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4666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docx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原则和目的

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

3.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分类及其控制分析

4.掌握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了解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5.了解区域环境管理机构及指标的建立,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容量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在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评价。

本章教学目录:

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六节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第七节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在区域性开发建设中,单要素、单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全面识别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也就不可能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因而也就难以保证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

把区域环境与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是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章评价的重点是区域性开发建设行为对区域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

重点介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

其中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我国目前环境管理重要措施之一,即使在单一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区域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具有战略性,它着眼于在一个区域内如何合理规划和建设,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评价的重点在于论证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和时序,同时也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对区域的开发规划提出建议,并为开展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相对于建设项目影响评价而言,不仅是评价范围和内容的扩展,而且包含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思想。

它以区域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国家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已很多,它们规模大,效益显著,在环境保护上也产生一系列特殊问题,客观上需要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在时间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

这些开发活动区域一般称为开发区。

具有以下特征:

1占地面积大,一般占地面积均在1K㎡以上;

2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

3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其独立的法人;

4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

5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6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所谓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中和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为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998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一条规定:

“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设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和时段,并为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规依据。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因素多,层次复杂,相对于单项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⒈广泛性和复杂性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光,内容复杂,其范围在地狱上、空间上、时间上均远远超过单个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小至几十平方公里,大至一个地区,一个利用于;其影响涉及面包括区域内所有开发行为及其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全面影响。

⒉战略性

区域影响评价是从区域发展规模、性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及功能不经意、荼毒利用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论述区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⒊不确定性

区域开发一般都是逐步、滚动发展的,在开发初期只能确定开发活动的基本规模、性质,而具体入区项目、污染源种类、污染物排放量等不确定因素多。

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⒋评价时间的超前性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制定区域环境规划、区域开发活动详细规划以前进行,以作为区域开发活动政策不可缺少的参考依据。

只有在超前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未来项目的合理布局,以最小的环境损失获得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⒌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由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多,可能涉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景观影响评价等等。

因此,评价方法也应随区域开发的性质和评价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既要在宏观上确定开发活动的规模、性质、布局的合理性,又要评价不同功能是否达到微观环境指标的要求。

既应评价开发活动的自然环境影响,又要考虑其对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

而某些评价指标是很难量化的,因此,评价必须是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⒍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由于在区域开发活动往往涉及较大的地狱、较多的人口,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同时区域开发活动是破坏一个旧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的过程,因此,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与环境规划的类型是相互对于能够的。

一般来讲,制定某种类型的环境规划,就应开展相同的类型的区域环境评价。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和要求,根据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区域环境影响划分成若干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紧密相连的主要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旧区改建等四种类型。

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研究环境质量现状、确定区域环境要素的容量以及预测开发活动的影响。

因此,它是一相科学性、综合性、预测性、规划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工作。

应遵循如下原则:

⒈同一性原则

要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规划之中,并在制定环境规划的同时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⒉整体性原则

区域评价涉及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包括所有产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各个部门、地区和建设单位,应全面评价各建设项目的开发行为以及各开发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必须以整体观点认识和解决环境影响问题。

不但要提出各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还要提出区域开发集中控制的对策基础。

⒊综合性原则

在区域内广大地区和空间范围内,评价影响工作不仅要考虑社会环境,还要考虑生态和自然环境以及生活质量影响。

因此,在评价分析中必须强调采用综合的方法,以及得到正确的评价结论。

⒋实用性原则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集中在制定优化方案和污染防治对策方面,应该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效果上可靠,能为建设部门采纳。

⒌战略性原则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从战略层次评价区域开发活动与其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区域开发活动内部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并从总量控制的思想提出开发区入区项目的原则、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方案。

⒍可持续性原则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该通过对区域开发活动及其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改进功能发环境管理体制,以确保区域开发的可持续性。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⒈目的

区域开发活动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计划地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建设活动,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区域内所有的拟开发建设行为。

其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情况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编制之前。

在实际工作中,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是一个交互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的一开始就介入,从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出发,考虑区域开发性质、规划和布局,帮助制定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并对形成的每一个方案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对修改后的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直至帮助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促进整个区域开发的可持续性(参见图8-1)。

⒉意义

(图略)

根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为: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宏观角度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因此,可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2)可为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入选项目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

(3)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可以作为单项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和区域内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各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使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同时缩短其工作周期。

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相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写阶段。

应该说明的是,区域开发建设项目涉及到多项目、多单位,不仅需要评价现状,而且需要预测和规划未来,协调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分摊污染物分担率。

因此,为使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更有针对性和符合实际,应在评价中间阶段提交阶段性中间报告,向建设单位、环保主管部门通报情况和预审,以便完善充实,修订最终报告。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在分析所有区域开发活动的基础上,预测与评价开发活动对区内外大气、水、噪声、社会及生态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为制定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环境污染提供依据。

