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032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4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docx

图像处理毕业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H.264/AVC率失真优化技术研究

 

院(部)名称: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

何娇娇

专业:

信息工程学号:

20060055

指导教师姓名:

马宏兴

论文提交时间:

2010年5月18日

论文答辩时间:

2010年5月29日

学位授予时间:

2010年月日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

摘要

H.264是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的联合视频组(JVT:

jointvideoteam)开发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部分。

1998年1月份开始草案征集,1999年9月,完成第一个草案,2001年5月制定了其测试模式TML-8,2002年6月的JVT第5次会议通过了H.264的FCD板。

2003年3月正式发布。

率失真优化RDO(rate-distortionoptimization)是视频标准的关键技术之一,决定着图像质量的好坏。

本文基于视频标准H.264/AVC,对率失真优化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其运动估计和宏块编码模式的率失真优化,并对当前的率失真优化算法进行了总结,给出了测试模型JM7.6的率失真优化算法及改进算法。

此外本文通过对H.264/AVC视频编码的实验观测,发现对多种测试序列来说,其P帧或者B帧的宏块类型,无论是在空间域还是时间域上,都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为更好地分析这种宏块类型的相关性,本文引入了MAD、MAFD来度量P、B帧的时、空域相关性,并根据实验,制定出了帧间宏块类型SKIP/DIRECT模式选择的准则。

从验证模型JM7.6上的实验结果来看,在图像编码质量基本不变,视频编码比特没有太大增加的情况下,对变化不是很剧烈的视频序列,该种算法可减少约30%的编码时间,从而在标准的帧间预测视频编码方面弥补了原有算法的不足,提高了编码器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

H.264/AVC;宏块类型;率失真优化;运动估计;预测编码;帧间预测模式

 

ABSTRACT

H.264isanewdigitalvideocodingstandarddevelopedbycombiningvideogroup(JVT:

jointvideoteam)oftheITU-T'sVCEG(VideoCodingExpertsGroup)andISO/IEC’sMPEG(MovingPictureCodingExpertsGroup),itisbothITU-T'sH.264,andalsoSection10ofISO/IECforMPEG-4.ThedraftbeganinJanuary1998tosolicit,,thefirstdraftwascompletedinSeptember1999,itstestmodeTML-8wasestablishedinMay2001,2002months,theH.264FCDboardwasadoptedinthefifthJVTmeetinginJune2002.ItwasofficiallylaunchedinMarch2003.

Therate-distortionoptimizationisoneofthekeytechnologiesinvideocodingstandard,anditdeterminesthefinalchoiceofthecodingmodeinvideo.Inthispaper,firsttherate-distortionbasedontheH.264/AVCvideostandardsisdetailedintroduced,andthenitsmotionestimationandmacroblockcodingmodeisanalyzed,aswellasthecurrentrate-distortionoptimizationalgorithmissummarized,finallyrate-distortionoptimizationalgorithmanditsimprovedalgorithmofthetestmodelJM7.6aregiven.what’smore,Inthisthesis,itwasclearthatMBtypesofPframeorBframeallexistedverystrongrelativityintemporalandspatialforvarioustestsequencesfromtheextensiveexperimentresultsofH.264/AVC.InordertomoreanalyzetherelativityofMBtypes,themeanabsolutedifference(MAD)andthemeanofabsoluteframedifference(MAFD)areintroducedtomeasuretherelativityofMBtypesinPandBframeintemporalandspatial.AndrulesofMBtypesSKIP/DIRECTmodeselectioninterframesweresetdownaccordingtotheexperiments.TheextensiveexperimentalresultsofvalidatingmodelJM7.6showedthatalgorithmreducedabout30percentcodingtimeforvideosequenceshavingnotoomuchsmartchangeundertheinstanceofnotonlyalmostinvariabilityofimagecodingqualityalsonomoreincreaseofvideocodingbitrate.Accordingly,thedisadvantageofRDOalgorithmwasfetchedupsothattheworkefficiencyofencoderwasimprovedeffectively.

