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917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docx

1920同步人民历史必修3教材变动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

阶段综合测评

(一)(专题一、专题二)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子在当时(  )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B [孔子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而不是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故A项错误;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表明他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也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C、D两项错误。

] 

2.先秦时期,各种治国方略层出不穷。

“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治国方略(  )

A.孟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B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与题干“事少而功多”的描述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相符,故B项正确;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变法革新、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题干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

3.“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也。

”(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D [根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可知此主张属于道家学派,由D项中“有为”“难治”可推断其主张“无为而治”,这正是道家的代表性观点,故D项正确。

A项属于心学观点,B项属于法家思想,C项是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同,故排除。

]

4.《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B [“以教化为大务”是儒家的主张,“正法度之宜”是法家的主张,“道”则是老子的主张,但董仲舒在这里把它的含义给改变了,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儒、法、道等各家的思想,故选B项。

]

5.“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 [由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学说。

此学说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提出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选D项。

]

6.科举时代有“人以科名(科举名试取得的功名)重”的谚语,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  )

A.世官家族B.儒家读书人

C.平民百姓D.统治阶层

B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参加科举的人主要是指儒家读书人,故B项正确。

]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这种做法说明了(  )

A.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

B.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

C.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

B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反映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注意题干时间,“魏晋南北朝”是在汉代以后,“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反映了汉代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君权神授”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应天”和“正统”,不能反映皇权独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相权,故D项错误。

]

8.朱熹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去人欲。

”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去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C [A项与材料中朱熹强调“明天理,去人欲”不符,故排除;在程朱理学家看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求,故B项错误;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去人欲可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故C项正确;“发明本心”是王守仁提出的,故排除D项。

]

9.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守仁相近的是(  )

A.陆九渊B.程颐

C.朱熹D.程颢

A [从王守仁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心”的重要性,这与陆九渊的“心学”一脉相承,故选A项。

]

10.民国《歙县志》中的人物共有九卷,烈女传就有四卷,几乎占到一半,烈女人数从唐代到明清呈直线上升趋势,明清烈女数是宋元时代的四倍。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清进步思想出现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理学正统地位强化D.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C [明清进步思想家中比如李贽,主张男女平等,与题目中烈女人数的不断增加不相符,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与题目中烈女人数的不断增加不相符,故B项错误;理学在南宋时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与题目中烈女人数的不断增加相符,故C项正确;专制皇权的加强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是理学思想的强化,故D项错误。

]

11.黄宗羲说: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

”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

A.反对纲常名教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加强中央集权D.限制君主权力

D [黄宗羲认为明代“无善治”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丞相的废除表明皇权的加强,与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相联系,综合分析可知,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D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黄宗羲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无从体现A、C两项;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虽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但其思想并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B项。

]

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C [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故C项正确。

]

13.下列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

D [虽然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中,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但他们仍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仍属于儒学的范畴,不可能会深入地批判封建制度,所以D项符合题意。

]

14.宋代史书记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发明的

C [A项中“完全”与材料中“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不符。

B、D两项表述与材料无关。

]

15.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

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

“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要300张羊皮。

”这句话中提到的技术是(  )

A.印刷术B.指南针

C.火药D.造纸术

D [由材料信息“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要300张羊皮”“羊皮纸被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造纸术,故选D项。

]

16.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C [三大发明在欧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

]

17.汉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汉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汉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赋的地位演变(  )

A.是时代发展的需求B.由皇帝的好恶决定

C.受朝代更替的影响D.因儒学兴衰而变化

A [根据题干中“汉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汉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汉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可知A项正确;赋地位的变化并非由皇帝的好恶决定,而是时代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此时都处于汉代,故C项错误;汉武帝之后,儒学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

18.《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

该字体是(  )

A.隶书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D [结合材料中强调的“开端于汉末”“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一直使用到现在”等信息,可知是楷书,故D项正确。

]

19.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上述言论旨在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

