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0篇.docx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0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10篇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一):
近几年,我校采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它的应用不仅仅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有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往往导致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用心响应学校的号召,在授课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课堂效率向高效发展。
1.课堂出现冷场,学生合作不主动。
2.学生合作参与面不广,尤其表现为优等生参与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困生,学困生没有真正参与。
3.学生合作没有深度,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由于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也同时出此刻师生双方的身上:
(一)学生方面
1.许多学生未经准备匆忙活动。
比如,主题一给出,有的同学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匆忙地展开讨论,对组内的不同见解也无法提出赞同或反对,更无法构成自己的观点。
2.学生参与面不广,配合不用心。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很多时候沉默不语;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由此难以构成真正的合作。
(二)教师方面
1.认识不足,应用失误
在平时评课交流和教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以下误区:
(1)小组学习互动的目的就是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或教学高潮,甚至是为了吸引评委和听课教师而做秀的。
(2)小组学习互动是迎合新课标的精神而设置的。
公开课、优质课不得不用,平时大可不用,因为耗时费神。
(3)小组互动学习占用教师讲解时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
(4)明白小组学习互动的好处和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则觉得无章可循,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2.忽视学情,盲目设计
不少教师把小组学习看作课堂教学的万能钥匙或灵丹妙药。
过多地安排小组互动的资料和次数,好像非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解决问题,每堂皆用,或者活动设计没有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状况,让学生烦而生厌,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3.评价制度不够全面
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资料。
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应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
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科学认识,务必防止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简单化、片面化:
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只强调学生座位排法与讨论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习资料的选取,教师课前准备、科学分组、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以及最终教师的全面评价等;对合作学习应用范围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或主角扮演。
(3)提高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技能。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发挥其教学优势,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与愿望时,才能用心主动地参与。
(4)教师主角适当转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角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总的来说,教师实现主角转变,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协调、激发、合作、监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但如何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
只要教师正确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好处,并认真、精心地对待每一次活动,就能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到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二):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仅能够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下面我结合实践谈一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发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一、思考不充分
〔问题〕在小组合作时,经常遇到合作时间超出预设时间的状况,此时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强行停止全班交流环节
〔思考〕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必须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保证,就成为空中楼阁。
这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
但由于时间不足,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打开就往往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对策〕要真正实现小组有效合作,确实使学生人人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得,务必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尤其是涉及思维发散训练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否则这样的合作也只是空白,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的讨论时间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
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用心性更高,能让学生实在地多获得一些知识,这点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
二、指导不及时
〔问题〕当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我有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时在学生之间茫无目的的巡视小组活动表面热闹,气氛高涨。
〔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忙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一方面,教师带给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又要具有知识的价值和思维含量;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状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
〔对策〕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带给有效的帮忙与指导。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并参与,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用心,有的学生合作不够,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
三、评价不全面
〔问题〕大部分状况下应对学生满意的答复,我总是这样的鼓励语:
如你回答的真好,而且大家的评语都差不多;再者就是对小组进行奖加分,时间长了,就成了机械动作,以至于导致某些学生根本不在乎。
〔思考〕执教中表扬、鼓励不等于要一味地迁就学生,表扬、鼓励仍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另外,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是团体合作的结果,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对策〕有时对学生,来自同学的鼓励,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果,一方面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是否表达简练等等,另一方面把学生个人的竞争引向小组团体的竞争,我们不仅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团体,而且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团体,要多肯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还要调整好教学过程,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潜力的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进化成新理念的倡导者,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三):
案例:
语文课上,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资料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
有些组在不断分工:
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好处上的学习。
有的小组一向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这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
所以,教师务必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好处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主角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明白,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
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适宜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主角。
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主角也就应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资料:
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
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好处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
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
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好处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
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好处。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
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
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
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
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用心性。
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明白的。
从这个好处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主角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齐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齐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
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
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宜,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
这不仅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此刻那里。
教学就就应到达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乱哄哄、热热闹闹这就是小组学习。
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
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
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
真正的学习过程在那里被歪曲了。
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教师在那里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
要最大程度尽最大潜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
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
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
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能够听到学生的心声,就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想。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务必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
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期望大矣。
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就应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四):
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主要问题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
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
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物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立刻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
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4、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
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
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经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1、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资料、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取有价值的资料、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但一节课中不宜过多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
还能够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用心地参与活动。
(2)带给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想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鼓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状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搞笑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用心的作用。
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五):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必须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到达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潜力和解决问题潜力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当我布置好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学生的反映不能令我满意。
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甚至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偏离了教学资料之外的话;有的学生在讨论时不能以理服人而与同学发生争执;还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表面上看学生们簇拥在一齐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气氛高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用心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
可实际上那些性格内向的和学困生,他们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他们害怕提出的问题会引起同学的嘲笑,以至选取沉默。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到达共同进步的目标
发现问题后,我一向在想:
怎样让学生既能动得了也能动的好我认真地思索着,并翻阅了超多的资料,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乱而有序。
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所以,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
1.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思考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
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2.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时,我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
等给予必须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
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但是问其他组的问题。
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
3.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用心认真的思考问题。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忙。
比如:
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潜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
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
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
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
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
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
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
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六):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叶澜先生曾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有感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
我透过观摩同行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此刻英语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
作为一种品质,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的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优点多多,它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克服了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这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甩掉了胆怯、害羞、害怕出错的包袱,敢问敢说,即使那些一向少言寡语的内向学生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心,自信心得到了加强。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在英语教学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但是如果不假思索,每课必用就会走入教学误区:
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
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好多学校接到课改文件不假思索就一哄而上,说是改革实际却流于形式,没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