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288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河南省商丘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商丘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

共六大题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应按题号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将密封线内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将座号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65年,湖北望山1号墓发现了一柄古剑。

考古学家拔剑出鞘,寒光闪闪的剑身即刻震惊了现场所有人。

为了验证是否锋利,大家拿来了二十几张纸铺成一层,结果剑锋一过,轻松划开。

宝剑身上有八个鸟篆铭文,“越王”“自作用剑”这几个字,大家是认识的,但“勾践”两个字,由于工地上没有任何参考文献,一时半会儿无法释读出来。

经过有关专家一个多月的讨论,宝剑主人的身份最终得以确认。

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两千年前的吴越之地,和今天一样河流密布,水网纵横。

由于开阔的平原较少,中原地区流行的车战难以施展,因而吴越两国极为重视步兵,加上那个时代铸剑专家神工鬼斧的技艺,适合近身作战的宝剑也就有了独步天下的机缘。

1977年,湖北省博物馆借助静电加速器对越王剑的合金成分做了无损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越王剑的剑刃上含铜量是80.3%,含锡量是18.8%:

而剑身上含铜量是83.1%,含锡量是15.2%。

也就是说,越王剑是一柄复合剑,剑刃和剑身是分开铸造的。

曾为勾践和楚昭王铸造多把宝剑的欧冶子等人非常清楚,要铸造一柄合格的青铜剑,在合金配比上,铜要占到75%左右,而锡与铅、铁、锌等元素要占到25%左右。

然而,宝剑的各部分合金含量的需求又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刃部得含锡量较高才能锋利。

剑身得含铜量较高才能柔韧。

这样一来,为了得到比普通宝剑更为优良的产品,剑身、剑刃就必须分开铸造,再合二为一。

在越王剑剑首的位置,有11道同心圆。

这些同心圆,相互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粗细,实在让人惊叹。

其实,这是铸剑师们在制陶技术上得到的灵感。

他们配制出极细的泥料,制作出相应的模具,在凸棱上刻下绳纹后焙烧,最后再浇注青铜液成型的。

剑身遍布菱形暗格花纹,也是越王剑的一大特征。

学者们对这种花纹的形成颇有争议,有的说是“金属膏剂涂层”,有的说是“铸槽填锡”。

这种花纹与越王剑同时代的很多宝剑都有,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工艺。

复合剑制作、剑首同心圆制作和菱形暗格花纹制作技术,被人们称为“吴越青铜兵器三绝”,这三种技艺,在越王剑身上都有体现。

越王剑出土以后,剑身在地下沉埋2000多年却毫无锈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专家认为,首先,越王剑的主要成分是铜。

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其次,出土越王剑的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又用白膏泥密封,使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再加上越王剑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的空气交换。

再次,越王剑剑身含硫,能防止锈蚀。

这把名震中外的宝剑,如今已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里,勾践一生中从未到过的地方,他的宝剑却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人惊羡的目光。

1.下列有关“越王剑”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王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1965年被发现于湖北望山1号墓,后成为湖北省博

物馆的镇馆之宝。

B.越王剑在地下深埋2000多年却锋利如初,剑锋可以轻松地划开铺成一层的二十几张

纸,令人惊叹。

C.越王剑上有八个铭文,起初人们不认识“勾践”两个字,专家讨论后才知道这是一

把勾践亲自制作的宝剑。

D.越王剑的剑刃含锡量高于剑身,剑身含铜量高于剑刃,是一柄复合剑,符合一把宝

剑的合金配比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精美的越王剑能出自吴越与地形有关,由于当地开阔的平原较少,车战难以施展,

吴越两国就极为重视适合步兵近身作战的宝剑。

B.吴越时代的铸剑专家拥有神工鬼斧的技艺,因为他们对青铜剑的合金配比有着清晰

的了解,这使得吴越的宝剑有了独步天下的机缘。

C.一把青铜剑,铜要占到75%左右,锡与铅、铁、锌等元素要占到25%左右,而刃部

含锡量较高才能锋利,剑身含铜量较高才能柔韧。

D.比普通宝剑更为优良的产品,由于各部分合金含量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剑身、剑

