,赋予“我们这个特权”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京都议定书》

22.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23.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中国产的土布质量粗糙

24.传教士郎怀仁等曾经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5.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B.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

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

26.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主要反映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③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④应用西方最新科技发明的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27.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

“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

”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8.《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9.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

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

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与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30.观察右图,导致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中国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大革命导致家庭破裂

B.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

C.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下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

“如果牛、马、狮子都有手,或能像人一样用手绘画和创造一切,它们就要按照自己的相貌画出神来:

马的神像马,牛的神像牛……。

”这句话的本意是:

A.宗教和神灵本身就是由人创造出来的B.人类根据自身形象而创造出诸多的神

C.宗教和神灵不过是人类自身意志的反映D.所有动物与人一样具有宗教神灵意识

32.南北朝时,形成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

“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士族为防止门第混淆B.士族为维护高贵血统

C.士族为保护特殊地位D.士族为避免近亲婚姻

33.电视片《大国崛起》说到:

“受牛顿定律的影响——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

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

”这段话的主旨是:

A.指出欧洲近代科技产生原因B.歌颂了牛顿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C.科学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D.科学有利于改变人类的世界观

34.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激增

C.人们更加注重追求金钱财富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35.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人们对西学认知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西方传教士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城市的演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城市的演进展现了人类从草莽未辟的蒙昧状态到繁衍扩展至全世界的历程。

材料一:

根据现有考古发现,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于西南亚地区,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中下游最为集中。

……公元前3100年左右,尼罗河流域也出现了最早城市。

随后在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早期的城市也相继诞生。

——摘自《全球城市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和所学,远古城市为何大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4分)

(2)从材料二来看,中国与西欧城市化趋势有何差异?

(2分)

请简述1500年以后中国与西欧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6分)

37.中央集权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

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

……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1644年4月25日,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

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

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分)

(2)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

(2分)

为什么说“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4分)

(3)依据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东西方这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6分)

38.当代史学家认为,到1900年左右,世界才最终覆盖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世界史到此才真正具有世界性。

请结合19世纪末的有关史实,简述这种现象形成的过程,并分析该现象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12分)

39.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

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

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为西欧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木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哥伦布交流”的结算清单很复杂,但这场交流开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5分)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如何理解“哥伦布交流”?

(7分)

 

40.戊戌变法的失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

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

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五: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

由于作者就是当事人,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但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3分)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分)

(3)根据材料五,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历史中有什么缺陷?

(2分)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当代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15分)

 

黄浦区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30题,共75分)

1.D

2.B

3.B

4.D

5.B

6.C

7.A

8.B

9.A

10.C

11.C

12.D

13.D

14.B

15.A

16.C

17.D

18.D

19.B

20.D

21.A

22.C

23.A

24.B

25.C

26.C

27.C

28.D

29.B

30.C

三分题

3分

1分

1分

0分

31

C

A

B

D

32

C

A

B

D

33

B

C

D

A

34

D

B

C

A

35

B

A

C

D

二、非选择题:

(5题,共75分)

36.答案(12分):

⑴原因:

交通便利,取水方便,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4分)

⑵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而西欧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2分)

原因:

1500年以后,西欧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1820年以后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欧城市化;在此期间,中国的小农经济仍占主流地位。

(6分)

37.答案(14分):

特点:

权力集中于中央(或皇帝总揽全国大权),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2分)

制度: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分)

原因:

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以保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4分)

理解:

西方的崛起和东方的没落加快;中国帝制时代进入末期,统治者不断加强君权专制维护统治;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6分)

38.答案(12分):

形成:

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过渡,其政治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加速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过渡到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并要求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从而推动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③亚非拉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7分)

影响:

①使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飞跃发展,客观上也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经济结构的发展壮大。

③它同时与列强对其他国家的宰割、奴役联系在一起,是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

(5分)

39.答案(12分):

变化:

新航路开辟前:

奢侈品的长途贩运,主要满足上层社会的需要,贸易总量小;

新航路开辟后:

以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主,贸易额巨大,促进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5分)

理解:

①哥伦布交流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哥伦布交流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③哥伦布交流,也伴随着殖民掠夺与屠杀以及灾难,促进了西欧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牺牲了亚非拉地区人民的利益。

(7分)或者另外角度:

交流区域广;交流物品种类多;呈现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交融的特征;交流进程呈现积极与消极伴随的特征。

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7分)

40.答案(25分):

视角: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变法策略(理论);材料二:

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三:

变法的影响。

(3分)

侧重点:

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分)

共识:

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1分)

缺陷:

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上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

(2分)

注意问题:

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2分)

或者:

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言之成理即可)(2分)

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供参考:

(15分)

总论:

当代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其实,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

分论: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传统文化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惯性与西方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可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和结果的关系,改革理论不成熟,造成了必然的失败。

可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的社会环境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改革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中间力量,造成了必然的失败。

可联系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与变法失败的关系,他们之间力量的悬殊,造成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可联系材料三及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