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95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

《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课王安石变法.docx

第6课王安石变法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目标:

课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主要内容,评价历史作用。

本课目标:

危机原因及表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措施、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北宋中期的危机表现与原因分析,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是这一朝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质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导入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三冗”与积贫积弱

-提问:

北宋初年怎样加强了中央集权?

导致北宋中期社会出现了什么危机?

政治: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权力,导致宠大的官僚机构,形成冗官的弊端。

军事:

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南侵,扩充军队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经济:

养兵养官需要巨额费用,加上对辽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的局面。

这样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积贫:

冗费导致入不敷出,财政危机,出现积贫的局面

积弱:

北宋重文轻武和兵将不配合,削弱战斗力,出现积弱的局面。

面对三冗、二积引起的种种危机,有识之士逐试图革新。

2、庆历新政。

时间:

1043年。

人物:

宋仁宗。

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江苏吴县人,1015年进士,历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贬。

核心:

整顿吏治。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恩荫”:

官僚子弟不必通过科举即可为官,“任子”:

官僚在重大节日时可“荫”子孙为官。

这“严重”影响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

3、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变法

王安石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读书过目不忘,作文动笔如飞。

他在二十二岁那年,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与众不同的是,少年得志的他,既没有得意忘形,结交权贵,为自己谋取高位。

而是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这曾促使他给仁宗皇帝上过万言书,指出如不进行改革,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

 万言书交上去以后就没有了下文。

王安石明白,改革时机未到。

于是,他一次次谢绝了朝廷的任命,继续在地方官任上韬光养晦,并种他的试验田。

王安石谢绝这些任命也并不容易。

有一次,官府派人将委任状送上门去,王安石照例不肯接受,送信人只好跪下来求他。

王安石躲进厕所里,送信人则将委任状放在桌上就走,却又被王安石追上退还。

在王安石看来,做不做官,以及做什么官,都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做事。

如果在朝廷做大官而不能做事,那就宁肯在地方上做一个能做事的小官。

至神宗上台,他与神宗达成共识,1069年开始变法。

变法中以三不足的精神冲破重重阻力,曾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二、变法内容

-主要可归纳为:

经济、军事、教育三大类。

1、经济方面:

理财

提问:

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什么?

哪些措施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措施分别有何积极作用?

①措施:

青苗法:

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把贮粮以低息借与农民

募役法:

(免役法)将平民分为五等,按等交免役钱可免服役

农田水利法:

设农田水利官,改善水利;

方田均税法:

每年丈量田地,地按肥瘦分五等定税

市易法:

在京设市易官,定物价,以贱买贵卖方式调节物价。

均输法:

拨款五百万贯为本,由朝廷任命的“发运使”来统筹上供之事,哪里的东西便宜就在哪里购买。

国库里面剩余的物资,则由“发运使”卖到物价高的地区去。

这样两头都有差价,多出来的钱,就成为国家财政的又一项收入。

②作用:

抑制土地兼并、保证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

第二课时

2、军事方面:

整顿军队

①措施:

保甲法:

以十家为一保,每家二丁取一为保丁,接受军训,加强地方保卫能力和减轻军费

保马法:

保丁可向政府领养马匹,平时自用,战时则作军马。

将兵法:

置将统兵,使兵将熟悉,加强协调

②作用:

节省军费、改变编制、提高战斗力

3、教育方面:

措施:

改革科举。

废除明经诸科,进士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与时务策。

改革选官制: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富家子弟择优录取。

整顿太学。

重编教科书,内容均为儒家经典。

考试优秀者可直接受官,此为“三舍法”。

使学校成为支持变法并培养变法人才的地方。

作用:

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三、改革评价及变质

1、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英宗治平二年,年财政赤字达1500多万贯,实行新法后,收支达到平衡,还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局面。

②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灌溉面积38万多顷。

③王安石任用王韶对西夏用兵,收复河、洮、岷、亹、宕五州,取得了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

指导学生归纳变法成果:

增加收入;促进生产;增强国力。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稳定了北宋统治。

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

他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官僚为害百姓的现象;如青苗法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

过去,农民向地主贷款,双方讲好价钱即可成交。

现在向官府贷款,先要申请,后要审批,最后要还贷。

道道手续,都要求人,托请,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

每过一道程序,就被贪官污吏敲诈勒索从中盘剥一回。

这还是手续简便的。

如果繁琐一点,则不知要交费几何!

农民身上有多少毛,经得起他们这样拔?

当时民怨沸腾,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情。

就连一个被王安石提拔的看守城门的小官郑侠,也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画了一张《流民图》进呈天子御览。

郑侠同时还附了一道奏疏,说微臣在城门上,天天看见为变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携塞道,质妻鬻子,斩桑拆屋,横死街头,实在是忍无可忍。

因此恳请皇上罢废害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

而且郑侠还赌咒发誓,说如果废除新法之后十日之内不下雨,请将臣斩首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这一事件让神宗大为震惊。

据说他观图以后心如刀绞,一夜不眠,两宫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甚至声泪俱下地说“安石乱天下”。

这不能不让皇帝动心。

②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至强烈反对;有的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1074年被罢,次年复职,1076年再罢相,退居江宁至死。

1085年,神宗死,改元元祐,罢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③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统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总之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马克思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2、变质:

宋哲宗时党争,宋徽宗时变质。

3、认识: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

改革要注意用人。

第五章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作者:

黄念章    转贴自:

本站原创    点击数:

639    文章录入:

杨柳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黄念章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能力培养目标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由来和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难点: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其解决途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从网上搜集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统治集团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讲授新课】

(课件显示或板书本节课题,以下统称“板书”)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板书)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围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径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板书)

教材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清晰简明,学生容易掌握,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从北宋初年统治者的立国政策分析北宋中期这些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板书)

同学们都知道,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

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指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到了北宋中期,更达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地步。

2.农民的反抗斗争(板书)

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两汉和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

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3.“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弊政(板书)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

冗官的原因:

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

冗兵的原因:

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

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

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冗费的原因:

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4.辽、西夏的威胁(板书)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

分析完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表现后,教师归纳指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外交困,错综复杂。

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无不焦虑和愤慨。

他们为挽救危局而纷纷呼吁革除弊政,振兴朝政,以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并先后开展了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改革运动。

二、庆历新政(板书)

首先教师用课件显示范仲淹图像和生平简介,然后简要讲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最后强调指出:

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

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限制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永远值得赞扬。

庆历新政失败了,北宋社会的种种顽疾,不仅没有被治愈,反而越来越重。

士大夫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继续奋进,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理论、设想和方案。

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板书)

1.主要内容(板书)

首先用课件显示王安石的图像和生平简介,然后按照课件图表,由学生一起填充“内容”部分,“作用”部分应由学生根据内容理解分析。

措施

内容

作用

理财措施: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

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

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最后,要求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出:

庆历新政为解决内忧外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方面;王安石变法为解决财政困难,不得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方面。

2.变法成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并通过具体史实说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板书)

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只要依据教材讲述的内容分析即可。

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在讲述这些原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总结一些认识,如:

任何改革由于总要触犯一部分集团的利益,所以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特别是在封建时代要限制或削弱官僚贵族的利益,其难度之大,简直难于上青天;依靠皇帝或少数几个人进行改革,保险系数小得可怜等等。

4.历史地位(板书)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下评述供参考: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

①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②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课堂小结】

首先,教师用课件显示本节的知识要点(即板书设计部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最后教师总结指出:

本节课我们从北宋初年的立国政策分析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针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先是庆历新政企图用政治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现状,后是王安石用经济改革来刷新政治,但由于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两次改革终归失败。

此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重,最终被金所灭。

板书设计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的反抗斗争

3.冗官、冗兵、冗费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三、王安石变法

1.主要内容

(1)理财措施

(2)军事措施

(3)教育措施

2变法成效

3.失败原因

4.历史地位

【课后练习】

结合北宋初年的统治政策分析说明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是怎样出现的,为摆脱危机,北宋统治集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背景资料】

经济政策与阶级矛盾

北宋在土地政策上,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态度,即采取“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这一政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减少了封建政府对土地的政治干预,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与此同时,这一政策也表明政府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北宋前期,地主侵占土地的现象已相当严重,到北宋中期,更达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俗”(《宋史·食货志》)的地步。

北宋政府控制的纳税土地日益减少,到英宗以后,纳税土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三左右,大部分耕地都被官僚、豪绅、吏胥及寺观地主所占有。

北宋政府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给予地主阶级成员以广泛的参政机会,因此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到1063年(嘉祐八年),官吏“十倍于国初”,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

北宋军队的数量更加冗多,宋太祖末年,禁军、厢军有37万多人,至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达到116万多人。

90年间,增加3倍多。

据统计,军队每年军费支出总额达4800万缗,约占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六七。

除大量军费开支外,随着北宋统治者腐化程度的进展,挥霍浪费也越来越严重。

如郊礼之费,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岁支600万缗,宋仁宗时增加到1200万缗。

为了解决庞大的财政开支,北宋政府加紧压榨。

北宋的农业税,沿用唐朝后期以来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

其税额本身并不很高,但在交纳农业税时,却沿用了前代的“支移”和“折变”等苛法,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

所谓支移,就是官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把秋税各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全须自备。

所谓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

如陈州(河南淮阳)地区的夏税,原交纳大小麦,到宋仁宗时改令交纳现钱。

当时当地的小麦市价,每斗50文,官府却定为100文,另外还有附加脚费20文,仓耗20文,共140文,农民的负担平白地加重了两三倍。

农民起义和兵变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

在这些起义斗争中,影响较大的有京东的王伦起义、京西的张海起义、湖南桂阳监瑶族起义和河北的王则起义。

庆历年间的农民起义和兵变,使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感到了统治的危机。

知谏院欧阳修在奏议中说: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变法运动。

王安石的出身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江西抚州西)人,出身地方官家庭。

他早在浙江任地方知县期间,就注意改革吏治,积极督修水利,在青黄不接之际,将官仓里的存粮贷给农民,减少高利贷的盘剥,又使官仓存粮“新陈相易”。

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

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

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

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

他认为当时财政困难的症结,不在于官吏之多和俸禄之厚,而在于“理财未得其道”,理财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

王安石把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以发展社会生产作为充裕国家财政的前提条件,比单纯强调缩减财政开支的议论,前进了一步,比范仲淹等人的变法主张也大大提高了。

这封万言书虽未被宋仁宗所采纳,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