刃必须分开铸造,最后再合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剑剑首的11道同心圆,相互之间的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粗细,实在让人惊叹,

这来自铸剑师们在制陶时得到的灵感。

B.越王剑剑身遍布菱形暗格花纹,学者们对这种花纹的形成颇有争议,这说明越王剑

仍然存有今人难以了解之谜。

C.复合剑、剑首同心圆和菱形暗格花纹工种技术同时在越王剑身上具备,使越王剑拥

有了“吴越青铜兵器三绝”的技艺。

D.深埋在数米的地下,密闭的空间环境,髹漆的木质剑鞘,加上剑身主要成分是铜,

这些都是越王剑得以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

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

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

“是能安其亲者。

”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

后摧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

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曰:

“不如李谘”,遂为学士。

仁宗即位,权三司使,拜右谏议大夫。

尝奏事两宫曰:

“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即诏谘与御史中丞刘筠等同议冗费,以景德较天禧,计所减得十三之上。

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谘等经度其事。

谘曰:

“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

”谘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

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

谘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

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多请慈州矾,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

谘坐不察夺职。

久之,进给事中、知杭州。

衣冠子弟恃荫无赖者,谘悉杖之,境内肃然。

还,勾当三班院,坐举吏降左谏议大夫。

进尚书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

数月,遭父丧,起复,迁户部侍郎。

是时榷茶法浸坏,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

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许。

于是复用谘所变法,语具《食货志》。

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欺。

在枢府,专务革滥赏,抑侥幸,人以为称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

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B.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

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C.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

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D.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

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怜之而还其母怜:

疼爱。

B.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私:

勾结。

C.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更:

交替。

D.专务革滥赏,抑侥幸抑:

抑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谘对家人感情特别深厚。

李谘的父亲曾经休了他的母亲,李谘就日夜哭泣,不吃

不喝,最终感动父亲接回了母亲,李谘对母亲的孝甚至连皇帝都听闻了。

B.李谘看事情很有眼光。

西北停战二十年可是边饷还和原来一样,李谘敏锐地意识到

可以削减不必要的花费,就给朝廷提出建议,后来果然节省了大量的经费。

C.李谘善于改革。

当朝廷发现内府的钱不够支付陕西边境守军的花费时,处理这事的

李咨果断地提出改变商人入粟边郡获利丰厚的旧办法,实行减少商人收入的新法。

D.李谘明辨事务。

他清楚地了解谋身治世之事,工作中虽然经常有繁琐的事务和突然

的变故,但处理起来却总显得很悠闲,他属下的官吏也不敢随便欺负百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许。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尽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出朝,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

②断云:

片片云朵。

8.诗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能体现出“春尽”?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的原因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达誓死报国的忠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引发张养浩无论国家兴亡,百姓都苦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桥边的老人何君华

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我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

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总是早早备好书包、大米和一个星期的腌菜,坐在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开渡船的驾船佬总是最后一个来。

仿佛知道我们无论等多久都会继续等下去似的,驾船佬总是慢悠悠地把船锚抛上岸,眯缝着眼睛看我们这帮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还不忘大声斥责道:

“莫挤莫挤,淹死你们这帮急死鬼!

”所有人都不理会驾船佬的训斥,还是像一群急不可耐的蝌蚪一样往上蹿。

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吱吱呀呀,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看起来随时都要散架,但只要我们质疑起来,或建议他打一条新船时,驾船佬总是说这船没问题,肯定能坐人,保证淹不死你。

偌大的大同水库偏偏只有他这一条渡船,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跳进他的船舱。

等所有人都坐定了,驾船佬却丝毫没有要开船的意思。

有人坐不住了,催促道:

“怎么还不开,莫非等酒喝?

