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474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docx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刘邦项羽为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史记》人物的描写特点 

作者姓名:

何彦明

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

兰州大学文学院

准考证号:

0523********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刘顺教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5年10月18日

 

XX专业

 

题目:

论《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

以刘邦和项羽为例

 

内容摘要……………………………………………………

(1)

正文目录……………………………………………………(Ⅱ)

注释………………………………………………………(Ⅲ)

参考文献……………………………………………………(Ⅳ)

附录………………………………………………………(Ⅴ)

后记(致谢)………………………………………………(Ⅵ)

 

内容摘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以人物为中心,将各类历史事件贯穿于人物的经历中,以人物说故事,以故事说历史,以文学的手法展现历史的事实,并开创了纪传体例这种新的历史记录手法,其“实录”已被史学界所肯定;《史记》在文学艺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更人引人注目,为以后的文学传记在人物形象的描写和描写上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许多后世文学作品,其中都闪烁着《史记》的影子,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将以项羽和刘邦为例,就《史记》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做一个粗略的概括和分析。

关键词:

《史记》;人物描写特点;项羽;刘邦;对比描写特点。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不但表现在其记录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方面,更表现在其深厚的文学性方面,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总是亲自考察人物的历史踪迹,人物活动的范围,力求真实的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得笔下的人物帝王将相有些有肉性格特征鲜明,个性独立跃然纸上,,司马迁熟练运用各种手法达到“言人人殊”[1],实现人物的立体多面化,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其文学性的主要方面,本文将在《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方面,做一些分析与概括。

一、《史记》在人物描写方面的开拓与创新

我国早期的一些文学作品如古代神话和《诗经》以及先秦一些历史著作,其中已经有了人物形象的描写。

而《左传》、《战国策》都在叙事中写人物言行并出现了比较生动的故事。

但是,这些先秦作品重点在记事而不在写人。

虽然也写了许多人物,但一般都流于片断,不够集中,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人物只是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出现的,目的只是在记述某一时期发生了某事,在某事件中有某些人物在活动而已。

它们虽然在某些篇章里也较生动地描写了人物性格,但作者对人物形象缺乏宏观的总体把握,也未能自觉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例如《左传》中经典的“曹刿论战”,开篇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道出了曹刿作为武将共有的性格的率直,这些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手法,已经趋于成熟然总的说来,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还不很鲜明,甚至难免有类型化的倾向。

但是,它们却无疑是《史记》描写人物可资借鉴的经验源泉。

《史记》与以往文学作品不同,它不是通过人来叙事,也不仅仅是记载人物的言行或故事,而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组织事件,人物的言行、故事又都是为着描写人物性格,并且不再是分散的、片断的,不是事件的附庸。

对于此,前人已有所论述。

朱自清说:

“《史记》的文字,最大的贡献还在描写人物,左氏只是描写事,司马迁进一步描写人。

”[2]可见,司马迁是最早将人作为表现主体置于叙事作品中的。

此外,他还开创了许多描写人物的好方法《史记》对人物的描写集中在人物纪传中,而人物纪传也是前人述作中未有的。

司马迁重视对人的研究,在人物纪传的写作中对人的个体特征有着准确的把握,并自觉地注意到揭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别,在表现人物个性方面有独到之处。

这是与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分不开的。

二、《史记》描写人物的若干方法

《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如下若干种:

(一)精心选择材料与巧妙安排

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的事迹总是相当多的,并且是固有的,不是作家能杜撰的,作家在记述时,自然就面临一个对材料的取舍剪裁问题。

司马迁选择材料的原则由他在《留侯世家》篇末的一段话提供了端倪:

“(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张良是辅佐刘邦定天下的主要谋士,不是关系到兴亡成败的言论,都不足以表现这个人物,于是,司马迁便舍弃那些非关紧要的材料。

这应该说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择材料的一项总的原则,也可以说是他描写人物的一个基本方法。

在描写人物时,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实进行罗列,而是精心选择材料,并巧妙地加以安排,使得事实更加典型和具有说服力,也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生动突出。

