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55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docx

上调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自2002年我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现象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就开始使用存

款准备金率作为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并随着时间的

推移调整的频率和调整的幅度也越来越大,这样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宏观

调在中外宏观调控史上实属罕见。

引起了全社会极大关注,其间不断有专家、

教授、学者及学子撰文评价研究,但是他们大多都只关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的宏观影响及效果,很少有人关注这样的调控和调整对微观主体的具体影响,

本文独辟蹊径研究了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剧烈的上调对一家上市的商业银行深

圳发展银行的具体影响,以达到窥一斑而观其全貌的效果。

本文从深圳发展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入手,研究了存款准备金率频繁剧烈

调整引起全社会的流动性逐步收紧,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具体

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流动性逐步收紧,使得商业银行存放央行超额准备金、现金和同业存款等一级流动性储备减少,而相应的其他二、三级流动性

储备增加,这样的调整使得其净利息收益率增速减缓,收益受损。

而商业银

行为了弥补收益上的损失,加大了开拓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力度,使得其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大幅度上升,手续费及佣金占营业收入比逐步增加,即表

现为收入结构的改变。

为了验证这一研究结果,本文通过深圳发展银行的年

度和季度报表,计算出了深圳发展银行的年净利息收益率和手续费及佣金占

营业收入比等数据,并通过图表和回归分析等实证检验的方式验证并证明了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引起的这些结果。

本文在结构上,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及选取深圳发展

银行作为样本研究银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基本理论,论述

了存款准备金率了起源、内涵、组成内容、功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经济

的影响机制及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等理论。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背景及调整的情况。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商业银行经营管

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原则和模式;以及存款准

备金率上调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及资产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等内容。

第五部分

具体分析论证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深圳发展银行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影

响,并得出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过程中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变动,净利息收益

率增速减缓,以及由于商业银行加大力度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增加手

续费和佣金收入来弥补收入损失,并最终使得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占营

业收入比增加,收入结构发生改变的结论。

并且用深圳发展银行的数据对上

述结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验证了之前的研究结果。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为

结论总结及政策建议。

2.1.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起源

存款准备金政策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

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

货币乘数量,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

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保留一部分用作支付准备金是由来己久做法,把

这种做法写入法律,最早见于1842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银行法,而将存款准

备金集中与中央银行,则最初始于英国。

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

央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并规定法定准备金率,则始于1913年美国的联邦储备

法。

但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之初并不是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节工具

而设立,而是为了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而设立。

1935年,美联储首次获

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力,存款准备金制度才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就目前来看,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实

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2.1.2存款准备金的内涵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

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缴存的存款准备

金占银行或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

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即接受存款的商业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必须按

存款的一定比例缴存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

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

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超额准

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

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

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

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均颁布法定准备

金率,但是其标准和水平高低都不尽相同。

有的国家只颁布一个存款准备金

率,即所有金融机构无论其吸收存款数额大小,都按统一的标准缴纳存款准

备金:

有的国家则对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实施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

商业银行与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等分别实行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也有的国家按存款规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规模越大,

则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2

2.1.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组成内容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规定缴存

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范围和缴存的比率。

一般所有国家的货币当局都规定

任何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在缴存比率上,则

有是否根据存款的流动性不同和金融机构的性质或类别不同规定不同的存款

准备金缴存比率的差别。

我国要求所有的存款种类都按统一的比率缴存存款

准备金。

二、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及核算周期。

有的国家规定以期末

存款余额为计提基础,有的国家则以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存款余额为计提基础,

后一种方法比较科学。

我国以期末余额为基础计提存款准备金。

三、规定存

款准备金的构成及是否可以用于结算。

一般存款准备金由存放在央行的现金

和存款构成,在是否可以用于结算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

我国规定

不能用于结算。

四、规定是否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都

不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而发展中国家则大多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比

