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4783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docx

内蒙古阿盟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

2016-2017学年内蒙古阿盟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2.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  )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3.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4.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  )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5.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

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6.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

“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朝更替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7.“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材料说明租界是(  )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8.有学者认为:

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此说法主要是(  )

A.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9.如图是1872﹣1900年官办和商办工矿企业变化情况。

出现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破产B.外商企业的刺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0.据《长青县志》记载:

“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

以上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清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

11.《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

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

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

这一叙述表明(  )

A.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

B.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

C.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

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

12.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

材料反映陈独秀(  )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

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13.“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

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

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结嵌二三粒”。

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14.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

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D.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15.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

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16.毛泽东认为:

“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17.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

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

这表明我国(  )

A.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B.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

C.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D.左倾思想冲击经济领域

18.“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材料旨在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不符合基本国情B.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C.不被民众认可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某学者指出:

“雅典民主制对由名气大、能力强的人的统治不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发言权。

”这表明(  )

A.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

B.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

C.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数暴政弊病

D.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

20.《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

“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

这一规定(  )

A.使遗嘱成为唯一继承方式B.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

C.构建了罗马的法制社会D.保护了监护人的利益

21.“新航路开辟时代的‘黄金热’的本质不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而是资产阶级的进取”。

这主要是指(  )

A.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寻金热

B.商路受阻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C.“黄金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资产阶级的本质热衷于追求财富

22.康德曾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

”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

A.人身自由B.推翻专制C.思想自由D.主权在民

23.法国大革命后政治长期动荡不安,而英国则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当时与此相关的政治因素是(  )

A.政府内阁依存于人民的意志

B.英国的政治文化有保守性

C.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D.英国有最大的海外市场

24.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

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

A.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B.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D.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25.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

“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

”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  )

A.超越了时代要求B.完成了工人阶级愿望

C.具有世界启发意义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26.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

“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

”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更加重视轻工业发展D.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27.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

这表明英美两国(  )

A.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B.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28.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

这种主张(  )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29.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为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利用有利的国内外条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如:

在1960年3月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

这表明当时法国(  )

A.脱离了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企图把美国势力排挤出欧洲D.联合欧洲抗衡美国和苏联

30.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

A.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C.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二、材料题:

共3小题,共计40分.

31.(13分)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尚书•多士》篇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书社制度”的内容是以百姓25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上计制度”是指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材料二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

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

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

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

明初社会庶民百姓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类,规定:

“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

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全国人民都按职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户籍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户籍管理的特点;指出制约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32.(12分)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隋唐时期,自然科学很受重视,人们做官不一定都走尊孔读经一条路。

到了元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

尊孔读经的人被称为“名士”;从事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是只有“雕虫小技”的“小人”。

﹣﹣摘编自赵显明《试析程朱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欧洲,从14世纪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

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等。

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摘编自J•B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元明时期“科学和技艺”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01年

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第一次以专门法律的形式对社会保障事项作了规定,确立了国家采取积极手段对贫民进行救济的责任。

1834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宣布停职向救济院以外的穷人发放救济金,强迫他们重新回到习艺所去。

创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机构﹣﹣救济委员会,将济贫由分散变为集中。

1906年

英国颁布《教育法》,规定学校提供免费午餐。

1911年

英国国会正式批准了《失业保险与健康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在全国强制推行的失业保险法。

1908~1946年

通过《老年年金保险法》《妇女儿童福利法》《失业法》《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失业、生育、死亡、孤寡、退休等方面的保障。

1948年

颁布了《国民救助法》,标志着济贫法实施的终结和社会救助制度的正式建立。

(1)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英国社会保障有何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

 

2016-2017学年内蒙古阿盟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考点】12:

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解答】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分封制,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2.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  )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考点】34: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还提出一系列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进一步发展儒家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提出道德标准,如“三纲五常”和“孝道”等.

【解答】A.材料同民本思想无关,A项错误;

B.材料体现的是“君权神授”,B项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所以答案选C;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表述不符合材料和史实,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考点】21: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属于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解答】A.根据材料“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亩产高达10石左右”、“一亩二十斛”,可知这种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A项符合题意;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

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是表现不是原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把握.

 

4.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  )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考点】3J: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唐朝书法艺术的特征,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和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楷书非常规整,而草书雄起,说明唐代书法,楷书草书都有巨大成就,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B.选项错在完全满足四个字,材料,反映不出书法完全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C.从材料可以看出,楷书严格推崇法度,而草书特别强调兴趣,突出了唐朝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材料没有涉及到唐朝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故选C.

【点评】唐朝书法艺术特点:

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唐代书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唐、盛唐、晚唐.初唐,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盛唐,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

 

5.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

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考点】1O:

科举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科举制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和科举制发展的具体表现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宋朝是重文轻武的观念.

B.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观念指导之下,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使官员的来源主要依靠科学考试,这样就形成了宋朝士大夫政治.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与政治制度没有必然关系.

D.中国古代官僚体制开始成熟,不是在宋朝.

故选B.

【点评】科举制的影响: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3.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4.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最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6.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

“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朝更替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考点】24: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保障.其导致的结果也只有一个.地主通过土地兼并的方式不断占有土地,农民因为贫穷和地主的压迫不断出卖而失去土地.最后出现一个恶性现象:

“富者土地连片”,“穷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分配不公,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解答】根据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说明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的,故D项正确;

ABC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注意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的把握.

 

7.“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材料说明租界是(  )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考点】MH: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解答】”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说明上海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故A正确;

B材料未体现,排除;

CD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A.

【点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8.有学者认为:

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此说法主要是(  )

A.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考点】A6:

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创建了三支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解答】“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作者虽然提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但主要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故A正确,C错误;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