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4041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docx

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

2018年高考考前10天冲刺卷

一、单选题

1.(2018·福建龙岩二模·24)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2.(2018·重庆三模·2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3.(2018·重庆三模·26)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4.(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三·27)(原创)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制度的松弛                                    B.社会风尚的变化

C.市民阶层的产生                                    D.理学思想的影响

5.(2018·四川泸州三模·28)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

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城市化进程推动                                    B.工业化水平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29)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

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

由此可推知(  )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7.(2018·福建龙岩二模·30)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

3月11日,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南京的“一切命令”。

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

材料表明(  )

A.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国民党没有真心共同抗日打算

C.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    D.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8.(2018·山东潍坊模·31)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撒销停办)的方法。

这一政策旨在(  )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9.(2018·广东揭阳二模·3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_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A.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B.属于自然法体系

C.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D.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10.(2018·福建龙岩二模·34)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

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大量移民的涌入

C.女权革命的发生                                    D.医疗卫生的改善

11.(2018·广东梅州二模·35)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

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

C.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                D.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12.(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35)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并表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

这说明(  )

A.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                        B.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

C.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                        D.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

二、材料阅读

13.(2018·四川德阳三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6年,清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提出铁路计划,主张由铁路总公司出面募集4000万两,先募集商股700万两,入官股300万两,借官款1000万两,借洋债2000万两,先办芦汉,后办苏沪、粤汉等路。

1898年,清政府设立矿务铁路总局,“所有各省开矿筑路一切公司事宜,俱归统辖。

”同年,总局颁布章程,规定此后各省开办路矿,无论官商华洋,均应按照本章程办理;借用外资须由总局核准。

章程还规定,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之华商。

——据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材料二1949年1月,军委铁道部成立,明确提出人民铁路的办路方针是“依靠工人阶级,团结一切愿为人民服务的铁路从业人员,恢复与建设人民铁路的铁路网,为最后消灭反动残余力量,加强中国工业化而斗争”;提出以“建设一个准确、迅速、安全、经济、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人民铁路为奋斗目标。

到1949年底,中国大陆原有铁路基本均被铁道部接管。

“一五”计划期间,政府拨出59亿元用于铁路的基本建设,先后建成了鹰厦铁路、宝成和兰新等7条铁路干线,共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

——摘编自丛树海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铁路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铁路政策相比,建国初期铁路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4分)

 

14.(2018·四川泸州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

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2018·四川南充三模·44)【历史—选修1: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02年,帝国主义抛出有条件地放弃治外法权的诱饵。

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联衔会奏,建议从速修订法律,清廷斟酌利弊后下达了修律的上谕。

……清末的商事立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3—1907年)由新设立的商部负责,此次修订的《钦定大清商律》是清朝第一部商律。

此外,颁布了有关商务和奖励实业的法规、章程,如《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等。

第二阶段(1907—1911年)改由修订法律馆主持起草。

……公布的单行商事法规有《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大小轮船公司注册章程》等。

商事立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清政府“参酌中西”、“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指导方针,是外国商事法律与中国传统商事习惯的混合物。

商事法律的修订,开启了中国商事法律近代化的历程,为中国近代商事立法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清末商事立法评析》

(1)据材料概括清末商事立法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商事立法改革的影响。

(7分)

 

16.(2018·福建龙岩二模·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

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

我们的第一次失败》

材料二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苏联因为战争而成功地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

——摘自《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朝鲜战争扩大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

(9分)

 

17.(15分)(2018·四川凉山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45)[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谈临终前,执其子迁之手而泣曰: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巨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这启发了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透入《史记》的写作中。

《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编写体例,成为两千年来史书的主要体例。

《史记》取材丰富,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

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

他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不可信,本纪便不收;有可不疑的地方,则存其疑,不能断定的,则诸说并存。

因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司马迁的贡献。

(7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材料中“食有劳而禄有功”“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仅是对贵族,如军功爵制,故A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体现了“亲、故”,材料中“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表明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与材料中“战国时”“赏赐的标准”不符,未涉及官僚政治确立,故C项错误;分封制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材料中“不再以亲、故”是分封制瓦解而非发展,故D项错误。

2.【答案】B【解析】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文明对汉族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对中原农耕生活的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北方地区政局的变化,故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材料只反映出两地茶叶的种植,没有体现出其在农业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两地从事茶叶种植的人较多,“业于茶者七、八”“召采茶人力百余人”,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B项正确;唐朝农业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佣工者杂处园中”,存在雇佣关系,但没有体现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故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强化,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明中叶以后,官员可以辞官经商,读书人也可以经商,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体现传统四民的社会风尚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唐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产生,故C项错误;理学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与商人地位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

5.【答案】A【解析】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据材料“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可以得出城市化进程推动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工业化水平提高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国际市场的扩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

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立宪派等数个反封建阵营相互合作促成的,故A项正确;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二者都不属于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就说明立宪思想还远未被国人摈弃,故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强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这条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是放弃,故A项错误;没有真心共同抗日与材料中“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1937年2月”“3月11日”“八一三事变后”方针政策的变化,服从于抗日的主要矛盾,说明了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故C项正确;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特殊条件下还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国共根本立场不同,故D项错误。

