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760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docx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

浅谈鄱阳方言中的古语遗风

【摘要】鄱阳方言的词汇特点是保留有一批和其他汉语不一样的古汉语的词汇和表达。

一些在普通话中已消亡或奄奄一息的古词语,在鄱阳方言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赣方言鄱阳方言古语词古语遗风

赣方言又称赣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

其主要是集中于江西鄱阳湖临区。

赣东北各地还分布有许多外来方言的方言岛,这些方言岛分别属于闽语、赣语、吴语、徽语、客家话等。

方言岛方言和本地方言局部区域中常常彼此交织,也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方言分部,使得许多地方形成了非常复杂而富有特色的双方言或多方言现象。

鄱阳素称“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是全省置县最早的县份之一。

鄱阳话属赣方言,它保留了赣方言的诸多共性,同时也不乏自身的特色。

通过鄱阳方言,能帮助你了解鄱阳地域文化的另一个侧面。

地处鄱阳盆地一隅的鄱阳,由于远离战乱,居民长期相对稳定,再加上安土重迁的意识强烈,离乡背井的机会少,因而方言中至今还残存着不少古音韵、古词语和古形式。

鄱阳方言的词汇特点是保留有一批和其他汉语不一样的古汉语的词汇和表达。

鄱阳方言中常用的却又貌似“有音无字”,实则可以从古代字书或韵书里查考其本字之类的词,如:

“囥(藏起来)读抗”、“赲(追赶、撵)读奏”、徛(站)读企、“戽”(抛、丢)(读虎)泌:

(潜水)读咪、沕:

(淹)读吻、搴:

(拔)读钳、睺:

(羡慕)读侯等,这些古老的单音词都可以在《广韵》、《集韵》甚至《方言》等韵、字书中查考得到。

鄱阳方言古语词从上古至近代,上下几千年,大量如珠玉般地散落在历代文献典籍之中,为客观而科学地构建汉语史提供了语言“活化石”的有力证据【1】。

一些在普通话中已消亡或奄奄一息的古词语,在鄱阳方言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如“炙火”(烤火);“杵肘”(胳膊肘儿);形容不听话,说“拗捩(读拗猎)”;谓在雨中淋为“涿(读铎)”;谓在甑下蒸肉为“熯”(读焊);诸如此类在古辞书上有案可稽的也有不少。

如“硗硬”的“硗”(音敲)字,于《孟子·告子上》: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又如“饭粒”称“饭糁”,《集韵》上声感韵桑感切:

“糁,《说文》:

一曰粒也。

”又如“晾”曰“日良”(音浪),见于《集韵》去声宕韵郎宕切:

“暴也。

”(把洗好的衣服日良起来。

此类古语遗风在鄱阳方言中比比皆是,下文略举几例说明:

一.早晏

指时间之早晚。

《仪礼·士相见礼》: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餐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

“随节早晏,勿失其适。

”唐韦应物《野居》:

“栖止且偏僻,嬉游无早晏。

”《汉语大词典》失收“早晏”一词。

鄱阳方言今仍沿袭这一古老说法,犹言时间早晚为“早晏”,如:

早点回来,别太晏了。

二.斫(读zhuo)

“斫”(读卓),其本义为“斧刃”。

《墨子·备穴》:

“斧以金为斫。

”清·王筠《说文句读》云:

“斫,为斤斧之通名。

”赣语谓“用刀斧等砍削”义,此乃其本义之衍生。

《说文·斤部》:

“斫,击也,从斤,石声。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据考察,以“用刀斧砍削”义谓之“斫”,鄱阳方言里常用,诸如“斫肉”、“斫柴”、“斫断”等等,与古义甚切。

如:

去斫两斤肉来招待客人。

三、话

在赣语区,人们口语中经常使用一批具有活的古语“化石”性质的词语,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它们,以至完全淡漠了其古老的色彩。

例如“话”这个词,在鄱阳方言中用为动词比用作名词的概率要大得多,有“说”或“告诉”的意思,是一个极具典型地方特征的词语,其构词能力极强,由它构成的词语如:

“话事(说话)”、“话法(说法)”、“话不定(说不定;也许)”、“话老婆(娶妻)”、“话正了(说妥了)”、“话梦话(说梦话)”、“话不正(不会说;没法说或谈不成)”,等等。

其实,“话”作动词,用来表示“说”或“告诉”等意义由来已久,如《尚书·盘庚》:

“盘庚,惟涉河以民迁。

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

”此处的“话”就有“说”或“告诉”的意思。

而“话语”、“话题”、“说唱的故事”等意义均为动词“说”或“告诉”之义引申衍化出来的。

四.扤(读舞)

