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064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四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四校2016届高三联考

历史试题

2016.3

长沙市一中、长郡中学、师大附中、雅礼中学联合命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

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

“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

A.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B.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试题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首先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不属于进步范畴,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仍为奴隶社会,故C项错误;子产的军赋改革有利于新土地的开垦,冲击井田制,向土地私有转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2.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

“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

”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

A.批判精神B.自由观念C.政治主张D.公民意识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

【试题解析】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道德沦丧,孔子则面临礼崩乐坏,两者都面临着世道的

 

沉沦,所以两者都“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即批判现实,以唤醒国人,重建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先哲自由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先哲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先哲的历史责任感而非公民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A

3.战国时期,今天的湖南省区域属于楚国,所以湖南也称“楚地”。

观察下面汉代某时期政区示意图,汉朝时对“长沙国”的称呼可能是(  )

A.西楚B.南楚C.东楚D.楚国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

【试题解析】注意地图中“楚国”的位置,“长沙国”在其南面,所以应称南楚,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

“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人粮食)。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司马迁瞧不起商贩B.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百姓普遍视商为末D.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交通不便对商业发展的制约

【试题解析】司马迁的《货殖列传》是为善于经商的人包括商人立传,材料并未体现瞧不起商人,故A项错误;“百里“、”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影响了商业贩卖,反映了交通与商业的关系,故B项正确;谚语反映了民间的经商经验的总结,并未体现百姓普遍视商为末,故C项错误;民间谚语能反映时代风貌,直接或者间接反映社会经济,故D项错误。

【答案】B

5.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调整

【试题解析】北宋通过把兵权收归中央,政治上文官任知州、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等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

省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裁撤中书省”“废行中书省”以及结合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省制为三司制等相关史实等可知是明朝对元朝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与清朝国家机构设置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6.清代学者赵翼指出汉初“布衣将相”现象是“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种现象说明了(  )

A.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B.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C.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布衣将相”现象

【试题解析】西汉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故A项错误;汉初多“布衣将相”,“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表明贵族政治局面被打破,故B项正确;市民阶层形成于唐宋之际,始终未能掌握国家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民反抗地主压迫,故D项错误。

【答案】B

7.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糅合了佛、道、儒等思想文化,成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大英雄孙悟空以及有很多毛病、缺点但又憨厚的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

书中或神或人或怪的故事反映了(  )

A.明朝时佛、道、儒开始融合B.崇儒抑佛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市民阶层的价值观D.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西游记》)

【试题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开始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崇儒抑佛思想,故B项错误;《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世俗化形象,迎合了市民阶层的趣味,反映出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C项正确;佛、道、儒均属于中华文化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

“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税种,没有差等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答案】B

9.右图为高中历史课本插图《浙海关商照》,其中可辨认文字有“通船人名册”“实”“乾隆”“廿五”“巡抚浙江部院”“行”。

据此推理,它(  )

A.是乾隆帝颁给民间商人的海船营运证B.是清朝时外商递送给浙江巡抚的照会

C.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D.能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

【知识点】“海禁”政策

【试题解析】根据“乾隆”、“廿五”可知是乾隆二十五年颁发的,只是文书的格式,并不能确定是乾隆帝颁发,故A项错误;根据“通船人名册”、“实”可以判断是通关凭证,并非照会,故B项错误;根据“乾隆”、“廿五”可判断是古代中国,故C项错误;该图反映出商人经营海船需要凭证,反映了乾隆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故D项正确。

【答案】D

10.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与上海的近代化各具特色,也各有困境。

整体而言,与上海比较,北京(  )

A.失业与贫穷问题较为突出B.缺乏统一市政设计与管理

C.受海派文化冲击文化没落D.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城市近代化(北京与上海的比较)

【试题解析】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经济比较发达,相对而言北京工业发展有限,就业机会少,失业与贫穷问题较为突出,故A项正确;北京的市政设计与管理比较统一,反而是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租界众多,无统一管理,故B项错误;北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海派文化兴起的同时京派文化也有长足发展,故C项错误;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新兴城市,机会众多,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故D项错误。

【答案】A

11.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

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

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知识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外交礼仪

