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68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docx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

1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 :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难经》:

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

 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两晋隋唐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

 (唐:

 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 )

3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阶段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

火热论,擅用寒凉药物以清泄火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张从正:

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

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

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4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发展阶段

5近现代——中医药学在坎坷中发展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不治己病治未病 (未病先防、即病防变)

《难经》从既病防变的角度与《内经》共同支撑了“治未病”的理论;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难经》  

 被尊为医祖的医学家 ——扁鹊  

被尊为医圣的医学家 ——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如何分类 

    上品120种为上,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     中品12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 

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等。

 

 

★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药王”。

 

★中医提出《温疫论》的年代 

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将病因学推进了一步。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 —— 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⒈生理上的恒动观    

⒉病理上的恒动观 

  ⒊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与论治 

 ⒈证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 

 ⒉辨证  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 综合病性、病位 正邪关系 

 ⒊论治  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二)辨证与辨病 

  ⒈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   ⒉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 

  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⒈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⒉异病同治——不同病类似证←相同治法。

 

★中医认知与思维方法

1思外揣内、以表知里——黑箱

2援物比类

3心法和顿悟

4试探和反证

★阴阳属性:

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阴阳相互制约: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阴阳互根互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

木、火、土、金、水(肝 心 脾 肺 肾)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木:

木曰曲直。

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火:

火曰炎上。

 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土:

土爱稼穑。

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金:

金曰从革。

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水:

水曰润下。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人体的五脏与五行属性归类    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

 相乘:

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相乘的次序同相克: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乘原因:

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 

(被克方)本身虚衰/不足,如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 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盛/太过,如木旺乘土。

 

 

★  藏象学说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条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与胆相表里。

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送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主神志:

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生理活动的功能。

与小肠相表里。

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脾气主升:

升清和升举内脏。

脾主统血:

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与胃相表里。

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在液为涎(较清稀)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通条水道

肺朝百脉、主治节:

司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调节水液代谢。

与大肠相表里。

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心在液为涕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藏精:

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肾能贮存、封藏精气。

  

肾主水:

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 谢的功能。

气化作用 

肾主纳气: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

与膀胱相表里。

肾在志为恐,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在窍为耳和二阴,心在液为唾(较稠厚)

21  三焦部位划分 

    ①上焦如雾:

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主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②中焦如沤:

中焦包括脾与胃,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③下焦如渎:

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

  

22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

它们在形态上多 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称作奇恒之腑。

   

23 ( 肾 )为先天之本  

24 ( 脾 )为后天之本  

25  气的分类与分布 

元气:

原气、真气。

分布:

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宗气。

分布:

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

 营气。

分布:

行于脉内,分布全身。

 

卫气。

分布:

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等。

  

26  血的生成 

   1.营气和津液组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精能生血:

“精血同源” 。

    

27  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

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旺则血旺;气虚则血虚。

  ②气能行血: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③气能摄血:

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

气足则血运脉中;气虚则出血。

  

28  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载气:

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血脱则气脱。

 

 ②血能生气:

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

血虚则气衰。

  

29  阴虚则(内热)  

30  阳虚则(外寒)  

31  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2.分类       ⑴外感致病因素  ⑵内伤致病因素  ⑶其他致病因素   

32  四诊的概念 四诊概念: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

    

33  正常舌象 舌淡红、苔薄白   

34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     病位—— 表证、里证     病性—— 寒证、热证 

    邪正胜衰—— 实证、虚证 类别—— 阳证、阴证  

(八纲辨证相互关联不能截然分割,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错杂)   

35  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36  基本的治法-“八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  

(概念:

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       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        种治疗方法。

 

  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       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 

  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       的一种治疗大法。

 

  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       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

 

  补法,也叫补益法。

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       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   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

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       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  

37  中药 

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     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草药—— 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员中应用      不普遍,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

  2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      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3. 什么是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      

38  药物 

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与主     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     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  

(药物学:

研究各类常用药物的来源、性质与应用等的学科。

习惯上,将世界各民族历      史上传统应用的医药学理论或知识,统称为“传统医学”。

在我国,当现代医学从欧洲      传入之后,由于称西方现代医学为“西医”、西医所使

用的药物为“西药”(绝大多数      为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少数是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粗制剂或分离到的纯化合物 

  把我国自古以来传统应用的医药学理论和知识分别称为“中医”和“中药”。

)  

39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40  中药材炮制方法 

    1.修治法:

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 

    2.水制法:

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润、漂、水飞。

     3.火制法:

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炒、炙、煅、煨、烘焙。

     4.水火共制法:

煮、蒸、潬、淬。

 

    5.其他制法:

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            

41  中药的四气(性)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1.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      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2.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3四气的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寒凉药: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

温热药:

温里      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4.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42  中药的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淡味和涩味。

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1.确定依据,a药物的真实滋味。

 b.药物的实际作用。

 