据史料记载,赣地在春秋战国时属于百越族,又为吴、越、楚纷争之地,这给赣语词汇遗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据有人研究,“扤”这个赣语使用率极高的特征词,就是来源于原始百越语,意为“做、搞、弄”。

这个词,至今在鄱阳方言里也广为使用。

这些沉积的语言底层“化石”是民族史实的真实记录,它不仅为地方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还为地域方言史乃至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活生生的例证。

如:

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把这件事扤好。

五.煠(sha)饭

“煠饭”的“煠”,在北宋官修的《广韵》中标注为“士洽切”(“切”的方式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字的韵母相拼),可见“煠”的读音接近鄱阳方言里的读音“sha”。

《广韵》:

“煠,汤煠”,《博雅》:

“煠,爚也”。

故此,煠就是指在水中煮。

“煠”在鄱阳方言中,专指水煮,不表示油炸,语例有“煠饭”、“煠粑”等,并且“煠”的方式都是在水煮的同时加点菜叶。

比如“煠饭”,掺了菜叶叫“煠饭”,没有菜叶的叫“炆饭”。

鄱阳方言涉及“炸”的时候不用“煠”,可用“炸”,有时也用“燔(音泛)”,如燔油条、燔豆葱。

涉及到“焯”的时候也不用“煠”。

六.落苏

鄱阳人称茄子为“落苏”,也是很有来历的。

  西汉文学家扬雄作《蜀都赋》,描述成都物产时说:

“盛冬育笋,旧菜增伽”。

“伽”,便是茄子。

伽乃梵文的译音字,这说明茄子是来自印度,据考证有3000年的栽培史。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说:

“今呼伽,未知所自。

食伽子数蒂,偶问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伽子故事。

张云:

伽,一名落苏。

”可见“落苏”之名始于唐或唐以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

“茄,一名落苏”。

七.东司

“东司”,指禅林东序之僧所用之厕所,至后世,成为厕所之通称。

盖东序之僧所用之厕所,称为东司、东厮。

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以为:

“寺院子堂东建厕,故称。

”民居也可能在东面建厕,故有此称。

  早在唐代就有将厕所称为东司的,到了宋代的时候,厕所称东司变得甚为流行。

  后来,这种称呼开始影响世俗对厕所的称呼,鄱阳方言保留沿用至今,这也是古汉语的遗留。

如:

你怎么考得这么差?

你上课是坐东司背里?

(意思是暗讽对方上课不是在教室,是在厕所。

)没考好的时候,很可能会被家长如此训斥。

另外,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至今还有将厕所称“东司”的,日本东福寺是京都最大的禅寺,现存最古老的山门是国家级珍贵文物,而山门东侧的东司是日本唯一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的厕所。

八.那

饶湖流域的方言称为饶方言,作为赣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以鄱阳、万年等县为代表。

在饶方言中:

对可以用单音节表示的事物、地点、人等,往往在后面加上个“NG”音节,如“桌那(东西)、椅那等,甚至在相互称呼方面,称对方为“鬼那”含有好伙伴、哥儿们的意思。

饶方言中称瓷器为“瓷那”(chi'na),西方人按其音译写为“china”,开头字母C小写,当然是指瓷器;作为地名、国名而言,含有产瓷地方或瓷国的意思,但开头字母C,要大写为C,成为China,这就是中华瓷之国的由来。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创造的来历较远的词:

A.“跌鼓”,形容丢脸,据说是明清时期流行说书和鼓词,说书人的鼓从架上跌落下地,很失面子。

鄱阳方言里常用“跌鼓”表示丢了面子、失了身份或栽了跟头。

如:

今天真跌鼓,学生请教了个题目我居然答不上来。

B.“吃价”,其意为“吃得开”,如讲某商品紧俏,可说:

“这个东西蛮吃价的”。

原来是讲商品经得起价格的考验,能卖个好价钱。

鄱阳方言里“吃价”表示某个人很厉害,了不起。

如:

他真吃价,能抗起那么重的石头。

C.“差火”,意为“不怎么样”,如:

你真差火,写的作文错漏百出。

D.“切了货”其意为“没用了、坏了或糟糕了”,如:

切了货,我的钥匙不见了。

E.“搉(ko)螺蛳”意思是勾起中指,用像螺蛳壳一样硬的指关节骨打人,都很有表现力。

鲁迅《呐喊·阿Q正传》:

“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伪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注解为:

栗凿(lìzáo),用食指和中指的骨节敲打别人的头部。

小时候不听话或没考好就会体验到被“搉螺蛳”。

F.“恰符”(kahu)意思是刚刚好,恰好。

如:

这双鞋子不大不小,恰符个。

G.“膈”(gek)表示担心,忧虑。

如:

老是膈到考不好。

鄱阳方言中不乏词语活用现象,如:

“客气”、“排场”在鄱阳话中作“漂亮”解。

例:

这个姑娘正得真排场。

又如:

“尴尬”在鄱阳方言里有两种语义:

一是难堪、窘迫;二是主意,盘算。

如:

划好尴尬,做起事来才能有条不紊。

鄱阳方言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单音词,例如:

颈(脖子)、迹(痕迹)、掐(节省)、谷(水稻)等等。

鄱阳方言目前的状况大体上则是单音词和多音词并用。

单音词基本上都是鄱阳方言早已故有的,多音词则大多是借用于现代汉语。

对于某些和普通话意义相类同的复音词,词素的位置却与其相反,例如:

欢喜(喜欢)、牢监(监牢)、口胃(胃口)、机司(司机)、紧要(要紧)、闹热(热闹)、面前(前面)等等。

再拿鄱阳方言和普通话相比较,在一些字词的定义上亦有不同,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1.普通话词义范围较广,鄱阳方言词义范围较窄。

例如:

饭,普通话泛指粮食煮成的食品,无论“干饭”或是“稀饭”,而鄱阳方言里只意指“干饭”。

2.鄱阳方言词义范围较广,普通话词义范围较窄。

例如:

话,鄱阳方言中可意指谈话的内容,还可以指说话的动作;而普通话只有前者的表达义。

而有些字词的含义上,鄱阳方言和普通话的含义则有较大的差距。

例如:

“房”在鄱阳方言中意为“屋子”、“屋”意为“房子”,而普通话中则正好相反;其他有如“面”则为“脸”便是古汉语的余存。

对于这些具有相当数量的古汉语词汇,这又可以分成两类情形:

A.某些语词,在普通话中现在一般已经不常用于口语,只出现在书面语言或特殊词组里。

但这类字词在鄱阳方言口语中却经常使用。

例如:

乌,赣方言中黑颜色称为“乌”;禾,赣方言中称“水稻”为“禾”。

B.另外有些语词是鄱阳方言在使用,在普通话的书面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鄱阳方言依旧保存这些字词的音义。

例如:

鄱阳方言对“差劲的”用“琐”字,源由《荀子·非十二子》: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欺惑万众,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其他如“长”则为“莽”,得之《吕氏春秋·知接篇》:

“何以为之莽莽也”;“举”则为“抗”,得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抗罗袂以淹涕兮,泪流襟之浪浪”等等。

C.某些词语的高频率使用。

以“打”为例,鄱阳方言中的“打”的搭配范围比共同语更广泛。

如:

打(踢)足球、打烟(指递烟给客人)、打××腔(指讲某地方言)、打乱话(指胡说)、打单身(指过单身生活)、打个转身,打抖索、打商量、打平伙(大家拿出各自吃的喝的一起聚餐)等等。

D.常用具有地域特点的几种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及其高频率出现。

“不晓得几”+形容词:

形容到了极点,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夸张、感叹、强调。

“几”,副词,相当于北京话的“多、多么”,说地方普通话时很常用。

“一日到夜不晓得几啰嗦。

夸张地表达很生气时所用的“得”字结构:

“气得跺脚”,表示很生气,但未必真的跺了脚。

口语中还有“气得要死”“气得吐血”等比较常用。

面对鄱阳方言中诸多的古语遗风,囿于篇幅,于此仅列数例罢了。

显而易见,“语源求义”最能揭示古语词深层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

“通过推求词的语源——事物得名之由以阐发词的义蕴。

”【2】

把活的方言词与古文献结合起来考察,不仅可以探明其源头及其所包含的地方文化现象,还可以藉此为桥梁,透过其不同的历史“层次”或“底层”古语词的分析而探寻其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历史过程,从而有助于认识本族语与其他方言之间的诸种关系。

【结语】

方言,是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方言都承载了所属群体的文化渊源、变迁和思想价值体系。

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学学科以方言作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方言是破解古文字、地名、民间文学、民歌、地方戏曲等文化现象的密码,往往能令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语言除了交际是其主要功能之外,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方言作为语言的地方变体,也是民族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

地方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都必须依赖方言,方言的衰败、萎缩乃至消亡,必然会导致地方文化的萎缩、衰败甚至消亡。

其实就是一种古老文明的消亡,也是一方乡土的沦陷。

方言不仅是语言,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

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

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保护方言文化。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保护方言不是要认为地保持方言的永远不变,事实上没有人能够阻止方言的变化。

保护方言,只是希望不要认为地抛弃方言,不要人为地使方言过早地被同化、被消失。

因此,我们在惊叹方言的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要维护方言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肖九根,赣方言古语词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实践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7.6

2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