如我国就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

2.1.4存款准备金的功能

(一)缓冲器功能。

即当市场流动性状况由于纯技术性原因而发生变动

时,存款准备金有助于稳定隔夜拆借市场利率。

这是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法定存

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功能,但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此功能存在较大差异。

在印

度、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波兰和南非,此功能较明显,而在我国和其他国

家,此功能基本上不发挥作用。

(二)流动性管理功能。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实际上代表着对中央银行

准备金的一种主要需求,中央银行可通过它来调节由于自发的因素而引起的流

动性供给的变化。

在工业化国家中,除了荷兰、意大利和奥地利外,很少国家把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用于此目的,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各

金制度具有此功能。

(三)货币控制功能。

中央银行自主地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来调控

货币供给总量。

但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具有影响力度较大,调控力度猛

且具有较强的不可逆转性,以及容易造成较大衰退等缺陷,所以工业化国家

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已基本上不发挥此项功能了,而只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

仍在运用此功能,我国就是其中之一。

(四)收入或税收功能。

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大多无息或低于市场利率,

因此它可看作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收入来源,或者可以看作国家对商业银行和

存款类金融机构征收的一种特殊的税。

无论在工业化国家还是在新兴市场经

济国家,此项功能都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

2.1.5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影响经济的机理

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影响存款类金融机构发

放贷款的可用量,来影响其派生存款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

状况,由货币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市场利率,最后影响投资、消费支出等经济

活动。

其作用的一般机理可描述为:

为抑制(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增加)

货币供应量_调高(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超额准

备金减少(增加)_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全社会投资规模缩小(扩大)

一货币乘数缩小(扩大)一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一市场利率提高(降低)_投资、消费支出减少(增加)。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最终引起货币乘数

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变化。

因此,这是一个给经济

可能会带来较大震荡的政策工具。

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

是通过作用于存款类金融机构而发挥其调控职能的。

因此,这一政策工具有

效发挥功能潜存着一些隐含假设:

一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中的

数量比例和业务权重足够高,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才能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相当

大的反应,从而保证政策操作在相当程度上有效。

二是间接融资占全社会融

资总量的比重足够高。

如果直接融资比例较高,社会融资总量中很大部分不

是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媒介作用而发生,出现所谓的“脱媒”现象,此时,

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社会信用总量的调节作用就局限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这一工具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银行超额准备少且银行主动融资渠道不

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则会引起银行流动性及资产结构变化,引起货币

供应量的较大变化,发挥其有力功效。

四是其他可供选择的替代操作工具较

为缺乏。

2.2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存款准

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的动机是为了筹集资金,作为人民银行平衡

信贷收支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将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运用。

1984年开始

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时,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为3档:

企业存款20%;农村

存款25%;储蓄存款40%。

由于比例过高,且存款的流动性越强准备金率越

低,并不合理,于是1985年改为统一的10%。

此后为了配合紧缩性货币政策

的实施,1987年上调为12,1988年9月再上调为13。

1989年进一步规定各

专业银行需在13%的法定准备金之外,再缴存5%的备付金。

过高的准备率导

致一方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过高的准备金,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又向商

业银行提供过多的信用贷款,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和中央银行的间接

调控。

1998年,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将法定存款准备

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准备金利率也大幅度调低。

同时改变了过去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层层向中国人民银

行分支机构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做法,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统一向中国人民

银行交纳,对商业银行在各级中国人民银行存放的用于清算的超额准备金,

不在比例上做统一规定,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头寸需要自行管理。

这一改

革进一步强化了准备金制度的功能,标志着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已经开始

成为宏观间接调控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不再是中央银行集中资金

的一种手段。

从2004年4月25日开始,为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机构

稳健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督促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降低不

良贷款比率,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差别存款准备

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

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状况、发生重大违规及风险

情况,金融机构支付能力明显恶化及发生可能危害支付系统安全的风险情况

等指标挂钩。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

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

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

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

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

从而从政策上促使商业银行加强

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违规操作的成本从而降低违规操作的动

机。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存款准备金率逐

步具备了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条件,成为中央银行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

