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175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docx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模拟试题古诗歌阅读一

古诗歌阅读

仿真综合练

(一) 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赤壁歌送别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

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

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

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从此诗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

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解析:

选B 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

(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6分)

答:

 

 

 

解析:

“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美王维诗歌的句子,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我们在赏析诗歌颈联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特别是景物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能由诗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突出诗歌的画面美。

参考答案:

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

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

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

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

选B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解析:

尾联说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濯缨”是化用《楚辞》里《渔父》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有与友人共勉之意。

同时,尾联还化用了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感伤。

参考答案: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两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②用典。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如回答“化用前人诗句”并分析亦可)

从被贬永州开始,熬过了十年的困顿生活才得以重返京都长安,可谁又料到会再次被贬到更为遥远的岭南之地。

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到之处,风光烟景依然如故,而马援庙前的石人早已被草木所遮掩,只遗下废墟一片。

只因慵懒粗疏不愿同流合污,而招来小人的非难、排挤和打击,看来今后不要再指望用文章去博得什么好名声了。

今天我们不用像当年的李陵、苏武那样去河中“濯长缨”来表示惜别了,因为我们分别时已泪流千行,足可用此泪水来“濯缨”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

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解析:

选B B项,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6分)

答:

 

 

 

解析:

“前两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如何写景”“有何作用”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从写景的方式来看,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有反衬。

解答第二问时要联系诗歌的情感,由注释和“故国逢春一寂寥”来看,诗歌抒发的是哀情,而景却是美景,很容易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不仅要说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

①虚实结合。

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

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

②反衬(或:

以乐景衬哀情)。

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写景的手法还可以考虑视听结合)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叫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你路经的九华山路云雾缭绕,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的清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明确坚定,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

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解析:

选C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出来的。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

 

 

 

解析:

本联写了“云”“薄暮”“急雪”“风”等意象,景物描写苍凉悲壮,因此可以归纳为“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营造氛围、点题、借景抒情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

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悲凉的内心;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黄昏时乱云低垂,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田家行

王 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

选A 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喜,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

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

(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解析:

“不望”两句写村民们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收获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来缴纳赋税就行了。

最后两句村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高兴的事了。

这四句看似写乐,实则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借村民之口,倾诉他们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不被抓进衙门就心满意足了。

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

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一阵阵轻细的声音。

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

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

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不用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

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题松汀驿①

张 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而没见到,落脚在湖畔的松汀驿,题在壁上的诗。

②泽国:

形容水多的地方。

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③旧遗逸:

旧日的隐逸之士。

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青翠的山色远接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图画,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解析:

选A A项,“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海明先见日”可以看出应是清晨之景。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可以先找出作者选取的景物,分析可知景色特征为暖色调,表达的是喜爱、赞美等美好情感;最后两句结合注释可知,访友而未遇,遗憾之情自然可以得出。

参考答案:

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白浪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青翠的山色连接到遥远的天边,松汀驿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东岸。

海水明亮,托起一轮红日;风声远来,江上白浪滚滚。

只容飞鸟通过的狭窄山路能接到高原上去,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到村落。

哪晓得我那隐居的老朋友,却不在太湖这里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9分)

阙 题[注]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此诗时就没有标题,后人加“阙题”二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绵绵不绝。

“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子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青溪沿岸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作者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解析:

选B 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闲门”二字写出隐居地没有人来打扰,“向山路”表明主人爱好观山,“深柳读书堂”写出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加之“幽映”“清辉”,足显清寂雅致的意境。

诗人以此笔调把山居生活一一道来,可见他甘于山居,不求名利,享乐其中,内心十分舒畅。

参考答案:

后四句写山居情况:

“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散落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

通向别墅的山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春光宛若沿着青溪源源而来。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漂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流水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藏着读书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时,清幽的光辉便散落在我的衣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