【试题解析】曾纪泽提出公使女眷“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他知道西方有握手、同宴的礼节,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外交礼仪而非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中方基于文化习惯提出女性方面的礼仪,法方表示接受,这是在中外外交礼仪冲突下的“求同存异”,故C项正确;中方女眷不与法方男宾握手、同宴表明中国女性不独立,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C

12.“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

”孙中山所倡导的走向民主宪政的三步曲(  )

A.依次称为训政、军政、宪政B.明确以三权分立为建设目标

C.以人民实施地方自治为基础D.均以理想化的军政府为前提

【知识点】孙中山的民主宪政理想

【试题解析】三步依次应为军政、训政、宪政,故A项错误;“国家机关分掌国事”并未明

确为三权分立,孙中山所提倡的是五权分立,故B项错误;人民实施地方自治是训政时期的目标,是一个过渡,故C项错误;三步中均已军政府为主体,而缺乏对军政府本身的思考,故D项正确。

【答案】D

13.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

“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

”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

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  )

A.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B.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

C.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

【知识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国民党的转型(宋教仁案)

【试题解析】宋教仁致力于“用平和手段谋建设”,表明国民党从一个革命性政党向议会政党方向转型,但宋教仁被暗杀,说明转型道路不平,故A项正确;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B项错误;“用平和手段谋建设”表明国民党已经不再是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故C项错误;《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宋教仁推动国民党转型目的在于建立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而非逼袁世凯退总统位,故D项错误。

【答案】A

14.下表为国民政府对二十二个省农村情况的数据统计,这组数据反映出(  )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年

100

49

23

28

1931年

100

46

23

31

1936年

100

46

24

30

1947年

100

42

25

33

A.平均地权得到一定实施B.土地兼并现象明显

C.中共土地政策冲击农村D.小农经济稳固如山

【知识点】中华民国时期的土地兼并现象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农民阶层身份的比例,不能体现平均地权的实施,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自耕农的比例减少,半佃农、佃农的比例增加,说明有更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故B项正确;中共1931—936和1947都进行了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自耕农比例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少,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农民阶层身份的比例,并不能反映小农经济稳固,故D项错误。

【答案】B

15.1938年,苏联军官巴季茨基曾来华担任第二战区阎锡山将军的军事顾问;1949年5月,已是中将的巴季茨基来华协助建立防空部队,为保卫上海免遭空袭作出贡献。

巴季茨基两次来华,都是为了(  )

A.协助国民政府的军事建设B.壮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

C.帮助中国抵抗外来的侵略D.服务于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苏联对华援助

【试题解析】巴季茨基第二次来华是帮助共产党保卫上海,故A项错误;巴季茨基第一次来华是帮助国民政府抗日,故B项错误;巴季茨基第二次来华是帮助共产党保卫上海,属于国共内战而非抵抗外来的侵略故C项错误;苏联第一次帮助中国抗日是为了拖住日军避免日军入侵苏联,第二次是为了帮助中共,加强中苏关系,在冷战背景下共同构建两国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

【答案】D

16.1962年3月,湖南省委总结浏阳一些社队自发推行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经验,并派出工作组到黔阳秀建大队搞产量责任制试点,探索农业发展道路。

如此探索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制度遭到否定B.责任制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C.“共产风、浮夸风”盛行D.生产合作化运动遭遇阻力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国民经济调整(“联产计酬责任制”)

【试题解析】当时并未否定人民公社制度,故A项错误;1960年底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

民经济进行调整,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而“联产计酬责任制”就是解放生产力的尝试,故B项正确;“共产风、浮夸风”盛行与大跃进时期,此时已认识到大跃进的失误,不再盛行,故C项错误;生产合作化运动出现在三大改造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B

17.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

“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

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  )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

【试题解析】拥护邓小平只体现了第一件大事,故A项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故B项错误;文革动乱刚结束,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人心,使社会迅速安定,胡耀邦所说的三件大事都是围绕拨乱反正、安定人心,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18.现代法学概念中的“国际私法”主要负责调整涉外法律关系中的民事和商事,有的国家称其为冲突法。

在全球化的时代,它在更大范围内保护人民的权利,具有重要的司法实践意义。

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罗马的(  )

