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67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docx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课件

北城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

《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

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

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

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

《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

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假他人之功的嫌疑。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

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

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

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孔子只是“好古”。

自称“吾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

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

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

代王立法,惩

恶劝善。

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

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摘编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予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

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

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

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济字巨川,深州饶阳人。

父恕,开宝中,知秀州。

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

济携父骨匿山谷间。

既而官军大集,济谒其帅朱乙,陈讨贼之计。

乙嘉之,遗以束帛,奏假驿置遣归。

先是,济母终于岳阳,权窆佛舍。

至是乃并护二丧还饶阳州将以闻太祖召见以其尚少且俾就学雍熙中上书自陈死事之孤得试学士院补龙溪主簿。

时调福建输鹤翎为箭羽。

鹤非常有物,有司督责急,一羽至直数百钱,民甚苦之。

济谕民取鹅翎代输,仍驿奏其事,因诏旁郡悉如济所陈。

汀州以银冶构讼,十年不决,逮系数百人,转运使使济鞫之,才七日情得,止坐数人。

通判镇州。

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

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一夕,报有火,济部壮士数十潜往侦伺,果得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

驰奏其事,太宗大悦。

车驾巡师大名,调丁夫十五万修黄、汴河,济以为劳民,诏济驰往经度,还奏省十六七。

张齐贤时为相,以河决为忧。

因对,并召济见,齐贤请令济署状保河不决,济曰:

“河决亦阴阳灾沴,宰相苟能和阴阳,弭灾沴,为国家致太平,河之不决,臣亦可保。

”齐贤曰:

“若是,则今非太平邪?

”济曰:

“北有契丹,西有继迁,两河、

关右岁被侵扰。

以陛下神武英略,苟用得其人,可以驯致,今则未也。

”上动容,独留

济问边事。

咸平三年,令济权判大理寺事。

福津尉刘莹集僧舍,屠狗群饮,杖一伶官致死,济论以大辟,遇赦从流。

时王钦若知审刑,与济

素不相得,又以济尝忤齐贤,乃奏莹当以德音原释。

齐贤、王钦若议济坐故入,停官。

逾年,复为监察御史、通判河南府。

大中祥符三年,卒,年五十九。

(选自《宋史·王济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济母终于岳阳,权窆佛舍权:

暂时。

B.戍卒颇恣暴不法恣暴:

放纵横暴。

C.济以为劳民,诏济驰往经度经度:

经办处理。

D.杖一伶官致死,济论以大辟论:

议论。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是乃并护二丧还/饶阳州将以闻太祖/召见/以其尚少/且俾就学/雍熙中上书/自陈死事之孤/得试学士/院补龙溪主簿/

B.至是/乃并护二丧还/饶阳州将以闻/太祖召见/以其尚少/且俾就学/雍熙中上书自陈/死事之孤/得试学士院/补龙溪主簿/

C.至是乃并护二丧/还饶阳/州将以闻/太祖召见/以其尚少/且俾就学/雍熙中/上书自陈死事之孤/得试学士院/补龙溪主簿/

D.至是/乃并护二丧还饶阳/州将以闻/太祖召见/以其尚少/且俾就学/雍熙中/上书自陈死事之孤/得试学士院/补龙溪主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济早年不幸,父母双亡。

父亲任秀州知州时,适逢盗贼作乱,城陷被杀;母亲在岳阳去世,暂殡佛寺。

在军帅朱乙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将双亲归葬。

B.王济注重操守,正直敢言。

对于倨贵陵下的地方长官,他未尝屈服;在河决之灾发生后,皇上召见他和宰相张齐贤,他敢于指出宰相之过,毫不回避。

C.王济关心百姓,为民减负。

治下百姓为交纳鹤翎所苦,他让他们以鹅翎代替,并上奏朝廷获得许可;他经过努力,大大减少了治理黄河、汴河所需的民力。

D.王济处事果决,受到肯定。

镇州戍卒中有人夜晚纵火焚烧民舍,趁机盗取民财,他捕获罪犯后果断处决,然后迅速上奏,皇上对他的做法非常满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

济携父骨匿山谷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鹤非常有物,有司督责急,一羽至直数百钱,民甚苦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8~9题。

客意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①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客中忆二女高启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注】了了:

了然,清楚。

8.元好问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客意”?

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悲剧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在孔子看来“,。

”说明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五、实用文体阅读(25分)

11、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徐中舒:

我的治学之路

我十六岁那年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插班学习了三年。

在师范教授国文课的是前清举人,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

桐城古文派以复古为革新,提倡做明白浅显的古文,编集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古文辞类纂》这样的选本,使初学者循序渐进,一方面能逐步

掌握文言文,进而能直接阅读三代两汉的典籍;另一方面又可以懂得读书的门径,掌握必要的书目知识。

胡先生在当时很有文名,他的国文课是我在师范里最喜爱的功课,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

师范毕业以后,我先后考上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终因所学与自己的兴趣大相径庭,不忍舍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而辍学。

一直到1925年我考上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先生学习古文字,遂正式走上了研习中国古史的道路。

在辍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做过小学教师和家庭教师,尽管教务繁重,仍挤出时间自学古文。

学习本是一件极辛苦,极枯燥之事,若无浓烈的爱好,是很难做到乐在其中的。

‘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我因为古文基础比较坚实,能顺利地阅读古代文献,接触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对古代社会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

我年轻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曾发表过《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看法;然而治史要求处处征实,中国古史中未知数甚多,要取得一点突破,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非常不易的,要尽量避免其它干扰。

