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18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

6份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案

5 敬业与乐业

【知识目标】

体会演讲词的文体特点,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重点)

【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

【情感目标】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难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一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有人为荣华富贵而奔波忙碌;有人为心中的理想而执著奋斗;有人高谈阔论,虚度青春年华;有人脚踏实地,创下辉煌业绩。

同学们,你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业的呢?

是厌学还是爱学?

是苦学还是乐学?

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理念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导入二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理念,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于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的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的价值。

(板书课题、作者)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全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文体常识: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

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

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3.字词积累:

承蜩(tiáo)     佝(gōu)偻(lóu)    亵(xiè)渎(dú)

骈(pián)进劳累(lèi)果实累累(léi)

讨伐(fá)赦(shè)免解(jiě)剖(pōu)

教诲(huì)罪孽(niè)拣(jiǎn)择

羡(xiàn)慕强聒(guō)不舍忠心耿耿(gěng)

百丈禅(chán)师断章(zhāng)取义心无旁骛(wù)

4.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

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

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

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主眼:

主要的着眼处。

理至易明:

道理极容易明白。

言行相顾:

道理极容易明白。

征引:

引用。

讨伐:

出兵攻打(敌人或叛徒)。

容赦:

原谅赦免。

旁骛:

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层累:

重重叠叠的层次。

骈进:

一同前进。

杜绝:

制止,消灭。

强聒不舍: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说说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谈了几个问题。

中心论点:

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谈了三个问题:

①有业;②敬业;③乐业。

(2)课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请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

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②~⑧段):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⑨段):

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朗读课文1-7段,回答问题。

(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一是举例论证。

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

二是道理论证。

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自读课文8-9段,思考下列问题。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思路,并说说这部分的内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并列出了四个理由来论述“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2)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试从文中找出例子,并做说明。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

“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

‘难!

难!

’”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

”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4.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文说:

“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又说:

“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

”但也有人引用拿破仑的话说: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形,组织辩论赛,教师作评判点拨。

甲生:

我赞同梁启超的说法。

做一件事,从事一种职业,应该专一,应该心无旁骛。

做木匠的就要认真地做好桌子,当政治家的就要竭尽所能地建好国家,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了本职工作,就实现了人生价值。

士兵有士兵的价值,元帅有元帅的作用。

一个士兵不踏踏实实地当好他的士兵,整天想着去当元帅,就会连士兵的职责也尽不了;一个木匠不认认真真地做桌子,却整天想着去当政治家,那他一张桌子也做不好;一个清洁工不勤勤恳恳地打扫卫生,而是整天想着去当科学家,那他就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所以我不同意拿破仑的说法。

乙生:

我赞同拿破仑的说法。

一个木匠做好了一张桌子,还应想到如何更快更巧地做好其他的用具,一个士兵尽了自己的职责,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

这就是一种开拓进取、永不自满的精神。

如果个个都满足于当士兵,那么谁来做元帅?

我们的祖先如果早就满足的话,恐怕人类还只停留在“四大发明”上。

因此,梁启超的观点实在太片面。

师评:

“横看成岭侧成峰”,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孰是孰非,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毕竟生活是多元的,多彩的,我们只要热情地投入生活,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灿烂。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重点)

【能力目标】

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理解其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人们对伏尔泰的崇高敬意,感受伟人的魅力,接受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难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一次就不会忘记:

“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说这话的人就是“教导人民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

两百多年过去了,他倡导的自由之光依旧明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从中领略这位伟人的思想光辉。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人物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父亲为共和国军队的一名军官。

童年时曾随父辗转欧洲各地。

青年时在政治和艺术上趋向保守。

后随着查理十世反动统治的日益加剧逐渐转向自由主义。

1831年雨果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原则。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851年曾积极反对拿破仑三世称帝,此后流亡国外达19年。

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政论,现实主义倾向大为增强。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知识渊博,著作丰富,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近百卷之多。

中学毕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

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俄狄浦斯王》,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

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斗争。

2.时代背景:

本文是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

1878年的法国,拿破仑三世王朝已经推翻,建立了共和政府。

作者也早已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

但是,因为政治派别纷争激烈,德国对法的战争并没有停息。

巴黎公社成员遭到残忍迫害,法国到处弥漫着血腥。

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断受到排挤。

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发表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

3.字词积累:

(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嘘叫(xū)    余晖(huī)    深邃(suì)    睿智(ruì)

蕴涵(yùn)曙光(shǔ)鞠躬(jū)凌驾(línɡ)

弥留之际(mí)黎民百姓(lí)恪尽职守(kè)

4.词语解释。

兼而有之:

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浩瀚无际:

形容广大、繁多,没有边际。

不屈不挠:

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

侮辱:

使对方人格和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5.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带着美的感受,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注意不同的语气,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尤其注意词语的重音以及停顿:

“但他是永生的”“受到未来的祝福”“他是一个世纪”“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你永恒的光荣”“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

够了!

