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412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4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docx

高考真题汇编考点2大气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大气

(2010·四川文综·T3~4·8分)图2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2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A.合肥小于南宁

B.株洲大于石家庄

C.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

D.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2.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获得太阳辐射多少B.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C.下垫面性质的差异D.对流层厚度的不同

【命题立意】本题组以近年多种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为大背景,主要考查考生对寒潮这一知识点多角度理解与掌握情况。

解答该题组的关键点是明确冷空气入侵时造成近地面大气降温的最大高度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分布,冷空气入侵时,不可能使当地整个对流层大气全部降温,它只能造成近地面一定范围内的空气降温,从理论上讲,距冬季风源地越近,受其影响程度越大,降温的大气的高度就越大,这一点在图示中可以得到证明。

解答该题组需要明确寒潮造成不同地区大气降温的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规范解答】1选C2选B

第1题,因为辽河平原较洞庭湖平原的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其降温的高度就比洞庭湖平原大。

A选项中的合肥较南宁纬度位置高,距冬季风源地近,降温的最大高度大;B选项中的株洲较石家庄的纬度要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冷空气造成的降温的大气高度低;D选项中的长江三角洲较珠江三角洲的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降温的最大高度大。

第2题,距冬季风的源地越近,受其影响越大,影响的高度越高,形成了我国东部纬度越高,冬季风的影响高度越高的规律。

【类题拓展】寒潮的实质是一种冷锋,对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会造成较大的损害。

尤其是我国的北方地区,其危害程度更重。

像教材中提到的几种气象灾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更加重视。

(2010年·全国文综Ⅱ·T1~T3·12分)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由浅到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1,完成3~5题。

3.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A.副极地低压带B.西风带

C.副热带高压带D.东北信风带

4.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

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

5.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A.中心区,沙尘扬升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沙尘沉降D.边缘区,沙尘沉降

【命题立意】本题组以沙尘暴为背景,主要考查全球性大气环流和主要的天气系统,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懂得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这些地区大部分位于35°N以北,受西风带控制。

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还有,西风带多气旋活动,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气旋在北半球是逆时针旋转。

沙尘暴与冷锋活动有关,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规范解答】3选B,4选C,5选A。

第3题,副极地低压带大致位于60°附近,我国不在那个纬度带;副热带高压带不会控制我国沙尘源地地区;东北信风带位于低纬度地带。

第4题,西风带多气旋活动,沙尘暴是冷锋造成的。

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云层为逆时针旋转,故应该是气旋。

第5题,读图可以看出是气旋中心部分,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出现扬沙天气。

【类题拓展】该题借助遥感图像,考查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实际考查的是气候相关知识的应用。

沙尘暴是北方冬春季常见的天气状况,此题可以扩展考查其发生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或者生态破坏对区域的影响等。

(2010·上海地理·T23~25·6分)(十)右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

6.根据右图,气温在10℃时,1m3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为10g,若要使最大水汽量上升到40g,气温应达到()

A.15℃B.25℃C.30℃D.35℃

7.一定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与同温度下这些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

测得一封闭实验箱内的温度为30℃,相对湿度是50%,

如果要使实验箱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37.5%,箱内温度应调节为()

A.35℃B.25℃C.15℃D.5℃

8.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推知,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其一般规律

是()

①气温高,相对湿度小②气温低,相对湿度小

③清晨相对湿度最大④午后相对湿度最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命题立意】该题组主要考查对基本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取和获取图形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有:

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呈正相关、简单的计算推理能力。

【规范解答】6选D,7选A,8选C。

由图形及所学知识可知,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呈正相关。

第6题,可以由图形直接读出。

第7题,根据相对湿度的概念,在箱内水汽一定的情况下,要降低箱内的相对湿度,只有提高箱内可容纳水汽的最大量来实现,再根据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呈正相关这一基本原理,可知只能提高箱内的温度,因此只有A答案正确。

第8题,由上一题可以看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气温低相对湿度大,因此可以推断,清晨一般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所以空气相对湿度最大,午后一般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空气相对湿度应该最小。

【类题拓展】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充分解读所给图形,获取足够有用信息联系所学教材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归纳、概括得出一般结论。

(2010·全国文综Ⅰ·T6~8·12分)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

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B.12℃C.16℃D.18℃

10.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11.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命题立意】本题组以等值线图切入,主要考查城市的热岛效应、气温变化原因及温差的计算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判图、析图能力。

