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docx
《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说,但是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还很有必要说一说。
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矛盾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教师。
这不是否定学生的主体性,而是强调作为主导者,教师必须主动的积极的千方百计的挖掘潜力,深入研究,找出发挥最佳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研究怎样把课上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便是首先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
假如每个老师的课学生都能听懂,后进生、厌学生就会减少许多,教学质量就会提高许多。
许多学校都在下力研究"转化差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要在研究如何把课讲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
对于课讲得学生听不懂的问题,可以从多方面研究。
站在教师的角度,必须从自身方面多加思考。
因为,不管学生有多少不利因素,教师都推不掉教导的责任。
作为教师,其全部本领就在于教学生会学,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办法使学生与老师在共同教学的问题上产生共鸣,就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不管其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多么高,教学方法多么先进,教育思想多么现代化,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得到发展。
教师的高水平必须在课堂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质量上得到体现,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教师的工作效果必须在学生身上经受检验。
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面对具体的学生发挥最好的作用。
能根据不同学生确定恰当的方法,就是好的。
不看对象的一味的凭自己的爱好大讲特讲,总是不受欢迎的。
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大讲宝黛爱情悲剧,总不能说明这个教师教学水平高(文学水平可能是高的)。
从教师角度讲,造成课讲得学生听不懂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对教育对象掌握不够。
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接受水平,都是有阶段性的。
教师备课容易失误的是只重备知识而忽视备学生。
对学生特点分析不够,势必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现象。
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理论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想用在课堂上把知识讲得深而广来表明自己的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管理者检查引导失当。
一般的教案检查,只看到写在纸上的知识量,而不易看出教师在备课中的其他工作;有的不看学生基础,对教学考试分数、升学率期望值太高,忽视逐步提高的规律。
导致教师教学上的急躁冒进,揠苗助长。
二、知识不精熟。
教者对所讲授内容没有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不住,讲起课来很可能只是照本宣科,向学生推销抽象的教条,把书面知识变不成容易使学生接受的表述,点拨时就会捉襟见肘,课堂就很难活起来,便有可能造成学生听不懂。
三、思路不开阔。
往往只习惯于用一种方法讲课,一旦学生听不懂,教者便束手无策。
或者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不善沟通,不善推销,硬性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教法,引起学生的疑惑、畏难、反感、厌恶情绪。
四、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名人教案,缺乏消化吸收,缺乏与本校本班本届学生本人实际结合的研究整合,教学中照搬照抄,照本宣科,没有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讲授、点拨的语言,缺乏绵密的必需的过程铺垫、过渡引导。
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往往会在一些极细小的地方卡住,在这些小关隘处,没有意识到,没有给予点拨,学生就会感到不懂。
五、语言表述能力欠缺。
如方言读音、语汇等造成的接受障碍,语言表达不能确切、生动、形象地传情达意,学科语言不规范,语言贫乏而造成看起来很激动,可颠来倒去无恰当词汇或说不出话来的现象等,都能造成学生听不懂。
教师尤其要注意消灭习惯性插入语(词),这些插入语(词)容易导致听者的反感,造成由反感而引起的厌学。
怎样才能把课讲得让学生都能听懂呢?
我在探索中体会到途径很多,但最起码的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深入理解备课,扎扎实实备课。
对于备课,仅仅理解到教科书上说的"几备"条款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这个条款细细琢磨,认真落实。
比如备学生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新接手一个班学生,总要通过发表调查、开会座谈、个别了解、考试测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情况,不仅了解学生的年龄、家庭、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还了解学生过去的老师及其教学特点、过去的学校及其管理方法、过去的班级氛围及其学习特点,请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逐个分析,得出全班整体分层评价,依此作为教学定位的依据。
以后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这是备课必须作好的工作。
实际上,由于时间紧迫等原因,此项工作往往被挤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而教师则往往只凭经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授知识要么拔得太高,要么失之太浅太简。
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如果能切实落实备学生这个环节,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听懂了,不存在"欠账"的问题,不是就能消灭"差生"产生的"温床"了吗?
备学生必须与备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学生知识智力基础、心理生理基础、学习习惯基础与教材知识点、训练点、能力点等内在结构的最佳切合点,确定适当的目标定位。
再比如"备教材",必须以广泛的阅读为基础,以深入的思考为重点,以如何教会学生为目标,对教材独立研究,读熟、读通,读到烂熟,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然后再看看参考资料,吸收精华,修正自己的理解体系,并从中总结出自己理解时的经验、教训,特别关注曾使自己理解受阻或出错的地方,把自己对教材理解的内化过程外化出来,理出理解教材的几条规律、方法。
这样,教学设计就有了坚实基础,此时,教法无论怎么选择、创造,都会感到得心应手。
假如习惯于一开始就看别人的教案,看教学参考书,用别人的理解、设计代替自己的探索,只能弱化自己的能力,况且,照搬别人的东西不加充分消化,很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接受、不能理解。
备教材,有许多教案上不一定反映的东西,比如备课一定要多读一点书,有关的,无关的,都要读一读,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就很难在教案上反映出来,也没有必要完全反映出来。
教师必须重视读书这个环节。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小部分,必须非常重视,但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工作。
"功夫在案外"。
教师要注意这个特点,教学管理也必须注意正确导向。
又比如"备教法"。
教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法,是指包含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授课思路等内容的抽象理性概念。
狭义的教法是指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
备教法,二者都应顾及,备一节课,首先要明确目标,明确学生主体,明确达到目标的思路。
上一节课,思路很重要。
它犹如一篇文章,思路不清,人就难以读懂。
有的课,知识点、训练点很丰富,具体教法也用了很多,却没有一个主题,没有一根"红线",整节课一盘散沙,学生当然会感到无从把握。
对于具体教法,首先,要明白有哪些常用教法;其次,要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实际、教学对象,选择教法、创造教法;第三,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多方面的预测,尽可能地多设计几个启发学生的方案,对学生思维受阻情况有多种估计,有多种应对措施。
如此准备,就会"此路不通走他途",引导学生得心应手,学生怎么会听不懂呢?
