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025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7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docx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海盐县元通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执笔:

董林根)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确定研究课题《“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旨在克服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缺陷,迎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期望较好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做好过渡,以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题的形成和研究的基本设想

一、课题提出

1、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缺陷。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仅以掌握知识为目的。

虽然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理想,但是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变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所以,在学习质量的测评中,常常发现学生对稍有变化的习题产生误解,尤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分析能力,缺少解题方法,甚至束手无策。

2、开放性数学教学模式的困惑。

近年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放性数学教学模式。

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面目一新,在许多优秀学生身上确发现了许多“创造点”,但是从有关统计资料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落后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课上轰轰烈烈,课后补得热烈”的现象。

近两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不断深入,使教师的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得到质的转变。

然而,我们发现“拖堂”是数学生活化、学习探究化“新课堂教学”的家常便饭,这使我们产生一个困惑:

课堂教学还要不要40分钟?

教师还要不要进行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控?

还有,许多“复古性”的“再现式”探究教学,也浪费了不少的宝贵的教学时间。

3、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矛盾冲突。

根据以往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探索,产生如下矛盾冲突:

从教材上讲,现行省编义务教材,是以“易教易学”的最大特色编排的,引导探究、“创新”、“创造”的力度不够,许多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太远,某些内容已“过时”。

所以,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去合理地组织、整合老教材,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教法上讲,重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往往顾不上研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即抓住了落后学生,却使优秀学生“吃不饱”;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顾不上或削弱了落后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即优秀学生“吃饱了”,落后学生就“难受了”。

如何真正做到兼顾两头,面向全体,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又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

从课堂教学时间上讲,开放性课堂教学,确实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感到最头疼的是课堂教学时间很难调控。

虽然我们也一再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实际上“放”是容易的,而“收”却往往导致“放”的失败。

因此,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和调控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也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学法上讲,造成某些学生学有困难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又与学生的智力有关。

学习“落后生”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是智力偏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即缺乏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有难度的,而对于“落后生”更是难上加难。

探究学习如何在“落后生”身上得到体现,这更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4、课题的形成和构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这就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为我们明确了方向。

本课题设想按照《决定》指明的方向,结合新课程理念,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构建起相对稳定的适应小学中高段课堂教学的“自学—讨论”教学模式,期望较好地解决上述矛盾冲突,做好迎合新课程的过渡工作,取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二、研究目标

1、设想通过研究,力争达到以下教与学的目标:

(1)、教师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手、口、脑、耳并用,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学生一起营造民主、团结、协作的学习集体。

(2)、学生实现以“学会”为主向“会学”为主的转变,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乐于思维的态度,形成互相帮助、虚心求教、敢于争辩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2、设想通过尝试、研究,构建起实用性、适应性较强的“自学—讨论”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上述的几个矛盾冲突,进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三、研究内容

围绕确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在构建“自学—讨论”教学模式时将着重研究以下内容:

1、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新教材还未到位,现行教材已滞后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合理地整合教材,适应本课题所构想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开放性教学的“放”和“收”,体现在课堂教学时间上的安排和调控,怎样才能做到“恰倒好处”?

4、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化过程中,如何使“落后生”也能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学习成绩?

四、理论依据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引导者”,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而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在一个“有限”而有“宽松”的氛围中。

2、杜威、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及国内外有关自学、探索、尝试、发现、讨论、合作等教学模式的理论。

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已有经验的不断改造,因此教学不该是讲和听,而必须通过亲身活动去感受、发现、和升华。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

无数的科学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在不断的亲身实践、无数次的实验和体验中获得的。

3、团体动力原理。

这种理论主张改变“静态的集体”为“动态的集体”,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都说明了集体的力量。

通过“小组合作”、“集体研讨”,许多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同时,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4、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

该种理论主张用人道主义的原则和个性民主化的原则来改造教学过程,处理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人。