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

开发区选址合理性分析主要从开发区的性质或发展方向出发,分析其与所在地区或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否一致。

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主要从开发区的各种功能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其对环境的不同质量要求出发,结合开发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开发区的各种功能安排或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通过分析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特征,特别是分析开发区自然、社会环境因素中的限制因子,进而分析开发区环境对开发活动强度和规模的可承受能力。

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

根据区域土地的不同生态、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固有适宜性,分析开发区内各类土地利用安排的合理性。

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

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是开发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保证,其内容包括:

开发区环境管理方针;开发区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开发区环境管理规划方案;开发区环境监控系统的规划等。

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对于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环境污染的老工业基地,其再开发的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着重分析和计算区域环境容量,并集中研究和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对策。

一、环境容量的概念

1.国外学者对环境容量概念的描述

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比值;有的则认为是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同化能力,即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是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速率的比值。

日本学者矢野雄幸则认为:

环境容量是按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一定范围的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总量。

2.我国对于环境容量概念的解释

我国有些学者把环境容量定义为“自然环境或环境组成要素对污染物质的承受量和负荷量”,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基本环境容量(或称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或称同化容量)。

前者可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后者是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某环境单元(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与该环境单元本身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有关。

因此,在地表不同区域内,环境容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和地区差异。

通过认为的调节,控制环境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改变物质的循环转化方式,可以提高环境容量,改善环境的污染状况。

二、环境容量的类型

环境容量可分成整体环境单元(区域环境)容量和某一环境单元单一要素的容量。

若按照环境要素,又可细分为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其中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环境容量等)、土壤环境容量和生物环境容量等。

此外,还有人口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等等。

如果按照污染物性质划分,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包括易降解的和难降解的)环境容量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若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上区分,则可分为物理扩散和化学净化两种类型。

例如,城市区域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p与排放量Q形成扩散的关系,则与扩散系数密切相关,可表示为:

(公式略)

又如,入口小的港湾,污染物排放量Q与海水中污染物浓度p的关系是

(公式略)

式中:

F----是港湾与外海间海水交换量,所以环境容量就是F值。

可以看出,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扩展能力的标志。

污染物在环境单元中发生化学分解反应,其分解速度r与排放量Q的关系是

(公式略)

式中:

V---环境单元的体积。

而污染物分解速度往往与污染物的浓度p成正比,即

(公式略)

式中:

(略)

将该式代入上式则

(公式略)

这样,环境容量E相当于Kr*V

从化学(生物化学)角度看,环境容量应该是污染物净化能力(降解能力)的度量〉

总之,在目前的环境容量研究中,对区域环境中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不同类型环境容量的研究,主要是开展区域环境要素中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计算,可以做为环境目标管理的依据,是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环境约束条件,也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参数。

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区域开发一般是逐步、滚动发展,污染源种类和污染物排放量等不确定因素多,只有区域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才能保证区域开发过程中始终与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紧密联系起来。

另外,对一些老工业基地再开发,通过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提出“增产不增污”、“以新带老”、“集中治理”等合理的污染物削减方案来实现。

一、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

⒈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

所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语序的污染物排放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环境管理中执行污染源排放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轨制。

有时在一个环境单元中,所有在推行总量控制时,所有污染源排放完全达标,但环境质量仍不能达到国家标准,所以在推行总量控制时,往往要求达到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再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区域环境单元之内污染物进一步削减的优化分配。

多年来,我国污染控制主要采用以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依据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的技术路线,要求污染源达标排放,若超过排放标准,则一方面缴纳排污费,另一方面治理削减污染物。

这种方法执行起来简便,易于管理。

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增多,往往每个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都达标,而环境质量仍不能有效地得到保护。

另外,由于污染物削减分散,治理规模小,投资效益差,运行效率低,也不便于管理,同时也不利于合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所要求的质量标准为依据,控制并合理分配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削减总量,以满足环境质量要求。

我国自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制度以来,已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是我国环境管理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实行污染物牌坊的总量控制制度。

⒉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

目前的总量控制分类方法总体上有两种形式:

一是指令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即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原则在一定时期没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所作的分析工作主要是如何在总指标范围内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一般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和面积等代表性指标比例关系,采用对比分析和比例分配法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

二是环境容量约束下的总量控制。

环境容量的定义是自然环境和环境组成要素对污染物的承受量和负担量。

目前,在区域评价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将环境目标或相应的标准,看作确定环境容量的基础。

即一个区域的排污总量应以其保证环境质量达标条件下的最大排污量为限,一般应采用现场监测和采用响应的模拟模型计算的方法,分析原有总量对环境的贡献以及新增总量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要论证采用综合整治、总量控制措施后,排污总量是否满足环境质量要求。

这部分内容与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基本相同。

二、技术路线

区域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总量控制,实施总量控制,资源问题应作为分析研究的首要问题。

