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410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9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docx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

课题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②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

①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②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纪录片《唐之韵》之《千秋诗圣》相关片断或全部内容。

二.关于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传记作品训练有哪些设题方式?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意。

4、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

效果如何?

5、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6、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7、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

传主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关于作者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四.解题

万方:

1.指姿态多种多样。

如“仪态万方”。

2.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万方多难:

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

五.“诗圣”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的典型情感:

1.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2.仰慕英雄、壮志难酬;3.漂泊无依、老病孤愁;4.眷恋亲情、友情。

----爱国主义

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六.写作背景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

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是最艰难的战争时期,中国面临日寇的侵略,需要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驱逐外辱。

此时,作者对“万方多难”中崛起的“诗圣”杜甫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决定为其做传,这就是《杜甫传》。

本文介绍杜甫的生平与经历,以及他伟大的爱国情怀,给人教谕启示。

作品用忠于史实的手法,展现杜甫的人物形象,做到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的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七.基础知识

1.字音

府邸(dǐ)  整饬(chì) 颠踬(zhì) 张垍(jì)兖(yǎn)州李邕(yōnɡ)

房琯(ɡuǎn)泯(mǐn)除采撷(xié)作祟(suì)慰藉(jiè)要塞(sài)

吐蕃(bō)崔顼(xū)鞭挞(tà)饿殍(piǎo)咫(zhǐ)尺糇(hóu)粮

盘桓(huán)园畦(qí)伶俜(pīnɡ)回纥(hé)香醪(láo)禁掖(yè)

2.词语积累

整饬:

整顿使有条理。

颠踬:

跌倒;比喻处境艰难困苦。

因缘:

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

缘分。

横征暴敛:

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海内升平:

天下太平无事。

泾渭分明:

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富庶:

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符瑞:

吉祥的征兆。

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

狷介:

正直孤傲,洁身自好。

消逝:

(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豁免:

免除(捐税、劳役等)。

低声下气:

形容说话时态度卑微恭顺的样子。

乌烟瘴气:

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援引:

①引用,引证;②荐举,提拔。

穷兵黩武: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

形容极其好战。

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攀龙附凤:

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

慷慨陈词:

指意气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八.阅读指导(可分不同角度)

1.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九.课文内容梳理(自读)

认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按照示例填写表格:

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746

这时的政治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

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747

751

751秋

751

751

752秋

753.8

754

755

生活经历:

十年长安客,一腔辛酸泪

1.参加欺骗性考试;2.作宾客,卖药;3.屡次献赋,投诗求取官职;4.病痛饥寒,身体衰弱;5.贫穷而无法养家,幼子饿死;6.十年谋得一低微职务。

几多诗篇,几多辛酸(作品特点)

1.用诗歌来求取官职;2.用诗歌表现自己的悲惨遭遇;3.用诗歌表现人民痛苦,反对侵略战争;4.用诗歌揭露统治阶级腐败;5.用诗歌咏怀,反映社会实况。

长安十年:

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

阅读讨论: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生活,遇到了哪些困顿?

写下哪些作品?

1.政风腐败,入仕困顿: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2.寄人篱下,生活困顿: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3.病痛饥寒,身体困顿: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4.暴力开边,民生困顿: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长安十年(746—755)

这时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

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小结:

长安十年(安史之乱前)积极仕进与归隐的矛盾,个人生活窘迫,认识到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边疆失利、社会矛盾激化,忧国忧民,诗歌创作范围扩大,走上现实主义道路。

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755

 

 

 

756

 

 

 

756

 

 

 

756

 

 

 

757

 

 

 

757.8

 

 

 

流亡经历:

一个忠君爱国人

白水(756.6,潼关失守,开始流亡)

羌村(756.6,历经艰辛,安家于羌村)

长安(756.8,投奔灵武,被捉,身陷长安)

凤翔(757.4,回到凤翔,官左拾遗)

羌村(757.8,放还,回到羌村)

流亡诗歌:

1.身陷囹圄,心盼王师;(《悲陈陶》)

2.兵荒马乱倍思亲;(《月夜》)

3.忧乱伤时;(《春望》)

4.国破家散,诗心写实。

(《北征》)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流亡(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春望》《月夜》《北征》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他在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

757

 

 

 

747.11—758。

6

 

 

 

758

 

 

 

758

 

 

 

759

 

 

 

主要生活经历

1.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757.10)

2.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安,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757.11-758.6)

3.离开长安,被派往华州做司功参军;(758.6)

4.从华州到洛阳,然后返回。

(758冬-759)