之一,并且还成为经常性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3.近年我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

背景及情况

3.1近年我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

央行持续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冻结流动性,减少商业银

行可以运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或者说缓解通货膨胀的

压力。

根据中国现行经济运行状况,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可归结

为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收支顺差导致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金融机构存贷差额

及信贷总量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消费物价指数(CPI)继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受到目

前特殊形势的制约。

3.2.1国际收支顺差导致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

最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增势迅猛,加之宏观环境变化,中国的经常项目和

资本项目双顺差。

至2006年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2006年以来,中国国际贸易顺差屡创新高。

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7年中

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621.97亿美元,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

位居世界第一。

至2008年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高达约17567亿美元,

且增长势头没有缓解的迹象。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不仅造成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且在人民币

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国外资金竞相流入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增强,过多

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资产,其结果就是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进而导致通货

膨胀压力和金融风险加大。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外汇结售汇制度,

这将导致外汇顺差直接转换为基础货币投放,造成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逐年增高。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从2000.2007年呈现出一个飞速增加的过

程。

仅以每年12月的数据,我们发现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依次为:

132

487.52亿元、152888.50亿元、183246.94亿元、219226.81亿元、250802.79

亿元、298755.48亿元、345577.91亿元和403401.30亿元。

而且2008年2

月的数据表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4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依然保持

很高的增长速度。

中国近几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速,

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2004.2007年M0、M1、M2同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0.82%、

22.09%、21.47%:

从2004.2007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0.1%、10.4%、

10.7%、11.4%。

比较中发现,我国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几乎都超过

了GDP的增长速度,特别是M1、M2的增速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过快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金融机构存贷差额及信贷总量不断增长

2000.200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长大大高出贷款增长,导致存贷款差

额不断扩大,银行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相当大。

因而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扩张增加

盈利的动机强,各地项目扩大投资的积极性高。

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

来说,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伴随着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及越来越多的银行

完成重组和IPO,必然加强放贷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

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3351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9712亿元,金融机构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3%)。

大量资金回流银行体系,

其中相当部分被动投放到了银行间市场,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资金供给。

而提高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有助于减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经

过一系列的紧缩之后,信贷扩张的速度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第一季度人民

币贷款增加了13326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其中3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

2834亿元,同比少增1583亿元。

3.2.3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在投资渠道相对匮乏的中国,可供居民投资的资本类资产种类和规模都比

较有限。

过剩的流动性大量地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2000.2006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而与此同时房屋

销售价格也快速上涨,2000.2006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累计上涨了39.8%。

尽管

2006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但房价上涨的势头

依然不减,房价飙升并未得到根本遏止。

中国的利率水平及存款利息税导致企

业愿意将资金用于再投资而非存入银行。

在银行贷款以两位数增加的推动下

出现的房地产热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致使企业的负债率达到危险的高水平。

而且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容易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发展下去势必会推动实体

经济价格的上涨,不利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因此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

率紧缩银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资产房产价格飙升,从而遏制经济由偏

快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

3.2.4消费物价指数(CPI)继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2008年3月n日公布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受低温雨雪冰冻灾

害和春节等多重因素影响,拉动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今年2月份CPI同比上

涨8.7%,创出11年以来的月度新高。

而第一季度总体来看,CPI总水平上涨

8.0%(3月份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O.7%),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CPI给控制全年价格涨幅带来了新的压力。

中国政府把遏制通货膨

胀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年全年中国物价上涨的

控制目标是4.8%左右。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

中的不稳定因素,中央银行会出台紧缩货币政策来缓解通涨的压力,上调存款

准备金率就是选择之一。

3.2.5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受到目前特殊形势的制约

由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操作技术局限以及再贴现市场的客观约束,

中央银行只能依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其他国家

的经验表明,如果中央银行取消或弱化法定准备制度,那么,它就必须迅速

地调整其他货币政策操作体系。

我国自1998年以来,尽管恢复了公开市场操

作并使其在中央银行日常操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

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增加而被动式地操作。

此外,由于我国货币市场仍然存在着金融工具供给的结构性缺陷,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也常常有力不从