重点应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从资源利用的宏观全过程分析中探讨通过资源合理利用与分配、提高科技水平、调整发展因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降低资源需求量、减少流失量、减轻环境压力,并可针对各类资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质,实现宏观总量控制。

当总量控制不能满足要求通过对总体规划的调整来满足总量控制的要求,从而达到从总体上把握污染控制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与之相互协调的目的。

分析的基本思路见图8-2

(图略)

三、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

在区域环境总量控制中,需要根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预测污染的排放量,因此首先要预测主要资源的消耗量。

1.资源预测方法

常规的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有人均资源消费法、分部门资源预测法、时间序列法、投入产出法和弹性系数法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预测方法。

这里介绍常用的弹性系数法。

所谓弹性系数可以看作是经济指标增长率和资源指标增长率之比,计算公式为

(公式略)

与污染物排放量有关的资源主要是能源和水资源,对能源和水资源的分析,主要采用生态功能流的方法,将能源与水资源从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以流的形式划分成若干环节和类型,并将这些资源流看作响应污染物质的载体,从输入、转换、分配、使用、排放和处理的各个环节中,找出产生污染的主要途径和响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污染宏观总量控制分析,确定宏观控制水平。

2.能流分析

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源指自然能和辅助能两大部分。

自然能主要指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升资源,而更重要的是以矿物燃料为代表的辅助能。

按照现状用能的实际情况,将最终用能按照部门划分并采用网络图的方法加以概括和抽象,形成如图8-3所示的宏观能流平衡网络图。

在能流平衡网络中能流可以分为四个节段,即能源的输入、能源的集中转换与加工、能源的输送与分配、能源的最终使用。

(图略)

现状能流分析主要是计算各节段内能流之间的比例关系和随着能流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污染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直接反映输入能源结构的优劣和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排放量。

在能源的集中转换过程中,分析的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其中包括煤-电、煤-热、煤-焦碳、煤-煤制品、煤-煤(分配)。

这些转换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了区域能源供给技术的总体水平。

通过集中转换后,能流所携带的污染物的总量将小于输入端污染物质总量。

这种污染削减反映了能源系统的先进程度和污染控制能力。

3.水流分析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是许多区域开发过程中突出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各类污水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压力都将不断增加,而这些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流系统从资源开采到向受纳水体排污的全过程,可以分为水资源开采、谁的使用、污水产生与排放、分散处理或集中处理、向受纳水体排放与回用等阶段,如图8-4所示。

在水资源开采阶段应重点分析水资源开发极限和水资源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面水径流减小、海水上朔和土壤盐渍化等,以及水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沿海区域应考虑海水利用以及污水的回用。

在水的使用阶段,重点分析各方面的用水系数。

一般情况下生活和市政用水系数应是逐年增加的,而工业和农业用水系数应逐年下降。

工业用水要充分考虑节水、重复利用的措施。

四、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

如何分析各类污染物质排放总量能否满足总量控制需求,如何确定出一个合理的总量分担率,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一般可采用如图8-5所示的技术路线进行分析与探讨。

(图略)

1.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

目前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有12项,它们是大气污染3项,水污染物8项,工业固体飞舞1项,其中工业粉尘和COD除外的其他7项污染物属于企业级控制的污染物,主要与工业项目有关,并且可以通过各类处理设施实施高强度处理,以达到严格控制的目的。

同时,这几项污染物在规划期内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可以不纳入区域规划的总量和控制范围。

需要预测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烟尘和COD,根据前节的能流和水流分析。

计算能流和水流中所携带的污染物量,并考虑各环节的污染物削减,可以得到这些污染物的最后排放量。

2.总量合理分配分析

为确定一个合理分担率,利用采用等比例分配方法计算。

公式如下

(公式略)

以开津经济开发区为例,各类指标下的等比例分配见表8-1

(图略)

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

总量控制目标和方案确定后,还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以判断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技术经济分析包括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主要看技术上是否可行,贷款回收年限、财务内部收益率等是否可以接受,环境效益是否显著等,并采用对比的方法确定最优的方案。

4.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

在合理分担和技术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所确定的总量还必须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建立总量与环境质量输入相应关系的方法,常用的是模拟计算的方法。

计算模拟的选择应与预测排放量的精度相适应,并应最终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

如不能满足要求,可以通过强化污染物控制来减少排放量。

当能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时,该排放量可作为区域的排放总量。

第六节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一、环境承载分析

1.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具有前大的维持其稳态效应的巨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位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物。

对于人类社会活动来说,环境系统的价值体现现在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的需要提供支持。

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或者说,存在一定的蜮值。

区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实际上表现为如何协调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区域环境承载力所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化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2.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人类-环境系统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仅仅从污染物的预防治理方面来考虑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

因此,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就是区域社会经济-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