暴君们”“维克多·雨果万岁!

(2)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

(1):

对伏尔泰作出的世纪性贡献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

第二部分(2-9):

带领人们回顾历史,高度赞扬伏尔泰为被压迫的人类而孤军奋战的精神;

第三部分(10-12):

礼赞了伏尔泰非凡的人格——“睿智的微笑”;

第四部分(13-14):

高度赞扬伏尔泰的思想和精神的时代意义,表达了雨果追随伏尔泰,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理解内容。

(1)雨果对伏尔泰做出了怎样的高度评价?

①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认为“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伏尔泰为人类开启了思想。

②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伏尔泰生活的年代反映了法国十八世纪的特点。

他启迪人们思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2)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部分:

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2.分析形象。

(1)分析斗士的形象:

a.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b.对象是谁?

c.以何种方式?

d.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e.结果怎样?

a.斗争的原因:

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b.对象:

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c.方式:

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d.表现:

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e.结果:

胜利。

(小结)倔强的斗士形象:

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王”,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

(2)分析智者的形象:

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思考:

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的哪些特点?

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表现了他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优秀品质;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表现了他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性格。

(3)伏尔泰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他不代表行政权力,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权威束缚着人们,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推翻权威、建立自由。

3.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感情充沛地朗读,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努力把它们背诵下来。

(2)讨论交流:

请选择几例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段落、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含意。

简单提示:

在语言的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鲜明对比: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

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

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生动比喻:

“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这句话既反映了伏尔泰“是一个世纪”,概括出18世纪法国的历史特点,又颂赞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

渲染夸张:

“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这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唤,表现了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3)体会本文口语性强和演讲的现场感和交流感的特点。

用短句、问句和排比句增加口语色彩。

如,“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

够了!

暴君们。

啊!

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

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宗教是什么?

是不宽容”“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等等。

注意和现场交流。

如,提示听众:

“各位先生”“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些提示使听众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4.板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非凡的贡献   斗士

 

非凡的人格   智者

 

非凡的精神   伟人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外积累:

伏尔泰哲理名言

【交流点拨】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激情是使航船扬帆的骤风,有时也使它沉没,但没有风,船就不能前进。

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

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

7 傅雷家书两则

【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书信格式,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

(重点)

【情感目标】

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体会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

(难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暴风骤雨;无论是平坦畅达,还是曲折坎坷;无论是成功后的喜悦,还是失败后的沮丧,父亲永远在身后支持我们。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傅雷家书两则》,来感受傅雷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舐犊深情。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

2.字词积累:

(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廓然(kuò)    灰烬(jìn)    涕泗(tìsì)   谀词(yú)

扶掖(yè)枘凿(ruì)羲皇(xī)重蹈覆辙(fù)

颓废(tuí)庸碌(lù)挫折(cuò)刻骨铭心(mínɡ)

借鉴(jiàn)心坎(kǎn)蓬勃(pénɡ)舐犊之情(shì)

创痛(chuānɡ)气吞斗牛(dǒu)

3.书信的格式: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书信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构成。

笺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也就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招呼、问候、对话、祝颂等等。

书信在写法上也比较灵活,但书信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要求:

一是必须合乎规范;二是言之有物,通情达理。

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五部分组成,要按照常用格式写。

4.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儿子回信的,傅雷想通过这两封书信告诉儿子什么,这两封家书有什么导同。

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表达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家书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前者偏重理性,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充满感情,满怀欣喜,激情洋溢,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是一样的,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研读文本,理解内容。

1.研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

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来莫大的安慰。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

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①先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

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②再肯定两点:

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度过。

③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2.研读第二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这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

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

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的“礼物”。

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傅雷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这份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①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②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③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

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

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

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3.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

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

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①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②坚强的最高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二)品析语言,理解含义。

1.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2)“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文中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

2.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蕴含哲理,比喻说理,形象生动,试举例加以分析。

(1)蕴含哲理的语句:

如: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慈爱之情,言于笔端,舐犊之情,令人动容;②“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

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帮助儿子辩证地看待“矛盾”,饱含人生哲理。

(2)比喻说理的语句:

如:

①“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比喻形象生动,把深刻的人生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③“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三)板书设计

第二则:

欣喜成功时

殷切希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第二封信中提到“赤子之心”与“孤独”两个词。

傅雷说: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寞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

你对这种精神境界是怎样理解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周国平认为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著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傳雷对“孤独”的理解,与周国平的观点和而不同。

傳雷相信:

“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

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

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