Keywords:

H.264/AVC;MacroblockType;RDO;MotionEstimationPredictCoding;InterPredictiveMode

第1章绪论

1.1引言

多媒体信息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其中具有直观、形象、准确、高效和应用广泛等特点的运动图像(视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途径,外部世界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感知的。

据统计,人类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全部获取信息的60%[1]。

但与文本、语音相比,未经压缩的数字视频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从传输角度看:

一路广播级的彩色数字电视,若按4:

4:

2的分量编码视频格式,用13.5/6.75/6.75MHz频率采样,每像素(pixel)用8位编码,数码率为216Mbps;另外,一路高清晰度电视,数码率更高达1327Mbps[2]。

这样的数据量,以今天的技术或在不久将来采用可接受价格的硬件而言,这样的数据率都是不现实的。

可喜的是近二十多年来,经过世界众多的专家共同合作和刻苦钻研,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而且,数据压缩技术取得的科研成果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可视电话、视频会议、数码相机、数字化视频光盘(DVD)、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

HighDefinitionTelevision)等领域。

尤其在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多媒体通信的需求越来越丰富。

如此丰富的需求,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同时从过去VCD、VOD(VideoOnDemand)、电影、电视、电子游戏、卡拉OK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功,让全世界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加憧憬。

1.2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视频除了在时域和空域上存在大量冗余外,还存在信息熵冗余(也称编码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和视觉冗余等[1]。

视频编码主要目的是在保证一定重构质量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比特数来表征视频信息。

整个处理过程的核心思想是去相关,即降低视频信息的冗余度,实现对视频的压缩。

视频压缩编码是以Shannon信息论为基础的。

一般而言,信源编码的方法按照压缩数据能否被准确恢复分为两大类:

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其中,无损压缩虽可以无失真的恢复原始数据,但是压缩效率十分有限。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都是将二者结合使用,视频压缩编码也不例外。

视频压缩主要的编码方法有以下几种:

1、预测编码

预测编码方法是较为实用且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压缩编码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现代统计学和控制论。

原理是从相邻像素之间的相关性特点考虑,不是对一个像素直接编码,而是用同一帧(帧内预测编码)或相邻帧(帧间预测编码)中的像素值来进行预测,然后对预测残差进行量化、编码、传输。

预测编码实际是利用了视频信息的时空域冗余。

2、统计编码

数据压缩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

根据香农信息论的原理,数据压缩的理论极限是信息熵,如果要求在编码过程中不丢失信息量,则要求保存信息熵。

这种信息保持的编码就是熵编码。

它是建立在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基础上的。

3、变换编码

变换编码通常是将空域相关的像素点映射到另一个矢量空间,使得图像的能量集中在低频区域,表示图像中缓慢变化的内容,而图像的边缘、细节的纹理等细节部分集中在变换域的高频区,然后对这些变换系数进行量化、编码处理。

K-L变换是均方误差下的最佳正交变换,但实现困难。

当图像相邻像素间的相关系数接近1时,K-L变换的基函数接近DCT变换的基函数。

而且DCT存在快速算法[3][4],易于硬件实现,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图像/视频编码国际标准中。

1.3视频编码标准发展概况

目前,全球主要有ITU-T(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TelecommunicationStandardizationSector)和ISO/IEC(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两个制定视频标准的国际组织。