司马迁精心选材与巧妙安排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具体手段:

1.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

司马迁选择材料描写人物,并不简单地以多取胜,更不求全责备、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人物有代表性的事例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

如《项羽本纪》。

项羽在乌江临终前对其部下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这之前不知发生了多少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传中却只着力写了“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关键的事件。

这不仅把秦汉之际的风云变化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也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一生概括、形象地揭示出来。

项羽轰轰烈烈的一生起于钜鹿之战,终于垓下之围,而其间的鸿门宴是他成败的转折点。

“钜鹿之战”写项羽如何叱诧风云,摧毁秦军主力,成为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写他以不忍之心轻纵敌手,坐失良机,为自己种下后患和失败的种子。

最后的“垓下之围”写他慷慨别姬、勇猛突围、斩将杀敌,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

三大核心事件突出表现了楚霸王的英勇善战、英雄盖世,但也显露出他缺乏政治头脑、刚愎自用、疏于谋略的致命弱点。

《项羽本纪》选取典型事例,成功塑造了这一丰满动人的悲剧人物形象,着力描写出他性格的主要方面,从而揭示了他失败的必然性。

司马迁描写人物时精心选材,特别注重抓住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典型事件和行动,加以描写,使得能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通过“闲笔”描写人

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不仅善于抓住此人平生关键性大事下笔,而且也善于利用人物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

《史记》中写了许多人物未成名时的事迹,这在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中被称之为“闲笔”。

这些“闲笔”看似是一些离典型事件较远的琐事,无关宏旨,而实际上却在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上起着脉络作用,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项羽本纪》开篇写项羽少时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

从项羽弃书学剑至学万人敌的过程,可以看出他做事不能善始善终,重武轻文,勇有余而智不足,志向远大而粗疏浮躁的性格,这也呼应了他在争夺天下并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最终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而项羽看到秦始皇巡行,对叔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的描写,却表现了项羽的雄心勃勃和直率、豪迈自信的性格,寓示了他将会有惊天动地的一生。

《史记》中的“闲笔”由于是为人物描写服务的,是暗示人物性格、命运的发展方向的,所以是“闲笔不闲”,是作者精心的剪裁和安排。

司马迁不仅善于在一个历史人物一生中,找出他最典型的事迹,判断出他性格的主要方面而给以公正的评价;同时,又不忽略能够体现人物重要性格特征的“闲笔”并善为己用。

如此大小并举、大小并用的精心选材和安排,使《史记》中的人物形象较之以往著述更加鲜明和丰满。

(二)运用“互见法”,描写人物立体形象

为了多维地展示历史人物,描写出人物的立体形象,司马迁还创造性地采取了被称之为“互见法”的艺术手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指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一方面避免了叙述的重复与枝蔓,另一方面合成了书中人物形象性格的丰富性。

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

“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等,其他各篇也常常有这样的话,这是一种明示的方法。

此外,司马迁还常采取暗用法,即传主的有关事迹未在本传中点明在他传,而直接在他传中显示的方法。

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项羽的喑噁叱咤、英雄盖世的一生,对其坑杀秦卒、赶走范增等情节则是一笔带过。

那么他为何会失败呢?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没有过多的去批评项羽个人的性格缺点和政治与军事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等篇中。

《高祖本纪》中借刘邦之口集中指责项羽十大罪状。

而《淮阴侯列传》记韩信

拜将后答刘邦策问时说项羽:

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道出了项羽吝惜封爵、任人唯亲等弱点。

这些议论揭示了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致命弱点。

《史记》对项羽的叙写,因为“互见法”的运用,既保证了项羽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英雄形象的确立,又突出了生活中的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同时间接道出了他失败的原因。

司马迁的“互见法”不仅是一种不损人物形象一致性和保持人物形象完整性、真实性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策略地对当朝人物,尤其是对权势者“迂回实录”的好方法。

如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的立体描写,也是通过互见法”来完成的。

《高祖本纪》详细记述了刘邦由起义反秦、楚汉相争到统一国家、建号称帝的全过程,对于刘邦取得成功的一切优胜措施,如聚揽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知人善任等都一一做了生动的描绘,说明了刘邦能最终获胜绝非偶然。

