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2803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docx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同课异构”下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基于体现备课的实质,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能力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好成长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能够最大限度博百家之所长,集众人之精华,将最优化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汇编成册,成为教师最真实的校本教参。

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解决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开创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共同发展

一、审视教研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普及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上,学校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

而且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我们数学组还进行了课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校本教研活动,尽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反思我们的工作,发现仍有很多时候是高耗低效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㈠备课形式化

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为了在考核中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我们可以看到写得满满的“优秀”教案。

然而走进课堂发现,很多时候实际教学与教案是不相干的,再仔细一深究,很多课堂只是把网上的课件复制加以演绎,至于学情、教材的研究变得非常肤浅,备课在这里失去了实质的内涵。

尽管学校也采取了所谓的集体备课,但仔细分析,仍是留于形式。

我们强调的是大家备一课内容或一个单元,但是由一个主讲,大家课后分析研讨。

每当学期初,我们数学组成员忙着相互听课,然而,匆匆忙忙听了课,留下印象的却不多,能够提供借鉴和帮助的更是有限。

㈡情感孤立化

长期以来,教师与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他们很少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

“孤立+孤单”是大多数数学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常态。

这种情感上的孤立和相互阻隔也给教师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提供了机会,教师也未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未必愿意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人分享、未必愿意与人一起制定方案。

㈢研讨求异化

当教师要上研讨课或公开课时,为了获得“与众不同”之誉,往往另辟蹊径,选取教学内容时避免撞车,并且尽量选取自己容易把握的内容,避开难点课题。

如此一来,同一文本便会演绎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的教学目标来,这在非数学学科看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于是,数学教师会在选教学内容上花大量精力,从而减缩了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真正需求上的时间,一味的求新求异,会变得不务实,也无法真正让自己得到提高,缺失了很多挑战的机会。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体现备课的实质,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能力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好成长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开创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从而有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建立。

二、构建教研模式

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一方面,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基于以上目的,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讨论,构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

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评议反思→方案修正→再次反思→撰写案例。

㈠方案设计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大致构想,“同课异构”的许多有关“同”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中得以清晰,确保“同课”。

从而有利于控制影响教学效果的其他非教学因素,便于比较研究,促进后续教学的行动跟进。

2、个人设计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每个教师都有其自身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教师的创造力体现在个人设计上。

执教老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建构出不同的意义,展示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㈡课堂行动

在课堂中,执教教师根据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实施情况适当调整。

其他教师根据事先分工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观察。

1、分工安排

第一组任务:

观察教师

第二组任务:

观察学生

第三组任务:

观察教学实施

2、课堂教学

本课堂教学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计划等教学实际。

附:

初一数学教师张永刚的课堂实录,

-------数学教研活动

一、课题§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

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2; (6)(-2)3;(7)-7+3-6; (8)(-3)×(-8)×25;

(13)(-616)÷(-28); (14)-100-27; (15)(-1)101; (16)021;

(17)(-2)4; (18)(-4)2; (19)-32; (20)-23;

(24)3.4×104÷(-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

(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

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课堂练习

审题:

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注意结果中的负号不能丢.

课堂练习

计算:

(1)-2.5×(-4.8)×(0.09)÷(-0.27);

2.在没有括号的不同级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例3 计算:

(1)(-3)×(-5)2; 

(2)[(-3)×(-5)]2;

(3)(-3)2-(-6); (4)(-4×32)-(-4×3)2.

审题:

运算顺序如何?

解:

(1)(-3)×(-5)2=(-3)×25=-75.

(2)[(-3)×(-5)]2=(15)2=225.

(3)(-3)2-(-6)=9-(-6)=9+6=15.

(4)(-4×32)-(-4×3)2

=(-4×9)-(-12)2

=-36-144

=-180.

注意:

搞清

(1),

(2)的运算顺序,

(1)中先乘方,再相乘,

(2)中先计算括号内的,然后再乘方.(3)中先乘方,再相减,(4)中的运算顺序要分清,第一项(-4×32)里,先乘方再相乘,第二项(-4×3)2中,小括号里先相乘,再乘方,最后相减.