该种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应在民主协作的氛围中完成。

模式定义与结构解说

一、模式定义解说

我们把“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定义为:

它是一种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主,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释疑点拨,在民主、互助、协作的氛围中,使学生应用正确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数学素质的教学模式。

这里“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主”阐明了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使学生应用正确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数学素质”阐明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释疑点拨”阐明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民主、互助、协作的氛围”阐明了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而这一切都是“围绕教学目标”,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

二、模式基本结构解说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一般结构如下:

㈠、前提诊断,获取信息

这一步,教师组织与新知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训练,用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的信息,作为布置或调节新知学习的起点,一般为2—4分钟。

根据教学实际,这一步可作课前谈话,也可省略。

㈡、巧设情景,导入新知

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开端。

教师设计切合新知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生长知识”,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导入新知教学。

这一步一般不超过4分钟。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导入:

1、教师出示长方形纸:

以前我们用哪些方法求它的面积呢?

估计:

①、目测估算(板书:

目测估算);

②、用表示面积单位的纸片去摆(测量)(板书:

实摆);

③、按面积单位的意义打格后数(板书:

数格);

④、可能会有学生说出长乘宽。

2、导入新课:

目测估算可靠吗?

(板书:

)摆纸片测量和打格后数虽然可靠,但如果去测量一个很大的……,这样行吗?

(板书:

)如果有学生已讲出长乘宽,教师则乘势说:

刚才有同学说用长乘宽,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

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㈢、提纲引领,明确目标

为了使学生学有方向,教师应精心设置自学提纲,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提纲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也可以小黑板出示,条件许可,还可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提纲设置要有面向全体的要求,也要有深入研究或开放性的内容。

同时,可进行学法、操作等的提示或讨论。

这一步一般需2分钟左右。

如:

《最小公倍数的认识》自学提纲

6的倍数有:

8的倍数有:

6和8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用图表示如下:

 

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9的倍数有:

3、5和9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用图表示如下:

 

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㈣、围绕目标,自学探究

这一步,教师组织学生或通过看书,或实践操作等方法自行围绕提纲所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研究。

教师可重点对“落后生”单独指导。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最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其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这一步时间应予保证,至少5分钟。

如果学生所学内容不适合独立探究,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步。

㈤、小组研讨,互助释疑

这一步适合需合作研讨的学习内容或独立探究后的互助释疑。

小组构成一般以前后桌四人为宜,也可同桌或多人。

小组合作研讨时,根据需要可作出分工。

独立探究后的互助释疑,让学生围绕提纲目标的解决,交流自行发现的一些问题,展开互助式的讨论,同时也给“落后生”一个“表现”和“暴露”问题的机会。

教师可参与薄弱小组的辅导或讨论。

这一步倾向于小组研讨的,一般安排不少于8分钟;倾向于互助释疑的,一般在4分钟左右。

有时会遇到一些学习内容,独立探究后还需要小组研讨,在研讨时互助释疑,时间可适当延长。

㈥、组际交流,导引解惑

这一步,一般每组择代表介绍自己组的学习情况,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解决,教师发挥“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消除学生的疑惑。

一般安排6分钟左右。

㈦、反馈练习,师生讨论

教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编拟体现教学目标的重点练习内容(也可依据自学提纲),组织学生练习,获取反馈信息,共性问题与学生交流、讨论、纠错,完成主体教学目标。

时间许可,还可进行深入性或开放性的讨论。

这一步一般不少于10分钟。

㈧、总结归纳,自我评价

这一步,教师先组织学生自行总结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学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适当总评。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疑难问题,在这一步应予重点强调。

总结归纳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而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因此不能走过场,一般至少安排3分钟。

㈨、留有余疑,延续兴趣

课终或临近课终,教师可乘势出示或引导出相关的拓展延伸题(最好是开放题),供学生课外研究、讨论,用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拓展(拓展延伸题也可作机动题处理),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型教案举例

教学内容:

浙江省现行义务教材8册P113-115例3、例4,“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分数大小比较的研究过程,感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规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比较两个同分母真分数和同分子真分数的大小;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分类、比较的思想,激发学生爱学习、乐钻研的热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提纲纸。

教学过程:

㈠、复习铺垫,初步感受

1、看图填分数。

(课件出示)

 

2、口答填空。

(课件出示)

这个分数你的理解是()。

呢?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㈡、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你能给下面的分数分类吗?