8.【答案】C【解析】据时间“1961年”可知仍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可知调整对象是整个北京高校不单指工业相关学校,故B项错误;据所学1961年中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结合“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撒销停办)”可知是调整高校规模以缓解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调整学校的办校规模而不是高校的学科,故D项错误。

9.【答案】C【解析】依所学,《十二铜表法》主要是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A项错误;依所学,自然法强调自由、平等而《十二铜表法》主要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据材料“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可知十二铜表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的出版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的阶段,故D项错误。

10.【答案】A【解析】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导致生产力迅猛提高,使人口增加,与材料中“增长速度”相符,故A项正确;移民与“主要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女权革命不一定使人口增加,也与材料中“1751—1761年”不符,故C项错误;医疗卫生是技术条件,与“主要原因”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结合所学,禁止农民随便流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为工业发展生产所必要的粮食和原料,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居民证制度,与镇压反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城镇居民异地流动不受限,故C项错误;“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1956年苏联实力没有超过美国,故A项错误;苏联扩大联合的力量,表明两极格局已收到冲击,故B项正确;没有体现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故C项错误;没有体现争霸趋向缓和,故D项错误。

13.【答案】

(1)变化:

由商办转变为官办;由借助洋债为主转变为以华资为主;逐步加强政府对铁路事业的统一管理。

(6分)

原因:

列强扩大资本输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出于抵制列强侵略,收回利权的需要;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本;国内政治改革运动的推动。

(5分)

(2)特点:

依靠自身力量建设铁路;铁路建设要为革命和建设服务;人民政府完全掌握铁路的主权;注重铁路建设的均衡发展。

(8分)

意义:

改变了我国铁路发展滞后的状况,推动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为革命的胜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安全的巩固。

(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所有各省开矿筑路一切公司事宜,俱归统辖。

”得出由商办转变为官办,逐步加强政府对铁路事业的统一管理,据材料一“章程还规定,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之华商”得出由借助洋债为主转变为以华资为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上,清政府抵制列强侵略,收回利权的需要,列强加大资本输出,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政治改革运动的推动,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本。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依靠工人阶级,团结一切愿为人民服务的铁路从业人员,恢复与建设人民铁路的铁路网,为最后消灭反动残余力量,加强中国工业化而斗争”得出依靠自身力量建设铁路,铁路建设为革命和建设服务,政府掌握铁路主权,据材料二“先后建成了鹰厦铁路、宝成和兰新等7条铁路干线,共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得出注重铁路建设的均衡发展;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变了我国铁路发展滞后的状况,推动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为革命的胜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安全。

14.【答案】(12分)(论题,就是论文要讨论的题目,是议论的问题和对象。

所确立的是论文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一般不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主张,不作价值判断。

示例一:

论题:

明清时期到19世纪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阐述:

①16到18世纪:

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

②19世纪:

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

结论:

明清时期到19世纪西方中国观由开明中国变为衰败中国,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示例二:

论题: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阐述:

①20世纪初: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贴上了脏乱差等标签。

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结论: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由落后中国变为英雄中国,其变迁受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示例三:

论题:

明清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阐述:

①16到18世纪:

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

②19到20世纪初:

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结论:

西方中国观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示例四:

论题:

国力与中国形象

示例五:

论题:

国际舆论环境与中国形象

【解析】首先仔细审题,明确要求,提取信息、拟定论题时要围绕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可以考虑以下这几个时间段:

明清时期到19世纪、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明清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阐述时要体现前后出两个时间的西方对中国看法的变化,要从当时中国和西方国力对比的角度进行,最后得出结论。

15.【答案】

(1)立法的应急性;政府主导;注重规范商事活动,法规系统化;带有半殖民地的烙印;中西结合;顺应潮流,开启商法的近代化。

(任答四点,8分)

(2)商事立法开启了商事法律近代化;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5分)改革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

(2分)

【解析】

(1)根据“1902年,帝国主义抛出有条件地放弃治外法权的诱饵。

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联衔会奏,建议从速修订法律”得知立法的应急性;根据“清廷斟酌利弊后下达了修律的上谕”得知由政府主导;根据改革中所制定的几部法律文件可知注重规范商事活动,法规系统化;根据“商事立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清政府“参酌中西”、“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指导方针,是外国商事法律与中国传统商事习惯的混合物”可知带有半殖民地的烙印;中西结合;根据“商事法律的修订,开启了中国商事法律近代化的历程,为中国近代商事立法打下了基础”可以得知顺应潮流,开启商法的近代化。

(2)根据“商事法律的修订,开启了中国商事法律近代化的历程,为中国近代商事立法打下了基础”可以得知开启了商事法律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改革的背景可知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根据“商事立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国商事法律与中国传统商事习惯的混合物”可知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

16.【答案】

(1)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二战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在亚洲的延伸发展。

(6分)

(2)对中国,捍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