课堂练习

计算:

(1)-72;                

(2)(-7)2;               (3)-(-7)2;

(7)(-8÷23)-(-8÷2)3.

例4 计算

(-2)2-(-52)×(-1)5+87÷(-3)×(-1)4.

审题:

(1)存在哪几级运算?

(2)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解:

 (-2)2-(-52)×(-1)5+87÷(-3)×(-1)4

=4-(-25)×(-1)+87÷(-3)×1(先乘方)

=4-25-29(再乘除)

=-50.(最后相加)

注意:

(-2)2=4,-52=-25,(-1)5=-1,(-1)4=1.

课堂练习

计算:

(1)-9+5×(-6)-(-4)2÷(-8);

(2)2×(-3)3-4×(-3)+15.

3.在带有括号的运算中,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运算;

3.若有括号,先小再中最后大,依次计算.

七、练习设计

2.计算:

(1)-8+4÷(-2);                           

(2)6-(-12)÷(-3);

(3)3·(-4)+(-28)÷7;                 (4)(-7)(-5)-90÷(-15)

(7)1÷(-1)+0÷4-(-4)(-1);(8)18+32÷(-2)3-(-4)2×5.

5*.计算(题中的字母均为自然数):

(1)(-12)2÷(-4)3-2×(-1)2n-1;

(4)[(-2)4+(-4)2·(-1)7]2m·(53+35).

八、板书设计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乘方的概念,知道了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利用有理数乘方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本节课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方的意义,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科学记数法.为此,通过实例,引入了科学记数法,而通过例题的讲授,使学生知道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

3、课堂记录

⑴观察教师

时间

07-11—18

班级

105班

执教

张永刚

课的类型

新课

课的性质

研讨课

基本状态

精神、教态、表情

精神饱满、表情丰富、教态偏紧

语言艺术

语言朴实但缺乏一定的感染力

教师优化教学的能力

课题导入

简单明快,但缺乏吸引力

重点、难点

能很好把握重点、难点

问题设计

过于浅、适合口答、缺乏层次性

能力培养

强调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点的应用

点评

准备充分,教态自然,教学目标明确,但课堂呈区块性,教学要点点到即止。

⑵观察学生

时间

07-11—18

班级

105班

执教

张永刚

课的类型

新课

课的性质

研讨课

情绪饱满度

前25分钟学生情绪良好,课堂中间有3人趴在桌上

思维活跃度

一半以上学生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性

全班30人,其中22人次发言,13人发言

回答正确性、创新性

3处地方学生有异议,正确性较高,但创新性几乎为零

活动表现力

学生参与率高,感悟能力、模仿能力强

学习习惯

25位学生预习过本节课,每个学生有上课笔记

师生情感交融状态

师生互动性强,能产生思想共鸣

点评

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思维反应敏捷,但稍有难度,无人发言。

⑶观察教学实施

时间

07-11—18

班级

105班

执教

张永刚

课的类型

新课

课的性质

研讨课

教学目标与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适切度

过多,指向性不明

教材处理合理度

较为合理

教学结构状况

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度高,学生主体意识较强

教师组织、指导

分工不够明确、教学活动过于简单

认知工具媒体应用

以多媒体为主

学习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交流、教学资料

教学各环节安排

层次清楚、目标明确,衔接欠妥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

多媒体、黑板

点评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样化,但教学目标与教学状况缺乏统一性。

㈢评议反思

课后,大家一起对所有所上的课进行讨论,比较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讨论的内容参照下表:

时间

07-11—18

班级

2个

执教

2个

课的类型

新课

课的性质

研讨课

教学

目标

全面、具体,适宜度

目标达成度

1、张永刚老师的目标过多,导致教学达成度低

2、蒋聪老师的教学目标适宜度佳,达成性高

教材

处理

突出重点

有理数的运算律的应用

突破难点

如何让学生熟练应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的应用

抓住关键

理解、应用有理数的运算律

教学思路设计

符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

基础知识也应在课内落实

独创性

张永刚老师的新课引入

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度

两位教师都做得比较好

课堂结构安排

实际运作效果

蒋聪老师较好

学习环节的时间分配

导入简洁有效,教学小结要留时间

师生活动的时间分配

师生活动与学生思考时间比1:

1

非教学时间

关键在于吸引学生,尽快走进课堂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张永刚老师最为丰富,但最需要就是最好

教学方法多样化

黑板应当充分利用

教学方法创新性

小组讨论,各司其职,或批改作业、或指导学生、或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非常精美

教学

效果

教学效率

张永刚老师较好

学生受益面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受益,但程度与时间各不相同

有效利用时间

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

点评

张永刚老师的授课更考虑学生的学情与学生的受益程度,教学效果更趋理想

㈣方案修正

经过讨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整,修改可以有两种形式:

1、各自修改

执教教师都在自己方案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化调整。

从教学目标、教学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等大处着眼,从教态、教姿、行走路线、导入、环节衔接等小处着手,针对《评议反馈表》修改自己的教案,使之更趋合理化。

2、合并修改

把每个方案中的亮点集中起来,合并在同一个方案中。

教师要集众人之长,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㈤再次反思

两轮课堂教学下来,不管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再次坐下来进行讨论和思维碰撞,可能会显得更激烈。

1、细节反思

对每堂课的每一环节进行反思,必要时放映课堂录像,再现课堂进程,帮助反思。

例如:

其中张永刚老师整堂课上共出现了5次掌声,我觉得表扬、激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表扬到位,激励得法,能够使得学生进一步调动学习热情,更进一步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2、后续反思

对今后的教学和下一次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策略。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满堂问到满堂闹,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课堂形态、教学结构、组织形式、内容要求、方法选择,这一切,教师需要综合思考,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单因素、单角度看待课堂教学,而是要把目标、内容、方法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㈥撰写案例

讨论后,由一位教师(每次不同)把活动的经过写成案例,以供以后参考。

三、实施教研策略

㈠制度策略

我们认为“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使学校内形成一种崇尚学习,崇尚研究,崇尚合作的氛围,它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为此,我们制定了“三定”、“三有”制度。

1、三定

⑴定时间

教师合作文化的建立光靠一两次同课异构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这种活动纳入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同,变成大家自觉的一种行动。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时间:

①集体备课时间

表一:

“同课异构”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数学九上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周次

1周

4周

7周

10周

13周

具体时间

星期一下午

星期二下午

星期三下午

星期四下午

星期三下午

注:

A、以年级组为单位,自己定具体时间(组长定好时间,通知教研组长),交流时间为1---2课时。

B、具体地点:

初一组在一楼办公室,初二组在二楼办公室,初三组在三楼办公室。

②上课及评议时间

表二:

“同课异构”备课组上课及评议时间

数学八上

平行线间的距离

直角三角形

方差和标准差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次函数图象

周次

第1周

第6周

第9周

第13周

第16周

具体时间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四

注:

A、每个年级组成员都要听。

B、由教研组长根据当日课程表安排组内老师的上课时间和评议时间。

(不能有时间上的冲突)

C、教研组长在定课程表时,要注意这一天备课组内老师的课有时间差,并要有1-2节课大家都没课。

D、教师授课班级在自己所任的班级里。

⑵定内容

教师的教学经验背景不同,人生阅历有深浅,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有差异,对所教内容(即使是相同课文)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有不同的构思和教法,教师间的差异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而且很多教师习惯于避免教学内容的雷同,习惯于避开难点的课题,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在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时,选择定内容。

①同一课

A、按照教学进度,该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

B、本周内大家都觉得难教的内容。

C、很难有突破性的课。

有的课在课堂上很容易把握,教学目标也易达成,但是往往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很难有突破,造成教学者的精神疲劳,也不能带动学生兴奋起来。

这样课很有必要大家再坐下来好好研究,寻求突破口。

②同一主题

在教学中,时常困惑教师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困惑,那就可以当作同课异构的内容;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很大盲点,那么也可以拿来作同课异构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

