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088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原理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原理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原理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原理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理复习笔记.docx

《原理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复习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理复习笔记.docx

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0个知识点

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6个理论

1)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

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

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

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

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

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占10%或65岁以上占7%)、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英:

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

第一、二、三产业

2)美:

贝尔三个历史时期: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6、城市化含义定义: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

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10、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特征:

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6个。

(动开关整群层)

2)城乡整体发展动力:

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手段:

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目的:

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共9个知识点

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3500年。

规划思想最早形成:

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唐长安城:

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突出8km中轴线。

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2、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奴隶制社会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

代表:

米立都城。

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机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封建社会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不少城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想外扩张。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3、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傅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4、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

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1933年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

中部为中心区,处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共同点: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

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4)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

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5)戈涅-工业城市法国1904展出,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原则。

6)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7)格迪斯的学说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工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雅典宪章》1933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

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理论涉及内容: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

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

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

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

1924年,阿姆斯特丹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沙里能《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

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

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理论基础:

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

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5个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指标:

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城市聚集区:

被一群密集地、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

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当地位(引力模型)。

城市体系:

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德国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

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

同心圆理论:

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

居中是中央商务区(CBD),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7、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1)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

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共11个知识点

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落实国家宏观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合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及国家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

城市规划的目的-既是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的安全、卫生、公平和效率,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即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和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城市规划作用既承担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一部分,也承担促进并引导中国城市化巨变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要通过编制合法性、决策合法性及实施过程的合法性来体现。

2、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针对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城市建设与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对策。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求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正确与否,高层次、高水平的编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基础条件。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抓紧修改《城市规划法》;建立各级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机制。

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法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问题;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抓好技术法规、规范的制定工作。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

严格执法,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违法行为;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是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健全各级规划管理机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不断深化规划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完善资质管理、市场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分为法律法规、技术法规。

4、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个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5个类型;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

控制性、修建性详规。

5、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国发200213号文:

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却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6、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共同点:

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不同点:

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

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

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7、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

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8、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9、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共18个知识点

1、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2)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

4)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5)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6)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7)保护历史文化遗产8)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位于规划区内的要纳入总规。

9)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10)增强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2、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是规划的基本方法。

1)调查内容区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调查方法现场踏勘或观察;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文献资料的运用。

3、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

两种:

因果分析法、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问题,如用地指标的确定。

)2)定量分析:

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线形回归分析。

3)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

投影法;透视法概念模型:

几何图形法(用于功能结构分析);等值线法(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格网法(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图表法(用于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4、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

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5、城市用地的分类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总规:

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

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规:

达到小类深度。

用地标准: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四级(60.1-7575.1-9090.1-105105.1-120);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居住18-28;工业10-25;道路广场7-15;绿化大于等于9;建设用地结构:

居住20-32,工业15-25,道路广场8-15;绿地8-15。

6、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1)工程地质条件:

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有活动断裂带地区,慎重),强震区不宜建设城市,地震断裂带上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建设。

城市上游不宜建设水库。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

对待地面水,存在两方面问题,水对城市的影响-防洪标准、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证城市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