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403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docx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1

陕西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必修Ⅱ》试题(理科)

命题人:

陆孔存审题人:

史小军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我国自古就有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写春联的习俗。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3.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4.《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4.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④集镇和夜市兴盛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

6.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

“近许官府抽分(注:

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据此可知

A.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D.海禁政策激化社会矛盾

7.“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8.《皇朝经世文编》记载:

“(清松江府)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之七八。

”(乾隆时期)“棉花产自豫省,而商贾贩于江南。

”又有“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

以上记载说明清朝

A.经济作物的种植超过了粮食作物

B.松江和河南是全国的棉花种植中心

C.商人群体大商帮主要经营丝和烟草

D.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9.清人张英在《衡产琐言》中说:

“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勤俭垦辟,仍为殷实之家”。

这反映出当时

A.私有财产缺乏保护B.农民生活温饱有余

C.重农抑商意识浓厚D.土地财富受到特别重视

10.据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稿,贵游食,皆欲货来耙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

据此可以推断宋代

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B.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

11.右图是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1800年至1870

年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后,先进交通通讯工具推动欧洲国家的商品输出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

12.下表是1750年——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各国及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此表格提供的信息证明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A.外国列强在此时间段对中国进行了疯狂掠夺

B.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全面的侵略

C.欧洲工业总产值所占世界份额快速上升

D.中国、印度经济仍得到发展

13.据统计:

在1800年,世界上709/6的大城市位于亚洲,可是到了1900年,仅有一座世界级大城市位于亚洲,其余则均位于欧洲与美洲。

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列强殖民扩张的结果

14.“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

……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

”对以上面理解最正确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投资国外

B.一战的爆发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剩余资本

C.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垄断阶段

D.欧洲列强加大了对殖民地的掠夺

15.社会变革学派认为:

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B.垄断组织形成

C.机器大工业生产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6.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17.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18.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B.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

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

D.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

19.王韬在《壕埂杂志》中指出“沪地百货闻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当时流行于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词写到:

“洋行买办每多财,时式衣装尽得来。

阔绰排场人尽慕,频年获利店纷开。

”对材料所述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收回利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商立国成为清政府的治国思想

20.陈旭麓先生说: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

‘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①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②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1.下列图片直接反映的信息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近代企业在中国的出现D.自然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瓦解

22.学者陈旭麓认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23.下表为《1933年—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平均指数增长表》,该表所示的经济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

A.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因忙于内战,官僚资本暂时放弃了对民族企业的压制

C.国民政府发行大量纸币刺激了内需,扩大了消费

D.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4.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涌入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繁重的捐税负担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25.阅读“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工厂检查所调查的全国工业分布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有误的是

省市

上海

南京

青岛

北平

天津

汉口

山西

陕西

云南

工厂数(个)

5418

25

321

31

92

69

27

2

16

省市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河北

湖南

江西

河南

威海卫

工厂数(个)

206

53

42

37

28

39

3

24

2

A.我国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中西部的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

C.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D.因东三省被日本控制而未统计在内

2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28.《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29.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

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30.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西式礼仪广为接受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非选择题(共2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归纳材料一中提到的威胁小农及小农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6分) 

材料二 解读图一、图二           

图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二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2)读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

指出图二对图一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材料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3)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的商业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

(4分)中日甲午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分)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4)根据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民族工业“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6分)

32.(18分)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密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

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

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家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四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8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贸易特点形成的原因。

(4分)

陕西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必修Ⅱ》试题(理科)答题纸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2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

(1)(6分)

 

(2)(4分)

 

(3)(6分)

 

(4)(6分)

 

32.(18分)

(1)(8分)

 

(2)(6分)

 

(3)(4分)

 

陕西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必修Ⅱ》试题(理科)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B

D

D

D

D

D

D

C

A

C

C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C

C

B

A

B

B

C

B

B

B

B

B

二、非选择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

(1)不利因素:

赋税、徭役繁重,人情来往繁多,重大疾病,水旱等自然灾害(2分);基本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保守型、脆弱性等(4分)

(2)影响:

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传统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

(3)原因:

建立在通商口岸:

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诱导(4分);不承认原因:

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2分)。

(4)经济上:

对自然经济起到瓦解作用,对外国资本起到抵制作用,对中国近代化起到推动作用;政治上: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答具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也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过渡奠定阶级基础(答为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也可);思想上:

为新思想传播奠定了经济基础,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6分,最好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来组织语言)。

32.(18分)

(1)变化:

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4分)原因:

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任答2点即可得4分)

(2)基本特点:

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国际分工加强;贸易总量持续增长;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

(仍答3点即可得6分)

(3)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任答2点即可得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