A.习惯法B.公民法C.自然法D.万民法

【知识点】罗马法——万民法

【试题解析】“国际私法”是“涉外”法律,习惯法、公民法和万民法都不“涉外”,古罗马时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张,异邦人的法律逐渐得到承认,诞生了万民法,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9.右图5分面值的欧元硬币上的图案是一位女性,名叫玛丽安娜(Marianne),她是法国的国家象征。

学者莫里斯·阿居隆认为,其寓意形象恰恰象征着对于男性主导的“旧制度”的破坏。

由此看来,她代表着(  )

A.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B.人格化的共和制度

C.妇女权利运动的成果D.宽容与合作的品质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象征着对于男性主导的‘旧制度’的破坏“可知是对法国旧制度的反对,并非民族解放斗争,故A项错误;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最终结果是建立了共和制,玛丽安娜是法国的国家象征,当然代表着共和,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妇女权利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突出她的个人品质,故D项错误。

【答案】B

20.“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

”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

A.欧洲宗教改革B.美国南北战争C.英国光荣革命D.法国启蒙运动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根据“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可知这种诉求既反对国王又反对神父,即既反对世俗专制政权又反对宗教专制权力。

宗教改革并不直接反对世俗专制政权,故A项错误;美国南北战争既不反对世俗专制政权又不反对宗教专制权力,故B项错误;英国光荣革命仅反对专制政权,故C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既反对世俗专制政权又反对宗教专制权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21.英国以《1813年特许状法案》剥夺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特许贸易权,马克思指出:

“英印之间的商业在短期内增加了三倍以上……迄1813年,印度大体上是一个出口贸易国,但现在已成为进口贸易国。

”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遭受打击B.对印度转为直接掠夺策略

C.工业资本发展处于上升时期D.开始采用资本输出的手段

【答案】C

22.为反对学院派独霸艺坛,也为争取艺术独立,一群美国画家在20世纪初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被评论家称为“传播丑陋的人”,被嘲讽为“垃圾箱画派”。

从艺术风格上,他们应属于(  )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独立主义

【知识点】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实主义美术

【试题解析】根据“20世纪初”、“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传播丑陋的人”等关键信息可知此派画家真实描绘了现实社会,揭露了城市生活的阴暗面,属于现实主义画派,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3.右边的地图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的欧洲状况,从图中深色区域的国家分布判断,这张地图的主题应是(  )

A.法西斯在欧洲的局部扩张B.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C.北约军事组织最初的成员D.欧洲共同体最初的成员国

【知识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试题解析】图中德国一分为二,故A项错误;图中出现明显的西欧与东欧的区别,西欧几乎都是深色区域,而东欧和苏联是浅色区域,符合马歇尔计划的特征,故B项正确;北约最初的成员应包含美国,故C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最初的成员国只有六个,故D项错误。

【答案】B

24.欧洲最高人权奖又名萨哈罗夫奖。

萨哈罗夫是苏联“氢弹之父”,后来反对核扩散,促成1963年禁核条约的签署;70年代,他创立莫斯科人权委员会,反对政治迫害,于197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起伏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二战”后(  )

A.科技进步瓦解着两极格局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成效

C.人类对战争和极权的反思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波折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二战后人类对战争和极权的反思

【试题解析】两极格局1991年才瓦解,故A项错误;萨哈罗夫创立莫斯科人权委员会是出于对极权的反思,而非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故B项错误;萨哈罗夫反对核扩散是出于对战争的反思,莫斯科人权委员会是出于对极权的反思,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波折,故D项错误。

【答案】C

25.面对滞胀危机,80年代的里根政府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果经济困难仍旧。

1982年,美国又通过增税法案,美联储也放松银根。

与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相比,此时的美国政策(  )

A.采用了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办法

B.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检讨,反其道而行之

C.完全以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D.缺乏解决危机的方向性,无法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里根经济政策

【试题解析】“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属于新自由主义的做法,“通过增税

法案、放松银根”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故A项正确;1982年的做法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故B项错误;1982年的政策依据是凯恩斯主义,故C项错误;80年代末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故D项错误。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9分,第27题21分,第28题10分,共计50分。

26.(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原为周代乡下基层组织,“五族为党”。

后延伸为以类相从之意。

《尚书》把“无偏无党”作为政治标准;孔子提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东汉后期,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大夫,引发党锢之祸,东汉衰败。

