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190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docx

华师网院教育学在线作业

2010年下半年教育学在线作

名词解释

第1题(4.0)分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具体说来,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第2题(4.0)分

品行不良----- 品行不良是指违背社会公共准则、规范(包括校规、班级规范等)的经常性行为,或者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给社会、他人或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

第3题(4.0)分

德育----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第4题(4.0)分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第5题(4.0)分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论述题

第6题(20.0)分

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答: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至于多到什么程度才叫全面,这只能作相对的理解。

他包含的基本要要素有:

1、体能、智能。

     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使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智能,包括知识和以思维为核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

这两者中,体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心理基础。

2、活动能力。

     活动能力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要运用的实际能力。

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

因为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

人总是从事着活动的人。

3、道德品质。

     在共同体内部,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既然如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在其自身素质方面,就必须具备与一定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一个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是肯定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

4、情感、意志、性格。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

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这三个是个人生活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

      上述四个要素中,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者人的活动的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

以上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第7题(20.0)分

论述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

一、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之所以比较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

培养什么的人,这是学校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否则,学校教育就没有出发点,也没有归宿。

否定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无异于否定学校教育本身。

其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

这一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比较一致;二是表现在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比较一致的;三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稳定。

      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力求避免教育影响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片段性。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计划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有计划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第二是组织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有组织的;第三是协作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协调一致的,而不是离散冲突的;第四是全面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追求全面与和谐的。

       三、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选择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和不确定的,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对复杂多变的的教育影响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避害趋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可能为年轻一代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四、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

其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专门的课程。

再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五、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是在不同层面上为人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

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具有“定调”乃至“定性”的意义,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正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他对人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久远的和增值的价值,从而对人的发展产生主导性的作用。

  

     因此说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了主导作用 。

     

第8题(20.0)分

论述德育对个人发展的功能。

   答: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和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

儿童成为具有何种个性的社会人,与他们习得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直接关联。

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个体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德育将儿童的思想品德导向何种方向,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就可能趋向何种方向。

由此可见,德育能够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非常有利于自己,最大的有利就是有利于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有利于精神的净化。

德育是教人以德,无论是从目的或是从内容来看,德育都有利于满足人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智能是所有正常人都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但是,对于为何发展智能,将智能发展到何种水平,在何种条件下为了何种目的发展和发挥智能,却是受人的德育影响。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从积极意义上来说,通过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和品行,有助于人恰当地处理自己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形、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以及行为上的失范或畏缩,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消极意义上说,借助德育进行思想疏导,也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第9题(20.0)分

论述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答:

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严格地说,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他只是一个可能或潜在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无论多少都需要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现代社会,学校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因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以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中的劳动力要素,而科学技术和劳动能力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目前,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不上人、求职者求不上职的现象。

这是因为这些求职者作为一般性的劳动者,不具备专门的劳动技能。

因此,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因为在这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乃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

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具有更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接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地接受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隔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古代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劳动主要是凭个体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主要是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加之行业之间的互相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工作转换和改行转业既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可能。

现代社会的生产是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行业的盛衰、工种的消长,千变万化,彼此起伏,由此就给劳动者带来职业和工作岗位的转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形态的转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这样在现代里,教育自然是改造劳动者形态和促进劳动者进行横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陈旧传统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几乎就是一个纯粹的劳动力,这种劳动者是单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单维度的。

现代经济学认为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这种劳动者是多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多维度的。

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的,现代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因此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