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古人认为人事的兴衰可以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来,并在占卜的过程中被捕捉到。
一方面,占卜是一种神秘主义,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自然科学经验的实际应用。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是
A.古代占卜利用迷信控制官员人事任免B.古代占卜是已能应用的科学理论
C.古代占卜是用于欺骗民众的迷信D.古代占卜包含了神秘主义与自然经验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3.学者徐增阳说:
“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中央集权意识B.孝敬父母C.家国同构观念D.安土重迁理念
4.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
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
这主要反映
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5.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
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
这两个变化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B.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
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6.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这是中国人熟知的朝代顺序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统一是主旋律B.中国古代发展存在着间断
C.分裂造成了民族的隔阂D.少数民族南下导致汉文化淹没
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等级制度的森严C.皇权的独尊D.文化专制的扩展
8.《隋书·地理志》说: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这说明
A.汉高祖已认识到了秦亡之原因B.汉初封建王侯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
C.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D.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
9.表1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
10.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从名称寓意来看,“行省”应是
A.地方自治机构B.皇帝秘书机构C.中央派出机构D.朝廷监察机构
11.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
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
C.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
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12.“獬豸”(图1)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下列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中带有“獬豸”功能的有
①御史大夫②军机大臣③监御史④刺史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3.1800年,嘉庆帝曾说:
“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
……(然)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可见,嘉庆帝质疑了军机处工作的
A.高效性B.创造性C.特殊性D.保密性
14.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
材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B.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
C.食盐市场已出现官商勾结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15.表2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这些措施体现出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16.《荒政丛书》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
C.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农业生产异常艰难
17.《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18.《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
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
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
A.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C.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D.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
19.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
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
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换回这个全球唯一的高级奢侈品生产国的丝与瓷等。
这说明了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积累
20.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
A.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B.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
C.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
D.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
21.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这说明
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
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22.唐代诗人杜牧说: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草市”的出现
A.突破了政府对商品交易地点的限制B.促进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C.改变了城市中原有的坊与市的布局D.促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
表3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宋代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表可知,中国古代
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南方经济长期领先D.北方经济快速衰落
2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
25.(12分)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4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3分)
26.(13分)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内侍侯莫陈利用(注:
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
帝(宋太宗)曰:
“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
”普曰:
“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
”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材料二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
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延不肯行。
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
”上笑曰:
“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
”政府奏无法。
上收以示嫔曰:
“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材料三上(南宋孝宗)因言:
“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何故?
”魏杞(宰相)等奏:
“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
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
”上曰:
“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
”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九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5分)
(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
(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
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秦
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魏晋
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
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明
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清
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了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C
D
A
A
C
B
D
C
D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B
D
B
B
A
B
A
D
A
B
D
二、非选择题
25.(12分)
(1)西周:
分封制;秦朝:
郡县制;汉初:
郡国并行制。
(3分)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4分)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2分)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3分)
26.(13分)
(1)变化:
从保护到同意赐死。
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2分)
(2)规定:
君臣共议。
渊源:
三省六部制;表现:
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5分)
(3)观念: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儒学家:
董仲舒。
(2分)
(4)因素:
法律、制度、相权、传统思想、皇帝的道德自觉。
(4分)
27.(12分)
范例:
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
综上,移民活动,尤其是内地至边疆的移民,扩大了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地区经济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8.(15分)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