这里的关键是需要教育思想端正,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思路,应用教法。
第四,要设计好教学梯度。
在全面把握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怎么导课,怎么引入,怎么转换,怎么过渡,怎么由浅入深。
这里,深和浅是相对的,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梯度起点,浅,要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没趣;深,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第五,设计好过渡衔接。
这里有很强的艺术性因素。
其前提是对教材的熟习和教学内功修养。
特别要关注的是教学环节间的过渡,知识升华间的过渡,推导中的过渡,学生容易出现思维断线的地方的过渡。
有河当道,架桥渡之;有坎阻塞,铺石导之;有岩拦路,搭梯引之。
近些年,人们很注重"备学法"。
备学法,一要注意诱导性,二要强调程序性,三要讲究操作性,四要追求简洁性,五要符合实用性,六要关注渗透性。
即指学法引导要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一步一步总结,一步一步理解,无论是由操作过程归纳出方法概念,还是由方法概念引出操作过程,都要灵活自如,让学生经常感到豁然开朗的喜悦。
所以,训练中,一定要强调清晰的程序、可以具体操作。
对方法的总结力求简洁,是为了学生好记,以后教学时,老师便于提醒。
实用性、渗透性是指要为完成教育目标而用学法,在具体学习中体现学法,而不是为讲学法而设计学法,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这里的关键还是要有正确的目的观。
一切方法都是服务于目的的。
二.强化内功,增强教学机智。
1.重视理论修养。
有人认为做教学工作只要上好课,批好作业、做好辅导就行了,以为只有这些是本职工作,所以,自己教学或管理教学都没有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留下一席之地。
其实,这样做于提高教学水平很不利,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是课讲得学生听不懂的间接原因。
人常说,居高才能临下,见多才能识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直接影响教学行为,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重视理论学习。
时代在进步,思想在更新,观念在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获取新知,提升自己的理论品位,优化自己的理论结构。
学习理论,用理论指导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在思想上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满足学生需要的方案和效果,才会克服一讲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的弊端。
纵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孙维刚等等优秀教师的经验,都是在先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硕果。
如果说受欢迎的课堂教学是一支支鲜花,那么,不断的理论学习就是浇灌这鲜花的及时雨。
没有理论的不断滋养,教学的鲜花就会枯萎。
2.研究教学实录。
优秀教学实录记载着执教者创造的心迹,从中不仅可以学习许多针对实际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悟出教者令人拍案的灵活的教学机智,更可以领会教者该怎么在教学中体现教育思想。
如看宁鸿彬的教学实录,就会获得如何把一节课安排得如一篇美文,一点拎起,全课豁然的启示;看胡明道的教学实录,就会获得如何循循善诱、点点落实的启示;看魏书生的教学实录,就会获得如何指导学法的启示;看于漪的教学实录,就会获得以情引发、入境体悟的启示------研究教学实录,要善于总结,善于领悟,一看整体思路,二看教材取舍,三看过渡转换,四看细节技巧,五看应变机智。
湖北余映潮先生的《中学语文教例评品100篇》就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性。
我的一位朋友把名家教学实录一篇篇研读分析,写分析笔记,教学艺术水平提高很快。
3.积累教学方法。
积累教学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和具体教学方法如教学设计方法、应急处理方法、点拨指导方法、激疑释疑法、相机诱导方法等等。
尤其要重视思想方法的积累。
比如教学毛泽东的词《沁园春o雪》,有人按部就班,由课题到作者,由作者到背景,在一句一句讲;有人却在三言五语营设出令学生急欲领略的氛围后,直接引导学生吟诵,让学生体悟,让学生谈感受,教师相机点拨,适当引出时代背景,借以加深理解。
其中有几个问题是这样提的:
"读这首词,你有怎样的感受?
"(有一系列的提示词语)"从哪里感觉到的?
"(有整体,有局部即某些句子或词语)"作者何以能写出这样的气势磅礴的词章?
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几个问题串起了整个课堂内容。
我们可以试试,哪个效果更好。
这里就有一个思想方法因素。
积累教学方法,一要多读教学专著,二要多看教学报刊,三要多深入课堂听课,四要勤于记载、总结。
4.修炼教学智慧。
脑子越用越聪明。
教学中,要不断动脑子,把每节课、每句话怎么讲更好,都作为课题研究,教学智慧就会丰富起来。
千万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更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
要想办法教学生听懂,想办法搭桥铺路,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语言,使之更接近学生,使学生易懂,想办法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想办法诱导学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要善于察颜观色,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5.整理教学经验。
提高自己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对自己的教学经常作些总结,最好写成文字。
实践证明,对一个问题,想和不想,效果不一样;想了,说出和不说出,效果不一样;说了,写和不写,效果不一样。
写出来,思路就清晰多了,印象就深刻多了。
把课上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是我们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目标。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