”“等酒喝”是乡里骂人的俗话,指一个人慢性子、怠惰,一般只有长辈对晚辈说。

有学生娃胆敢这样没大没小地骂他,驾船佬却并不生气,照样坐在船头上一动不动。

原来,驾船佬是在等迟来的学生,想多赚几元渡费。

还真有不着急的吊死鬼(“吊”、“掉”同音,指凡事掉在后面、不着急不抢先的人)慢悠悠地从山路上下来。

整整一下午驾船佬都不着急,这时候反倒着急起来,大声朝山上喊道:

“吊死鬼,还不赶快!

”听了驾船佬一声吼,几个吊死鬼才快步跑起来。

嘟嘟嘟……驾船佬摇响柴油机,船终于开动了。

船头劈开波浪,像一条巨大的青鱼,向下游的大同镇开去。

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都会准时去清溟桥头等渡船,但是有一次,我也当了吊死鬼。

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我在池塘里帮爷爷挖藕,不小心弄湿了校服,奶奶非要等校服晒干才肯让我穿上去上学,也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了。

总之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迟到了,我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疯狂地奔跑着,风呼呼地从我耳边吹过,我感觉我肯定赶不上渡船了,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加快步伐。

等跑过了三个山头,清溟桥头终于在我眼前出现时,让我欣喜不已的是,渡船竟还等在那里!

“吊死鬼,就等你了,还不赶快!

”驾船佬照例远远地吼了一句。

我连忙欢快地朝他跑去。

直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这个驾船佬嘴上不饶人,心地倒是挺善良——他之所以每次都不肯早早开船,根本就不是为了多赚几个渡费,而是要等所有的学生娃都齐了才行。

驾船佬是那么精明的人,周围几个村子有多少娃在镇上上学他心里能不清楚吗?

他要是把船开走了,学生们该怎么去上学呢?

这个驾船佬!

我们支付的那几毛钱渡费怕是还不够渡船烧柴油的钱!

这是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的事情。

那是在驾船佬的葬礼上,他的儿子偶然跟我说的。

他曾想把父亲接到城里去,他父亲死活不肯,他说:

“当年你不也是这样坐渡船到镇上去上学的吗,我若走了,谁来渡娃儿们去上学呢?

现在,村里到镇上早已修起了水泥路,人们到镇上再也不用坐渡船,大同水库也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连名字也改了,叫仙人湖。

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清溟桥岸边,夕阳洒满金色的仙人湖,我还是会想起驾船佬。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孩子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因此,

大家都是每天早早赶到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B.看着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驾船佬总是大声斥责,但他的斥责并不严厉,所

以孩子们都不理会,还是急不可耐地往船上蹿。

C.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已经用了很多年,孩子们常常质疑驾船佬的旧船存在安全

隐患,但驾船佬尽管愿意却无力打造一条新船。

D.尽管孩子们支付的渡费并不能使驾船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驾船佬还是为了心底

的愿望留在清溟桥边坚持渡孩子们去上学。

E.发生在驾船佬身上的故事普普通通、平淡无奇却又充满感人的力量,其中蕴涵着作

者对社会生活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小说在刻画“驾船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是怎样叙述驾船佬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应该删去,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1929年,一位年仅17岁的小提琴家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等地陆续登台,“每次演奏,会场必人山人海”。

广州《民国日报》称其“天才名副其实,技艺登峰造极”;南京《中央日报》赞其“神技一奏,全场屏息凝听。

其顿挫抑扬,令人神志飘逸”。

“天才”之于马思聪,绝非过誉之辞。

15岁成为第一个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亚洲人;17岁在广州长堤青年会等地举行独奏会,是现代中国第一位举办个人独奏会的音乐家。

1935年香港的《行政公报》曾写道:

“一些西方人宣扬中国人根本不能真正地领悟和欣赏西方音乐,马思聪最有力地驳斥了这些嘲笑者们的断言。

”马思聪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他的自我评价却是“傻气”:

每天练琴6小时;倾盆大雨之中骑车去上课,淋到全身湿透;为锻炼体格,无论冬夏奉行“二衣主义”,只穿两件衣,冬天洗冷水澡,“零下20℃没有使我投降”,立志“要做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汉”。