自H.261后,ITU-T相继发布了H.26x系列标准,而ISO/IEC则推出了MPEG-1、2、4等标准[1]。

这些视频编码标准都是基于块的混合编码框架[7]如图1-1所示,具有非常类似的结构。

基于块的混合视频编码系统是将图像分割为N×N的像素块,然后每个块相对独立的进行编码处理。

“混合”的意思是每个块是联合运用运动补偿帧间预测和变换编码进行编码的。

整个编码器利用帧间预测编码消除图像序列中的时域冗余,利用变换编码消除频域冗余,然后量化变换系数,熵编码,输出比特流。

图1-1基于块的混合视频编码器

2003年ITU-T和ISO/IEC联合推出的H.264/AVC代表着当前视频编码技术的最高水平。

另外,ISO/IEC倡导的MPEG-7,MPEG-21和我国的音视频国家标准AVS的视频部分尚未正式颁布。

1.4视频质量的评价

在进行视频处理时,人们还要面对如何度量视频失真这一重要问题,尽量使视频处理结果和人的视觉感受一致。

总体来说,视频质量有两种评价方式[8]。

1)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是用重建图像与原始图像的误差来衡量图像的重建质量,常用均方误差(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来表示。

均方误差定义为:

         (1-1)

其中:

M、N表示图像的宽和高,

表示原始图像的像素值,

表示重建图像的像素值。

峰值信噪比定义为:

         (1-2)

由上面两式可知PSNR与MSE是一一对应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常以PSNR来衡量图像的重建质量。

2)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指的是评价者直接对视频进行观察,对所有评价者给出的分数进行加权平均,所得结果即为主观评价结果。

这种评价结果虽然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却不能用数学模型对其加以描述,因此无法直接用于视频压缩编码过程中的质量评价与控制。

另外,主观评价更容易受到如年龄、性格、教育程度、背景以及评价时的心情等个体因素的影响。

为了便于公平合理地与其他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本论文仍然采用大家普遍使用的客观图象质量PSNR做为评判准则。

1.6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H.264/AVC视频标准算法JM7.6在帧间运动估计/补偿编码过程中共定义了包括SKIP/DIRECT模式在内的多种帧间编码模式,并采用率失真优化[9]全遍历策略来对这多种模式进行计算,最终选择最优的宏块模式,这就使得编码时的计算复杂度急剧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人们对如何准确快速地对块预测模式做出选择进行了相关研究。

其中最经典的算法为D.Wu,F.Pan等人提出的快速算法[10],该算法是利用边缘检测对视频序列中的均质区域(HomogeneousRegion)进行检测,用相邻帧之间的差值对静止区域(StationaryRegion)进行检测,并对这些区域采用较大的宏块划分模式,达到对帧间宏块模式的进行快速选择的目的。

还有一些快速算法,根据当前块的DCT系数计算该块的能量,从而得出块的纹理复杂度来对划分模式进行快速选择[11];对原图像进行缩放,然后在原始图像与缩放图像之间建立映射,从而达到宏块模式快速的选择[12];结合运动搜索预处理,得到块的预测残差,并对预测残差的纹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宏块划分尺寸做出快速的选择[13];统计了多种QCIF测试序列的编码结果,发现不论图像类型是I、P还是B帧,图像编码的宏块类型在空间域都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并分别引入方差度量I帧宏块的空域复杂性,绝对差分和(SAD)度量P/B帧宏块的时域活动性,然后根据宏块的活动性或复杂性制定出宏块类型预测的准则来对当前的宏块模式进行预测[14]。

对当前宏块的模式进行预测时,其阀值的取值为定值,但由于视频序列的复杂性,阈值取定值必然会造成较多的误判或者使得执行预测的宏块个数较少。

在重复该实验时,发现相邻两帧的MAD,MAFD值在一定的范围里波动,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文根据这些实验结论,对帧间SKIP/DIRECT模式进行了快速检测。

该算法通过计算一部分的编码模式,来减少计算的复杂性,从而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1.7论文内容组织安排

第一章介绍视频压缩编码技术,视频编码标准发展概况,视频质量的评价,以及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阐述H.264/AVC的编解码工作框架,简要介绍该标准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基于视频标准H.264/AVC,对率失真优化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其运动估计和宏块编码模式的率失真优化,并对当前的率失真优化算法进行了总结,给出了测试模型JM7.6的率失真优化算法及改进算法。