一个人精力有限,要同时在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便放弃了对文学的爱好,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我在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前,主要是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工具书也不过是一本《康熙字典》。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年的学习中,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从王国雏先生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史二重证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映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之中。

《从古书上所见的殷周民族》一文是我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也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端。

后来我在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时,便循着这个方向陆续写出了《耒耜考》《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等一组文章,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套看法。

二十年代后期,以安阳殷墟的田野发掘为标志的我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了。

我在三十年代初根据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写出了《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开始了利用考古资料并结合古代文献来探索中国古史的尝试,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成为我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考古学知识也成为我治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了。

此外,由于近代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用边裔民族的资料阐发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我系统地学习民族史是在解放以后,虽然当时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兄弟民族具体而微的材料使我得到极大的启发。

我研治中国古史六十余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尽管我现在早已逾古稀之年,也还要继续扩充基础知识,譬如在音韵学方面,由于自己口耳方面的限制和没有进行长期的训练,至今尚不能真正掌握,还须不断补课,生命有限而学无止境。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首先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向来确定最起码的基础范围,即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去掌握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

切忌在学习之始就把基础学习的面铺得过宽过大,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博,反造成学习重点不突出,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精力分散,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而一事无成,造成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

(徐中舒《先秦史十讲》)

②他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深知物力维艰,终身极为节俭,生活上只求衣能蔽寒,食能果腹而已。

1961年,徐中舒被驱逐出川大校园,蜗居一间20平方米的门房。

一些学生也为之抱不平,他却处之泰然,反而勉励学生:

“’士志于道‘,搞学术研究的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做出贡献,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小事。

”(彭裕商《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中舒早年受教于桐城古文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先生,桐城派独特的“家法”为徐中舒此后的文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徐中舒两次考上理科专业却中途辍学,最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走上古史研究道路,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可能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C.徐中舒早年本已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略有小成,后来却将精力专注于中国古史上,是因为中国古史中未知领域尚多,相比之下更有研究的

价值。

D.近现代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长足进展,使徐中舒放弃了早年所追随的王国维先生“古史二重证法”的治学理路,终于在古史研究中开辟出新的境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E.徐中舒在文中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言阐释解说,生活中也曾引述《论语》勉励后学,一生治学虽时有新变,但却始终葆有着传统儒者的古风。

(2)材料展现了徐中舒怎样的精神品格和学者风范?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6分)

(3)徐中舒认为治学首先应确定“一门学科的入门知识”,然后“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基础面”,这在徐中舒自己的治学之路上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提高古文修养的方法?

请结合材料回答。

并谈谈良好的古文修养对作者一生治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网络剧、微电影近年来渐有星火燎原之势,数量多了,难免,到底应该如何规范市场,值得有关单位深思。

(2)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近年来民间也兴起了一股玉石收藏热。

一些不法商人经营的商品,如果没有鉴定经验,说不定就会吃亏,甚至买回假玉。

(3)中东乱局导致大量外国难民涌入欧洲,这些难民成分复杂,,带来了一系列治安问题。

A.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B.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鱼目混珠

C.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D.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南宁铁路局在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每天开行1对“柳州至三江”普速空调旅客列车,借助普速旅客列车一次性运量大、安全舒适等优势,满足旅客出行的需要。

B.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C.白云山是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是广州市第一家5A级旅游景区,可以堪称南粤首屈一指的休闲旅游胜地。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宏伟而永恒的。

A.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累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B.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累积起来可能就会形成一个大目标

C.因为只有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D.因为只有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令人感动的业绩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什么叫正气呢?

①,即孟子所说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

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正气看作是中华民族之魂。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会发现,每当历史上遇到了重大挫折或灾害时,都会出现一批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沦亡,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这时出现了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样一大批爱国志士,他们不仅用笔写下了悲壮的诗篇,并用生命写下了壮丽的史诗。

“三十功名尘如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几百年来,这些诗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成为激发民族奋进的绝唱,③。

16、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5分)

长春市某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目

使用情况

一周平均每天时长

6小时以上

4~6小时

2~4小时

2小时以下

39%

29%

21%

11%

一周每天使用时段

上课时

课间

休息时

睡觉前

43%

24%

10%

23%

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

获取资讯

读书

抢红包

聊天

25%

11%

21%

43%

(1)根据图表数据,结合三方面情况,得出一个相关结论。

(不超过30字)(2分)

(2)根据图表数据,从统计项目中任选一个,提出一条意见或建议。

(不超过30字)(3分)

七、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5月20日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近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伯,在上台手术前,写了一张字条,请医生转交给子女,字条上写着:

如果发生意外不得为难医生。

老伯这个小小的举动,感动了很多医护人员。

材料二:

5月17日,甘肃陇南市一辆救护车在成都市红星路下穿隧道遇到车辆排行,司机们纷纷为救护车让出“生命通道”。

救护车行驶至临江中路时,单行的两条车道上排满了汽车。

看见后方有救护车,一辆本在右侧行驶的汽车停下来,与前方车辆留出了间距,使救护车成功变道至通行较快的一条车道上。

救护车经过人民南路时,也有司机主动为其让路。

按照当时的路况,从红星路下穿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通车正常行驶的话需要40多分钟,救护车只用了19分钟就将患者顺利送到医院。

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北城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答题卡

二、7.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0.

(1),。

(2)

(3),。

五、11、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15.①

16、

(1)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