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745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docx

田口式品质工程是田口玄一Taguchi

宜蘭大學生機系張明毅

2003.10.24

一、前言

田口式品質工程是田口玄一()博士於1950年代所開發倡導。

利用簡單的直交表實驗設計與簡潔的變異數分析,以少量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有效提昇產品品質。

遂於日本工業界迅速普及,稱之為品質工程()。

其並於1962年獲得品管界最高榮譽之一的品質應用戴明()獎,1951、1953、1984獲得品質論文戴明獎。

1980年代後,美國&T、、、、等公司亦陸續採用,歐美一般稱之為田口方法()。

田口方法最大的特點在於以較少的實驗組合,取得有用的資訊。

雖不如全因子法真正找出確切的最佳化位置,但能以少數實驗便能指出最佳化趨勢,可行性遠大於全因子法。

田口方法有以下特點:

(1)基於品質損失函數之品質特性、

(2)實驗因子的定義與選擇、(3)比、(4)田口直交表。

田口方法的實施步驟可分為下列十項:

1.選定品質特性

2.判定品質特性之理想機能

3.列出所有影響此品質特性的因子

4.定出信號因子的水準

5.定出控制因們的水準

6.定出干擾因子的水準,必要的話,進行干擾實驗

7.選定適當的直交表,並安排完整的實驗計劃

8.執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9.資料分析

10.確認實驗

重覆以上步驟,直到達到最佳的品質及性能為止。

二、一些多水準複因子實驗方法介紹

(1)試誤法()

(2)一次一因子法

每次只變動一個因子,而其他因子則維持於前次實驗的水準,以探討因子水準變動之效應。

下表中實驗中探討7個2水準因子對y的影響,目標為使y最小化。

實驗1全固定於水準一,實驗2只變動A至水準2,其餘維持不變,是以A之效應為0.3。

實驗3只變動B至水準2,其餘維持和實驗2相同,是以B之效應為0.5。

A

B

C

D

E

F

G

y

1

1

1

1

1

1

1

1

1.2

2

2

1

1

1

1

1

1

1.5

3

2

2

1

1

1

1

1

2.0

4

2

2

2

1

1

1

1

1.1

5

2

2

2

2

1

1

1

1.8

6

2

2

2

2

2

1

1

2.2

7

2

2

2

2

2

2

1

1.6

8

2

2

2

2

2

2

2

1.7

0.3

0.5

-0.9

0.7

0.4

-0.6

0.1

 

效應為正,代表該因子變化時對y值而言有加大的趨勢;效應為負,則有減小的趨勢。

當目標為使y減至最小,則應找出各因子貢獻最小的組合,亦即A1B1C2D1E1F2G1。

其缺點在於評估效應時有明顯的偏見,例如對A之效應而言,是植基於其他因子均為水準一的情形下A的表現。

一旦其他因子一併變動,原先求出A的效應將沒有意義。

(3)全因子法

所有因子水準的組合均在實驗中出現,因子或水準愈多,所需的實驗愈多,花費的時間、精力或成本也愈多,可行性愈低。

以下表為例,擁有2水準的4個因子,共有24=16個實驗組合。

目標為欲使y最小,則應取第3組實驗組合A1B1C2D1。

因為每一種組合在上述16種實驗中均出現,因此可直接指出最佳組合,不需再做因子反應圖。

但如果繪出因子反應圖,亦可看出此組合。

(4)田口直交表

田口直交表以(⨯)表示,代表共有a組實驗,其中最多可容納b個水準的因子c個,d個水準的因子e個,而L取自。

是以常用的L18(21⨯37)代表共有18組實驗,其中最多可容納2個水準的因子1個,3個水準的因子7個(在全因子試驗中需有21⨯37=4,374組實驗)。

而下表為L8(27),代表共有8組實驗,其中最多可容納2個水準的因子7個(在全因子試驗中需有27=128組實驗)。

其因子反應表及因子反應圖如下所示。

若目標為欲使y最小,則應選取各因子較低的效應,亦即A2B1C1D1E2F2G1。

此組合在先前8個實驗中並未出現。

在因子間無交互作用的假設下,因子效應可加成,則預測的最佳值為

三、品質損失函數

在探討最佳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找出最能適切表達品質特性的目標函數,諸如維持產品整體的平均值逼近設定值或減小產品間的變異,均可做為提高品質的目標函數。

田口將品質定義為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內,整個社會對其付出的總代價,稱之為品質損失。

品質損失愈少,代表較高的品質。

利用二次曲線的品質損失函數來計量品質特性。

當品質特性完全符合目標值m時,品質損失為0;當品質特性偏離目標值m時,聘品質損失以二次曲線的速度增加。

若有n個產品,則其總品質損失為

而平均品質損失Q為

則平均品質損失可改寫為

此式代表平均品質損失Q和產品平均的偏心值

及標準差S2之和成正比。

是以可以

做為品質的特性。

而品質特性又可分為三種形式:

1.望目型

品質特性逼近目標值m,

2.望小型

品質特性愈小愈好,亦即目標值0:

3.望大型

品質特性愈大愈好,相當求1望小型特性,此時0,亦即

將轉換成訊號處理中的比型式,亦即

可將

中,

視為品質接近目標值,S→0視為變異小,將使減小,亦即品質損失愈小,當取對數時其值愈小,再乘以負號,相當於比值愈大愈好。

四、品質特性的訂定

依據田口的經驗指出,在改善品質的努力中,工程師有80%的精力花在定義適當的品質特性。

不當選用品質特性,常導致嚴重的交互作用,使因子效果的加成性大受影響,進而影響最佳化的預測值。

適當的品質特性有下列準則:

1.連續實數函數

良率或是本質上為非好及壞的二分法不適合作為品質特性。

2.最好為單調函數

因此較佳的品質特性有:

力、距離、速度、加速度、壓力、時間等;而不適當的品質特性有:

良率或不良率、通過或不通過、可靠度、外觀、缺失數目、氣泡數目等。

五、實驗因子的定義與選擇

影響品質特性的因子大致可分為三類:

1.控制因子

參數設計中實驗者可以控制的因子。

若該因子在變動水準時,品質特性的變異維持不變,則稱為調整因子,可藉此作為為輸出值微調之用。

2.信號因子

在特定的控制因子下,輸入某一信號因子可使品質特性隨之做連續函數的變化。

3.干擾因子(或稱雜訊因子)

干擾因子為實驗者無法控制,使品質特性產生變異。

其又可分為下列數種:

穩健的品質設計的原理即在於決定控制因子的水準,使品質達到理想水準,不因干擾因子變動而使品質特性有過大的變異,亦即對干擾因子的靈敏度降低。

為瞭解干擾因子對品質特性的影響,有三種干擾策略:

(1)隨機實驗

當干擾因子的模擬非常困難時或花費成本過鉅,則順其自然,以隨機實驗進行

(2)內直交表

以內外直標表混合應用,控制因子放在外直交表,干擾因子放在內直交表。

以下圖為例,外直交表採用L18(21⨯37),而內直交表採用2水準的L8(27)即已足夠。

(3)干擾實驗

在上述內直交表法中,實際的實驗組合共有18⨯8=144種組合,仍嫌多了一點。

干擾實驗的目的即在於先將眾多的干擾因子合成單一干擾因子,減少實驗組合。

先在某一特定控制因子條件組合下(一般採用現有設計)先做2水準的干擾實驗。

將簡化的干擾因子至入直交表中,進行實驗,分析因子效應。

如下圖針對4個2水準的干擾因子a、b、c、d進行的因子反應圖。

干擾因子的水準選擇,在合理的情形下,愈極端愈好。

圖上a2b1c2d1使品質特性降低,a1b2c1d2使品質特性增加。

是以可以複合成單一的2水準干擾因子N:

N1(使品質特性降低):

a2b1c2d1

N2(使品質特性增加):

a1b2c1d2

在接下來的每一組控制因子的直交表實驗中,僅需做N1、N2的變化,即可代表在干擾因子參與下的情形。

如果在此極端的複合干擾因子的作用下,品質特性仍不受影響,則該組合應為最佳的穩建設計,必定能夠抵抗其他的干擾因子變化。

六、實例介紹─磁磚製程設計

1.選定品質特性

磁磚厚度

2.判定品質特性之理想機能

望目型品質特性,亦即磁磚厚度有一目標值。

3.列出所有影響此品質特性的因子

4.定出信號因子的水準

5.定出控制因子的水準

6.定出干擾因子的水準,必要的話,進行干擾實驗

7.選定適當的直交表,並安排完整的實驗計劃

8.執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9.資料分析

對比的因子反應表及圖

對品質特性的因子反應表及圖

雖然比項目中隱含了信號項及雜訊項,但並不一定最小變異及最小離心值能在比同時挑出。

是以本例以二階段方式進行最佳化:

第一階段進行變異最小化設計,第二階段進行平均值微調。

先將控制因子分成4類,①同時影響及品質特性、②只影響品質特性(亦即調整因子)、③只影響比、④對二者皆無影響。

因子影響程度的判定應以統計方式進行,但是較為複雜。

叫簡化的方式為以一半原則粗估,只挑出影響程度排名前半的因子視為影響程度顯著。

依此原則這8個因子分類如下:

1.最小化變異

依據的因子效應圖,最佳化為

A1B?

C3D3E1F?

G?

H2

 

2.最佳化品質特性

依據品質特性的因子效應表,最佳化為

A1(B)C3D3E1F2G?

H2

其中B為調整因子,留待現場依實際需要調整,而G不影響品質特性及變異,故因此以降低成本為最大考量。

3.

理論上調整B即可調整品質特性接近目標值,是以不必再預測調整後的目標特性質,只需針對比進行估計。

對有影響的因子為A、C、D、E、H,若原始設計將全部因子固定於水準2,

預測原始=41.3+(39.5-41.3)+(41.0-41.3)

+(40.9-41.3)+(40.1-41.3)+(42.8-41.3)

=41.3-1.8-0.3-0.4-1.2+1.5=39.1

而依據最佳化設計之組合,求得

預測最佳=41.3+(43.1-41.3)+(42.5-41.3)

+(42.7-41.3)+(44.5-41.3)+(42.8-41.3)

=41.3+1.8+1.2+1.4+3.2+1.5=50.4

 

上升11.3,但此為理論值,需進行確認實驗加以驗證。

10.確認實驗

七、結論

田口方法有80%屬工程範疇,20%才屬於統計,是以工程人員的觀點看問題。

其特點以髓、骨、皮來分類:

髓:

1.品質是產品出廠後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損失愈小,品質愈高

2.對干擾因子的不敏感性

3.品質特性的選取

骨:

1.損失函數

2.非線性關係的利用

3.比

皮:

直交表的使用。

沒有討論干擾因子仍算是傳統實驗設計,並非田口方法。

資料來源

1.李輝煌。

2000。

田口方法:

品質設計的原理與實務。

初版。

台北:

高立。

2.黎正中。

1993。

穩健設計之品質工程。

台北:

台北圖書。

3.吳復強。

1992。

田口品質工程。

初版。

台北:

全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