第四章着重介绍了H.264/AVC帧间预测技术,并在分析自然图像序列时,在空域相关性的基础上,对帧间SKIP/DIRECT模式进行了初步预测,提出了一种快速的帧间SKIP/DIRECT预测模式选择算法。

第五章总结全文,并对本文的不足及下一步需要继续研究的工作提出展望。

 

第2章H.264/AVC视频标准

2.1H.264/AVC的发展

1996年在初步完成H.263的制定工作后,ITU-T确定了近期(NearTerm)和长期的(LongTerm)两个工作目标。

近期目标是进一步扩展和增加H.263的特色,增强低比特率编码能力,并产生了H.263的增强版,即H.263+,H.263++。

长期目标是制定一种新的视频编码标准,以更好的质量、更高的压缩比支持视频会议等低比特率应用,由此产生了H.26L草案[16]。

与此同时,ISO/IEC也在继续进行MPEG-4高级视频编码AVC(AdvancedVideoCoding)的研究。

最近几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电信市场的发展,基于IP的、融合互联网与电信网络的全新下一代网络(NGN)逐渐浮出,这为视频应用的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

但是,进一步提高视频压缩编码效率,在同样带宽的信道中传输更多路视频信号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而且随着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如何在IP和无线环境下提高抗误码能力,保证压缩后视频信号的服务质量(QoS),成为视频通信发展的另一关键技术难题。

2001年,MPEG对H.26L草案进行了评估并认识到H.26L潜在的优越性,于是MPEG和VCEG组成了联合视频专家组(JVT:

JointVideoTeam),进一步完善H.26L模型,共同发展新的视频编码国际标准。

新标准于2003年3月正式颁布[17],官方名称分别为:

ITU-TRec.H.264和ISO/IECMPEG-4part10AVC(简称为H.264/AVC)。

与以往视频标准相比,H.264/AVC虽未做出重大改进,但在多编码模式、编码参数自适应选择、上下文自适应熵编码、多参考帧的灵活选择、高精度预测、去方块滤波以及抗误码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精雕细刻,采取了一系列的切合实际的技术措施,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两个主要目标:

1)相对于H.263和MPEG-4,视频压缩比提高一倍,或节约50%的码率,2)对网络特别是IP和无线网络具有良好的抗误码能力。

ITU-T在发展和制定H.264/AVC的前身H.26L时,主要是为甚低比特率编码提供一种高性能的编码国际标准,但随着MPEG的加入以及更多新技术的采纳,H.264/AVC以其卓越的压缩性能在电视、HDTV、卫星电视、存储媒体、无线多媒体应用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显然H.264/AVC这个新世纪制定的面向高质量到低比特率,从有线到无线各种应用的视频编码国际标准,有望成为新世纪最为成功的国际标准之一。

2.2H.264/AVC的编解码框架

和以往的视频标准相同,H.264/AVC也是基于块匹配的混合编码框架:

通过帧内/帧间预测和运动补偿来消除视频序列中的时空域冗余,经过变换编码消除频域冗余,因此,基本的功能模块,例如预测、变换、量化、熵编码都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图2-1是H.264/AVC编码器结构,其中阴影部分为编码器内嵌的解码器。

图2-1H.264/AVC的编码器框图[15]

然而,H.264/AVC为了在相同的编码框架下实现更高的视频压缩性能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在各个模块中都引入了更先进的新技术,使各功能模块的实现细节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例如多方向的帧内预测、1/4像素精度的运动估计、多种块编码模式、多参考帧选择、去块效应环路滤波、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等[15]。

2.3H.264/AVC的关键技术

2.3.1帧/场编码的自适应选择

众所周知,每帧图像包含两场,一般帧中的邻近行空间相关性较强,场中的邻近行时间相关性较强,因此,帧编码可用于运动性较小或静止图像的编码,而场编码用于运动性较大的图像编码。