  2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    酸、苦、咸、涩—阴   3 五味的作用   辛味: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甘味: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

   酸味: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

“能泄、能燥”,通泄、燥湿。

通泄(下):

泻下通便 ,降泄(气):

降泄肺气、降泄胃       气,清泄(热):

清热泻火   咸味:

“能下、能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味:

即无明显味道。

即能渗湿利水 

      涩味:

有与酸味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

)  

43  药物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七情”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单方不用辅也”) 

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 方法叫相须。

 (“同类不可离也”) 

    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 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 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受彼之制也”)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 配伍谓相恶。

(“夺我之能也”) 

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两不相合也”)  七情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  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 

(2)  相畏、相杀  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3)  相恶  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4)  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相使     增强疗效   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     降低毒、副作用    

                      应用毒性药、烈性药时使用                                        相恶   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    避免使用          相反   产生、增强毒、副作用 )  

44  中药“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

  

45  辨证 

    即根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

  

46  论治 

就是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对该病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47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48  解表剂 

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表寒证,辛凉解表剂—表热证,注意事项:

应用解表剂时,服后取汗,    但不可发汗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解表剂不宜久煎,以免影 响疗效。

)  

49  阳虚者如何养生 

夏日宜养阳,阳气不足的人,除了可采取贴敷治疗外,应从饮食、运动、药物等几个     方面进行相关的调理,逐步提升体内阳气,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运动,躯体运动非常重要,因为“动能生阳”。

散步、慢跑、做操、放风筝、打球等     项目均可。

要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令身体与自然直接接触,阳气就被调动起来     走肌表,行使卫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

 

饮食,对阳虚的人来说,食补是主要的、也是见效较快的方法。

补阳的食物有韭菜、     桂圆、羊肉、狗肉、核桃仁、干姜、胡椒等。

在夏季,一般人怕上火会比较少吃或不     吃这些食物,对阳虚者来说,适当地食用这些食物,对寒凉的体质却是有着莫大的帮     助。

 

药补阳气较虚但又没有达到疾病指标的时候,可以吃一些中药来做保健。

比如益智     仁、桑寄生、杜仲、肉桂、熟地、人参、黄芪等。

 需要注意的是补阳不能太过、不能熬夜、注意保温。

  

50  分析哪些疾病会导致便血 

     中医的“肠风”、“脏毒”、“结阴”三者均指便血 ,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      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

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      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阴络。

 

     便血的原因 一是肠道本身的疾病,二是肠道以外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在众多肛肠疾病      中,不只是痔疮可以引起大便带血,其它肛肠疾病,如肛裂、直肠息肉、结肠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是直肠癌等都会出现大便带血

 

7.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肺和脾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血液运行影响因素(与血运行有关):

心、肺、脾、肝,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和主宗气,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9.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10.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1.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12.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3.七情的致病特点:

①直接伤及内脏。

②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③影响病情转归。

14.望舌苔:

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

由薄渐厚,为病势渐增;由厚变薄,为正气渐复。

15.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16.问寒热:

恶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

     潮热:

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是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之象,可见于阳证和疟疾。

17.阴虚证:

临床表现有:

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18.阳虚证:

临床表现有:

形寒肢冷,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19.治病求本:

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

20.温法:

温中散寒,适阳虚。

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适亡阳。

21.补法: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运用补发时应注意,对“真实虚假”,即“大实有羸状”证,应绝对禁补,免犯误补益疾之戒。

22.中药五味:

酸苦甘辛咸。

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甘味药多用于虚证、脏腑不和拘挛疼痛之等病症。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

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症。

23.中药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

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

24.外感风热表证:

菊花 桑叶

外感风寒,胎动不安:

紫苏

辛凉解表,外感风热:

牛蒡子 升麻

清热泻火:

石膏 

肉食积滞,孕妇慎用:

山楂

治肝理气:

香附

头痛必用,血中气药:

川芎

止血,跌打损伤:

三七

25.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药。

君药:

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臣药:

意义有二;一是辅佐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次药力次于君药。

26.补阳还五汤:

组成:

生黄芪30~90g,当归尾9g,芍药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 功用:

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或细。

27.四君子汤:

组成:

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份。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

食少便溏,语音低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28.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9.腧穴:

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30.合谷:

定位:

在第1、2掌骨之间。

31.迎香:

定位:

鼻翼外缘中点。

32.阴陵泉: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33.涌泉:

足底(去趾)前1/3。

34.针刺的注意事项:

①过饱、过饥、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宜行针。

 ②久病体虚、大出血、大出汗者,针刺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③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

妊娠3个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④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31.灸法其适应范围:

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所致病证均可应用,如阳虚、气虚、久泻、肢冷、痹证、痰饮等。

其禁忌:

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证,一般不宜灸;颜面部、浅在血管部,不宜施瘢痕灸;妇女妊娠期下腹、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