心之感,这直接降低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

再者由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

行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当前我国3%左右的中央银行票据

发行利率比之1.89%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成本远高

于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且到期赎回的压力也在增大。

加之我国再贴现

市场交易因利率关系没理顺以及中央银行的被动地位也在逐年萎缩。

因此,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所能采取的操作相对简便、主动且经

济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利率工具

的效用还不明显,同时还受到美元利率的限制,没有上调的空间。

目前美国

一些通胀预期指标已经上升,经济活动前景已经进一步疲弱,2007年来降息6

次。

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决定下调联邦基金基准利率75个基点至2.25%。

在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升值速度被人为限制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加息将会导致

国际资本涌入,进一步增加流动性,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上调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是当前解决流动性过剩较为可行的途径。

3.2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于中央银行成立的1984年,当时建立存款准备

金制度的思路仍是一种集中计划管理模式。

该制度最初的动机是作为中央银

行平衡信贷收支的手段集中资金,使中央银行能够掌握相当数量的信贷资金

来源以便扩大再贷款规模和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从而为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大

型建设项目融资,为此还确定了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随着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的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市场化成分日渐增多,我国的

存款准备金制度才逐步成为了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之后,我国中

央银行一直把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且因近年经济过

热1而频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从2003年9月开始拉开提高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的序幕,至2008年6月,已经提高21次、累积提高幅度11.5个百分

点,其水平目前已达17.5%,创历史新高(见表1)。

表1:

近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次数执行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

2108年06月25日17%17.5%0.5%

2008年06月15日16.5%17%0.5%

1908年05月20日16%16.5%0.5%

1808年04月25日15.5%16%0.5%

1708年03月25日15%15.5%0.5%

1608年01月25日14.5%15%0.5%

1507年12月25日13.5%14.5%1%

1407年11月26日13%13.5%0.5%

1307年10月25日12.5%13%0.5%

1207年09月25日12%12.5%0.5%

1107年08月15日11.5%12%0.5%

1007年06月5日11%11.5%0.5%

907年05月15日10.5%11%0.5%

807年04月16日10%10.5%O.5%

707年02月25日9.5%10%O.5%

607年01月15日9%9.5%0.5%

506年11月15日8.5%9%O.5%

406年08月15日8%8.5%O.5%

306年07月05日7.5%8%O.5%

204年04月25日7%7.5%0.5%

103年09月21日6%7%1%

说明:

资料由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及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特别是2007年一年之中,就连续上调了10次,只有三月份和7月份未

做调整,其余10个月内都做出了调整,累计上调幅度就高达5个百分点之多;

而紧接着的2008年,央行又分别在一月、三月、四至六,又连续六次上调存

款准备金率,其中六月份就分别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存款准备

金率3个百分点,为中外货币政策史所罕见。

这样的调整对商业银行而言,

究竟有多大、多深以及多么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值得管理者深思,也值得我

们研究。

4·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和

资产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4.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本理论

4.1.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必须遵循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三性”原则,商

业银行如何处理好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三者的关系,是商业银行经营

中始终要面对和关注的永恒主题。

所谓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自身资产获得利润的能力。

盈利性是

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能否盈利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是银行从事

投资活动等的动力或动机所在。

商业银行在投资经营中其利润主要受以下三

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产收益和资产损失;二是资金成本;三是其他营业收支。

所以,商业银行在投资经营中应努力减少资产损失,降低获取资金的成本,

节约其他营运支出,以实现盈利或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所谓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就是收回贷款或投资本息

的程度和能力。

总体而言,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违约(或信用)风

险、国家风险、市场(或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

(或管理)风险、法律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