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课件出示)

2、小熊和小狗看了上面的分数后忽然争论起来了,小熊说:

“我发现

大,

大。

”小狗说:

“你后面的讲得不对,应该是

大。

”你的意见呢?

怎样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呢?

(课件出示)

3、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

分数的大小比较)

㈢、出示提纲,明确要求

小黑板出示:

用你觉得可行的方法研究,看看究竟小熊和小狗谁的意见正确。

你还可以给你分类的分数按大小排个队。

㈣、学生操作,独立研究

教师在学生操作探究时个别引导:

可以画画图啦、折折纸啦、想想这个分数表示什么啦……

㈤、小组交流,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交流:

1、研究中有什么困难,在小组里提出来;

2、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合作研讨,解决问题;

3、有没有大家都弄不明白的疑惑。

㈥、反馈交流,导引解惑

1、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估计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折纸比较;

②画图比较;

③用计量单位思考比较;

④举例想象比较;

⑤从几个几分之一的合成或从平均分的份数多少上看每份的大小去比较;

⑥可能的其它方法。

2、得出小熊的意见是正确的。

3、学生利用分类的分数,挑任意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再按大小排排队。

㈦、师生交流,检查巩固

1、卡片示“试一试”6小题,学生口答。

2、学生独立做书上练一练:

1、2、3。

完成后小组学生互相交流批改,帮助有错的学生纠正错误。

(机动:

P116思考题)

3、学生解题。

(练一练:

4、5、6。

)完成后交流一下解题格式,再反馈纠误。

4、学生创造习题,互相考查。

㈧、回顾总结,评价激励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给自己的学习打个成绩。

㈨、拓展延伸,留有余疑

小黑板出示:

小熊和小狗又在争论一道题目:

小红和小李在同一条大道上跑步锻炼。

小红跑完全程用了

分钟,小李跑完全程用了

分钟。

小熊说小红跑得快,小狗说小李跑得快。

你的意见呢?

为什么?

四、模式特点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㈠、“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特点

1、“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程序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①易操作性。

该模式所构建的几个主要环节,是一般数学课堂教学都有可能具备的,教师无论水平高低,均能操作。

教师只要在课前充分考虑好重点环节的“预设”即可。

②可调控性。

由于该模式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如自学、讨论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就可以从学生活动信息中了解到是否需要调整的内容、时间等,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控,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

③宽适应性。

该模式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

在自学探究、小组探讨与交流、集体交流与讨论等环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研究、理解也具有层次性,体现着学习目标的层次性。

同时在这些环节的进程中,余地空间较大,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操作。

2、“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在师生角色层面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①教师从“纯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运用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完全没有“纯传授者”的身份,它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消除学习上的疑惑或难点。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零距离”的关系。

②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以“自主、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主动学习者”。

在该模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研讨、汇报交流与讨论、学习的总结与评价等,都是以学生为主,即使有个别知识点需要别人帮助解决,也是在主动“想要”的状态下实现“接受”的。

3、“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在追求教学实效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并伴有积极情绪体念的心理倾向。

它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发”状态下的个体活动,具有“积极主动性”。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学依据,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始终处在“主动”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②能使学生习得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

在该模式状态下展开学习,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

如学习目标的确定、自学探究时的操作方法(学具操作实验、作图观察理解等)、合作研讨、交流互帮等。

当学生能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也随之更好。

③学生“双基”的获得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两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双基”而忽略“能力”的弊端,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进课堂,给以一定的时间保证。