从善谋大事方面看,刘邦的确是个雄才大略、有智谋和远见的人。

至于刘邦那些无赖行径和恶劣品行,则都写在其他篇章中了。

如在《项羽本纪》中道出了刘邦的卑鄙自私的无赖行为;

《留侯世家》写了他的贪财好色;

《萧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则表现出了他猜忌功臣、诛杀功臣的罪行,揭露了刘邦对开国功臣的刻薄寡恩。

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的描写,正如清代李笠翁所说,因“避讳与疾恶,不敢明言是非,(但亦)不忍隐蔽其事,故互见焉。

“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侧面的性情,使之血肉丰满,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个立体多维、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三)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描写人物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描写人,亦是司马迁写活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

在大是大非和生死成败关头时人物的表现,可以突出展示其性格特征。

因为在尖锐的矛盾冲突时,各种人物都依据自己的利益立场、处世习惯、智慧和能力、与他人的关系等紧张地活动着,既各显本色,又彼此对照,个性因此能够表现得格外鲜明。

如《史记》中的“鸿门宴”一节就极具代表性。

这一节,通过对宴前宴后的描写,反映了项、刘双方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尖锐的斗争,不仅预示了刘胜项败的发展趋势,而且展现了鲜明的人物个性。

在这场杀机重重、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中,作者通过“三起三落”的精心构思,使人物的须眉个性一一呈现在纸上。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立即动手诛戮刘邦,气氛顿时紧张;一落是项羽却对此“默然不应”。

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乃叫项庄入帐舞剑,伺机杀刘,情势陡然严峻,故事达到了高潮;不想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便形成了二落。

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幅杀气腾腾的样子,使得一向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而自诩的项羽都不禁“按剑而跽”,此时剑拔弩张,剧烈冲突一触即发;谁知项羽不仅不怒,反称樊哙为“壮士”,而使项羽自己“未有以应”,最终使得刘邦逃脱。

通过这“三起三落”,作者把人物推到了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让人物在紧张激烈的斗争中彰显个性。

在这一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邦的圆滑柔韧、老练权变、善使手段,看到张良的机智沉着,看到项羽的坦直粗率和樊哙的忠诚勇猛、善于言辩,以及项伯的老实迂腐与范增的果断急躁。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到,司马迁通过重大事件或激烈的矛盾冲突描写人物,采取的具体方法是编排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具体地描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从而揭示人物性格中最具本质特点的东西。

(四)通过典型化的细节描写描写人物

司马迁描写人物,不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写和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进行浓

墨重彩的渲染,他还注意用生动和典型化的细节描绘人物,从而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如,《高祖本纪》中有如下文字: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

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明代凌稚隆评曰:

“汉王袒而大哭,特借此以激怒天下,非真哀痛之也。

要知项羽不杀义帝,汉王岂能出义帝下者?

项羽特为汉驱除耳。

”生动表现了刘邦的随机应变、老于权谋,而刘邦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对楚怀王的忠心和对盟约的遵从,以激起人们对项羽的愤怒,为他起兵反楚制造合情合理的政治借口。

又如,当刘邦和项羽相持于荥阳,项羽亲自挑战,刘邦指出项羽十大罪状,而后司马迁写道: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及扪足曰:

‘虏中吾指!

’”这一瞬间,刘邦胸上中箭,而却手扪足,口中又大喊伤了脚趾,把他的超人机智被写活了。

此招对于蒙骗敌人和稳定自己的军心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这一细节描写将刘邦那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极其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史记》中这样的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作者经过精心选择及提炼而得。

这些人物的只言片语,较之千军万马的会战和攻城掠地等大场面、大冲突,有时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情。

(五)通过对比写人

对比是《史记》中描写人物形象常用的手段之一,可分为本传内的对比和传记间的对比。

李长之将其称为“对照律”,说“司马迁往往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亦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