H.264/AVC可以根据图像运动剧烈程度自适应地选择编码方式,即图像自适应帧/场编码。

如果一帧图像包含一些混合区域,即有的区域是运动的,有的区域是相对静止或运动小的,则前一区域采用场模式编码,后一区域采用帧模式编码。

帧/场编码的判决由同一帧的每一垂直宏块对(16×32亮度区)做出,这种编码称为宏块自适应帧/场编码[15]。

2.3.2帧内预测

帧内预测编码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已解码重构的邻近块像素来实现对当前编码块的预测,对预测块和实际块的残差进行变换,量化,熵编码。

为了提高帧内预测的质量,H.264/AVC提供三种帧内预测方式[17]:

1)4×4亮度块帧内预测

2)16×16亮度宏块帧内预测

3)8×8色度宏块帧内预测

并且为每一种预测方式提供多种预测模式。

2.3.3帧间预测技术

1、多种块模式的帧间预测

为了更为准确的描述宏块的运动细节,H.264/AVC定义了7中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宏块分割[17],如图2-6所示,一个16×16亮度块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划分:

16×16,16×8,8×16,8×8;一个8×8的图像块可以分为:

8×8,8×4,4×8,4×4。

图2-6帧间预测的宏块划分模式

这种将宏块分割成多种块大小的运动补偿子块的方法称作树结构运动补偿。

这种多模式的灵活和细致的划分,可以更好的实现运动隔离,大大提高运动估计的精确程度。

2、1/4像素精度运动估计

运动估计是利用视频图像的时域相关性,产生的运动矢量,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对象(块或宏块)的时域运动。

因此运动矢量的精度越高,运动估计的残差越小,这样在降低码率的同时提高重建视频质量。

3、多参考帧预测

与过去标准中的单参考帧不同,H.264/AVC支持多参考帧预测。

通过在多个参考帧中进行运动估计,寻找出当前编码块(或宏块)的最佳匹配。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主要是快速的周期运动、快速的场景相互切换、物体存在遮蔽现象等,多参考帧的使用会有非常好的效果[15]。

2.3.44×4整数变换和量化

在H.264/AVC中,不但采用帧间预测编码,而且帧内编码也使用了预测技术,因此H.264/AVC对预测残差变换前后的误差更加敏感。

变换带来的误差将会由帧内预测带给I帧其他宏块,从而为后续的P帧带来更大的误差。

此外,8×8的块变换,降低了相邻块之间的相关性,容易产生令人讨厌的块效应。

因此,H.264/AVC中使用了4×4的整数变换。

这样变换和反变换都是整数运算,避免了浮点操作带来的四舍五入误差,使得变换与反变换准确匹配。

2.3.5更先进的自适应熵编码

H.264/AVC提供两种自适应熵编码方法,即上下文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CABAC:

Context-AdaptiveBinaryArithmeticCoding)和上下文自适应可变长编码(CAVLC)。

CABAC充分发挥了算术编码压缩效率高的特点,而且其基于上下文的特点使它可以充分利用不同视频流的统计特性和符号间的相关性,自适应调整不同符号(消息)出现的概率统计[20]。

因此,CABAC的编码效率更高,与CAVLC比较,在相同图像质量下,编码电视信号使用前者将会使比特率减少10%~15%,不过后者更为简单,易于实现。

2.3.6环路去块效应滤波器

对于H.264/AVC,首先它的压缩比远高于H.263,更容易导致强烈的块效应;其次,由于图像的空间相关性较小,帧内预测的使用非常容易产生块效应,最后帧内预测和帧间预测导致块效应产生积累,而且块效应产生的失真容易累积,使得图像主客观质量的下降[21]。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H.264/AVC在反变换之后,图像重构前使用了环路去块效应滤波器。

H.264/AVC把去方块效应滤波引入MC预测环路中,一举两得既能去除方块效应,又能保护图像的细节与边缘,很好地改善了图像的主、客观质量。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