主要作品

1、侍奉皇帝,梦断左拾遗;(唱和诗、朝谒诗,毫无光彩)

2、离开京师,走向人民;(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接近了战乱中的人民,认识到时代的苦难,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

3、开拓写实传统,抒写人民疾苦。

 (《三吏》《三别》《洗兵马》)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757—759)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后又离开。

“三吏”

“三别”

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第二课时

一.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教师强调。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35岁前)(731-745)读书和壮游时期。

是杜甫一生当中最快意的一段时光。

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流露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35岁——44岁)(746-755)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

应试不第,又值安史之乱,诗人经常挨饿受冻,写下《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力作,确定了今后的创作道路。

3.(45岁——48岁)(756-759)陷贼与为官时期。

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其间写下“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4.(49岁——59岁)(760-770)漂泊西南时期。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二.试结合选文内容,讨论:

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

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三.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

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文中的三个选题部分对应了杜甫人生中的哪三个重要的阶段?

长安十年——追求功名,希望能“承儒守官”,“致君尧舜”

流亡——安史之乱,玄宗西窜,杜甫“走避三川”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从追求功名转向关注人民,关心百姓疾苦。

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五、体会本篇传记的特点

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

“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

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

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

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

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六.与杜甫辉煌的艺术成就相比,他的人生堪称悲剧,你认为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奸臣当道战乱频繁皇帝昏庸性情选择命运巧合

七.如果你是杜甫,你是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都要活出价值,即使不能千古留名,也不能遗臭万年。

杜甫的人生是悲惨的,但也是幸运的。

没有坎坷的经历,怎么能有千古的诗文?

一千多年过去了,谁还记着那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

只有老杜的诗文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缅怀!

八.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

(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

(论据:

“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论据:

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论据:

P9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论据:

P1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

(论据:

杜甫的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中,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论据:

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过程的转变,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3、学习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4、学习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过程与方法

1、自读感悟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问题分析法,认识作者笔下的鲁迅,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3、比较探究法,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从中学习鲁迅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鉴赏高度个性化的细节描述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异同比较把握形象

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其作品。

3.多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己亥杂诗》中的名句。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本文的作者萧红就是在鲁迅先生无私的悉心栽培下,获得了文坛上的巨大成功,时隔三年,这位学生在尊师的灵前奉献了一份永恒的缀满深情的文字花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深情洋溢的文字吧。

二、交流切入

首先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体会鲁迅的作品或有关他的文章、名言里所折射出的个人人格和信仰。

作品/名言

  所体现的人物品格或精神

阿累《一面》

对青年的关怀、谦逊、和蔼

 《早》

珍惜光阴、勤奋

《拿来主义》

思想睿智、目光犀利、幽默

《一件小事》

善良、自谦、勇于自我解剖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谦虚、无尽的追求、超越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浓郁的爱国之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

爱憎分明、无私奉献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执着、坚毅、勇敢

 学生通过自我研讨总结,带着一个整体的认识走入文本,在参照阅读中更能体悟萧红笔下鲁迅的特征。

三、形象分析

细读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节和语言,分析文中的鲁迅与你所了解的有何不同?

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例:

“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在学生的记忆里鲁迅总是一个紧锁眉头、目光深邃的沉思者。

而这里的鲁迅却截然不同,爽朗开怀,这也是萧红笔下的鲁迅才有的独特魅力。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夜黑亲自送萧红出门,并指明隔壁'茶'字牌的标记。

”——一个思想犀利的人在生活上却能如此的体贴入微,甚至在着装这么小的问题上也关注女孩子的自尊心。

“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众人都怀疑的时候,鲁迅却通过亲自品尝证实了孩子的说法。

”“海婴睡觉前与病重的父亲道晚安,鲁迅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能很大声地答复他。

”——当孩子处在成人世界一个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的角落时,鲁迅先生却能以慈父的柔肠用尊重与理解来回应孩子的呼声。

“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对妻子的尊重、真纯。

1.学生探讨,填写下表: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2.教师总结如下:

①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④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小结、明确:

萧红用女性的细腻直觉融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鲁迅!

一位在国人眼中的文学战士卸下了他的严肃与锐气,却以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关怀的师长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用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染我们,用他宽广仁厚的心胸感动我们,用他严于律己的品质熏陶我们......

3.形象升华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主丰富精神世界的探求,汲取人格魅力的养料,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①在萧红所塑造的鲁迅形象中,使你触动最深的是哪一处?

②鲁迅的平和形象与之前的伟人定位相比,你更欣赏哪一个?

为什么?

③结合鲁迅的品质,你认为当今社会里作为青年人需要什么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堡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