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280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

2012——2013下学期

课题

 三个太阳 

课时

 

主备(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通讯这一文体的特点。

 

能力目标:

理解本文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重点)

二、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难点)

 

教学方法

点拨交流式、实验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了解通讯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

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种类:

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二、 学习研讨,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解题:

“三个太阳”是指什么?

 

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 

3、 初步感知文章,了解各部分讲述的内容。

 

三、 追寻三个太阳 

(1)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

 

①女画家申请去南极顺利吗,她遇到了哪些周折?

 

②这部分插叙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女画家的什么特点 

(2) 阅读全文,思考:

 

①画家眼中的南极是什么样子的?

 

②画家在南极都亲身参与了哪些事情?

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精神?

 

③画家眼中南极人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精神是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的?

 

④南极是如此的冷,环境如此恶劣,但这些人表现却如此优秀。

能不能归纳出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

 

 

课堂练习

1、填字:

吞shì    cù   眉  步lǚ     翩xiān

2、注音:

亘(   )古伫(    )立粗犷(       )俯瞰(      )

3、改错别字:

喜出忘外     沤心沥血      晶荧剔透

 

课堂小结

根据课文思路,填写表格(引子)向往、    南极    (发展)踏上、    南极    (深入)审视南极、    南极精神    (高潮)用画表现、      南极精神 

 

课外作业

一、 填空 

1、通讯是以     、     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       、       、     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2、通讯的类型有        、       、        、      等。

 

3、南极精神是指             。

 

 

板书设计

 

 以考察队长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工作者 南极人    

 以女画家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工作者   

 南极 精神            像女画家这样痴情的南极人 

 

教学反思

 

 

 

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三个太阳 

课时

 

主备(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南极人的基本工作状况。

2、理解南极精神的基本意思,与自己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做对比。

3、明白科学对于祖国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通讯的特点 

2、 南极精神  

 

教学难点

1、表现南极精神的方法 

2、 语言特点的分析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交流

第一板块

1、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字数不限)

2、    用简要的语言说说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将怎样生活?

(师生点评) (讨论归纳:

描写环境的语句1、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 

第二板块 阅读文本阅读要求:

1、    找出文中描写南极恶劣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

2、    文中写了哪些人?

主要写的是谁?

他们各具什么特点?

在这些人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1、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

2、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妖怪,咬牙切齿,要把长城站、乔治岛撕碎、吞噬。

3、而外衣却冻得像坚硬的铠甲。

作用:

为表现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 

二、 质疑思考 

(1)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角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

 

(2)第三部分写了女画家的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人说,这些内容与文本无关,你是怎么样认为的?

 

(3)女画家所画壁画上的三个太阳考察队员对他们有那些解释?

发挥你的想象,你能做好更好的解释吗?

 

(4)重点读7一10小段。

体味描写的象征性、生动性。

讨论、体会写“父亲”的相关内容的好处。

(安排巧妙,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合理可信)

 三、语言品味 

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和表现力。

文章还运用多种巧妙得体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或是生动形象,或是情满行间,或是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试加以分析。

 

 

 

课堂练习

 有人说女画家自费到南极是一种徒劳无获的行动,自己花了钱,吃了苦,送了画。

你如何看?

 

课堂小结

 歌颂“南极精神”是壁画“三个太阳”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

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直接与女画家进行心灵的对话。

  

 

课外作业

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和表现力。

文章还运用多种巧妙得体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或是生动形象,或是情满行间,或是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试加以分析。

 

 

 

板书设计

 

①选材独特,构思巧妙;

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反思

 

 

 

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录音新闻

课时

 

主备(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教学重点

 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教学方法

点拨交流式、实验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谈论对新闻的认识。

(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真实、准确、及时;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

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朗读课文

1、点拨:

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 ,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

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

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

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

要求:

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

4、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课堂练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华山(   )华丽(   )    

(2)参数(  )参差(  )人参(  )

(3)停泊(  )湖泊(  )梁山泊(  )

(4)运载(  )载歌载舞(  )三年五载(  )

 

课堂小结

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例:

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

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 

 