⑶定人员

①定组长,包括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而且相对固定。

负责组织和活动开展。

②定组员,每次活动组员都要参加。

③定记录员,每次活动都要有专人进行记录。

④定行政,教研组都要指定行政加入,负责监督和指导,本学科的也要求与其他教师同备课、同研讨、同上课、同评议、同反思。

2、三有

⑴有计划

制定好计划是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的好坏,往往可以决定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健全有效的计划有助于设立各种具体目标,从而形成一种任务感,为这样一些目标而努力将有助于激励教师的日常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计划按学期来制定。

①教研组计划

教研组计划应该以学校的校本教研为立足点,全局考虑本学期在同课异构教研中应采取的措施及各项安排。

包括以下内容:

教研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具体措施:

召开例会(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全体参与此活动的教师),传达活动内容和要求,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各组具体操作;加强教研培训,优化同课异构的效果;定期反思,不断提高;定期进行收发室案例比赛;定期进行校际异构;学期末要进行团队展示,激励评价;

预期效果。

②教研组、备课组计划

教研组制定本学期内如何指导备课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计划,以及制定本学期内进行教研组内的同课异构计划;备课组制定本学期内本组开展此活动的计划。

可包括以下内容:

制定者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活动的具体时间和人员、地点;

确定反思的平台、时间。

⑵有记录

①记录无处不在

这里所说的“记录”包括备课组活动记录、反思记录。

表三:

“同课异构”备课组教研活动记录表

组长

组员

缺席

集体备课

具体时间

备课摘要

统一上课

上课内容

执教者

时间

集中评议

具体时间

评议摘要

活动效果

组长签名:

组员签名:

表四:

“同课异构”反思记录表

姓名

学科

年级

授课内容

教后记

(上课反思)

取长补短

(听课反思)

提高升华

(评议后反思)

②形式丰富多样

A、构建网络平台

一是借助校内网开辟数学学科的教研网页,并设“数学同课异构”专栏;二是设立“数学同课异构”公共邮箱,“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教案、教学故事、评议、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件等都要求放进公共邮箱;三是教师通过QQ群进行沟通、交流、传递信息。

B、录制课堂现场

情景再现是课后评议最直观的载体。

在评议时,我们经常会出现“失忆”,或者会模糊课堂,这时候课堂录像就出现得非常及时;有些教师会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现场听课,那录像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大的用途是上传网站后,可以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

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录像把课堂的真实情景拍摄下来,然后进行制作光盘。

⑶有反思

反思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它需要独处,需要静心,是很辛苦的事情。

但是人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才不会人云亦云。

我们的教研活动亦是如此,如果没有反思,我们就会在自己编织的网内迷失方向,没有了进取的目标,没有了矫正、提高的机会。

①不同主体的反思

A、个体的反思

这里的“个体”在进行不同的角色互换,有时是一位执教者,有时是一位听课者,有时是一位评议者。

所以又会有不同阶段的反思:

a、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反思。

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b、听课反思

作为听课者,我们不能闲着,要让自己的思维运转起来,及时的进行反思,而这时的反思更多的是比较,因为听课也是“同课异构”的参与者,同样也是执教者,所以对教材应该是研究得很透,这时的听课,就是两者的思维碰撞,往往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我们要将这火花记录在听课笔记上,这些在课堂环境中产生的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只有及时捕捉起来,才能在课后精细整理,深刻总结。

c、评议反思

在各方“论战”的空间里,个人的机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而在评议中,我们能听到更有力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或给我们柳暗花明之境,或给我们豁然开朗之悟,或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B、群体反思

个人需要反思,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同样也需要反思,我们可以采取专题讨论和激励评价为手段。

a、专题讨论

“同课异构”数学教研活动进行到一定时候,需要静下心来,大家坐下来谈谈活动的效果,可以围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校内、校际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这样会使活动更趋成熟化。

b、激励评价

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如何不让教师的兴趣消退,激励评价会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教研组可以每月进行一次评价反馈,每学期评出校级“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

②不同形式的反思

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可以写一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案例分析”等进行反思。

这样可以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变重横向的点拨为重纵向的跟踪指导。

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必定能去伪存真、扬长避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㈡形式策略

1、校内异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