”[5]最值得一谈的是,司马迁往往将同一类型人物在同传或别传中进行对比,因为同一类型人物之间的背景、环境、思想、性格差异都会导致不同的命运。

如同为勇将,项羽与樊哙表现就有异;同为策士,张良和陈平给人的印象也不同;同为功臣,萧何能全身而退并荫及子孙,韩信却身首异处并遭族灭。

类似的例子在《史记》中数不胜数。

对比犹如一面镜子,使得人物形象在对方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特征清晰、形象生动。

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作为同是反秦英雄,项羽和刘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这是相同中的不同。

司马迁着重描写他们的不同。

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之一为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如两人都见过秦始皇,司马迁描写他们之后的言谈,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之。

”而刘邦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鲁莽率直与刘邦的老陈持稳跃然纸上。

司马迁运用对比手法,不仅将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各自的特点,而且将同一类型的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光彩点与性格的迥异,这里就不再缀叙。

(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司马迁对语言的运用堪称传记文学的典范,主要表现在对其笔下人物语言的描写和叙述,通过叙述人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心理状况境遇神情。

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适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时,总是根据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家庭出身,文化教养和社会经历着手,使人物按照自己的方式说话,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教养,使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语言就能判断出其人。

《项羽本纪》写楚汉相持过程中,项羽准备煮高太公时,汉王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不但表现刘邦的冷酷无情,更活现了他的流氓无赖的本质。

又如如《高祖本纪》写刘邦坐皇帝后,为太上皇寿,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短短几句展现出刘邦的得意忘形和市井无赖得志后忘乎所以的表情。

2.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人

对话也是人物语言表现很重要的方面,通过对话更形象的表现人物的个性,如《淮阴侯列传》中描写刘邦听到韩信要求做代齐王时的一段,颇为精彩: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

“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此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刘邦得不到救兵,自然着急,平日里对韩信的戒心未除,恰逢韩信要求做代齐王,一把怒火中烧,破口大骂,经张良等人提醒,幡然悔悟,为了使韩信继续自己出力,马上立他为齐王,却继续以“骂”为掩护,把他真实的想法立刻遮掩起来,而他粗俗自大、破口骂人而老谋深算的的特点通过对话变现的淋漓尽致。

(七)通过心理描写来描写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相对西方文学较少,《史记》在心理描写方面虽然少,却适时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为完善丰富人物形象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司马迁《史记》描写人物形象最逼真之一的项羽,对其进行的心理描写就是一个典型。

项羽在入咸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对此项羽是怎么想的呢?

项王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怀私欲东归,曰: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说者曰:

“人言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司马迁通过语言的描写折射出了项羽此时的心理活动,通过对项羽心理的描写,显示了其贪图荣归故里,不知深谋远虑,还刚愎自用。

以致在他陷入四面楚歌的绝望兵败东城之时,项王自度不能脱……他紧张地思索着,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败局。

然而他认为: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番表白是项羽面临灭顶之灾时的心里表白,通过对他心理的描写,反映出项羽迷信武力,残酷暴烈,自死不悟的性格特征。

及至乌江自刎,司马迁将项羽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更加细腻,传神: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项羽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人之勇——“知耻近乎勇”。

自惭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一心理活动展示出他的淳朴、真挚、重义深情。

通过心理描写,司马迁活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横行天下而最终别姬自刎的内在原因。

结束语

总之,《史记》描写人物的手法可谓多不胜数,妙不可言,这也是它不同于后世官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成为人们研究其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为中国的文学保留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也成为《史记》千古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他的实录精神不一定完全被后世所传承,但是《史记》本身所散发的文学手法被后世不同程度的借鉴,对后来明清小说的写法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永远成为传纪文学创作的楷模。

 

注释:

《项羽本纪》记载: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曰:

“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刘邦为了逃命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舍弃,足见其自私无情。

项羽要烹杀刘太公,刘邦却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一副无赖的嘴脸

《留侯世家》记载: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

沛公不听。

 

参考文献:

[1]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5.201

[2]朱自清.经典杂谈[M].北京:

中华书局.2003.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