【规范解答】9选C,10选B,11选B。

第9题,本题可以说是一道地理计算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等温距为2℃,由此得:

最高气温的取值范围是:

21℃<T1<

23℃,最低气温的取值范围是:

5℃<T2<7℃,则该区域的温差为14℃<T1-T2<18℃,只有16℃在这个范围之内,故选项C正确。

第10题,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及原因,主要是从总题干和图中提供的信息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去突破,可采取排除法来分析。

从图中可知最高气温值(大于21℃)出现在9日15时左右,而从总题干可知9日为晴天,A选项中所描述的是:

气温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与图中相矛盾,气温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是不可能的,因此A被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白天,8日(多云)等温线稀疏,即多云的白天气温变化平缓,9日(晴),等温线密集,即晴朗的白天气温变化大,故B正确;从图中可知,最高气温不是正午,最低气温也不是午夜,故气温不可能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同时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正午(12时)是太阳高度最大,不是气温最高的时候,故C被排除。

白天最低气温出现在黎明,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时后,变化剧烈,夜间变化幅度较小,故D是错误的。

第11题,本题考查城市“热岛效应最强”出现的时间及成因,从图上信息可知,8日20时至8日24时(即9日0时),等温线弯曲最大,表明此时间段市中心温度最高,选项B属于此时间段的范围,且多云的晚上,大气逆辐射增强,故B答案正确。

如果避开图中信息,只从四个选项中去找出正确答案,B选项往往先被考生排除,因为考生认为B选项是晚上,无阳光照射。

而考生却很容易误选C,因为C为9日(晴)又是15时(下午3点),太阳光照还比较强烈。

【类题拓展】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本题以等温线图为切入点,以城市生活环境为背景,考查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温差计算、气温日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和时间等诸多知识点,具有思维含量高、综合性强的特点。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导向,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试题设计巧妙,显性和隐性信息相互交织,凸显以动态的视角分析问题,体现对地理问题认知的过程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好题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还有,等值线问题一向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在高考复习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此类试题形式多样,常见的等值线还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是突破以下几点:

一看弯曲;二看数值(含极值);三看疏密;四看走向;五看闭合,从中寻求原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此外,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强调学生注重生活中的地理,必要时带领学生到户外去,到自然中去,从中观察地理事物的真实面目,发现地理事物的规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

(2010·四川文综·T8~9·8分)图4是某地气温、降水、潜水水位(潜水面海拔)年内变化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4所示的这类气候条件容易诱发的地理现象是()

A.寒潮B.泥石流C.凌汛D.沙尘暴

13.下列城市所在地域,与图4所示的气候类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是()

A.天津B.昆明C.新奥尔良D.加尔各答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气温、降水、潜水水位(潜水面海拔)年内变化规律来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

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根据7、8月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多属于伏旱天气造成的,确定这里是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规范解答】12选B13选C

第12题,该地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年降水量大,属于季风气候,根据7、8月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多属于伏旱天气造成的,确定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A、C、D三类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发生的概率大一些,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山区地带,降水量大且集中,很容易诱发泥石流。

第13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奥尔良均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且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海拔相近。

【类题拓展】气候类型的判读在近些年高考中有进一步与其他自然要素相结合的趋势,对考生要求在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考生的综合判读能力。

(2010·重庆文综·T5~7·12分)图3为四位同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温图(单位:

℃)。

读图3,回答14~16题。

14.四位同学绘制的图中,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5.当新疆喀什(39°24′N,75°54′E)区时为6月10日8:

00时,甲地的景象可能是()

A.旭日东升B.艳阳当空C.夕阳西下D.夜阑人静

16.乙地所属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欧洲D.南美洲

【命题立意】本题以北美洲中纬度西海岸附近等温线图为背景,综合考查自然地理知识,包括等温线的判断、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气候类型的判定和分布。

根据经纬度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有一隐含的信息,即洋流对等温线的影响,这是解答本题应值得注意的细节信息。

【规范解答】14选A,15选C,16选C。

第14题,该区域位于120°W、30~40°N附近,应该是北美洲中纬度西海岸,沿岸有南下的加利福尼亚寒流。

一方面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另一方面受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南弯曲。

比较四幅图,只有A图符合实际状况。

第15题,喀什区时为6月10日8:

00时,即东5区为6月10日8:

00,甲地可按西8区算,为6月9日19时,最可能的现象是夕阳西下。

第16题,乙地位于40°N以北大陆西岸,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在欧洲分布范围最大。

【类题拓展】等温线弯曲原因和应用的规律总结

弯曲状况

温度比较

原因分析

等温线弯曲特点

如果向低纬度弯曲

弯曲处比同纬度两侧地区温度低

冬季大陆

夏季海洋

寒流经过

地势较高

如果向高纬度弯曲

弯曲处比同纬度两侧地区温度高

夏季大陆

冬季海洋

暖流经过

地势较低

等温线弯曲应用

应用案例

应用规律

判读方法

判断季节(月份)和海陆分布

1陆南、7陆北

1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向北弯曲;

7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向南弯曲

判断洋流流向和性质

凸向及流向

洋流流向和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

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为寒流,向高纬弯曲为暖流

(2010·四川文综·T36·36分)17.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10中①河流与图11中②河流补给的差异是:

①河流,

②河流。

与①河流域相比,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

(8分)

(2)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

(10分)

(3)分析图10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8分)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11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描述出来。

(6分)

(5)请在图12模式图中选择两条竖线,画上箭头并注明水循环环节名称,以正确表示图11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东北亚和中亚、北亚相关区域地理知识。

解答该题的前提是考生区域定位能力,确定图10和图11分别是东北亚和中亚、北亚西部为基本前提条件下,对考生的四大能力即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探讨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进行全面地考核。

解答该题需要明确河流的补给类型,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气候优势,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影响因素,湿地的形成原因与其生态功能,中亚、北亚西部的自然景观及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

【规范解答】⑴题中①河(松花江)与②河(锡尔河)的补给的差异,①河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夏季的大气降水和春季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②河以夏季的高山冰雪融水与部分的山地降水补给。

②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昼夜温差大与光照充足。

⑵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分布具有从南向北递减或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沿海的地区等温线比较密、单位距离的气温差异较内陆差异大、最低气温出现在130°经线以东的北部区域的特点。

甲地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冬季风的背风坡,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定,甲处的气温比两侧的气温高,从图示区域看,甲处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温比同纬度的两侧要高。

⑶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是与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有关。

至于乙地湿地的功能,最基本的是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⑷七月,正值夏季,从高空俯视本区域即鄂毕河的上游时,可以看到河流众多,沼泽广布的景观;可以看到亚寒带针叶林的自然景观;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可以看到地势平坦。

⑸主要考查考生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①题中要求的是表示图11中丙地区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分交换,该区域为外流区,水体主要参与的是海陆间大循环,大气和地面之间主要是地面蒸发和降水两个环节,且只能在外流区选择两条竖线,减小了试题的难度。

【参考答案】⑴差异:

①夏季以大气降水为主,(2分)②夏季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2分)

优势:

光照充足(或太阳辐射强)(2分)气温的日较差大(2分)

⑵气温的分布特点:

气温从东南向西北(或从南向北)递减(2分);单位距离的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或东南部大于西北部)(2分);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2分)。

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甲地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或背风坡)增温(2分);甲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的两侧(2分),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⑶形成原因:

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2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2分),故地表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

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2分)。

⑷平原广阔,地形坦荡(2分);河流纵横,沼泽广布(2分);亚寒带针叶林绵延不断(狐、熊穿行)。

(2分)

⑸所画箭头与环节名称标记如下图所示。

每画正确一个箭头给1分,注记正确一个给1分,画两个以上箭头者该题不给分。

【类题拓展】1.对于河流的补给类型一定从五种方式方面去考虑,即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和湖泊水补给。

注意大气降水是最普遍的补给方式,地下水是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方式,河湖水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多数是水源问题,但光照充足与昼夜温差大是其优势。

3.对等值线分布规律的描述一般从递减方向、疏密或变化梯度上、极值出现的区域等方面进行即可。

影响其走向的因素主要是从纬度、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有水源的来源(可能是降水多,或者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地势比较低,容易积水或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也有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地表水不易下渗。

5.湿地基本生态功能有作为天然的蓄水池,水源地,调节局部的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6.一般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特征,河流、湖泊,动植物类型,土壤等几个方面进行即可。

7.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三大类,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下渗等环节。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