A.效法道家B.有意无法

C.形神兼备D.超越古人

C [根据题文“神采为上”可知强调的是书法的“神”,“形质次之”说的是书法的“形”,“兼之者……”指的就是形神兼备。

这里的“绍于古人”不是超越古人,而是继承古人。

故选C项。

]

20.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原因主要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B.国家的分裂

C.战争的频繁D.文人的刻苦用功

A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说唱类音乐鼓子词、诸宫调等发达起来,杂剧和南戏等表演形式脱颖而出。

]

21.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杂剧

A [题干提到的“文化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理学分别作用的结果,风俗画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文人画是理学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

]

22.清代“京剧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剧、传奇,有的源自小说话本”。

这说明京剧(  )

A.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精华

B.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

C.适应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向

D.因受人们喜爱而日渐流行

C [材料主旨说明“京剧是市民文学的体现,京剧适应了市民的文化艺术追求”。

A、B两项材料内容未体现,D项具有片面性。

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

2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畦留夷与揭车兮”等句式,这种体裁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正是楚辞的特点,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故选B项。

]

24.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

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的兴起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

B.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C.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的信息反映的是市民各阶层对小说的认同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所以B项说法正确。

]

2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

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D [明清小说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体现了市民阶层的需要,“自豪感”说法有误,故D项符合题意。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杨伯峻《孟子译注》

材料二 汉代政制,三代以下称美,关键即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儒生群体。

他们“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

——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材料三 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

——佘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四 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其最终归宿仍然不免是虚伪和“吃人”,绝不可能把社会引向理想境界。

——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景。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复兴”的背景和表现。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四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

并说明理由。

(2分)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可以得出自我反省(反求诸己),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出加强道德修养。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得出净化吏治,推行德教;第二小问,可以从汉代对儒学的政策、汉代的教育政策及选官制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宋代儒学复兴指的是理学的产生和受到重视,根据这一判断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二小问,首先是程朱理学的产生,其次根据材料三“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得出士阶层的社会担当意识增强。

第(4)问第一小问,我们要根据材料的信息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评价,赞成与反对,或者另有观点都可;第二小问,若赞成材料的观点就应该从儒家伦理道德的消极影响这个角度进行论证;若认为材料的观点是片面的,就要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答案] 

(1)思想:

自我反省(反求诸己);加强道德修养。

(2)作用:

净化吏治;推行德教。

背景:

汉武帝重用儒生;大力兴办教育;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3)背景:

儒学危机;三教合一;宋代重文轻武,大力发展科举。

表现:

程朱理学的产生;士阶层的社会担当意识增强。

(4)示例一:

赞成该观点。

理由: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强化了君权,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示例二:

该观点是片面的。

理由:

儒家伦理道德除维护君主专制政体外,对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比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演变,主要涉及董仲舒新儒学、朱熹的理学思想、李贽的反正统思想等知识点。

(1)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的特征,概括对儒学思想的态度。

(2)问,从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积极影响角度、儒学的消极影响等方面分析儒学的历史作用等。

[答案] 

(1)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2)积极: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消极:

儒家思想作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也带来了禁锢思想、压抑人性、封闭保守的消极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

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又说: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3分)

(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并分析其主张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7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问,注意时间“春秋战国”和限定词“儒家学者”,根据所学知识直接迁移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中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主张即可,比如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仁、礼等。

(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由先秦时期受到统治者冷落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第二小问,据材料“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和所学知识从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来源和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据材料“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可得出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据材料“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可得出主张法治;据材料“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得出主张工商皆本。

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自身局限等角度直接迁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胜利: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

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

(3)原因:

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原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程朱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禁锢人们思想;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方案,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

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

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

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

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据《中国古代文学》总结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

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

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6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分)

[解析] 第

(1)问和第

(2)问中的“特点”从材料一、二中分别概括即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唐代诗歌艺术和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第(3)问,根据前两问中关于“原因”的分析,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进行概括。

[答案] 

(1)特点:

诗人和作品众多,内容广泛,创作艺术高度成熟,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空前繁荣。

因素:

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选官制度的促进和教育的发展等。

(2)特点:

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崛起过程艰难。

原因: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学发展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