课外作业

二、填上适当的词语,使下列各项成为常用的四字词语。

(1)欢呼   (2)自力   (3)   不迫(4)扶摇

 

板书设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至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第一层(第l段),交代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在广播时有引起听众注意的作用。

  第二层(第2至4段),写火箭发射的准备。

  第三层(第5至7段,含第5段前括号中的内容),写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第8至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

  第一层(第8、9段),交代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层(第10至12段),写测量船上的测量情况。

  第三层(第13段),写直升机的测量情况。

  第四层(第14、15段),写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第16段),写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采访。

 

教学反思

 

 

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录音新闻

课时

 

主备(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一、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二、录音新闻的特点;合理地安排顺序。

三、口语和书面语言的结合

 

 

教学重点

 1、文中描写性语句有什么作用?

 2、如何根据所播送的内容,选择正确的语气语调?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播送的内容,选择正确的语气语调?

 

教学方法

点拨交流式、实验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辨一辨这篇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分别在哪里?

标题:

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导语:

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个引子,交代通讯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二、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介绍了解火箭发射过程。

3、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

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4、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5、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

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三、体会新闻的特点。

1、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2、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例:

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

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六、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1)锚(  )    猫(  )    瞄(  )    

(2)荧(  )    萤(  )    莹(  )    

(3)载(  )    栽(  )   

 

 

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课外作业

四、从文中找出三个比喻句,以正楷字抄写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3)句子:

作用:

 

 

板书设计

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

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

“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

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

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

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

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

导语:

“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教学反思

 

 

 

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课时

 

主备(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

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1、新闻(消息)的特点简介

(时效性:

迅速及时。

新闻贵在“新”。

事实要新,报道要快。

“当日的新闻就是金子”说明了新闻时效的可贵。

真实性:

新闻必须以事实说话,确凿无误,不能虚构或夸张,不能移花接木、添枝加叶,一定要真实准确。

简明性:

也就是简明扼要,简单明白,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点。

2、导入:

展示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幅照片,从而导入。

 

欢送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5时30分摄. 人民网记者 廖文根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国首位航天员即将出征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讯,了解当时人们为英雄送行的场面,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读课文,了解内容,积累词语。

 

(1)快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随后师生交流。

 

(1) 理清课文结构。

 

(2) 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 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5、 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

(点面结合) 

(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

(热烈而庄重) 

(3) 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

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

(勇敢、自信) 

(4) 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6、朗读课文 

(1) 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

 

(2) 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

 

(3) 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课堂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瞩目(      )     绥中县(      )     浩瀚(      )    蕴含(      )

载人(      )     翟志刚(      )     瞬间(      )  

 

 

课堂小结

文章记述了人们为英雄杨利伟进行首次航天载人飞行送行的场面,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

意义:

此事件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方面的长足进步,“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课外作业

1、在课后请你通过网络和其他传媒查找有关“神州”五号飞船的相关知识。

2、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祖国未来建设的主人,有些什么想法呢?

 

 

板书设计

(1)课文描写送行的场面(点面结合) 

(2)送行气氛(热烈而庄重) 

(3) 杨利伟性格(勇敢、自信)  

 

教学反思

 

 

 

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时

 

主备(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         撰(      )写      区域(   )         芜( )湖

歼(    )灭           要塞(   )      溃(   )退           荻(   )港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二、自主探究

1.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2.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

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

签订(      )    取缔(     )   对峙(     )    要塞(      ) 

 

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课外作业

3、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__________(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__________(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__________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__________(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__________(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板书设计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教学反思

 

 

 

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新闻两则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课时

 

主备(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

 

  2.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养成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强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人 

播放歌曲《公元1997》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

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的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依次交代了哪些内容?

哪些是详写的?

哪些是略写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用以下判断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①课文对交接仪式的过程既有详写,也有略写。

 

  ②课文结尾补充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成员及记者人数。

 

  ③交接仪式过程中,作者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主席讲话。

 

  ④作者对查尔斯王子讲话和江泽民主席讲话都作了详写。

 

  4.学生交流阅读技巧:

 

  ①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交接仪式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