把“双基”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获得“双基”的同时,自然地发展了“能力”。

比如安排自学探究这个环节,虽然要占去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但很值得,因为在这个环节中,尽管“落后生”需要帮助,但是他们至少动了脑筋,哪怕是错误的想法。

长此以往,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④学生经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讨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环节设计中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学探究时遇到的困惑,可以在小组合作研讨时通过互帮解决;还是不能解决的,在集体汇报交流时展开讨论,加以解决。

这样,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㈡、“自学——讨论”教学模式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各人各法,只要得法。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操作需要一般的结构,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在应用该模式时应根据教学的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有的教学内容不需小组合作,可以把这一步省略;有的教学内容需要直接建构数学模型,复习铺垫这一步就可省略。

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可作出调整,但一定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时间,否则会使教学流于形式,影响教学效果。

模式构建与研究中的几点做法

在模式构建与研究中,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整合,用活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新教材还未到位,现行教材已滞后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合理地整合教材,适应本课题所构想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首先做的研究工作。

现行省编义务教材,是以“易教易学”的最大特色编排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太远,某些内容已“过时”。

虽然近来做了一些修改与调整,但是,引导探究、“创新”、“创造”的力度还是不够,与新课程对教材的要求仍有距离。

同时,现行教材的课例设计也不适应“自学——讨论”教学模式。

为此,我们对有关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或设计。

比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编排是先让学生比较

的大小,通过图例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再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引导应用。

显然,教材编排偏于“传授”,嚼得太细,又与前面教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缺乏联系和衔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整合后,我们先让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诱导出“商不变的性质”,再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猜测分数也具有类似性质。

然后组织学生尝试创造几个大小相等的分数,并独立探究设法加以证明。

接着开展小组研讨交流活动,互帮释疑,发现总结规律。

再通过集体汇报讨论,教师解惑,完成以下主要学习任务:

1、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0除外”的理解;两种表述的比较。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比较大小;统一分母或分子。

3、学生看书,加深理解。

在练习巩固后安排一个拓展练习:

互相出分数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可以用多种方式。

例如:

可以说一个分数

,一学生说出分母或分子变成18,要求对方回答出相应的分子或分母;可以是连等填空形式;也可以是比较大小。

实际教学后,我们明显发现整合后的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注重发展,落实双基

在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又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是我们第二个研究的主要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仅以掌握知识为目的。

虽然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理想,但是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所以,在学习质量的测评中,常常发现学生对稍有变化的习题产生误解,尤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分析能力,缺少解题方法,甚至束手无策。

近年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放性数学教学模式。

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面目一新,在许多优秀学生身上确发现了许多“创造点”,但是从有关统计资料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落后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课上轰轰烈烈,课后补得热烈”的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把相应的学习材料,整合成以学生自学研讨形式加以呈现,引导学生“主动获取”。

这样,学生不仅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材编排是要求学生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探究的。

我们则在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抛给学生:

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下列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单位:

厘米)?

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的探究是多样性的:

有学生是通过打格数格求得,有学生画补成平行四边形后推得,有学生按书本方法剪拼推得,有学生直接从“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都可以得到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推想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这样的知识获得,是伴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学生不仅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很自然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放”得有度,“收”得有理

开放性课堂教学,确实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感到最头疼的是课堂教学时间很难调控。

虽然我们也一再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实际上“放”是容易的,而“收”却往往导致“放”的失败。

因此,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和调控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这是我们第三个研究的主要问题。

近两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不断深入,使教师的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得到质的转变。

课堂教学重视操作、探究、交流,已成教师的共识,然而我们发现“拖堂”成了这类课的家常便饭。

教师还要不要进行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控?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探究性学习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小学生。

一堂课40分钟,安排多少时间让学生探究,应视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而定。

其中应该包括学生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探究活动中还应包括交流与讨论。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观测到学生在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