唐代后期出现“牛李党争”,科举出身的庶族官僚和士族出身的世家官僚为如何选官和对待藩镇斗争不休,加剧唐朝政局混乱。

北宋欧阳修作《朋党论》,指出君子因志趣一致结合,相互补益,共同为国做事,这是真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结合,彼此勾心斗角,是假朋党,因此建议君王支持真朋党安定天下。

不久北宋出现以是否支持王安石变法为区分,彼此相争相互打击的的熙丰党人与元祜党人。

而明末曾出现崇尚气节实学,主张开放言路、反对阉党专权的东林党人。

清朝雍正皇帝亲自写《御制朋党论》批评欧阳修观点为邪说,其道是小人之道。

指出朋党培植党羽以营私利,不惜损害公义,达到互相扶植、提携,有事相互关照之目的,暗地干扰皇帝决策。

——摘编自杜秀芳《“圈子”与“朋党”》等

材料二1913年,北洋政府推动制定正式宪法,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国民党主张进一步加强议会权,以便通过多数党组阁制,同掌行政、立法两权;而倾向总统制的进步党等与北洋集团强调,在当时情况下需增强行政权。

国民党主导的国会推出一个议会权比同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更强的《天坛宪法草案》。

袁世凯反对,谓“民党议员,干犯行政,欲图国会专制”。

11月,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剥夺国民党籍议员资格438人。

南方国民党人匆忙起兵反袁,遭全面镇压;舆论上,政权过渡刚完成,人心思定,多数人不愿支持国民党。

——摘编自章永乐《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的政治吸纳、整合、缺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朋党”屡遭打击的原因,并比较欧阳修与雍正观点的异同。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党”的变化并简要评述其“党争”。

(10分)

【知识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朋党”

(2)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尚书》和孔子的观点可得出“朋党”违背儒家传统观念,根据“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大夫,引发党锢之祸”得出宦官专权打压士大夫,根据唐代“牛李党争”得出官僚集团政治主张彼此尖锐对立,根据雍正皇帝的观点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打压朋党;第二小问异同,欧阳修主张为国家利益而不是为私利结党,而雍正帝反对一切朋党,因此两者观点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抨击为私利勾心斗角的朋党现象,不同之处在于,欧阳修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希望君王支持真朋党,而雍正帝从巩固皇权出发,坚决打击一切为私利抱团,阻碍政令通行的行为。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朋党是专制社会的产物和民国初年的“党”是近代化政党的史实可得出从共同利益观念的朋党到近代化政党政治下的党派,从植根于专制集权制度到立足于民主选举的代议制;第二小问评述,先叙述党争现象,概括材料二国民党和进步党主张的对立及政党政治破裂的结果即可,民初政党政治的出现是《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结果,国民党和袁世凯的冲突表明各方力量缺乏必要的妥协,而袁世凯解散国民党一方面说明行政权缺乏有效制约,另一方面也表明民初政党政治脆弱,民主宪政道路坎坷。

【答案】

(1)原因:

违背儒家传统观念;(1分)宦官专权,打压士大夫的抗争;(1分)官僚集团政治主张彼此尖锐对立;(1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腐朽。

(1分)

比较:

同:

抨击为私利勾心斗角的朋党现象。

(1分)

异:

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1分)希望皇帝选贤任能,“朋党”反而有利朝政;(1分)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1分)坚决打击一切为私利抱团,阻碍政令通行的行为。

(1分)

(2)变化:

从共同利益观念的朋党,到近代化政党政治下的党派;(2分)从植根于专制集权制度,到立足于民主选举的代议制。

(2分)

评述:

国民党力主扩大议会权力,强化责任内阁制;进步党主张加强行政权力,强化总统制;国民党与袁世凯矛盾尖锐,政党政治破裂失败。

(3分,分述党争现象)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颁布,国会选举;各方力量缺乏有效整合和妥协,行政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政党政治脆弱,民主宪政道路坎坷。

(3分,分析党争因果)

(注:

因考试时间是高考的近两倍,因此,非选择题试题26、27题答案容量设计较大,按每点1分给分。

27.(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