抗战爆发后。

空袭炮火震碎了象牙塔,救亡怒潮席卷书中桃源,马思聪从崇尚室内乐等“雅乐”,转而关注“民众的需要”,认识到抗战歌是“民族斗争中宏伟的推动力”,创作了20首抗战歌曲。

在“台前琴声,台后儿女哭声”的环境中,他在各地义演筹款,深入学校、厂矿、乡间组织抗日歌咏活动。

没有舞台,就露天演奏;没有灯光,用蜡烛照明;借不到钢琴,就舍弃伴奏。

建国前夕,马思聪谢绝了美国政府要他到美国大学任教的盛情邀请,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在建国后成为首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这是马思聪给中央音乐学院校报的题词。

1952年,马思聪“隔墙听音”,把15岁的林耀基从广州招进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林耀基记得,上课时老师常常示奏,讲解曲目细致入微,不时以中国名画、唐诗意境作参照。

闲暇之余,马思聪引领一众后辈游览湖光山色,领略园林之趣,以此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揣摩运弓的力度和音色,林耀基评价这套教学法“极其有益”。

天才的马思聪生活中也是一个很另类的人。

马思聪要求严格,但人很和气。

若是发现弟子偷懒不练琴,怒得满面通红也不会骂人,仅是把脸一沉。

他辅导学生从不另收学费,只说“有国家给我的就够了”,还主动建议学生向其他名家求教,并不把学生视为个人“私有”。

马思聪个性儒雅内秀。

学生们评价他不喜高谈阔论,喜欢钻研,“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所以作品简单而有内涵,有一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娓娓道来之感。

马思聪从不炫技,只有一次破例露了一手。

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比赛时,一位号称“东北一霸”的小提琴家找他当面讨教,拉了一首极难的帕格尼尼协奏曲。

马思聪二话不说,拿出琴来重拉一遍,而且是凭记忆背奏。

对方当即叹服:

“厉害、厉害!

特殊时期马思聪琴弓之下仍“杂音”频出:

他热情肯定冼星海的成就和“勇士精神”,却又不客气地指出其技术缺陷;在贺绿汀成为批判对象时仗义执言;他还是极少数敢于当面对毛泽东说“不”的人之一。

有一次毛泽东和他谈音乐,认为艺术必须为人民乐于接受。

而马思聪却举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例,驳称伟大的作品往往要历时多年才能为群众接受。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问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有没有像贝多芬那样有分量的交响乐?

院长回答:

有,马思聪就有。

副总理说:

好,那就演马思聪的,让人们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交响乐。

马思聪去世后,他的骨灰从美国归葬故土广州。

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与《思乡曲》一起流传四方:

“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腻了,可以换一间,祖国只有一个。

相关链接:

①马思聪,将西方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

《思乡曲》是其享有盛誉的伟大作品,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思乡曲》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开始曲。

②马思聪在“文革”中,受尽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美国,1985年平反,1987年病逝于美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思聪17岁时就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等地陆续登台演奏小提琴并获得极大成

功,多家媒体也趁机纷纷撰文宣传为其造势。

B.《思乡曲》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开始曲,这是因为《思乡

曲》能引发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

C.天才出于勤奋,马思聪学音乐时每天练琴6小时,倾盆大雨时全身湿透也要骑车去

上课,零下20℃的寒冷也没让无衣御寒的他退缩。

D.马思聪教音乐却让学生欣赏中国名画、唐诗意境,引领学生游览湖光山色,领略园

林之趣,这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很有益处。

E.“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腻了,可以换一间,祖国只有一个。

”这意味着马思聪虽然

生前没能回到中国,却希望死后能回到故土。

(2)天才的马思聪在音乐上有哪些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思聪生活中“另类”的一面表现在哪些力·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思聪在文革中出走美国并最终病逝于美国,但人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诗歌创作上模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原本就早已存在;可是近来“梨花体”的横行,

却使这种“套版”创作达到________的地步。

②有“外星人”之称的马云,没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